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学世纪共30页文档

合集下载

针灸学-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三十三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一、月经不调辨证要点病位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肾、肝、脾关系密切。

1.月经先期主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实热证:月经量多,色红或紫,质黏有块,伴面红口干,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虚热证:月经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气虚证:月经量少或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2.月经后期主症月经周期推迟7日以上,甚至2~3月一潮。

实寒证:月经量少,色淡或暗有血块,小腹冷痛或胀痛,舌暗或胖,苔薄白,脉沉紧或弦滑。

虚寒证:月经量少,色淡而质稀,腰酸乏力,小腹隐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3.月经先后无定期主症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1~2周,并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肝郁证:见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有块,胸胁乳房小腹作胀,喜太息,苔薄,脉弦。

肾虚证:经量少,色淡质稀,腰骶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脾虚证: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纳少腹胀,舌淡,苔白,脉缓。

操作(1)月经先期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配穴中隐白用灸法。

(2)月经后期常规针刺,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

(3)月经先后无定期常规针刺,虚证可加灸。

其他治疗(1)耳针法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肾、肝、脾。

每次选2~4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压丸法。

(2)皮肤针法选背腰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脾经、胃经,下肢足三阴经。

用皮肤针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3)穴位注射法选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足三里、气海、关元。

每次选2~3穴,用5%当归注射液或10%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0.5ml,隔日1次。

二、痛经辨证要点痛经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实证是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虚证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却濡养,不荣则痛。

1.基本治疗(1)实证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中医针灸学 月经不调

中医针灸学 月经不调

正常月经:
– 书写:初潮、周期、经期、绝经; – 量、色、质
特殊月经:初潮、绝经、激经、暗经、闭经、倒 经
中医的认识
从脏腑言,月经为血,与肝(藏血)、脾(统 血)、肾(藏精,精血互生)三脏及女子胞关系 密切。
从经脉言,则与任(主胞胎)、冲(为血海)、 肾经、脾经、肝经关系密切。
从气血言,则气病(气滞、气逆、气陷、气虚)、 血病(血寒、血热、血虚、血瘀)、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等均可导致 月经不调
辨证
月经先期
– 气虚:经期提前,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舌淡苔白,脉细弱。 – 血热:经期提前,经量多色红,质粘稠,口干,便秘,舌红苔
黄,脉滑数者,属实热;量少,色红,质粘,潮热盗汗,五心 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弱者,属虚热。
月经后期
– 血虚:经期推迟,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伴头晕耳鸣, 腰骶酸痛,舌淡苔薄,脉沉细。
– 关元/中极、三阴交: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 – 子宫、血海:调经经验穴
操作
– 关元/中极:向会阴部斜刺;或透向子宫穴;
辨证/随症加减
– 气虚加足三里、脾俞; – 实热加地机、蠡沟/行间; – 虚热加然谷、交信;
辨证/随症加减(续)
– 血虚:参“气虚” – 血寒:归来(灸)、命门(灸) – 肾虚:肾俞、太溪 – 肝郁:太冲、期门 – 月经过多加隐白,腰骶疼痛加肾俞、次髎。
连续3~5个月经周期。 其他可能导致月经不调的因素:节食、宫内节育器等。
பைடு நூலகம்
病因病机
经早(月经先期):气虚、血热; 经迟(月经后期):血虚、血寒; 经乱(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肾虚 。
生理上
病理上
临床表现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及名家医案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及名家医案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及名家医案【概说】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的改变而言。

月经不调在临床上一般多表现有“经早”、“经迟”和“经乱”三种类型。

月经周期每月提前八、九天,甚至半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经早”或“月经先期”;若月经周期每月推后八、九天,甚至四、五十天一潮,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经迟”或“月经后期”;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七天,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经乱”或“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是由于机体受垂体前叶及卵巢内分泌激素的调节而呈现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子宫腔流血。

如垂体前叶或卵巢功能异常,就会产生月经不调。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肾、肝、脾三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的关系。

肾气充盈,则冲、任二脉调和,月经正常,如肾虚而致冲、任功能失调,或肝热不能藏血,脾虚不能生血,均可使月经的周期及经色、经量发生变化。

经早的发病机理有二:一是血热,平素阴虚阳盛,或肝郁化火,或冲任受热,迫使经血先期而下,血量增多;二是气虚,因劳倦过度,饮食失调,以致脾虚气弱,统血无权,故月经先期来潮而量多。

经迟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机体营血不足,或气血运行受阻,因而月经后期;如行经之时,过食寒凉生冷,冒雨涉水,寒邪侵袭,客于胞中,血为寒凝,经脉不畅,或因久病体弱冲任不足,血海不充,故月经来迟而涩少;或因肝气不舒,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以致月经后期而量少。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遂,或忿怒伤肝,以致肝气逆乱,故月经愆期;若平素肾气不足,或因房事不节,生育过多,冲任受损,以致肾气失守,闭藏失职,而致月经不能定期来潮。

【临床表现】经早: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次。

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经质粘稠,兼见心胸烦热,面赤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实热证。

月经量少色红,经质粘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虚热证。

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夹有瘀块,经行不畅,或胸胁及乳房作胀,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苔薄白,脉弦数者为郁热证。

痛经针灸治疗学新世纪

痛经针灸治疗学新世纪


继发性痛经

沿革


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 痛,经一月再见。” 《诸病源侯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 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景岳全书· 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 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 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 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 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 拒揉者为实。”

操作:

寒凝血瘀者:腹部加艾灸
2、其他疗法
(1)耳针: 内分泌、内生殖器、 皮质下、肝、肾、 神门、 腹。交感、

其它疗法


(2)穴位注射:辨证选用注射液,穴注 体针之穴位 (3)皮肤针:下腹任脉、腰骶督脉、肾 经、胃经、脾经、膀胱经穴。以所叩部 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 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针灸治疗学》新世纪教材
一、概述

1、定义: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
性小腹疼痛。 对象:初潮后至绝经前时期的女性 时间:经前—经期—经后;周期性 部位:小腹(或少腹)、腰骶部 程度: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 好发对象:青年妇女



概述:2、分类

原发性痛经

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常于婚后或分娩后 自行消失。 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器官炎 症或子宫颈狭窄阻塞、子宫内膜增厚、子宫 前倾或后倾等。

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因此取八脉交会 穴公孙,不但通调冲脉经气正常运行,而且对 十二经之气运行都直接或间接发生密切联系, 并使“血海”起到溢蓄双向调节作用。八脉交 会穴列缺通于任脉,沟通胞宫,上二穴合用为 马丹阳“合担用法担”之法。太冲为足厥阴肝 经原穴,有舒肝解郁,调理气血作用。中极属 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可调理冲任,疏通胞脉 之功效。太冲、中极配伍应用可调血通经止痛。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P68~69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学)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学)

2.月经不调的含义
中医妇科中月经不调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月经不 调,泛指一切月经病。狭义的月经不调仅仅指月经的周期、经 色、经量、经质出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但教材以月 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介绍,而经期的异常往往会 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临证时当全面分析。
所谓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1周以上者,又称经早;月经 后期指月经周期推迟1周以上者,又称经迟;连续2次以上月经 周期或先或后者,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
针灸治疗本病的时机
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连续5-7次,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 针。也有认为实证宜在经前7-10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虚证于行 经后1-2天即开始治疗,隔日1次。行经期间停针。连续治疗3-5个 月经周期。也有人主张在排卵前期针刺治疗,或将皮内针埋于所 选腹部任脉穴,改善迟发性排卵,治疗卵巢功能异常。行经期若 进行针刺治疗,应注意不用过强刺激,尤其是小腹及腰骶部穴位, 以免引起月经过多。
经验介绍
秦其兴用针刺归来治疗经迟,对各型经迟患者 均首选归来穴,针直刺或向耻骨联合处横刺 1.5-2寸,针用泻法,针感以放射到小腹及外 生殖器为佳。血寒者加温针灸,泻血海;血虚 加针补三阴交,针补血海;肝郁加针泻曲泉、 太冲穴。用本法治疗经迟,屡用屡效。
吴思平将180例月经不调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与电针组。 两组选穴相同,均取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穴。电针 组通电20min,每2天1次,6次为1疗程。艾灸组将艾炷直 接置于穴位皮肤处,点燃施灸。以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 每隔3天1次,7次为1疗程,疗程中间休息3-5天,月经期 暂停针灸。结果艾灸组98例,痊愈43例,显效30例,好转 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0.8%。而电计组共82例, 痊愈23例,显效22例,好转11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 68.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差别非常显著(P< 0.005)

针灸治疗-妇科

针灸治疗-妇科

生理性闭经(不做病论)

妊娠期 哺乳期 进入更年期后 少女初潮后2年内,偶尔停闭不行,无其 它不适者。
病理性闭经


器质性病变——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或缺如、后天损伤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特发性闭 经、精神性闭经等
病因病机



与禀赋不足,七情所伤,感受寒邪,房事 不节,过度饮食,产育或失血过多有关。 病位在胞宫,与肝、肾、脾、胃有关。 基本病机是由于血海空虚或脉道不通所致。

概述中医
4.中医
肾气旺盛 肝脾调和 冲任脉盛
月经按时而下
相关因素: ①脏腑: 肾、肝、脾、胞宫 ②经脉: 冲、任 ③气血
病因病机

血热 素体阳盛,过食辛辣 旺行 情志急躁或抑郁,肝郁化火 久病阴亏,虚热扰动冲任
月经先期

脾虚统 摄无权
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思虑伤脾
病因病机

寒凝胞宫 外感寒邪,寒凝血脉 久病伤阳,运血无力
第三节
经前期综合征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妇女在经期前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 体症状,随着月经来潮而消失的疾病。 时间:经前 程度:轻者可以忍受,重者影响工作和生 活 好发对象:青年妇女
病因病机



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素体虚弱、劳倦过 度 冲、任、肝、脾、肾 与冲任气血不和,脏腑阴阳失调有关
第二节
痛经

辨证:痛经之寒凝血瘀 治法:调理冲任,温经止痛

张××,女,37 岁,工人,门诊号为 011020。患者月经多先期而至,20~24 天一潮,每值经前乳房胀痛,经后消失, 今月经将潮,乳房胀痛甚连及两胁,不 能触衣,拒按,按之有多个泥沙样小硬 结,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干口 苦,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

针灸治疗学 上(教材原文) 新世纪第二版

针灸治疗学 上(教材原文) 新世纪第二版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 新世纪第二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痹【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各部脑穴常规针刺。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肾俞、关元用灸法或温针灸法腰痛【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

1.寒湿腰痛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

2.瘀血腰痛腰部有劳损或陈伤史,晨起、劳累、久坐时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

3.肾虚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主),乏力易倦,脉细。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月经不调30例

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月经不调30例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O c t.2017,V o l.25N o.10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月经不调30例刘洪兰刘芳(解放军第285医院康复理疗中心,河北邯郸056001)ʌ关键词ɔ董氏奇穴;月经不调;针刺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㊁经量㊁经色发生异常,临床上称月经提前为经早,月经延后为经迟,月经先后不定期为经乱㊂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多因气血不和㊁机体正气不足㊁多产㊁流产㊁久病㊁病后及产后失养,以及外感六淫㊁七情内伤㊁房劳过度㊁饮食不节㊁营养不良㊁环境改变㊁药物影响等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二脉损伤㊂笔者采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月经不调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㊂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 2016年5月解放军第285医院康复理疗中心收治的30例患者,其中年龄17~3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月经前期10例,月经后期10例,月经先后不定期10例㊂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月经不调(月经先期㊁月经后期㊁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标准[1]㊂排除经检查为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㊁子宫腺肌瘤㊁垂体瘤等)引起的月经不调者㊂治疗方法1.取穴㊂①妇科穴[2]:拇指指甲向上,在拇指背第一节之外侧赤白肉际处计两穴,取穴采取三分点法㊂②还巢穴:手心向下,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侧)正中央㊂③凤巢穴:手心向下,在无名指中节内侧正中央靠近桡侧㊂④灵骨穴: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结合处,拳头取穴㊂⑤大白穴:在手背面,拇指与食指叉骨间凹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㊂2.操作方法㊂患者取坐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25m mˑ25m m毫针,于妇科穴㊁还巢穴㊁凤巢穴贴骨缘下针,直刺8~13m m;灵骨㊁大白用0.25m mˑ40m m毫针,贴骨缘直刺16~30m m,用补法㊂留针45~60m i n,期间无需行针,每日1次,左右手交替(即第一日针左手穴位,第二日针右手穴位),20d为1个疗程㊂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3]㊂治愈:月经周期㊁经量㊁经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㊂显效:月经周期恢复,月经过多者经量较治疗前减少,经期恢复在7d以内,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㊂有效:治疗后月经周期㊁经量㊁经期较治疗前改善,其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㊂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㊁经量㊁经期无明显改善㊂2.结果㊂本组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㊂讨论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增大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原因,月经不调患者逐年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㊂由于西药的各种不良反应和药物的依赖性,选择中医中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中医针灸的治疗优势已得到认可㊂但对于不同证型的月经失调,针刺手法没有明显细分,缺乏针对性,疗效也有待提高㊂本病与肾虚㊁肝郁有关,治疗上以补肾㊁疏肝解郁为主㊂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但疗程较长,且一部分人难以接受中药味,针灸弥补了这些不足,不仅疗效较好,且疗程较短㊂董氏奇穴是有别于十四正经的针灸体系,有特效的奇穴及特殊的针法,取穴方便㊂本次治疗采用妇科穴㊁还巢穴㊁风巢穴㊁灵骨穴㊁大白穴,并用其 倒马针法 (妇科穴二针并用)㊂妇科穴为治疗月经不调之主穴,不论先期㊁后期都有效;取灵骨㊁大白补气血,两穴并用为董师补气血之要穴,调气温阳作用较强,亦非其他穴位所能比拟㊂大白位置与三间相等,系大肠经腧穴,灵骨在合谷后叉骨前,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又灵骨㊁大白皆宜深针为主,深透上中下三焦㊂还巢穴位于无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通过理三焦㊁疏肝胆之作用,治疗妇科病变㊁月经不调㊁子宫肌瘤等病;配妇科穴,左右交替,主治月经不调㊁经量过少㊁过多㊁不孕等㊂针刺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有见效快㊁疗效持久㊁无毒副作用㊁简便易操作等优点,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疗效满意㊂参考文献[1]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2-285.[2]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2:30.[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收稿日期2016-12-19)02中国民间疗法2017年10月第25卷第10期.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世珍等编著《针灸临床辨证论治》P747
辨证选用注射液 每穴注入药液0.5毫升,隔日一次。
按语
1 注意鉴别诊断:
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 月经后期与闭经、早孕、宫外孕; 月经先后不定期与绝经前后诸证。
2 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应及 早作适当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3 注意经期卫生,少进生冷及刺激性饮食;调 摄情志,避免精神刺激;适当减轻体力劳动强 度。
射法。
闭经医案
王某某,女,38岁,1985年8月初诊。 主诉:患闭经已年余。 现病史:素有脾胃虚寒,消化不良。3年来饮
食稍多则下午腹胀、大便溏泻,稍食生冷则胃 腑凉痛、饮食减少、大便泄泻,时而完谷不化, 时而粪便带白色粘冻。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精神不振,下肢浮肿。月经逐渐减少,遂致闭 经。闭经已年余,少腹随月经周期而微痛。面 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精血不足,血海空虚
虚无
肾阴亏虚,虚火内扰—先期
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因病机:小结
月经先期:
热(实/虚)、气虚
月经后期:
寒(实/虚)、瘀、气血不足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肾虚
相关脏腑经络:肾、肝、脾,冲任
三、临床表现
月经先期 ❖ 主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
甚至10余天一行。 实热证
❖ 分型 虚热证 气虚证
气虚—足三里、脾俞 血虚—脾俞、膈俞 肾虚—肾俞、太溪 气郁— 太冲、期门 血热—行间、地机 血寒—灸归来、命门
月经过多---隐白 心烦---神门
胸胁胀痛---支沟、内关、阳陵泉
操作:
少腹部穴,针前排尿 毫针刺:补虚泻实 气虚或血寒:针后加灸、温针
四、治疗:2、其他疗法
(1)耳针法:
主穴:皮质下、内分泌、子宫、肾、肝、 脾。操作:每次选2-4穴,毫针中等刺激, 或用耳穴贴压法。
(2)皮肤针法:
选背腰骶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 肾经、脾胃经,下肢足三阴经。叩至局部 皮肤潮红,隔日一次。
2、其他疗法
(3)穴位注射法:
选穴:关元、三阴交、气海、血海、 肝俞、脾俞、肾俞。每次选2-3穴
血寒:温经散寒、调理冲任,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郁、血热:疏肝理气、清热调经,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及方义
关元—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 三阴交—调理肝脾肾,调经之要穴 血海—理血调经
《经穴释义汇解》:“穴为脾血归聚之海, 具有祛瘀血、生新血之功能,属女子生血之 海,故名血海。”
配穴加减:
曾服破血通经中药上百剂不效,反觉全 身无力,气短心悸,入寐易惊,时觉心 悬。曾以贫血治之,气血亏虚症状有所 好转,但月经仍未来潮,脾胃虚寒仍然 存在。
辨证:属于脾胃虚寒,化源不足,经事 不行之闭经证候。
治则:以温阳健脾养胃为主,佐以通经 活血。
取穴:一至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诊, 针补足三里、阴陵泉,艾灸神阕、中脘;六、 八、十、十二、十四诊,针泻归来、三阴交。 每隔1~3日针灸1次。
按语
4 治疗时机:
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行经期 间停针。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可于 月经净止之日起针灸 ,隔日1次,直 到月经来潮时为止。连续治疗3-5个月 经周期。
小结
概述 :定义、分类 、正常月经周期 病因病机:与肝、脾、肾、冲任密切相
关。 基本治疗:主症、兼证、治法、主穴。 其他疗法:耳针法、皮肤针法、穴位注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 按语
一、概述
1、定义
❖ 广义----泛指一切月经病 ❖ 狭义----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
质出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的主要特征介绍。
概述:2、分类
月经先期(经早) ❖ 分类 月经后期(经迟)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 ❖ 正常月经周期
28±7天 21—35天,平均28天。
初潮:14岁(11-16岁) 绝经:49.5岁(45-55岁) 特殊月经现象: 并月(2月一至) 居经或季经(3月一至) 避年(1年一至) 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 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
生理性停经: 妊娠期、哺乳期
概述:3、西医学认识
❖ 月经受垂体前叶和卵巢分泌之 激素的调节,而呈现周期性之 子宫腔流血。
❖ 丘脑下部-垂体-卵巢三者之间 的动态关系失于平衡 月 经不调
月经生理(中医)
肾气旺盛 肝脾调和 月经按时而下 冲任脉盛
相关因素:①脏腑:肾肝脾、胞宫 ②经络:冲、任 ③气血
病因病机
血热 素体阳盛,过食辛辣
旺行 情志急躁或抑郁,肝郁化火 月
效果:五诊后,脾胃虚寒病变明显减轻,气血 亏虚症状明显好转;十诊后,脾胃虚寒及气血 亏虚基本恢复正常,月经来潮经量极少,色淡 稀薄;十五诊后,月经来潮,经色及经量基本 正常。告嘱患者停止针灸,在家调养。
按:此例患者平素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致使 化源不足,经血不生,因而月经逐渐减少以至 闭经。由于化源不足,经血不生,使用破血通 经之法,更伤气血,故而反出现气血亏虚症状。 每在月经周期少腹微痛,是夹有瘀阻之征。故 补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养胃,艾灸神阕、中脘 温阳益脾养胃。脾胃气旺,气血有源,新血得 生,经事得行。再佐以通经活血之法,配泻归 来、三阴交,与前法前穴交替施治。是以温阳 健脾养胃为主,通经活血为辅,补中寓通而收 效。
临床表现
月经后期 ❖ 主症: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
甚至40~50余天一行。
❖ 分型: 实寒证(血瘀) 虚寒证(血虚)
临床表现
月经先后无定期 ❖ 主症:月经或提前或错后,连续2个
月经周期以上,经量或多或少。
❖ 分型: 肝郁证 肾虚证
四、治疗:1、基本治疗:
治则:调理冲任--基本大法
虚(气、血、肾):益气养血、补肾调经 ,针灸并用, 补法
久病阴亏,虚热扰动冲任 经
脾虚统摄无权 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思虑伤脾
病因病机
寒主凝滞 外感寒邪,寒凝血脉 月
久病伤阳,运血无力 经
气滞血瘀
化生不足 久病体虚,阴血亏虚 后
饮食劳倦伤脾

病因病机
情志抑郁,疏泄不及—后期 实 月
气郁化火,扰动冲任—先期

禀赋素弱,重病久病

肾气不足,行血无力 后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