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各章小结与思考题)

合集下载

逻辑学复习提纲及练习题

逻辑学复习提纲及练习题

逻辑学题型一、填空题(约10分)二、名词解释(或定义题)(约10分)三、简答题(约10分)四、分析题(约50分)(要根据题目要求从概念、推理、基本规律等角度对某句话或某段话进行分析。

)五、证明题(约10分)六、推理运用题(约10分)逻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1、明确概念的定义2明确概念和语词的关系3熟练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4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仅内招生掌握)5会识别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用欧拉图解表示6熟练掌握实质定义的方法和定义的规则7会分析概念表述方面出现错误(1)属种关系概念并列使用(2)交叉关系概念并列使用(3)定义错误(4)划分错误(5)误用集合概念(仅内招生掌握)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推理1、了解判断的定义及其逻辑特征2、掌握推理的定义和分类3、熟练掌握直言判断的对当关系4、熟练掌握直言判断项的周延性(仅内招生掌握)5、掌握换质法的公式(4个)6、熟练掌握换位法的规则和公式(3个)第四章复合判断及其推理1、掌握以下几个概念(1)联言判断和联言推理(2)选言判断和选言推理(3)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4)充分条件(5)必要条件(6)充要条件2、熟练掌握6个真值表3、熟练掌握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公式和规则(3个公式)4、熟练掌握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公式和规则(4个公式)5、掌握二难推理的特征和破斥方法(仅内招生掌握)第五章语用逻辑初步1、能指出一个话语的预设和话涵能2给出一个问句的回避和回绝3掌握预设的种类(仅内招生掌握)4熟练掌握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5熟练掌握话涵的产生机制掌握话涵的运用第六章基本规律1、熟练掌握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内容2会识别和分析违反三条规律的逻辑错误第七章论证1、掌握论证(论辩)的规则2、熟练掌握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命题的虚假来确定原论题的真实性。

证明:p思路:假定p不成立,即¬p¬p q ( q为明显的错误)¬q¬¬p( 即p)根据排中律,¬ p为假,则p不能为假,即p为真归谬法:通过确定被反驳论题的荒谬性来反驳对方。

30道逻辑思考题及答案

30道逻辑思考题及答案

30道逻辑思考题及答案第1篇: 30道逻辑思考题及答案1.如何问问题?有甲、乙两人,其中,甲只说假话,而不说真话;乙则是只说真话,不说假话。

但是,他们两个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只通过点头与摇头来表示,不讲话。

有一天,一个人面对两条路:A与B,其中一条路是通向京城的,而另一条路是通向一个小村庄的。

这时,他面前站着甲与乙两人,但他不知道此人是甲还是乙,也不知道点头是表示是还是表示否。

现在,他必须问一个问题,才可能断定出哪条路通向京城。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问?2.他们的职业是分别什么?小王、小张、小赵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中间其中一个人下海经商,一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一个人参军了。

此外他们还知道以下条件:小赵的年龄比士兵的大;大学生的年龄比小张小;小王的年龄和大学生的年龄不一样。

请推出这三个人中谁是商人?谁是大学生?谁是士兵?3.谁做对了?甲、乙、丙三个人在一起做作业,有一道数学题比较难,当他们三个人都把自己的解法说出来以后,甲说:我做错了。

乙说:甲做对了。

丙说:我做错了。

在一旁的丁看到他们的答案并听了她们的意见后说:你们三个人中有一个人做对了,有一个人说对了。

请问,他们三人中到底谁做对了?4.鞋子的颜色小丽买了一双漂亮的鞋子,她的同学都没有见过这双鞋了,于是大家就猜,小红说:你买的鞋不会是红色的。

小彩说:你买的鞋子不是黄的就是黑的。

小玲说:你买的鞋子一定是黑色的。

这三个人的看法至少有一种是正确的,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

请问,小丽的鞋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5.谁偷吃了水果和小食品?赵女士买了一些水果和小食品准备去看望一个朋友,谁知,这些水果和小食品被他的儿子们偷吃了,但她不知道是哪个儿子。

,为此,赵女士非常生气,就盘问4个儿子谁偷吃了水果和小食品。

老大说道:是老二吃的。

老二说道:是老四偷吃的。

老三说道:反正我没有偷吃。

老四说道:老二在说谎。

这4个儿子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实话,其他的3个都在撒谎。

那么,到底是谁偷吃了这些水果和小食品?6.谁在说谎,谁拿走了零钱?姐姐上街买菜回来后,就随手把手里的一些零钱放在了抽屉里,可是,等姐姐下午再去拿钱买菜的时候发现抽屉里的零钱没有了,于是,她就把三个妹妹叫来,问她们是不是拿了抽屉里的零钱,甲说:我拿了,中午去买零食了。

《逻辑学》课程练习题

《逻辑学》课程练习题

第一章引论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一定向前发展。

2、根据他的逻辑,你这么说就是错误的。

3、人们说:“要当好一个企业家,必须研究市场经济的逻辑”。

4、一个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应当多学一点逻辑。

5、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染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

6、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三个文明”,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合乎逻辑的发展。

7、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是只留下一个纯粹思维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论法。

二、请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1、凡演绎推理不是或然性推理,二难推理是演绎推理,所以,二难推理不是或然性推理。

2、小工作既认真又努力。

3、凡唯心主义理论都不是科学理论,经验批判主义是唯心主义理论,所以,经验批判主义不是科学理论。

4、如果世界上还有帝国主义,那么就还存在着产生战争的根源。

5、某人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

6、某县今年渔业获得丰收,或是提高了饲养技术,或是扩大了养鱼水面。

7、如果火箭的速度超过9.8公里/秒,那么它就会飞出地球的引力场。

8、英或者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或者获得化学竞赛第一名。

三、单项选择题1、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逻辑常项b、逻辑变项c、语言表达形式d、思维容2、形式逻辑研究推理,主要研究()。

a、前提的真假b、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c、结论的真假d、前提与结论容间的联系3、下列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判断组是()。

a、“有些大学生是党员”与“有些青年不是团员”b、“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与“所有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c、“有些矛盾是对抗性的”与“有些中学生是学俄语的”d、“我班所有同学是学英语的”与“我班有同学是学英语的”4、人们常说:“演讲、辩论要讲究逻辑”。

逻辑学(各章小结及思考题)

逻辑学(各章小结及思考题)

逻辑学(各章小结及思考题)第二章练习题1、从概念的分类来看,下面语句中带括号的概念是什么概念?(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3)(非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4)(行政法规)是(法律汇编)中的一部分。

(5)节日里的城市到处鲜(花)锦簇,让人眼(花)缭乱。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3)“非国家工作人员”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负概念、实体概念。

(4)“行政法规”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法规汇编”是一个普遍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5)“鲜花”的“花”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眼花缭乱”的“花”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属性概念。

2、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1)A 、死亡 B 、意外死亡 C 、正常死亡 D 、溺死 E 、非正常死亡(2)A 、犯罪 B 、故意犯罪 C 、过失犯罪 D 、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E 、交通肇事(3)A 、牛顿 B 、爱因斯坦 C 、著名科学家 D 、中国科学家 E 、本世纪杰出科学家(4)A 、太阳 B 、恒星 C 、出升的太阳 D 、地球 E 、位于北半球的国家答:(2) (4) 3、(1)(2)“等边三角形”限制为“等角三角形”(3)“集体所有制企业”限制为“工业企业”(4)“法”概括为“行为规范”(5)“书”概括为“纸张”答:(1)不正确,“中国”和“联合国”是全异关系。

概括或限制后的概念与原概念必须具有从属关系。

(2)不正确,“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是全同关系。

(3)不正确,“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工业企业”是交叉关系。

(4)正确,“法”与“行为规范”是种属关系。

逻辑学(第一二章总结提纲)

逻辑学(第一二章总结提纲)

《逻辑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1、思维的形式结构逻辑常项逻辑变项(词项变项、命题变项)2、逻辑规律、逻辑矛盾第二节思维、语言和逻辑1、思维、语言和逻辑(1)逻辑学以思维为研究对象,思维是人类认识的理性阶段,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2)思维看不见,摸不着,而语言是思维与思维科学包括逻辑学之间的物化的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中介。

(3)语言有其层次性:对象语言、工具语言(又称元语言)2、自然语言和符号语言(1)语言是符号系统,有三个要素:基本符号,语形规则,语义规则。

(2)语言可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3、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1)传统逻辑(古希腊阿里士多德——19世纪中叶数理逻辑产生前)主要内容:概念理论、词项逻辑(三段论)、古典命题逻辑、古典归纳逻辑。

(2)现代逻辑(又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主要内容:一阶逻辑、模型论、公理集合论、递归论、证明论。

第三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逻辑学的性质:基础性、工具性、人类性第二章概念第一节内涵和外延1、对象的属性:对象、本质属性、固有属性、偶有属性、概念(1)逻辑学意义上的本质属性与认识论上的本质属性不同(2)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揭示有肤浅和深刻之分(3)概念与语词的联系和区别2、内涵和外延确定一对象是否属于某概念的外延。

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该概念的内涵第二节概念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概念可划分为:(1)概念外延分子数:普遍概念、单独概念、空概念(2)概念反应的对象:实体概念、属性概念(性质概念、关系概念)(3)正概念、负概念(论域)(4)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类概念)第三节概念的关系1、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属概念(上位概念)、种概念(下位概念)、交叉关系2、不相容关系:矛盾、对立第四节概念的定义1、概念、概念陈述、定义(实质定义和语词定义)2、实质定义的结构和方法:被定义的概念=(邻近)属概念+种差规则:(1)定义项的概念认知度要高于被定义项(2)被定义项要恰当归类(3)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4)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同语重复、循环定义)(5)定义一般是肯定性陈述,但并非不能使用否定性陈述3、语词定义(1)规定的语词定义:① 为模糊的语词规定确切的涵义② 为冗长的叙述规定简约的表达③ 为专门用语规定严格意义④ 为旧词赋新义(3)说明的语词定义第五节概念的划分1、划分的三个构成要素:母项、子项、划分标准2、划分规则:(1)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2)一次划分必须依据同一标准(3)子项的外延必须为不相容关系(4)子项必须是同一层次的概念3、划分是把类分为子类,属概念分为子概念,用以明确上位概念的外延分解是把整体分成部分,用以明确整体的构成第六节概括和限制1、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内涵少的概念外延大,内涵多的概念外延小2、限制:增加内涵,缩小外延,将一般概念具体化,用于定义过宽概括:减少内涵,扩大外延,将具体概念一般化,用于定义过窄。

逻辑学第三版1-4章课后答案

逻辑学第三版1-4章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

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

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 与4 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 是P,所有S 是M;所以,所有S 是P。

2 与6 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

3 与5 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所有S 是P。

第二章概念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

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

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 2 整除的数。

“偶数”的外延是指:2、4、6、8、10、12……。

逻辑学习题(附案例分析)

逻辑学习题(附案例分析)

《逻辑学》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部分构成的。

2、判定属于何种逻辑形式的根据是_________。

3、“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体”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4、“有的s是p”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5、“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不发展的”和“无论什么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这两个判断所共有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6、“如果物体受到摩擦,那么它就会发热”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7、“只有p,才q”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8、“并非p并且q”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9、“或者p,或者非p”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各种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①逻辑常项②逻辑变项③语言表达形式④思维内容2、“p并且q”与“p或者q”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②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③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3、在直言命题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情况取决于()①逻辑常项②逻辑变项③语言表达形式④思维内容4、如果A与B两个命题具有矛盾关系,则它们必具有()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②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③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5、如果A与B两个命题具有等值关系,则它们必具有()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②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③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6、下列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是()①¬p∨p与p∨q ②p∧¬q与r∧¬s③SAP与SEP ④L p与¬M¬p7、A与B是两个逻辑形式不同的直言命题,因此,它们的()①主项和谓项都不同②主项相同,谓项不同③量项和联项都不同④主项不同,谓项相同第二章必然性推理(上)一、填空题1.命题的逻辑特性是。

法律逻辑学各章节要点复习

法律逻辑学各章节要点复习

法律逻辑学各章节要点复习第一章 引论一、填空题一、填空题1.1.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二蔩,二蔩______________;;其中其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是区别不同种类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是区别不同种类逻辑形式的唯一依据。

据。

2.2.在在"并非只有P 才q"q"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逻辑常项是,逻辑常项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二、单项选择题二、单项选择题1. 1. 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A.A.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内容B. B. B.逻辑常项逻辑常项逻辑常项C.C.变项变项变项D. D. D.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表达形式2."2."所有所有S 是P"P"与与"有的S 不是P"P"()()()A. A. 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 B. 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C. C. 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第二章 概念一、填空题一、填空题1.1.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从概念的外延关系看,""教师教师""与"劳动模范劳动模范""具有关系,具有关系,""陈述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疑问句" " " 具有具有具有 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练习题1、 从概念的分类来看,下面语句中带括号的概念是什么概念?(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3)(非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4)(行政法规)是(法律汇编)中的一部分。

(5)节日里的城市到处鲜(花)锦簇,让人眼(花)缭乱。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3)“非国家工作人员”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负概念、实体概念。

(4)“行政法规”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法规汇编”是一个普遍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5)“鲜花”的“花”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实体概念。

“眼花缭乱”的“花”是一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属性概念。

2、 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1)A 、死亡 B 、意外死亡 C 、正常死亡 D 、溺死 E 、非正常死亡(2)A 、犯罪 B 、故意犯罪 C 、过失犯罪 D 、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E 、交通肇事(3)A 、牛顿 B 、爱因斯坦 C 、著名科学家 D 、中国科学家 E 、本世纪杰出科学家(4)A 、太阳 B 、恒星 C 、出升的太阳 D 、地球 E 、位于北半球的国家答: (1)(2)(3)(4)3、 下面对概念的概括或限制正确吗?(1)“中国”概括为“联合国”(2)“等边三角形”限制为“等角三角形”(3)“集体所有制企业”限制为“工业企业”(4)“法”概括为“行为规范”(5)“书”概括为“纸张” 答:(1)不正确,“中国”和“联合国”是全异关系。

概括或限制后的概念与原概念必须具有从属关系。

(2)不正确,“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是全同关系。

(3)不正确,“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工业企业”是交叉关系。

(4)正确,“法”与“行为规范”是种属关系。

(5)不正确,“书”与“纸张”是全异关系。

4、下面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1)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等部分。

(2)违法行为有刑事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3)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的村民喂养的家禽发展很快,鸡、鸭、鹅、鱼、兔都比2年前增长1倍以上。

(4)“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和监护人。

答:(1)不正确,这是分解,不是划分。

划分子项与划分母项应具有种属关系。

(2)不正确,划分不全,还有“行政违法行为”。

(3)不正确,划分过宽,“鱼”、“兔”不属于“家禽”。

(4)不正确,划分子项相容,“监护人”包括“父母”和“养父母”等。

5、从逻辑规则上指出下列定义的错误:(1)公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劳动或用其他方式取得的货币,叫合法收入。

(2)窝赃罪就是窝藏或代为销售犯罪所得赃物的行为。

(3)契约就是合同。

(4)贪污犯是侵蚀、破坏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

(5)抢夺不是抢劫。

答:(1)定义过窄,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应该相等,“合法收入”不只是“货币”收入。

(2)定义过宽,“窝赃”不包括“代为销售”的行为。

(3)定义项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4)定义项必须是确切的科学概念,不能使用比喻等方式。

(5)定义一般不能使用否定的方式。

第三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若SIP假,S和P的外延关系可以是((2))(1)全同关系(2)全异关系(3)交叉关系(4)从属关系2、当SAP和SEP都为假时,S和P的外延关系可以是((3))(1)全同关系(2)全异关系(3)交叉关系(4)从属关系3、设A、B为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关系是B真包含于A,由此可作出是真的判断的有((3)、(5))(1)所有A是B(2)所有B不是A(3)有的B是A(4)所有A是B(5)有的A不是B4、根据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若SEP真,则((1)、(2)(3))(1)SAP假(2)SIP假(3)SOP真(4)SAP真假不定(5)SOP真假不定5、已知概念A真包含于概念B,则下述判断必然为真的是((1)、(3)、(4)、(5))(1)“所有A是B”(2)“所有B是A”(3)“有的A是B”(4)“有的B是A”(5)“有的B不是A”6、已知A概念与B概念为全异关系,并且B概念真包含于C概念,则下述判断中必然为真的是((4))(1)“所有C是A”(2)“所有C不是A”(3)“有的C是A”(4)“有的C不是A”(5)“有的A是C”7、当“所有A是B”真,并且“所有A是C”也是真时,B与C的外延可以是((1)、(3)、(4)、(5))(1)全同关系(2)全异关系(3)交叉关系(4)种属关系(5)属种关系二、从对称性的角度分析下面判断中标有横线的关系属于什么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某甲控告某乙”3、“对某甲的量刑会比某乙的重”4、“甲判断和乙判断是矛盾的”答:1、反对称关系2、非对称关系3、反对称关系4、对称关系三、从传递性的角度分析下面判断中标有横线的关系属于什么关系?1、“某甲信任某乙,某乙信任某丙”2、“甲判断与乙判断相矛盾,乙判断与丙判断相矛盾”3、“甲比乙先到,乙比丙先到”4、“甲比乙先到20分钟,乙比丙先到20分钟”答: 1、非传递关系2、反传递关系3、传递关系4、反传递关系第四章思考题:一、选择题(1—4题为单选,5—10为多选):1、若判断形式“(p∨q)→p”为假时,则p、q的真假组合情况必然是((3))。

(1)p真q真(2)p真q假(3)p假q真(4)p假q假2、若“刘某不是医生,那么他就是药剂师”这个判断是假的,那么((2))。

(1)“刘某是医生”这个判断必真(2)“刘某是医生”这个判断必假(3)“刘某不是医生”这个判断可真可假(4)“刘某不是医生”这个判断必假3、“并非甲和乙都是作案人”,这个判断的负判断等于断定了((2))。

(1)“甲和乙都不是作案人”(2)“甲、乙二人中至少有一个不是作案人”(3)“甲、乙二人中至少有一个是作案人”(4)“甲是作案人而乙都是作案人”4、与“所有的被告都是罪犯是不可能的”这个判断等值的判断只能是((1))(1)“必然有些被告不是罪犯”(2)“可能有些被告不是罪犯”(3)“必然有些被告是罪犯”(4)“可能有些被告是罪犯”5、与“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等值的判断是((1)、(2))。

(1)“在法律面前必须没有任何特权”(2)“在法律面前禁止有任何特权”(3)“在法律面前允许没有任何特权”(4)“在法律面前不必须有任何特权”6、当“p”为假时,则下述判断形式中为真的有((2)、(3))(1)﹁p∧﹁q(2)p→q(3)q←p(4)﹁p∨﹁q(5)p←﹁q7、“如果甲队是第1名,则乙队就是第2名”,这个判断可以转换为((1)、(2)、(3)、(4)、(5))这样的判断。

(1)“不可能甲队是第1名而乙队不是第2名”(2)“或者甲队不是第1名,或者乙队是第2名”(3)“只有乙队是第2名,甲队才会是第1名”(4)“如果乙队不是第2名,则甲队就不是第1名”(5)“只有甲队不是第1名,乙队才不是第2名”8、若“本案凶犯是老年人”这一判断被证明为真,则下面判断必然为真的有((1)、(2)、(3)、(5))(1)“如果本案凶犯不是老年人,那么就是妇女”(2)“本案凶犯或者是老年人,或者是妇女”(3)“只有本案凶犯是老年人,本案凶犯才不是妇女”(4)“本案凶犯既是老年人又是妇女”(5)“如果本案凶犯是妇女,那么本案凶犯就不是老年人”9、下面说法正确的有((3)、(5))(1)“明天小张可能会来,所以,明天小张可能不会来”(2)“甲队不必然战胜乙队,所以甲队必然不会战胜乙队”(3)“本案死者不一定不是自杀,所以,本案死者可能是自杀”(4)“并不是王某必然有作案动机,所以,王某必然没有作案动机”(5)“子女应该赡养父母,所以,允许子女赡养父母”10、由“不必然p”真,便可推知((2)、(3)、(4)、(5))。

(1)“必然非p”真(2)“可能非p”真(3)“可能p”真假不定(4)“必然p”假(5)“必然非p”真假不定二、甲、乙、丙三人有这样一段对话:甲:“如果小王没上班,那么他生病了。

”乙:“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他上班了,那么他没有生病。

”甲:“我不是说这个意思”乙:“你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丙:“甲的意思是说,只有小王上班,那么他才不生病。

”从逻辑的角度讲,乙和丙二人中,谁对甲的话的理解是正确的?为什么?答:丙对甲的话的理解是正确的。

甲、乙、丙三人的话其逻辑形式分别是:“如果非p,那么q”、“如果p,那么非q”、“只有p,才非q”,其中甲和丙的话是等值的,而乙和甲的话不等值。

第五章练习题一、根据直接推理的知识回答:1、从“不劳者不得食”,可以知道“得食的”是怎样的?“劳动的”又是怎样的?2、从“凡犯罪都有社会危害性”,可以知道“没有危害性的”怎样?“有危害性”怎样?3、从“一切生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能否知道“非生物”怎样?答:1、如果用表示S“不劳者”,用表示P“不得食”,则原判断可表示为SAP。

“劳动的”即为“非S”,“得食的”即为“非P”SAP→SE﹁P→﹁PES 即“所有得食的(人)都不是不劳动的(人)”;﹁PES→﹁PA﹁S→﹁SI﹁P →﹁SOP即“有的劳动的是得食”或“有的劳动的(人)不是不得食的(人)”。

2、如果用表示S“犯罪”,用表示P“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则原判断可表示为SAP。

SAP→P I S 即“有些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SAP→SE﹁P→﹁PES 即“凡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不是犯罪(行为)”。

3、如果用表示S“生物”,用表示P“发展变化着的”,则原判断可表示为SAP,“非生物”可用“﹁S”表示:SAP→SE﹁P→﹁PES→﹁PA﹁S→﹁SI﹁P仅从形式上可以推知“﹁S”怎样,但由于“﹁P”,即“不发展变化的(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从原判断不能推出“非生物”的情况。

二、根据三段论的知识回答:1、为什么结论是全称肯定判断的正确三段论只能是第一格的AAA式?2、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其大项在前提中周延,而在结论中不周延,这个三段论是第几格?什么式?3、为什么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如果其结论是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不会是I判断?答:1、根据三段论各个格的特点,第二格只能得出否定判断的结论,第三格只能得出特称判断的结论,而第四格由于小项处于小前提谓项的位子,也不可能得出全称肯定判断的结论(若前提都是肯定,则位于谓项位子的小项不周延,不能得出全称结论;若小项周延,则小前提是否定判断,那么得出结论也必然是否定判断。

)故只有在第一格,但大、小前提都是全称肯定判断时,可得出全称肯定判断的结论,即AAA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