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大男孩”———焦仲卿人物形象新解

2013-10教学实践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形象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
有认为他软弱,说“他(焦仲卿)和兰芝不同,所受的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又是个府吏,因此性格比较软弱。
”有人宣扬他“并不懦弱,反而很坚强”;也有人赞美他“是一个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坚定反抗者”;还有人干脆中和两种观点,说他“既软弱又坚强”,并认为正是焦仲卿具有“孝顺与叛逆、软弱与坚强并存的性格,才让读者觉得这一人物形象是真实的、丰满的。
”但笔者认为,焦仲卿的性格既非软弱,也非坚强,而是幼稚冲动,或者叫心智不成熟,所谓软弱和坚强其实都统一在这一性格特征的基础之上,是这一性格特征的外化表现而已。
细读文本,长诗一开头是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这本是夫妻之间非常正常的交流,而不是婆媳之间剑拔弩张的直接对立。
作为丈夫,焦仲卿该做的事情是安抚妻子,并与妻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但焦仲卿却冲动地直接跑到母亲面前去为妻子叫屈,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等于把自己摆到母亲的对立面。
如果焦母性情温顺柔弱,焦仲卿这样“逼宫”式的质问或许有用,偏偏焦母是一个蛮横无理、性情暴躁之人,所以焦仲卿的“逼宫”质问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激起焦母“槌床”“大怒”,并责令他“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而这时,焦仲卿还不知避其锋芒,反而以“终老不复娶”来威胁母亲,最终导致刘兰芝被遣回家,乃至最后夫妻被迫自绝于幸福路上。
这既是当时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家庭悲剧,也是焦仲卿性格的悲剧。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两汉时代,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时代。
在政治制度上,“举孝廉”是选拔官员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汉代的“七出”之条把“不顺父母”放在首位,所以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焦母的言行,符合封建礼教道德规范,所以她是理直气壮的。
焦仲卿殉情之前对母亲的温顺,也是符合封建礼教道德规范的,他要做一个孝子。
但是,当焦仲卿顺着“孝子”这条路走下去时,他发觉,这条路与他追求爱情、忠于爱情的信念是相违背的,是与他追求幸福生活的合理人性相违背的:他要拥有爱情,违背母亲意愿与刘兰芝在一起,就是不孝,这是当时社会所唾弃的;要是他失去了刘兰芝,只活在母亲的阴影里,他将没有爱情,没有心灵的自由,没有灵魂,这种木偶般的生活是他不能忍受的。
关于焦仲卿的一点想法

陈仓高中高雅妮内容提要:对于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应该重新审视他的思想价值。
他冲破封建礼教中的忠孝思想、男权思想、门第观念,忠于爱情,用生命维护爱情。
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难得的男性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应该提升对他的认识和评价高度。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封建礼教反叛思想价值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优秀文学作品。
不仅是因为其优美的诗歌语言和重要的文学价值,更是因为两位主人公那凄婉动人的爱情。
两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年轻人,竟然不顾父母家人的阻拦,不顾社会舆论的阴险,为了纯真的信念,双双殉情。
每每读到此处,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刘兰芝的评价要高出焦仲卿。
这是一位绝世佳人,可以说,在刘兰芝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妇女在传统审美观念下的所有优点。
她有惊人的美貌:“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勤劳善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对爱情执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而她最后那毅然决然的一跳,已经成为封建社会妇女反抗压迫的标志。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另一个重要的,却差不多被人们忘记的人物――焦仲卿。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焦仲卿的死要比刘兰芝的死,意义更加重大。
首先,他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还是一个官府衙门里的小吏,家中的经济条件属于当时社会中的上层等级。
而刘兰芝的家庭出身就要低一点,这也许是焦母驱逐刘兰芝的一个原因。
门当户对是婚姻的一个重要条件。
那么,即使焦母驱逐了刘兰芝,焦仲卿没有随之殉情,他也可以再次娶到和刘兰芝一样的,甚至比刘兰芝还要好的女子。
其次,是他的性别因素。
为什么把这一条单独列出来呢?我想大家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
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束缚可谓严之又严,紧之又紧。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就像两道锁链,使得妇女没有丝毫的自由空间,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而相反的,对于男性却几乎没有什么限制。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诗歌塑造了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正面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
一组是反面形象:焦母和刘兄。
在正面形象中,刘兰芝是被着力赞美的人物。
她美丽、聪明、勤劳、善良,忠实于爱情,可贵的是她具有刚强的性格,勇于与封建家长制作斗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光辉妇女形象之一。
焦仲卿在忠实于爱情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方面,和刘兰芝是一致的,但与兰芝不同的,是他对母亲存有幻想和顾恋,从而显得比较软弱。
但最终能够冲破家长制的束缚,以自缢于庭树,表现出叛逆的精神。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
她横暴专行,冷酷无情,为了遣回兰芝,不惜对儿子软硬兼施,以达到维护家长权威的目的。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她和兰芝的哥哥一手造成的。
刘兄这个反面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的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作风已暴露无遗。
他与焦母一起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叙事长诗,也是乐府诗歌的巅峰之作。
诗歌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娶刘氏兰芝为妻。
由于兰芝三年未育,焦母遂百般刁难,让仲卿休妻再娶。
仲卿长跪请求,焦母不睬,仲卿无奈休妻。
第二日,兰芝早起精心梳妆,登堂与婆婆、小姑作别,等车而去。
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相继遣媒上门提亲,她兄命难为,答应出嫁。
仲卿闻听兰芝允婚,当面质问兰芝是否记得当日诺言。
于是,二人做好了殉情准备,仲卿回家后拜别母亲。
夜深人静之时,热闹了一天的太守府,新妇投水自尽,仲卿自缢殉情。
两家商量后,将二人尸体合葬于华山旁。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爱情经典,广泛传诵。
最初接触这个故事时我只有13、14岁,是观看的晋剧《孔雀东南飞》。
那时,判断人物的标准就是非好即坏,舞台上哭哭啼啼的刘兰芝和无可奈何焦仲卿都是好人,蛮横的焦老太婆和霸道的刘兄是坏人。
上了师范以后,通过的老师解读,我才渐渐明白,文中的焦、刘二人为了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大无畏的斗士;而焦母和刘兄则是封建家长、恶势力的代表。
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便是其中之一。
焦仲卿这一人物形象复杂且多面,他的性格和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无奈。
焦仲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身为庐江府小吏,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但在家庭矛盾中却显得优柔寡断。
一方面,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刘兰芝,在得知母亲要驱逐兰芝时,他极力为妻子辩解,“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他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对兰芝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母亲决定的不理解。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迫于母亲的威严,不敢坚决反抗,只能暂且让兰芝回娘家,“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的誓言虽然坚定,却在母亲的逼迫下未能付诸实践。
焦仲卿的软弱和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改变母亲的想法,也没有想出有效的办法来化解婆媳之间的矛盾。
当兰芝被遣回家后,他虽然多次探望,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愧疚,但始终未能采取果断的行动来挽回局面。
他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既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愿,又不愿失去心爱的妻子,这种内心的挣扎使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对焦仲卿的软弱进行批判,还应该看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对他的束缚。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子女对父母的权威几乎是无条件服从的。
焦仲卿作为一个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人,很难突破这种思想的禁锢,去公然反抗自己的母亲。
此外,他的工作也使他在处理家庭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家庭矛盾中。
焦仲卿的爱情观是真挚而坚定的。
尽管他在面对母亲的压力时表现出了软弱,但他对刘兰芝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他在得知兰芝被迫改嫁时,心急如焚,“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最终选择了以死来捍卫他们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以焦仲卿为主角的小说,围绕着亲情的冷漠展开。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焦仲卿的性格进行分析。
焦仲卿的性格表现出对亲情的冷漠。
在小说中,焦仲卿是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他对家人缺乏关心和体贴。
在他追求自由和梦想的过程中,他不顾家人的感受,将自己的家人抛之脑后。
他一心只想着去外面闯荡,却没有考虑到家人的困境和需要。
即使是在极度困境的时候,他也没有回头救助家人,而是将他们抛弃在家里自生自灭。
这种冷漠的行为暴露了焦仲卿对亲情的冷淡态度。
焦仲卿的性格也表现出他的个人特点。
他是一个热爱自由和追求梦想的人。
他不愿意受制于家庭和社会的约束,渴望去追寻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他不满足于平凡庸俗的生活方式,而是希望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追寻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和成功,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完整。
他不断追逐梦想,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
焦仲卿的性格既表现出对亲情的冷漠,又展现出他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他无视亲情的冷漠行为使得他与家人之间出现了隔阂和无法弥补的关系裂痕。
焦仲卿的坚持和勇敢也使他能够独立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和完整。
他的性格既让人痛恨又让人敬佩,引发人们对于亲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焦仲卿性格软弱吗?

焦仲卿性格软弱吗?毫无疑问,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最光彩夺目的人物,因而她也常常被人们给予崇高的评价和深切的同情。
与其相比,焦仲卿就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是误解。
比如,2009年4月13日《教师报》上的《浅谈刘兰芝、焦仲卿的人格自尊观》,就这样说焦仲卿:“鲜明的软弱性格表露无遗”“在孝道与情感之间,他无法清醒并选择”“他的软弱,根源在于缺乏自尊,在于人格的不健全”。
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在此想与同仁探讨一二。
首先,《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除愤怒揭露封建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外,还深深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爱情的愿望。
显然,从主题上看,《孔雀东南飞》至少是歌颂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个人的。
请看诗前的序:“……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显然,作者同情的也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个人。
再看结尾:“……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显然,作者赞美的也明明是两个人。
其次,在“遣归”一节中,刘兰芝提出“遣归”后,“府吏得闻之”,先是“堂上启阿母”,再是“长跪告”,最后是“默无声”“哽无语”“谓新妇”。
显然,焦仲卿的这一系列表现,不仅不是“鲜明的软弱性格表露无遗”,而是表现了他的“勇敢”“义、智、信”“清醒”。
要知道,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时代,焦仲卿敢于站出来为刘兰芝说话,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因为,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由此可见,关键时候焦仲卿没有含糊,他是聪明的,也是理智的。
我国自古就有“做人莫做女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的千古慨叹。
要知道,在女人是男人的附庸的时代,老婆就是男人“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男人站在自己母亲的角度粗暴地对待媳妇完全是司空见惯的事。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焦仲卿还敢违抗母命,替刘兰芝说话,显而易见焦仲卿是很看重爱情与刘兰芝的。
至于焦仲卿对待母亲的态度,我们只能说更多地体现了“仁”和“礼”,而不能简单地说是软弱。
试说焦仲卿的任性怯懦与缺乏主见

试说焦仲卿的任性怯懦与缺乏主见□赵文建文学信箱摘要:汉乐府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一般人都认为封建家长焦母和刘兄联手制造了一场婚姻爱情悲剧。
但如果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化解家庭内部矛盾摩擦的角度,审视焦仲卿作为一家之主所该有的主见与担当,就可以发现焦仲卿面对家庭琐事冲动任性,激化婆媳矛盾,坚定了焦母逼走媳妇刘兰芝的决心;刘兰芝被遣回娘家,焦仲卿缺乏主动挽救的主见与作为,怯懦回避矛盾,放任事态滑向悲剧深渊。
可以说焦仲卿既是悲剧的受害者,也是悲剧的促发人。
关键词:焦仲卿;任性怯懦;缺乏主见;悲剧结局汉乐府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一般人都认为封建家长焦母和刘兄联手制造了一场婚姻爱情悲剧。
后人在为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掬一把同情泪的同时,也指出了焦仲卿缺乏主见,在《孔雀东南飞》故事故地,现在的安徽怀宁、潜山一带,据说焦仲卿老家的人依旧把缺乏主见的男人呼作“焦二”,“焦二”就是焦仲卿。
如果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化解家庭内部矛盾摩擦的角度,审视焦仲卿作为一家之主所该有的主见与担当,就可以发现焦仲卿面对家庭琐事冲动任性,激化婆媳矛盾,坚定了焦母逼走媳妇刘兰芝的决心;刘兰芝被遣回娘家,焦仲卿缺乏主动挽救的主见与作为,怯懦回避矛盾,放任事态滑向悲剧深渊。
可以说焦仲卿既是悲剧的受害者,也是悲剧的促发人。
一、任性倔强,激化矛盾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往往是遇有大事男性当家做主,对此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作是对女性的压制,其实有内部的根本原因存在。
因为性别天性的差异,女性一般比较感性,遇事往往容易情绪化,处理问题失之周全;男性相对比较理性,遇事能够忍得住,冷静理智地周全应对。
至今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家突然遇上大事,女人们大多是鼻涕眼泪一把抓,六神无主,只会哭,倒是男人们在旁边沉着气,冷静地商量应对。
从全诗来看,焦家母子堂上争吵、焦仲卿休妻与自杀,焦家经历如此变故,焦父一直没有现身,显然焦父应该已经不在人世。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形象再认识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形象再认识作者:王磊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11期一直以来,《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冷酷无情、专横自私,一个蛮横无理的封建专制家长,一个十足的反面人物。
每于此处,我仿佛看到老太太在无奈的注视着我们——我以为这种解读实在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功利化,是语文学科偏执思想性、漠视人文性的产物,与故事情节、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多有抵牾。
《孔雀东南飞》是基于事实而成的一曲悲楚凄艳的挽歌。
很多人认为焦母驱遣刘兰芝是因为“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便不能“上事宗庙,下继后世”。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封建社会关于夫妻离婚,较早的文献要数《大戴礼记·本命》,其中有“七去”的说法,即:不顺舅姑(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
“七去”中最不可饶恕的就是不顺父母,它排在了第一位。
在古代,不要说有意得罪父母,就是无意冒犯或稍有过失都可能成为父母逼迫夫妻离婚的理由。
《礼记·内则》详细记载了媳妇侍奉公婆的规矩,如“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涕”。
后来的《唐律疏义》、《宋刑统》、《元通制条格》、《大明律》、《清律辑注》将离婚的理由列为“七出”:无子、淫佚、不顺父母、多言、盗窃、妒嫉、恶疾。
此时虽然将“无子”排在了第一位,但那已经是唐宋及以后的事了,更何况,汉唐以来“无子”者离婚律令规定得非常苛刻,妻五十岁以上才允许离婚;再者,由于媵、妾制度作为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妻若无子,丈夫可以纳妾补救,生子同样具有法定继承权。
所以无子不是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事实上焦母也没有使用这条理由),“不顺父母”可能才是《孔雀东南飞》中焦母逼迫仲卿夫妻离婚的口实。
那么,刘兰芝是真的“不顺父母”吗?面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默默无语;经历“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无怨无悔;遭遇“今日被驱遣”,她仍“念母劳家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与《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历来传诵不衰,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人们对刘兰芝的评价一致比较高,但对焦伸卿这个人物却颇多微词,“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
⋯⋯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
⋯⋯作者活活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 (《唐驶文集》第九卷)。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焦伸卿“性格比较软弱”。
中国社科
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评价焦仲卿说“较少刚气”,在母妻冲突中“一筹莫展”,殉情前“仍不免一番徘
徊瞻顾”,表明他“懦弱”和“思想中始终存在矛盾”到
了今天,又有人把焦伸卿誉为“情圣”,为情而生,为情而
死。
我认为这些对焦伸卿的评价都把人物简单化,片面化。
焦仲卿被误读了太长时间。
以下就将我对焦仲卿的理解阐述如F,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焦仲卿是一个痴情的人
痴情在那个时代对⋯个男子来说是⋯个贬义词。
在那个
时代,女人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男子休妻另娶就如
换衣服一样。
焦母哭劝儿子时说: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自古以来,“痴情女子
负心汉”己成定例,似乎天经地义男子的痴情只能换来别
人的鄙视,认为是儿女情长,胸无大志。
焦仲卿是把刘兰芝
作为一个真正的,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仕途的渺茫,使焦仲卿更珍视与刘兰芝的爱情。
虽然焦母在刘兰芝被遣后,以“窈窕艳城郭”“可怜体无比”的东家女来诱惑焦仲卿,但焦仲卿显然是不屑一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焦仲卿的心中,没有人能取代刘兰芝的位置。
仅从这一点看焦仲卿在那个专制时代已有明显的叛逆性。
二、焦仲卿的两难选择
指责焦仲卿“软弱”、“较少刚气”的人,明显忽略了
焦仲卿的对立面是焦母,是把他拉扯大的母亲。
在刘兰芝与焦母之间,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焦仲卿无法做出选择。
因为这两个女人都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而命运却偏偏让他只能选择一个。
爱情与亲情对每个人来说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不少人指责焦仲卿在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中没有站在刘兰芝的一边,其实我们设身处地替焦仲卿想一下,难道焦仲卿可以留下刘兰芝,赶走他母亲吗?焦仲卿也曾为刘兰芝激烈地辩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这其实就是站在刘兰芝的立场上责问母亲,并且坚定地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也止因为焦仲卿的话触发了焦母的权威,焦母才会“槌床便大怒”,指责焦仲卿“小子无所艮,何敢助妇语”。
因此,在这时候,让刘兰芝暂回娘家也许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
在焦仲卿的心中刘兰芝的回娘家只是暂时的,
是权宜之计,他希望时间可以消解婆媳之间的矛盾。
至于刘兰芝回到娘家后被迫另嫁,这~笔帐不能记到焦仲卿的头上。
大诗人陆游在他母亲的强迫下,休掉了自己的妻子唐琬之后,内心的沉痛也只能用诗词表达,“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钗头风》) “城
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
陆游与焦仲卿在感情上的遭遇相似,却为何没有人指责陆游“软弱”、“较少刚气”
三、生与死的抉择
萨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曾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
⋯个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成了焦仲卿心中的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我们必须注意到,死是焦仲卿首先提出的。
当焦仲卿听闻刘兰芝再嫁的消息,绝望地来和刘兰芝诀别,“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过去的山盟海誓如一片黄叶,飘落在焦仲卿冰冷的心田,所以他才会理智全无冲刘兰芝大喊。
“吾独向黄泉”,证明了此时焦仲卿己萌生了离世的念头。
正是在焦仲卿的指责下,还在犹豫彷徨的刘兰芝才死志已绝,相约“黄泉下相见”。
当刘兰芝义无反顾“举身赴清池”后,“活着还是死去”,这个问题摆在焦仲卿的面前,对焦仲卿来说,应该活着,也必须活着,因为他是母亲的支柱;但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对一个绝望的人,对一个心
如死灰的人来说,活着就意味着“此限绵绵无绝期”。
何况和刘兰芝的约定“黄泉下相见”,言犹在耳,而斯人已去。
我们可以想象焦仲卿内心的痛苦,正是由于这种痛苦,当他决定“自挂东南枝”时,他才会“徘徊庭树下”,那一刻焦仲卿到底想到了什么,诗中没有表述,但“徘徊”二字已足以让我们感受人物内心的沉重。
~边是心爱的人已去,自己在这个世界已无生趣;而另一边是,老母弱妹在自己死后的伤心凄凉。
焦仲卿的“徘徊”让我们感到更真实,因为他比刘兰芝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刘兰芝可以义无反顾,而焦仲卿不能。
如果因此指责焦仲卿“懦弱”,以为焦仲卿不敢死,那是对焦仲卿的误读,因为死是容易的,而活着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综上所述,焦仲卿既不是懦夫,也不是情圣他是一个
深情而执著,内心又充满矛盾的男人。
他的无奈其实在现实中许多人都曾遇到,也因为如此,干百年来人们才会对这一对夫妻抱着深深的同情。
在文学评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知人论世”,即分析评论一个人物必须结合他生活的时代。
如果我们以这种观点来看待焦仲卿,评论时也许会更切合实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