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唐传奇中梦的意象

合集下载

道教与唐传奇中梦的意象

道教与唐传奇中梦的意象

[摘要]唐传奇小说中的梦,是以道教的思想为内蕴、道教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借道教的法术表达自己的意识的审美意象。

包括三种类型:因梦示教、梦获情缘、梦中时空,表达出唐人的人生意识、情感意识、文化意识,是道教人生观、世界观透视下的现实人生、情爱姻缘和历史文化。

[关键词]唐传奇;梦;道教汪辟疆《唐人小说》说:“唐时佛道思想,遍布士流,故文学受其感化,篇什尤多。

”程毅中先生更为重视小说与道教的联系:“在小说领域内,道教的影响却比佛教更大。

”唐传奇小说中类型多样、含义深厚、有着重要的审美表现力的梦,就是以道教的思想为内蕴、道教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借道教的法术表达自己的意识的审美意象,体现出道教对唐文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的深刻影响。

一唐代道教隆盛,道教义理是士人思想情感、人生境界的依托,道教法术的漫延也大大影响着其时民风民俗,和道教法术相关的梦,也是唐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道教认为人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太上老君内观经》云:“道以心得,心以明道,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在卮。

明从火起,火自炷存,炷因油润,油籍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

”人的完整的生命形态来自于形与神的相互依存。

葛洪《抱朴子·至理》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

有者,无之宫也。

形者,神之宅也。

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

方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矣。

形劳则神散。

气竭则命终。

根竭枝繁。

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

”因此,道教所谓得道的神仙,实则形神永固、长生不老之人,道教修炼的目的,就是达到形神永远存在。

虽然修炼的最终目的是成仙了道、长生不老,但这个追求却有不同的阶段和步骤。

在不同的阶段形与神的结合会有不同的状态。

形神合则乘云驾龙,成为飞仙,形神离则尸解化质,形神不离不合则又若存若亡,即使达不到形神永固。

也会有各种不同凡俗的神通。

这就为修炼者在宗教体验中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超现实世界提供了依据。

唐传奇名词解释

唐传奇名词解释

唐传奇名词解释唐传奇,又称《唐题图》,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叙事性长篇立体壁画,它源于唐朝,产于元代,成书于明清,最古老的版本距今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它融合了口头传说、书面历史、神话童话和宗教美学,构成几千幅故事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被精细地记录在这部传奇之中,其中诸多名词令当代人也可以一窥中国古代文化的面貌。

下面就来解释一下这些有趣而又神秘的名词,让我们一起深入去挖掘唐传奇中隐藏的宝藏。

一、神仙。

在唐传奇中,神仙指的是以瑞兽和神物的形象存在于人间的神圣存有,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核心,在神话传说中神仙它们展示出的天识有神的英勇和忠厚的智慧,它能够实现人间的道义,传播民族的正义,被尊为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的核心。

二、瑞兽。

瑞兽指的是神仙王侯及其子孙出现在人间的一类动物,它们和神仙一起受到传统文化中人们极高的信仰,被认为是神仙之子孙,在唐传奇中,瑞兽以虎、龙、鹿、凤、鸡等形象形态出现,它们象征着善良、勇气、灵活、坚韧、勤劳等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无可比拟的精神和文化象征。

三、英雄。

在唐传奇中,英雄指的是拯救了人间的人物,它们以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出现,是中国古代传说文化的核心,它们展示出勇敢、正义、智慧和勤奋的优秀品质,是中国古代个性文化的杰出象征,在唐传奇中,英雄们以元晁、白龙马、霍去病、老子、嫦娥等传说人物出现,他们铸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进步。

四、妖怪。

妖怪在唐传奇中是一类灵异的生物,它们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的心灵和身体,它们拥有神秘的身体,以人形、兽形甚至牺牲形态出现,它们可以和英雄进行斗争,把英雄的勇士精神传递给后代。

在唐传奇中,妖怪以狐狸精、九头蛇、九尾狐、五虎将、青衣女魔等形象出现,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魔法。

魔法在唐传奇中以神秘药草、神奇仙锅等形式出现,它们能够让英雄们实现不可能的任务,象征着智慧、勇敢和富有激情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能够打开英雄们走向胜利的心灵之门,让唐传奇叙事更加丰富多彩。

唐传奇《三梦记》的结构渊源及其重写史论

唐传奇《三梦记》的结构渊源及其重写史论

《 三梦记》 的结构特征渊源 于深厚的传统 思想 根源 。杜贵晨指出:小说结构说 到底是作者心 目 “ 中现实世界存在与运动方式的文学显现 , 它体现的 是带有作者个人特征 的人类对世界构造的一般理 解 。 J 三梦记》 , ” 在《 中 这种一般理解就是作为中国 文 化把握 世 界基本 方式 的“ 人合一 ” 念 。“ 人 天 观 天 合一 ” 强 调 “ 观 天道 ” “ 文 ” 同一 性 , 及 “ 与 人 的 以 天
Vo. . 1 No 3 9 Ma .2 O y O6
■ 语 言文 学
唐传奇《 三梦记》 的结构渊源及其重写史论
黄 大宏
( 西南大学 文学 院, 重庆市 4 )1) (75 X
摘 要 :三梦记》 《 的结构在短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特点。该文通过一个核心叙事理念将无意义关联的三个叙事
中圈分 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6 2 85 20 )3 17 6 17 —73 (0 60 —00 —0
据周发祥《 西方的唐代传奇与变文研究》 在 称, 2 世纪六七十年代 , O 白行简的《 三梦记》 已被译介 到西方 , 相关专题研究则未见报道。在 国内, 建国 后的研究也仅《三梦记 ) ( 辨伪》 一文q 其研究状况 ) , 甚为寂寥。本文欲就其结构特征与形成渊源 , 及对 古代短篇小说结构的贡献略作申论 。 《 三梦记》 的叙事主体是三个不同类型的异梦 。 第一梦在“ 天后 时” 朝 邑尉刘幽求夜入其妻梦境 , , 遇其妻与人欢饮 , 盖所 谓彼 梦有所 往而 此遇之 “ 也”第二梦在“ ; 元和四年”元稹在梁州梦见居易等 , 游曲江,盖所谓此有所 为而彼梦之者也” 第三梦 “ ; 在“ 贞元中”窦质与赵姓女巫异地 同梦相会 ,盖所 , “ 谓两相通梦者” 。三梦间无事实关联 , 时序亦错乱 , 呈相对独立 、 丛生并联式的情节组合 , 是典型的“ 空 间性” 结构方式。那么 , 此三梦靠什么被联结起来 呢?文本启道 日:人之梦 , “ 异于常者有之 : 或彼梦 有所往而此遇之者 , 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 , 或两 相通梦者。首句作为对全文主 旨的抽象 , ” 统率着对 三个梦的意义概括 。而三个叙事断片的末句都是 对上述三个“ 字句 的分别复述 ; 以论赞式 的 或” 文末 “ 行简日” 明了“ 说 存录” 三梦的原因, 则是对首句 的 回应。显然 , 通过 “ 异梦” 这一核 理念 , I L 、 , 使三梦之

论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以《玄怪录·张老》、《玄怪录·裴谌》及《传奇·裴航》篇为例

论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以《玄怪录·张老》、《玄怪录·裴谌》及《传奇·裴航》篇为例
中图分类号: B 9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3 6 0 0 ( 2 0 1 3 ) 1 0— 0 0 2 1— 0 3
道教对唐传奇产生的重要影 响, 诚如葛兆光先
生 所说 : “ 宗 教 与文 学 常 常会 不 由 自主地 联 姻 , 前 者
《 传奇》 中的《 裴航》 l 3 篇为例展开论述。
到 人物进 入 仙界 , 只不 过 人 物 的身 份 不 同 罢 了。第
显受到道教影响的传奇作 品大致可以分 为两类 , 一 类 是几 乎通 篇都 阐释 道 教 教 义 的作 品 , 不 外 乎是 宣
传 道教 的好 处 , 吸 引 民众 信 奉 道 教 或 者 是 能 够按 照
道 教 的要求 去 为人处 世 。这类 作 品实 在 可 以视 为道
道 教 对 唐 传奇 内容 的影 响是 非 常深 刻 的 , 那 些
作者简 介 : 黄东坚 ( 1 9 8 8一) , 男, 广东湛江人 , 硕士生 , 主要从 事先 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
2 2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0 1 3正
道 教 色彩浓 厚 的作 品无 须 赘言 , 然而 像 《 玄 怪 录》中


道教 对唐传 奇 形式 的影 响
刺激后者的想象 , 并提供 大量神奇瑰 丽 的意象 , 因 此, 尽管文学家未必都是宗教的信徒 , 但仍然会受到 宗 教 的影 响 , 而一 旦 文学 家受 到 了宗教 的影 响 , 便 又
往 往会 出现 宗教 式 的思 维 、 情感 、 意象 不断 渗入 文学 领 域 的现象 , 使 文学 作 品极 为 浓 重 地 表 现 出这 种 与 宗 教有 千丝 万 缕 联 系 的 感情 色彩 、 意象群落。 ” …

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

其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最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最为深刻和久远。

鲁迅说过:"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而唐代文学在近三百年间,思想采取兼容的态度,即儒、释、道思想的交融。

特别是其中的道教在唐朝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唐王朝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以老子为祖先,庄子、列子、文子都被封为真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立崇玄学,还专开"四子科"以取士,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为考试内容。

道教在唐朝政治和经济上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因此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时期。

道教文化在唐代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地说,道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含蕴深厚、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而且形成了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一种天籁之音,"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

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就是说,真正能用言语表达出的东西,往往是粗浅表面的,而深层精致的东西,往往是语言所表达不出的。

即有些东西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言作为意的载体,只能达意的一部分,而不能达其全部。

这言所不能达的部分,只能依靠听者或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意会"和补充。

道家这种"言不尽意"的文学观,充分调动了唐代文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使作品空灵流动,余韵深远,启人深思,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唐诗是唐文化的精华,是唐文化的典型代表。

下面以唐诗为例,说明道教思想的影响。

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受唐朝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道家对梦的理解

道家对梦的理解

道家对梦的理解嘿,咱今儿来聊聊道家对梦的理解。

你说这梦啊,可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就好像是咱生活中的一场奇幻之旅。

道家觉得梦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里面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儿。

有时候你会梦到自己在天上飞,那感觉,哎呀,简直爽歪歪!有时候又会梦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和场景,让你摸不着头脑。

这像不像咱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啥都觉得新鲜又奇怪呀?你想啊,白天咱经历的那些事儿,就像是在大路上走,稳稳当当的。

可到了晚上做梦,那就像是走进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不知道下一个拐弯会碰到啥。

道家说这是咱的心神在活动呢!说不定啊,在梦里你还能见到一些平时见不到的人,或者去到一些从来没去过的地方。

这难道不是很有意思吗?咱再打个比方,这生活就好比是一幅画,白天是那色彩鲜艳、清晰明了的部分,晚上做梦呢,就是那有点模糊、充满想象的背景。

道家讲究顺其自然,对待梦也是这样。

别老去纠结梦里的事儿是真是假,就把它当成一场特别的体验呗。

有时候你做了个噩梦,被吓得不轻,别急着害怕呀!道家会告诉你,这也许就是你的心神在给你提醒呢,说不定是提醒你要注意点啥。

就像有时候你走在路上,突然被绊了一下,那就是提醒你要小心脚下呀。

还有啊,道家觉得梦也能反映出咱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和渴望。

你要是梦到自己成了大英雄,说不定是你心里一直有个英雄梦呢!那咱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呀,说不定哪天就真的实现了呢!你说这梦是不是很神奇?它就像一个神秘的朋友,时不时地来拜访你,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惊吓。

咱可别小瞧了它,好好琢磨琢磨,说不定能从里面悟出点啥人生道理呢!道家对梦的理解,其实就是让咱用一种更开阔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梦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也是咱生活的一部分呀!就像那天空中的星星,虽然有时候你可能注意不到它,但它一直都在那儿闪闪发光呢!所以呀,咱以后再做梦,可别随便就丢一边不管了。

多想想,多感受感受,说不定能发现一些平时发现不了的东西呢!别觉得这是在瞎想,道家说了,这都是咱内心世界的展现呢!咱得尊重它,就像尊重咱自己一样。

诗词中的意象与典故「001」以“梦”启航

诗词中的意象与典故「001」以“梦”启航

诗词中的意象与典故「001」以“梦”启航七言绝句:梦(宋·王安石)黄粱欲熟且留连,漫道春归莫怅然。

蝴蝶岂能知梦事,蘧蘧飞堕晚花前。

王安石这首《梦》,用了两个典故:一、黄粱一梦:出自唐李泌(唐)的《枕中记》,唐人卢生,赴京考试途中,于邯郸一客栈投宿,巧遇道士吕翁,遂向其吐苦水,慨叹人世艰辛。

吕翁便取出一枕,嘱道:“你用此枕唾一觉,即可梦想成真”。

果然,卢生靠枕一睡,便享尽荣华富贵,有美妻子女,官达宰相,至80岁人之将死时惊醒,却发现,店主梦前开始煮的黄粱米饭,还未煮熟。

典故本义是指荣华富贵也不过如梦一般,短暂而虚幻。

现多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二、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自己,于是他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这里本义是庄子提出叫“齐物”的哲学命题。

现多用作人生如梦,虚实难辨的感叹。

在诗词中,借梦之虚言事之实的有很多。

甚至还有诗人自称梦中得句,如:“莓苔绿到题诗处”。

陈询便说是其做梦得来的句子。

梦,本义是指睡眠中的幻象。

在诗词中也常作动词“做梦”用,有时也会解作幻想。

如梦想、梦乡)。

而诗词中的梦也有很多种,现列举一些梦的意象,看看你能释梦多少?图一注:归梦,归乡之梦。

春梦:春天的梦。

云梦:借指古代楚地。

清梦:犹美梦。

魂梦:梦魂。

幽梦:忧愁之梦。

残梦:零乱不全的梦。

客梦:异乡游子的梦。

醉梦:谓人糊里糊涂如醉如梦。

惊梦:惊醒睡梦。

图二注:晓梦:拂晓时的梦。

多短而迷离,借喻人生短促,世事纷杂。

远梦:思念远方人的梦。

鹤梦:谓超凡脱俗的向往。

旅梦:旅人思乡之梦。

飞梦:梦中飞越。

断梦:中断的梦;消失的梦。

尘梦:尘世的梦幻。

别梦:离别后思念之梦。

香梦:美梦;甜蜜的梦境。

寒梦:寒夜的梦。

诗人的梦还有很多,不逐一举例了,列一些两字常用词,供多考:归梦春梦入梦云梦清梦魂梦幽梦残梦客梦醉梦蝶梦惊梦乡梦晓梦远梦说梦鹤梦旅梦飞梦同梦吉梦断梦大梦尘梦别梦寒梦楚梦梦梦诗梦役梦幻梦香梦空梦见梦占梦牵梦刀梦熊梦通梦蚁梦做梦离梦狂梦噩梦正梦睡梦兰梦鹿梦鸥梦痴梦发梦恶梦冷梦妖梦槐梦感梦萦梦鸡梦龄梦征梦原梦托梦鸳梦圆梦迷梦眠梦厌梦酣梦绮梦解梦献梦浅梦六梦兆梦岩梦美梦三梦掌梦疏梦瑞梦魇梦凶梦喜梦云梦酲梦愕梦衔梦灵梦沤梦荐梦眯梦象梦详梦贞梦觭梦验梦寤梦托梦沈梦稚梦示梦祈梦寝梦梦中梦魂梦回梦寐梦断梦觉梦想梦破梦幻梦见梦境梦思梦游梦泽梦蝶梦云梦余梦草梦笔梦熊梦迷梦雨梦枕梦周梦刀梦华梦乡梦兰梦日梦月梦奠梦语梦卜梦渚梦松梦九梦影梦兆梦溪梦家梦鹿梦象梦鸟梦蕉梦花梦龄梦征梦泡梦梓梦遗梦肠梦呓梦魇梦魔梦景梦铳梦言梦撒梦丝梦像梦谶梦官梦话(有不明白的词可于回发栏发问,我尽量解释,对此系列文稿有什么建议,也请提出,以便改进。

唐传奇的道文化初探

唐传奇的道文化初探

思想 发展 史上有着重要 的地位 。 ” 杜光庭在 当时就有 “ 扶 宗立教 ,
法术就比较偏 向于道教 : 如咒语 、 画符 、 托梦 、 隐形之类 。如果按 照杜光庭对“ 道” 和“ 术” 关系的看法 : “ 术之 于道 , 相须而行 。 道非 术无 以 自致 , 术 非道无 以延长 。若得术而不得道 , 亦如欲适万里
《 聂 隐娘 》 和《 红线传》 为代表 , 对其道教文化进行初探 。 关键词 : 唐传 奇 ; 道教 ; 道文化
中图分 类号 : 1 2 4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0 6 — 0 0 0 1 — 0 2
而不行也 。 ( 《 道藏 ・ 仙传拾遗》 ) ” 聂 隐娘高超的道术描 写 , 体现的 更 多的是道教母题 。剑仙求贤徒 , 与道教 的度脱凡人 、 成仙有密 ‘ 问押衙乞取此女教 ? ’ 锋大怒 , 叱尼 。 尼 日: ‘ 任押衙铁柜 中盛 , 亦 须偷去矣。’ ” 神尼看 中了隐娘 的特质随即强求 而去 , 这是仙道严 择弟子的传统。聂隐娘 学剑 的场所也是在 山林之 中 , 葛洪《 抱朴 子・ 明本》称 : “ 求仙者莫不飘然绝迹于幽隐处” , “ 山林之 中非有
如也 。 ” 虬髯客正是通过道家的“ 望气” 、 “ 识相 ” , 对李世 民的风采 拜服 , 又经 审慎 的思考和返观 自照 , 做 了明智 的放弃 之举 。无 论
中国文化有更进一步 的了解 。” 那么笔者 尝试 从道教的角度 , 以 是 为天下苍 生 , 还是为体性 延命 , 都 是一种洒脱 、 不滞于物 的道 唐传 奇最著名 三篇 《 虬髯 客》 、 《 聂隐娘》 和《 红 线传》 对其 道教文 家思想体现。文中借助道士的指引, 则 更渲染 了道家影响力 , 也 化进行初探 。 更加体现了文章的宗 旨。此处 , 更为点睛的一笔是 , 虬髯 客的放 ( ( 虫 L 髯客》 , 其 改编者杜光庭 , 为上清派道士 。杜光庭早年参 弃不仅仅是考虑到 自己 ,还考虑 到天下苍生 ,并把财 富赠 与李 加科举落第后奋然人道 , 致力于道经 的搜集 和阐发 , 是一代教理 靖 , 辅佐李世 民称帝 。 这就 不仅仅体现道家思想了 , 还调和儒 、 道 的集 大成者 , 现有三 十卷 《 道德 真经广圣意》 、 一卷 《 太上 老君常 二家 的思想 , 如 同杜光庭认为老子 的思想主 旨 , “ 非 谓绝仁 、 义、 说清静经注》 存世 。作 为唐末五代时期最著名 的“ 宫廷道士” , 他 圣 、 智, 在乎抑狡诈 聪明 , 将使君君 、 臣臣、 父父 、 子子 , 见素抱朴 , 曾不遗余力地为神话老子 , 树立 皇权努力 。 泯和于太和 , 体道复元 , 自臻 于忠孝” , 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 卿希泰《 中国道 教史》 第 二卷论及杜光庭 时说 : “ 杜 光庭《 道 道 , 从而使道教思想更添异彩 , 在故事 中与人物形象 的塑造交 响 德真经广圣义》 的历史性总结和发展 , 把《 道德经》 的研究推上 了 互感 , 相摩相荡 。 个 新阶段 , 成为道教理论建设上一部承前启后 的巨作 , 在道教 《 聂 隐娘 》 中聂 隐娘的师傅作为 尼姑 是属于佛教 的 , 而那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唐传奇小说中的梦,是以道教的思想为内蕴、道教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借道教的法术表达自己的意识的审美意象。

包括三种类型:因梦示教、梦获情缘、梦中时空,表达出唐人的人生意识、情感意识、文化意识,是道教人生观、世界观透视下的现实人生、情爱姻缘和历史文化。

[关键词]唐传奇;梦;道教汪辟疆《唐人小说》说:“唐时佛道思想,遍布士流,故文学受其感化,篇什尤多。

”程毅中先生更为重视小说与道教的联系:“在小说领域内,道教的影响却比佛教更大。

”唐传奇小说中类型多样、含义深厚、有着重要的审美表现力的梦,就是以道教的思想为内蕴、道教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借道教的法术表达自己的意识的审美意象,体现出道教对唐文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的深刻影响。

一唐代道教隆盛,道教义理是士人思想情感、人生境界的依托,道教法术的漫延也大大影响着其时民风民俗,和道教法术相关的梦,也是唐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道教认为人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太上老君内观经》云:“道以心得,心以明道,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在卮。

明从火起,火自炷存,炷因油润,油籍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

”人的完整的生命形态来自于形与神的相互依存。

葛洪《抱朴子·至理》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

有者,无之宫也。

形者,神之宅也。

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

方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矣。

形劳则神散。

气竭则命终。

根竭枝繁。

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

”因此,道教所谓得道的神仙,实则形神永固、长生不老之人,道教修炼的目的,就是达到形神永远存在。

虽然修炼的最终目的是成仙了道、长生不老,但这个追求却有不同的阶段和步骤。

在不同的阶段形与神的结合会有不同的状态。

形神合则乘云驾龙,成为飞仙,形神离则尸解化质,形神不离不合则又若存若亡,即使达不到形神永固。

也会有各种不同凡俗的神通。

这就为修炼者在宗教体验中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超现实世界提供了依据。

修道教者认为自己可以和神灵相通,自身之神暂时离开肉体漫游神仙殿堂。

即所谓神游。

在神游中,时间空间的关系可以任意建立,现实中的困难阻隔可以轻而易举地克服,人的各种欲求可以得到完满的实现。

总之,形神相依又相离的观念为炼形炼神的修道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罗织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让人在其中畅达精神、伸张生命的饱满。

神游表现为道教的种种法术,如缩地装天、托梦、扶乩等等,或存在于修炼的方式中,如存想。

在世俗生活中,宗教体验中的神游则转化为人人都可理解的梦的故事和对梦的解说。

唐代崇道。

唐人热衷于解梦、谈梦、记梦。

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关于唐时的梦占,典籍有丰富的记载。

梦占中著名的“堕床之梦”即是唐高祖李渊所梦。

《宋人小说类编·医卜星相类》载:“唐高祖将举义师入长安,忽夜梦身死坠于床下,为群蛆所食,及觉,甚恶之。

乃诣智满禅师而密话之。

江满即贺曰:‘公得天下矣。

’帝大惊,谓满曰:‘何谓也?’满曰:‘其死,是鳖也;坠于床,是下也:群蛆所食者,是亿兆之所趋附也。

’”当然,对梦感兴趣的不止是道教。

梦在佛教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为唐高祖李渊释梦的就是和尚。

从“堕床之梦”可以看出梦占作为法术,为当时的政治所利用,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对梦的迷信在朝野上下都很有市场。

《旧唐书·后妃传》:“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儿,初在孕时。

其母梦人遗大称,占者曰:‘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

’既生女,闻者嗤其无效。

及婉儿专秉政权,果如占者之言。

”《新唐书·郑光传》:“会昌末,梦御大车载日月行中衢,光辉洪洞照六合。

寤而占之。

工日君且暴贵。

不阙月,宣宗即位,光兴民伍,拜诸卫将军,迁累平卢节度使。

”人们习惯于从梦兆来判断自己的升迁与福祸,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很多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从中可以看出唐时好占梦的风气:“威远军小将梅伯成,以善占梦。

近有忧人李伯怜,游经泾洲,乞钱得米百斛,及归,令弟取之。

过期不至,昼梦洗白马。

访伯成占之。

伯成伫思之曰:‘凡人好反语,洗白马,泻白米也,君所忧或有风水之虞乎?’数日。

弟至。

果言渭河中覆舟。

一粒无余。

”又记:“补阙杨子孙堇,善占梦。

一人梦松生户前,一人梦枣生屋上,堇言:‘松,丘陇间所植;枣字重来,重来,呼魄之象。

’二人俱卒。

”这种风气的养成,无疑是道教法术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传奇小说中大量以梦为主题和题材的作品,是道教在唐代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的结果。

传奇小说中梦的类型和内容都很丰富,梦是文人创造的艺术手法,也是贯穿着意识与情感的虚幻世界,因梦示教、梦获情缘、梦中时空,梦的世界曲折而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意识、情感意识、文化意识。

构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生图景。

梦在道教中能知晓神谕、沟通神人,神的存在是人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的吁请,传奇小说以梦通神。

在梦中借仙人、达人、真人点评世事、洞幽察微,往往是梦中历奇之后,就了悟人生,传奇名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樱桃青衣》、《纂异记》都属这类因梦示教的作品。

梦与醒、幻与真。

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主题与结构。

六朝时,刘义庆《幽明录》有一则《焦湖柏枕》,讲一个贾客,名杨林,在焦湖庙里枕着一个柏枕睡了一觉,梦中因娶了高官的女儿而过了几十年的发达生活,醒后怆然。

从此。

梦中历荣华富贵。

醒了发觉不过是一场春梦,于是大彻大悟,了悟人生真谛,看穿了宠辱兴衰,进而栖心道门,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母题和结构模式,《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樱桃青衣》都是这样的母题和结构。

《枕中记》记卢生旅于邯郸所做的黄粱梦的故事,其立意主要是体现人生如梦的思想。

作品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道人形象,谓有道士吕翁者。

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驰带,隐囊而坐。

卢生正是在这位被称作吕翁的道士授以囊中枕后才做起梦来的。

梦在道教中有晓知神谕的功能,但常常在需要梦来对未来作出判断、预测命运的时候,却偏偏没有梦。

于是,有人便专门制作了一些能够刺激梦的器具,如玉枕、青瓷枕、柏枕之类,再加以语词导引,想做梦的人就真的做起梦来了。

《焦湖柏枕》中的杨林也是靠着一个柏枕睡了一觉,才有梦中荣华富贵。

《枕中记》中的这个吕翁,看来正是一个催梦的道士。

卢生本来是一个以现实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为人生追求的人,认为“士之生世。

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

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

”当时卢生穷困不得志,道士吕翁让他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五十余年,祟盛赫奕。

”并在醒后点化道:“人生之适,亦如是矣。

”历经了梦中荣华富贵后卢生大彻大悟:“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

”《南柯太守传》中淳于汾也是在梦中做了槐安国的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现梦中的槐安国及南郡,原来是大槐树下的两个蚁穴,由此而“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

唐代国力强大,文人的现实欲望也很旺盛。

从武后时代起,对关陇大族、士族、门阀制度实施抑制政策,另一方面大开科举,打破士庶之分,给庶族知识分子以机会和均等的权利。

新兴阶层就已通过科举取代了旧的贵族,这些新兴阶层的知识趣味与思想取向具有世俗意味与实用倾向,和道教的珍视感性生命、积极享受生活的人生哲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张读《宣室志》就隐约表现出这种士族与庶族的分野以及庶族趣味与道教的契合。

郑又玄出生名门,曾与邻居闾丘子一起读书,但因为闻丘子不是士族而颇为不屑:“闾丘氏非吾类也!”后又遇富家子仇生,“日与又玄会,又玄累受其金钱赂遗。

常与宴游。

然仇生非士族,未尝以礼貌接之”。

后又玄入山林学道,不成,遇一童儿,“其辨千转万化,又玄自谓不能及”。

原来闾丘氏、仇生与童儿都是仙人所化。

童儿的一番训戒,让又玄惭愧至死:“我太清真人,上帝以汝有道气,故生我于人间,与汝为友,将授真仙之诀。

而汝以性骄傲,终不能得其道。

”这个故事至少包含有两个含义。

第一,出身寒素的庶族的审美趋向、人生追求与道教宗旨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第二,道教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在当时受到祟尚与肯定。

张读是隋末唐初声誉甚高的张鷟的后裔,名臣牛僧儒的外孙,张鷟在初唐以文辞华丽见长。

牛僧儒在“牛李党争”中代表满足现实的思想倾向,作为他们后人的张读,其思想在文人中有代表意义。

功名利禄的现实追求虽然美好,但总会受到压抑和阻挠,因此还需要道教如梦的人生观来维持心理的平衡。

庄子的“蝴蝶梦”反省。

消解了我与世界、心与物的对立。

也给了士人一个彻悟人生、洞穿世事的通道,当现实的追求不能实现,以梦的方式超越现实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这样,道教的以生为美、珍惜感性生命的思想为文人现实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依据,人生如梦又为文人的心灵安顿提供了审美的途径。

二唐传奇小说中另一集中出现的梦的意象是爱情梦。

梦中情缘是唐传奇小说作者所喜爱的主题与题材。

他们大多喜好将爱情放置于一个虚幻的场景中,在如梦如醉、虚无飘渺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现爱情的浓烈与动人,以梦与真、虚与实的交织来凸显唐人的多情亦重情,以虚幻但瑰丽的爱情想象来弥补现实中情感的失落。

陈鸿《长恨歌》中的唐玄宗与杨贵妃、裴铡《封陟》中上元夫人、《裴航》中裴航,都成为后世文学反复吟唱、抒写的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神人结合、仙凡交往爱情奇缘,是文人将理想的爱情寄托于道教的神仙境界,也是道教独特的宗教思维影响了人们对爱情的思考与感受。

作为一种宗教,道教思维有着非常明显的重体验、非理性的特征。

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处理来看,道教重想象和象征。

在切入现实的途径上。

道教以直觉体悟的方式把握现象背后的幽深之道。

跟所有的宗教一样,道教虚构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彼岸世界、鬼神世界,并以此为标准来解释现实、改造现实。

斋醮科仪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形式,也是道教以象征的形式对世界的把握。

道教斋醮活动中步罡踏斗时铺设的罡单上布满星宿图像象征浩瀚的天庭。

法师在进表时焚烧疏文象征通达神灵。

坛场上的灯烛之光被认为是取自日月星三光慧火,灯烛具有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的功用。

五供之香、花、灯、水、果,也具有象征含义。

道教思维中还特别重视直觉的方法,直觉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备受推崇,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其运用一以贯之。

特别在内丹术中,几乎每一种内丹法术都是一种直觉的认识方式。

这种想象的、象征的、直觉的思维建造了一个超越现实又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世界,它是宗教与文学联姻的基础。

唐传奇的爱情梦,就是重想象、直觉、象征的道教思维创造的超越现实的世界。

唐玄宗与死去的杨贵妃交通。

靠的是“游神驭气”;上元夫人下凡,是午夜封陟神思恍惚之时;裴铡《萧旷》中萧旷见洛神,也是“夜憩于双美亭。

地月朗风清”。

独特的时间、氛围、方式。

都暗示了爱情故事的如梦似幻。

也恰好显示出宗教的思维与文学思维的沟通。

裴铡《传奇,封陟》借神仙降临的题材抒发自己的爱情梦想,女主角本是“谪居下界”的谪仙上元夫人,被描写成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多情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