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促进三者协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协同。

一、经济结构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早,以大型的沿海城市为核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协同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东部地区将其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经验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帮助中西部地区升级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技术和资本,努力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和互补。

二、产业布局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产业布局相对较为分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达,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中部地区则以制造业为主,尤以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龙头。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

东部地区鼓励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部地区则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先进产业和技术,促进自身制造业升级。

西部地区则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逐步发展起现代服务业。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和均衡。

三、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图2 东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趋势 从主 要指标 占比看 ,2 0 年 以来 中西部 地区规模 以上工 05 业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的 比重明显提高 ,而东部地区 占比则逐
1 9
了我国区域G 增速从 “ DP 东高西低 ”向 “ 西高东低 ”转换 的趋
研 究探 索
渐下 降。2 1 年 ,西 部地 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 业资产 总计 、主 00
机遇 实现经济科学崛起 ,东部地 区则依 靠体 制机 制、人 才、创新等优 势实现 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西高 东低 ;比较分析


基本态 势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实现 由
势 。2 0 年 ,东部地 区 有 7 04 个省市 G 增速 超过 1 %,而 中 DP 4 西部地 区仅2 省市 G 增速超过1 % ; ̄ 2 1 年 ,中西部地 个 DP 4 J0 0
硫酸 、化学农药原药、塑料 、水泥、大中型拖拉机、家用 电冰 箱 、发 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 占全 国的 比重下降较多 ,中西部地
区比重则上升较快 ( 表1) 。这反 映出近年来化工 、水泥 、交 通运输 设备、家用 电器 等制造行业呈现从东部地 区向中西部地 区梯 度转移 的趋势 。
从财 政支 出看 ,2 0 年 以来 ,中央财政 对中西部 地 区转 05
90 .
85 .
1. 19
71
13 _
49 .
区,中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地方合计的 比重呈现上升趋
势 ,东部地 区比重则 有所 下降。2 1 年 ,中西部 地 区G 占 00 DP
全 国 地 方 G 合 计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2 .% 和 1 .% , 分 别 比 DP 41 8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区域经济形势概览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十分迅猛,尤其是在近些年来,中国国内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但总体来讲还是相对乐观的。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是经济总量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体量巨大的经济带,而中西部地区正在以快速的速度迎头赶上。

2.优势产业的形成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优势产业正在不断扩充,综合实力较为强大的国有企业在整体上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也在逐步壮大。

3.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中小城市的发展也逐步受到重视。

未来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逐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将持续提高。

4.精细化管理当前,各地也正在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改革,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甚至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风险分析1.经济周期过度波动风险当前经济过度波动曲线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在未来的几年里,经济周期波动过大仍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2.国际贸易风险随着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复杂和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的逐步抬头,外贸出口的风险不断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区域经济依赖于出口的地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3.人才短缺风险当前,尽管我国各地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依然无法满足。

这也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区域经济未来趋势展望1.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当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逐渐变得明显。

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高端消费的发展。

2.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成果在精准扶贫、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医药和教育等领域,我国科技创新正在取得重大成果,这将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性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并从多个尺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将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文章将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进行概述,明确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出发,分别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条件、政策导向、资源分配、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因素。

宏观尺度将关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布局,中观尺度将分析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微观尺度则将深入到企业和个人层面,探讨其经济行为和决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文章将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国家、区域、企业等多个层面。

文章也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显著而复杂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与北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凭借其地理优势、政策倾斜以及较早的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极。

这些地区不仅工业化程度高,而且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相对而言,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亚热带及少部分 热带地区。 水 (2)有利资源条件: 热量丰富、 分充足,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环境 (3)限制性因素: 洪涝 灾害、 污染 、山地丘陵区 地形破碎 等。 (4)经济: 外向型经济建设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人地关系 日趋紧张。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 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 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 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 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 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 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 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D (2)A (3)C
区域 影响因素 地形 自 然 因 素 东部经济 中、西部 地带 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 以高原、盆地、 低山丘陵 山地为主 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 以季风气 候和高寒气候为 候为主 主 水热资 源、生物 各类矿产资源丰 资源、石 富、风能、太阳 油、煤炭 能、地热等丰富 丰富
气候
自然资源
高频考点 因 文化 素 对外开放程度 经 济 因 素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对外开放程度 。 (2)范围: 辽、冀、京、 ①东部经济地带: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 ②中部经济地带: 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 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例如,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传统产业如资源开采、初级加工等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直接指标。

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较为丰厚。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

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物流运输。

同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促使其更加注重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等因素,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环境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与分析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与分析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与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也开始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依然快速,但是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等问题。

而一些中西部城市因为地理位置、环境较好、政策支持等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的经济总体呈现出深度分化的趋势,发达地区逐渐走向市场饱和期,而欠发达地区则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各地区的GDP增速差异巨大,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地的增速甚至不足平均水平。

而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那么造成各地经济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地理位置是决定地方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港口、物流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基础较强。

而中西部地区因交通不便、市场相对狭窄等因素,发展难度较大。

另外,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也是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凭借其先进的科技和资本积累,并结合地方资源的优势,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在土地、矿产、生态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特别是具有政策、税收、环保等优惠利税条件,因此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

同时,政策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采取了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对发展落后地区加强扶持和引导。

例如,新疆、西藏等地被纳入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计划,国家对这些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了薄弱地区的发展力量。

此外,政府支持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福建省以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为主导产业,云南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等。

最后,国际环境的影响也是地方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加速,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各地的经济增长的环境也随之变化。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因此必须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学 化,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真正把科教兴农落到实处,积极促进中西部 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4、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再分配的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解决地区收入差距的。地区 间的收入转移可以改变地区间的所得分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收入从 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向收入较低的地区,那么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将会缩小。为 增强国家财政支付能力,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当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行规范 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中央财政只 有在财政初次分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对地方的转移 支付,发挥其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才能通过转移支付促进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 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 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 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 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 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 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贸易原因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 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 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 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 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 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 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 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 之间的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1 项目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时间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亿元) 2011年 293581 2010年 250488 2009年 211887 2008年 194085 2007年 165194 2006年 138523 2005年 118596 55446 55040 53889 53169 52458 51709 50949 5.2949 4.55102 3.93191 3.65034 3.14907 2.67889 2.32774 18801 16257.4 14290 13449.8 11621.7 10017.9 9447.96 第二产业增加 值(亿元) 144895 124530 104956 98659.1 83837.3 71137.6 60625.4 第三产业增加 值(亿元) 129886 109700 92640.5 81976.2 69735 57367.4 48522.9
能源消费量 煤炭 焦炭 天然气 电力 原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万吨标准煤) (万吨) (万吨) (亿立方米) (亿千瓦小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164795.8 140482.9 15934.4 338.1 18836.5 24542.9 4253.9 1112.8 7102.5 3395.3
36425 30013.28 25992.29 22739.82 18852.05 15753.84 13443.63 11527.27 9891.85 8773.47
2010年 81408.49 2009年 66973.48 2008年 60447.77 2007年 49184.06 2006年 40346.38 2005年 34086.72 2004年 28945.2 2003年 23975.21 2002年 20956.71
2 东中西部发展现状
2.1全国现状
2011年,全国总人口134042万,国内生产总值52.1万亿元。中国总面积960.03万平 方公里。
2.2 东部发展现状
东部沿海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 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总面积105.17万平方公里,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95%;但是总人 口(2011年)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41.36%,02-11年东部的大体经济状况由表21可以看到。
2011年
100235
36222 36069 36385 36240 36088 36017 35917 36072 35997 35767
2.767241 2.257021 1.840689 1.667985 1.362892 1.120204 0.949041 0.802428 0.666034 0.585923
关键字:区域经济;能源消费;技术进步;非线性拟合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也是均衡经济,这种制度下,中国各 地区发展比较均衡,但是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在“先富带后 富”的号召下,产生了非均衡经济,全国被划分成东中西三大部分,几十年间,各个部分 都有了长足发展,但这种高效的发展模式却使得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本文的意义也就是展 现这种不平衡,探讨这种不平衡,为解决这种不平衡献计献策。
3 造成东中西部现状的原因探讨
一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与落后,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地理位置。要发展 区域经济,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与外界贸易是非常重要的,“要致富先修路”很正确,但
国家资源有限,在哪里修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而且,一条千辛万苦 修的青藏铁路是绝对比不过上海的天然优良港口优势的。第二是自然资源的储备与开发。 中东波斯湾旁边那些国家仅凭石油就能化身巨富,中国也有某些地区靠自然资源发家。但 这显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的必要条件,因为世界上,甚至国内,本地没什么资源却能 创造大量产值的地区很多。原因在相当程度上士因为它们具备了第一点和第三点。第三是 人力资源和技术。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关键;日本在几乎没有任 何自然资源的情况下经济如此发达,创新能力和其带来的先进的科技是关键。第四是政策 。深圳速度正是得益于它经济特区的身份,当然它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是它成为特区 的重要原因。同样资源充足,有的石油大国安享富裕,有的却战乱不断;同在一个半岛, 贫富差距却是云泥之别。下面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巨大的原因。
1 区域经济的概念和东中西部的划分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它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 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 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 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区域经济理论为各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 献。
2.4 西部发展现状
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 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总面积687.8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1.65%,总人口 (2011年)占全国人口比重27.02%,,02-11年西部的大体经济状况由表2-3可以看到 表2-3 项目 时间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 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 值(亿元)
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总面积1 66.9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7.39%;总人口(2011年)占全国人口比重31.61%, ,02-11年中部的大体经济状况由表2-2可以看到 表2-2 项目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第二产业增加 第三产业增加 时间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万元) 值(万元) 值(万元)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127625 105145.6 86443.31 78781.03 65359.77 53967.49 46545.14 39488.95 32590.37 28680.58 42374 42276 42169 42025 41847 41797 41738 42486 42265 42086 3.01187 2.487122 2.049926 1.874623 1.561875 1.291181 1.115174 0.929458 0.771096 0.681476 15876 13574.12 11741.24 11128.89 9339.24 7826.19 7341.29 6757.61 5401.14 5280.42 67514.1 54661.77 43156.88 39783.96 32375.62 26443.92 22051.75 17840.66 14429.97 12202.35 44234 36909.67 31545.19 27868.18 23644.91 19697.38 17152.1 14890.68 12759.25 11197.81
3.2 自然资源储备与开发方面
表31汇总了2011年东中西部石油(亿吨)、天然气(亿立方米)、煤炭(亿吨)、铁的储量( 亿吨): 表3-1 地区 资源 东部 中部 西部 石油 85595.6 75763.7 117565 天然气 1201 2338 33796 煤炭 167.2 1104 886.7 铁 96.35 35.76 60.65
3.1地理位置方面
显然,东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有很大优势的,西部地区是地理位置最不利的。无论在铁 路线、公路线还是航空线,东部地区都是最密集的,海上运输更是完全处于垄断地位。这 些都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东部平原多,平原多带来的不仅是人口密集,而且无论是耕种 还是修建基础设施难度都比较小;另一方面,我国历史上多次被列强侵略,战败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大多在沿海地区,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商业经济发展,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 建设自然起步更早。北京从明朝就是中国首都,上海的港口每天在吞吐数以万吨的货物, 深圳是挨着港澳的经济特区;不仅仅是这些地区自身,它们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而 言,中部和西部身处内陆,很多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人口较少, 交通不便,没有海港。
可以看出,中西部在面积明显大于东部的情况下,不仅人均产值远远落后与东部,甚 至工业总产值也大不如东部地区,甚至一二三产业都和东部差距相当大。显然,在本文引 用数据的起点2002年,东部地区明显较高,而近十年,三部分增长率却差不多,导致到了2 011年,中西部已经远远落后于东部。这就是目前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现状。
12771 10701.31 9198.33 8905.19 7646.66 6300.33 5916.5 5397.13 4438.11 4029.77
51039.3 40693.9 31782.86 28802.76 22685.34 18292.2 14726.59 12020.8 9645.27 8153.45
2004年 99488.4 2003年 82971.6 2002年 71182
5043 1.43901
8751.37 7306 6881.76
50218.9 40827.9 33672.3
40518.2 34837.7 30628
2.3 中部发展现状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陈东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东部在生产
总值、人均产值、各产业产值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中部和西部;第二部分分析了东中西部区 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原因,得出了这种差异主要是地理位置、早期政策倾斜、能源消费 水平、技术投入水平造成,然后对三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三地都 过分依赖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乏力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