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学第二次作业

合集下载

0282《教育统计学》1706西南大学网教课程考试大作业(精品文档)

0282《教育统计学》1706西南大学网教课程考试大作业(精品文档)
2.在某中学随机抽取了 40 名初一年级和 60 名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一项身体综合素质测试,测查结果: 初一学生的平均分是 86.7 分,标准差是 4 分;初二学生的平均分是 85.2 分,标准差是 6 分。请检验
-1-
两个年级学生的测试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教育、小学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教育统计学【0282】 大作业
2017 年 6 月 A卷
满分:100 分
一、论述题(下面 3 道题中选做 2 道题,每道题 35 分,共 70 分。请根据题目要求联系 实际对要点展开充分论述)
1.什么是教育统计学?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2.联系实际阐述集中量的作用和常用集中量类型。 3.结合实例阐述机械抽样的含义与方法。
二、应用题(下面 2 道题中选做 1 道题,30 分。必须有完整的解题过程)
1.将下列 20 个学生的语文成绩以 5 分为组距编制一个完整的频数分布表。 73 70 84 92 97 94 72 88 94 74 99 75 85 79 87 98 79 76 70 66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次作业答案要点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次作业答案要点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次作业答案要点第四章作业题参考答案一、1. 定量分析2. 内容加工方式3. 提出课题和假设4. 浏览、粗读5. 图书馆,计算机互联网6. 参考文献查找方式7. 分析单位8. 传播内容9. 见P108~110的四种模式,随便列出三种即可。

如:A-X-T;A-X-S;A-X-Y 等等模式10.分析单位取样二、1.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 文摘属于一种期刊性情报检索刊物,它以简短的文字概括介绍一定时期内有关文献的题目、出处及简要内容。

3. 外审”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

4. “内审”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

5. 分析维度也称分析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

6.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它是运用内容分析法时工作量最大的、操作最细致的阶段。

7. 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三、1. 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

2. 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

首先,文献积累应努力做到内容充实和丰富。

其次,积累文献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

第三,积累文献应该全面。

3. 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就需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

可以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方式,有重点的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

4. 对分类整理文献的两个要求:一是不能以今天的观点甚至理想来美化或苛求历史历史性文献中的内容;二是不能随意剪裁史料,来满足预先编制的结论或现成的结论。

5. “内审”方法指:文字性文献的互证、用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或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对照,进行判断。

统计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统计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统计学第二次作业答案《统计学》第二次作业注:本次作业主要针对4、6、8章相关知识点。

一、单选题(共11个)1. 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C )。

A、平均指标B、相对指标C、总量指标D、变异指标2.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C )。

A、小于100%B、大于100%C、等于100%D、小于或大于100%3.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 B )。

A、结构相对数B、动态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4. 2010年某市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 D )。

A、总量指标B、变异指标C、平均指标D、相对指标5.根据同一资料计算的数值平均数通常是各不相同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D )。

A. 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B. 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算术平均数C. 调和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D. 没有关系6.指数是表明现象变动的( B )A. 绝对数B. 相对数C. 平均数D. 抽样数7.编制数量指标指数一般是采用( A )作为同度量因素。

A. 基期质量指标B. 报告期质量指标C. 基期数量指标D. 报告期数量指标8.价格下降后,花同样多的钱可以多购买基期商品的10%,则物价指数为( B )A. 90%B. 90.9%C. 110%D. 111.1%9.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 D )A. 城乡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动趋势B. 城乡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价格的变动趋势C. 城乡居民购买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D. 城乡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10.变量x与y之间的负相关是指( C )A. x数值增大时y也随之增大B. x数值减少时y也随之减少C. x数值增大(或减少)y随之减少(或增大)D. y的取值几乎不受x取值的影响11.如果相关系数为0,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C )A. 相关程度很低B. 不存在任何关系C.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D. 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二、多选题(共7个)1.时期指标的特点是指标的数值( ADE )。

(0282)《教育统计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2)《教育统计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2)《教育统计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批次2:第二批次3:第三批次4:第四批次5:第五批次1:[判断题]要了解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需计算该组数据的差异量。

参考答案:正确一、名词解释题1、自学辅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2、教学过程就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3、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微型课程是一种容量很小的课程,它一般是作为短期的选修课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的课程。

二、简答题1、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班级教学的不足: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活动往往需要教师加强控制,因此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一致,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由于班级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虽然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

3、教学环境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

4、布置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学习任务应该与训练目标相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应该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任务应该是积极有效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17秋在线作业2-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17秋在线作业2-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17 秋在线作业 2 一、单选题1、 D2、C3、D4、A5、D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37.5分。

)V 1. 一个学生的英语成绩是90;语文的成绩是80,而英语成绩和语文成绩之比是4:6,那么其两科的平均成绩是:A. 85B. 90C. 80D. 84正确答案: D 满分: 2.5 分2. 若描述统计事项随时间的变化其总体指标的变化趋势,应使用:A. 依存关系曲线图B. 次数分布多边图C. 动态曲线图D. 次数分布多边图正确答案: C 满分: 2.5 分3.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与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最主要区别在于:A. 只有一个实验因素B. 因素被分成k(k>2 )种不同的水平C. 若干被试随机地分成k 个实验组D. 后者能够分离出区组效应正确答案:D 满分:2.5 分4. 向下累积次数的含义是指某一组:A. 以上各组次数的总和B. 对应的总次数C. 对应次数的总和D. 以下各组次数的总和正确答案: A 满分: 2.5 分5. 要检验多组计数数据间的差异,适宜的统计检验方法是:A. t 检验B. Z 检验C. 秩和检验D. 卡方检验正确答案:D 满分:2.5 分6. 测量数据10.10 的实限是:A. [10.095,10.105)B. (10.095,10.105]C. [10.095,10.105]D. (10.095,10.105)正确答案: A 满分: 2.5 分7. 某县组织六名督学对该县的七所中学进行督导评估,想考察这六名督学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则采用:A. 积差相关B.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C. 肯德尔和谐系数D. 点二列相关正确答案: C 满分: 2.5 分8. 已知一组数据值分别为80、90、75、68、57,将每个数值都乘2,则新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为:A. 74B. 37C. 148D. 4正确答案: C 满分: 2.5 分9. 若将某班每个人的语文考试分数都加上5 分,那么与原来相比其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变化是:A. 平均数减少,标准差不变B. 平均数增加,标准差增加C. 平均数增加,标准差不变D. 平均数增加,标准差减少正确答案: C 满分: 2.5 分10.A. -B. -C. -D. -正确答案: B 满分: 2.5 分11. 某班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平均数分别为152 厘米和43.8 千克,标准差分别为20.5 厘米和7.8 千克,该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哪个离散程度大一些?A. 体重B. 身高C. 一样D. 无法比较正确答案: A 满分: 2.5 分12.A. -B. -C. -D. - 正确答案:B 满分:2.5 分12. 将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都乘10,则所得的平均数与原平均数相比A. 不变B. 除以10C. 乘以10D. 无法确定正确答案:C 满分:2.5 分13. 在正态分布中,如果平均数增大,正态分布曲线会:A. 上移B. 下移C. 左移D. 右移正确答案:D 满分:2.5 分14. 下面关于单尾检验与双尾检验说法正确的是:A. 问题的提法相同B. 假设形式不同C. 否定区域相同D. 相同a水平下,双尾检验临界值大于单尾检验临界值正确答案:B满分: 2.5 分三、判断题( 共20道试题,共50分o) V 1.积差相关适用于正态等距变量。

《教育统计学》(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统计学》(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统计学》作业参考答案(教育学专业)一、名词解释1. 分层抽样:按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或指标先将总体划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从各部分(即各层)中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这种抽样方法称为分层抽样。

2. 描述统计: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现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3. 集中量:集中量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

它能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

4. 统计表:统计表是用来表达统计指标与被说明的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

5. 总体: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出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

6. 二列相关: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其中一个变量被人为的划分为二分变量,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二列相关。

7. 参数: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是参数。

业绩反映总体上各种特征的数量是参数。

8. 小概率事件:样本统计量(随机事件)在其抽样分布上出现的概率小于或等于事先规定的水平,则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

9. 中位数:在一组安大小顺序排列的数据中,位于中央位置上的那个数称为中为数。

10. 统计量和参数:样本上的数字特征量是统计量。

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量是参数。

11. 回归分析:把存在相关的两个变量,一个作为自变量,另一个作为因变量,并建立方程式,由自变量的值估计、预测因变量的值,这一过程称为回归分析。

12. 相关关系:两个变量间的不精确、不稳定的变化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二、填空题1. 从变化方向上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类型有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

2. 教育统计资料的来源有两个方面:经常性资料、专题性资料。

3. 表示间断变量的统计图有直条图和圆形图。

4. 假设检验一般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即零假设和备择假设。

5. 统计图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图号、标目、图形、图注等。

6. 差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百分比。

7. 统计数据按来源方式可分为点计数据和测量数据。

统计学第二次作业题答案

统计学第二次作业题答案

《统计学》第二次作业题答案第五章动态数列一、判断题1、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2、定基发展速度反映了现象在一定时期√ )7、呈直线趋势的时间数列,其各期环比发展速度(应为增长量)大致相同。

(×)8、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方法,即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划分的。

(√)9、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10、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得到的是发展速度指标。

(×)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不连续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A.几何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算术平均法D.首末折半法2、已知环比增长速度为8.12%、6.42%、5.91%、5.13%,则定基增长速度为()A、8.12%×6.42%×5.91%×5.13%B、8.12%×6.42%×5.91%×5.13%-100%C、1.0812×1.0642×1.0591×1.0513D、1.0812×1.0642×1.0591×1.0513-100%3、某企业某年各月月末库存额资料如下(单位:万元)4.8,4.4,3.6,3.2,3.0,4.0,3.6,3.4,4.2,4.6,5.0,5.6;又知上年末库存额为5.2。

则全年平均库存额为()A、5.2B、4.1(首末折半法)C、4.133D、54、已知某地粮食产量的环比发展速度1998年为103.5%,1999年为104%,2001年为105%,2001年对于1997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16.4%,则2000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A、103%B、101%C、104.5%D、113%5、下列指标中,属于序时平均数的是()A、某地区某年人口自然增长率B、某地区某年人口增长量C、某地区“八五”期间年均人口递增率D、某地区人口死亡率6、某银行1月1日存款余额为102万元,1月2日为108万元,1月3日为119万元,则三天平均存款余额为()A、102/2+108+119/2B、(102+108+119)÷3C、(102/2+108+119/2)÷3D、102+108+1197、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增长量( )A.逐年增加B.逐年减少C.保持不变D.无法做结论8、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直接相加的是()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相对数时间数列D、平均数时间数列9、时间数列是()①将一系列统计指标排列起来而形成②将同类指标排列起来而形成③将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④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排列起来而形成10、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①某地历年工业增加值②某地历年工业劳动生产率③某地历年工业企业职工人数④某地历年工业产品进出口总额11、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①绝对数时间数列②时期数列③时点数列④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12、时间数列中的发展水平()①只能是绝对数②只能是相对数③只能是平均数④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13、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关系是()①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②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③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④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14、在实际工作中计算同比发展速度是因为()①资料易于取得②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③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④方便计算15、某地国)①9.5% ②13.3%③33.08% ④无法确定16、某企业第一季度三个月份的实际产量分别为500件、612件和832件,分别超计划0%、2%和4%,则该厂第一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的百分数为()①102% ②2%③2.3% ④102.3%第一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程度1898.4817、某网站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七月份平均员工人数分别为84人、72人、84人、96人,则第二季度该网站的月平均员工人数为()①84 人②80人③82 人④83人18、几何平均法平均发展速度数值的大小()①不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②只受中间各期水平的影响③只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④既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也受中间各期水平的影响19、累计法平均发展速度的实质()①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增长量增长,经过n期正好达到第n期的实际水平②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经过n期正好达到第n期的实际水平③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各期的实际水平之和④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最末期的实际水平20、已知某地1996—200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2001—200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8%,则这10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①8②③④中,a和b的意义是()21、直线趋势方程y①a表示直线的截距,b表示时的趋势值②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速度③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水平④a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平均增长量22、若动态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①直线趋势方程②曲线趋势方程③指数趋势方程④二次曲线方程23、假定被研究现象基本上按不变的发展速度发展,为描述现象变动的趋势,借以进行预测,应拟合的方程是()①直线趋势方程②曲线趋势方程③指数趋势方程④二次曲线方程24、若动态数列的二级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①直线趋势方程②曲线趋势方程③指数趋势方程④二次曲线方程25、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用是()①削弱短期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②削弱长期的基本因素引起的波动③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④预测未来26、按季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季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①100% ②400%③120% ④1200%27、已知时间数列有30年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若采用5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数列有()的数据?①30年②28年③25年④26年(趋势值项数=原数列项数-移动平均项数+1)28、序时平均数中的“首尾折半法”适用于计算()①时期数列的资料②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③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资料④由两个时期数列构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资料29、下列动态数列分析指标中,不取负值的是()①增长量②发展速度③增长速度④平均增长速度30、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①环比发展速度②平均发展速度③定基发展速度④定基增长速度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指标中分子为时期指标的有()A、人均粮食产量B、人均钢铁产量C、平均分摊到每吨粮食上的水库容量数D、平均分摊到每万人的零售商店数E、平均分摊到每万元农业产值上的农业机械马力数2、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A、用分段平均速度补充总平均速度B、联系每增长1%的绝对值进行分析C、联系基期水平进行分析D、结合环比发展速度进行分析E、正确选择报告期水平3、平均增减量是()A、各期累计增减量的平均B、各期逐期增减量的平均C、累计增减量÷逐期增减量个数D、累计增减量÷(时间数列项数-1)E、各期累计增减量之和÷逐期增减量个数4、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有()A、某工业企业历年利税总额B、某金融机构历年年末贷款余额C、某商业企业历年销售额D、某地区历年年末生猪存栏头数E、某高校历年招生人数5、下面哪几项是时期数列( )A.我国近几年来的耕地总面积B.我国历年新增人口数C.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D.我国历年黄金储备E.某地区国有企业历年资金利税率6、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之间有如下关系()A、各逐期增长量的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B、各逐期增长量的积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C、两相邻时期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D、两相邻时期累计增长量之商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E、两相邻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7、研究长期趋势的目的在于()A、认识现象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和规律B、为趋势预测提供必要条件C、研究趋势变动的经济效果D、分析趋势产生的原因E、剔除趋势影响以分解数列中的其他因素四、计算题1、我国历年汽车产量如下表:(单位:万辆)①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②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练习卷2附答案(共八套)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练习卷2附答案(共八套)

练习21.一组数据44,45,48,52,60,64,65,89,83,66,67,81,80,68,79,72, 79,73的四分差为()A.8.15 B.8.75 C.79.5 D.62 2.若考查两变量的相关程度,其中一列变量是连续变量,另一列变量是二分变量时,应使用:()A.积差相关B.等级相关C.点二列相关D.∮相关3.总体为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时,平均数的抽样分布为:()A.t分布B.正态C.渐近正态D.F分布4.在正态分布中,标准差反映了:()A.随机变量的波动性B.正态曲线的对称位置C.随机变量的平均水平D.正态曲线的陡峭程度5.假如某班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在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成绩时,良等成绩z分数应取值在哪个区间?()A.-0.6--0.6B.-1--1C.0.6--1.8D.0.5--2.5 6.欲从某重点中学720名高一学生中随机抽取120名调查其视力情况。

首先按原有视力记录,将他们的视力情况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人数分别为108人、360人、252人。

若用分层按比例抽样法,则中等视力水平的学生中应抽取()A.18人B.60人C.42人D. 72人7.下列数据14,2,17,9,22,13,1,7,11的中位数是:()A.11B.9C.13D.148.某县教师人数1990年为2000人,1994年为2880人,若照此速度增长,试估计2002年该县的教师人数为多少?()A.5960人B.5970人C.5980人D.5990人9.方差分析的条件之一是:()A.总体分布形态已知B.各总体方差齐性C.样本小于30D.样本容量相等 10. 我期望的月工资收入是3000元,该数据类型是( )A.计数数据B.称名数据C.定序数据D.测量数据11.当一组数据以平均数为其集中量数的代表值时,常以四分差为其差异量数的代表值。

( )12.当样本容量越大时,t 曲线与正态曲线差别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统计学》第二次作业一、判断正误,对的在前面的括号内画“√”,错的画“×”( )1.2χ检验适用于计数资料和百分资料。

( )2.方差分析在综合检验多个平均数间差异的同时也检验了任意两个平均数间的差异。

( )3.自由度越小,t 分布曲线的扩展程度越小。

( )4.统计假设检验中,接受H 0,则说明H 0假设确实真。

( )5. 从两个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两组观测值,它们的次数分布的形状是相同的。

( )6. 概率是频率的极限。

( )7. t 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一样,是一个以平均值0左右单峰对称分布。

( )8.中位数检验法主要是使用2χ统计量,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组是否来自具有相同中位数的总体。

( )9.事件的概率不仅由事件本身决定,而且与我们所用的计算方法有关。

( )10.假如一个样本在总体中出现的机会很小,则完全有理由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

( )11.非参数检验法不受总体分布形态和样本大小的限制。

( )12.对于符号检验法,如果是大样本,则以二项分布原理为基础。

( )13. Z 分布、t 分布、F 分布和2χ分布都是对称分布。

( )14.无论什么情况下,二项分布都近似正态分布。

( )15.2χ检验时,如果自由度为1,有一格理论次数小于5,则需要对2χ值进行连续性校正。

( )16.秩和检验法中,大样本是指两个样本的容量都大于30。

二、单项选择,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里( )1.从两个正态总体中分别随机抽取n =10,2n =8的样本,方差分别为S =51,22S =43,当取α=0.05时,下面哪种情况说明σσ≤的原假设成立?A.F <F 0.05(9,7)B. F <F 0.05(7,9)C. F >F 0.05(9,7)D. F <F 0.01(9,7)( )2.对相关样本间差异进行非参数检验时,使用的方法应该是:A.符号检验B. 中位数检验C.秩和检验D. 2χ检验( )3.当2σ、2S 已知,n <30时,检验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间差异应采用:A .t 检验B .Z 检验C .F 检验D .2χ检验( )4.某学生凭猜测回答两道选择题,答对第一题的概率为51,答对第二题的概率为41,那么他至少答错一道题的概率为:A .0.35B .0.95C .0.75D .0.8( )5、从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n =26,X =38,n S =6的样本,平均抽样分布的标准误为: A .1.176 B .1.21 C .1.1 D .1.25( )6.在统计假设检验中,若某样本在总体中出现的概率在0.01——0.05之间,则说明:A .样本与总体之间无显著差异B .样本与总体之间有显著差异C .样本与总体之间差异非常显D .无法判断( )7.某资料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差异越小,其A.分布越均匀B.2χ值越小 C .2χ值越大 D .差异越显著( )8.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其标准误为1.5;同样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64的样本,其标准误为:A .1.125B .0.9C .1.25D .1.5( )9.下面哪种情况检验平均数间差异可近似地使用Z 检验?A .总体正态,σ未知且不等B .总体正态,σ未知但相等,21n n 、均小于30C .总体非正态,21n n 、均大于30D .总体非正态,21n n 、均小于30( )10.某资料是按A 、B 两个因素分类的计数资料,每个因素又分为两个水平,欲想知道两个因素的相关程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是:A .积差相关B .点二列相关C .2χ检验 D .φr 系数( )11.非参数检验法与参数检验法相比较,最大的缺点是:A .计算量大B .检验方法意义不明确C .限制条件较宽D .样本信息利用不充分 ( )12.从一个σ=7.07,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n =36的样本,求得X =79,则总体参数μ0.99的置信区间为:A. [76.7,80.3]B.[75.7,81.3]C.[72.2,83.8]D. [73.6,82.4]( )13.下面假设检验的方法中,属于非参数检验的是:A.Z 检验B. t 检验C.F 检验D.符号检验( )14.某市要抽样调查五年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求得1-n S =36分。

现要了解五年级学生计算机的平均水平,在α=0.05,误差不能大于2.5分的前提下,则应抽取的合适的样本容量为:A.22B.25C.36D. 50( )15. 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样本方差是否相等,宜采用:A.Z 检验B. t 检验C.F 检验D.2χ检验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控制统计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2. 简述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

3.举例说明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4.2χ检验适用于哪些资料?有哪些用途?5.参数假设检验与非参数假设检验有什么区别?6.统计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是什么?7.什么是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及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四、计算题1.甲校和乙校初三各有学生235人和248人,语文统考成绩,甲校平均分83分,标准差6.5分,乙校平均分88分,标准差7分,试求甲校中成绩在乙校平均分以上的学生人数。

2.某中学在两个平行组进行教法实验。

甲组有15名同学,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乙组有17名同学,继续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段时间后进行统一测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分析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与原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是否一致?3.某教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成绩按四级记分,即优、良、中、差。

60名学生中被评为优者有9名,良为20名,中为24名,差为7名。

问此评定结果是否符合正态分布?4.在新课程改革中,有四种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农村小学进行实验,代号分别为A 、B 、C 、D ,为比较其教学效果,按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将农村小学分为县城小学、乡镇小学和乡村小学三个区组,在每个区组中随机抽取一所学校,它们分别被随机指派实验一种教材。

一年后进行统一考试,得到各校的平均成绩,如下表所示。

问不同学校四种教材的教学效果是否一致?5.某市高中英语会考平均成绩为79分,某校有120名学生参加,平均成绩为84分,标准差为12分,问该校成绩是否优于全区成绩?6.随机抽取20名学生,随机分配在两组,即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前对实验组进行了某种训练,然后两78.从某年级随机抽取24人,又被随机分编在三个组中,分别接受A 、B 、C 三种条件下的某种实验。

已知成绩正态分布,方差齐性。

问:(1)这种实验属于什么设计的实验?(2)不同条件的实验效果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A B C24 19 1432 16 2526 23 2119 14 1215 18 2428 20 1630 25 2021 17 199.某教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成绩按四等级记分,即优、良、中、差。

86名学生中被评为优者有11名,良为28名,中为35名,差为12名。

问此评定结果是否符合正态分布?10.某英语老师为了研究在高中阶段“男生”与“女生”学习英语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全班52名学生的由英语成绩按男生和女生进行分类统计。

全班28名男生的平均成绩为70.4分,标准差为10.6分;24名女生的平均成绩为66.8分,标准差为9.4分。

问李老师怎样评价高中阶段“男生”与“女生”英语成绩方面存在的差异?11.某小学为了研究三种不同教材的质量,在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5名被试,并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人,各组被随机地分配一种教材进行实验,得到如下结果。

问三种教材质量是否有差异?(取 =0.05,假设学生成绩总体正态分布、方差齐性)12.某省调查研究表明该省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9%。

现从该省的几所小学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其中患近视的有75名。

问这一结果是否与研究的结果一致?13.某年级学生对一位任课教师的讲课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态度如下表。

问学生对教师讲课的评价态度是14.某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三年级中进行写作技能训练。

他从所任课的班级中随机抽取24名学生,采取配对设计的方法,将学生配成12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个月后进行写作技能测试,结果如下。

问这位教师的训练方法是否有显著性成效?)15相同?16. 某市600名小学生的数学竞赛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成绩为65分,标准差为15分,利用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推求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分以上各段可能占总人数多大比例?并估计各分数段各有多少人?17.从某市随机抽取350名7—12岁儿童,测得他们的身高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91,又随机抽取18—23岁青年280名,测得他们的身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为r=0.72。

问这两个年龄段身高与体重间的相关程度是否相同?18.已知学生的学习能力服从正态分布,某年级共有104人,按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果甲为20人,乙为40人,丙为36人,丁为8人。

问此评定结果是否服从正态分布?19.某中学让4初二年级学生做5套难度相同而题型不同的期末语文试卷,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问这五套试卷是不是平均数相等的复本测验?注:期末试题题型及分值比率:判断题12%单选题 18%简答题:15%计算题: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