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史学比较
关于中西古代史学比较之尺度_答刘楠_殷梦霞和文常善解读

关于中西古代史学比较之尺度 WORD文档使用说明:关于中西古代史学比较之尺度来源于本WOED文件是采用在线转换功能下载而来,因此在排版和显示效果方面可能不能满足您的应用需求。
如果需要查看原版WOED文件,请访问这里关于中西古代史学比较之尺度文件原版地址:/4c7c58c6d09b134401d35a12.pdf关于中西古代史学比较之尺度|PDF转换成WROD_PDF阅读器下载?厉史关于中西古代史学比较之尺度一答刘捕、殷梦 , 和文常善陈剩勇刘楠年第期,、殷梦霞,、文善常合撰的《对中西古代史学差异的几点看法《》载《探索》玲韶。
以下简称几点看法》,下引该文仅标出页码 ! 一文因而结论往往失当”“,针对当前中西史学比较# 第? 页 !’研究的现状其中主要是针对我近年来发表的几篇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文章而发的宏论“该文作者指责别人对中西史学评头品足, ,,,”非议他人忽第? # 页 !,视对中国史学从总体上作深入考察得出结论完全不符合史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等等, 但在拜读该文后探讨的地方《。
觉得“《几点看法》对中西传统史学特征及其差异的认识还有需要,几点看法,》说??有人认为史学在巾国始终是官学和王朝的御用工具”。
只注重为封建,统治者提供鉴诫一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史学发展的客观实际认为, ,该文用大量篇幅, ,试图证明中国史学的独立性或非官方性为中国传统史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虽然非常重视利用史学,且在西局时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史官制度但这并不等于史学完全丧失了独立的发展特性那种认“官学”或?“御用”的看法显然是谬论,# % 第? 一 ? 页 ! 。
但我们在看了几点看法》的论证后发现” ,该文的论据不仅没有证成其说。
反而恰恰证明中国传统史学是?官方史学是“王朝的御用工具”“刘楠三位否认中国传统史学为官方史学”或“王朝御用工具” 的立论之一是,“古代,史官固然多是史官可非议的独立性,,‘但他们作为史学这一特定思想领域的代表在行使修史职权时 , , 君举必书书法不隐被视为史家的神圣职责和优良品质,,‘。
中西史学之互鉴:传承性差异的探讨与当代历史学的需求

中西史学之互鉴:传承性差异的探讨与当代历史学的需求历史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始终承担着记录、解释过去事件的重任。
在不同的文明中,历史学的形态各异,其传承性和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
而中西史学研究的差异也自近代以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虽然不同人的见解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所有学者都达成了一个共识:中国古代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承模式,这在西方古代史学中则不甚明显。
那么为什么西方古代史学的传承性不如中国古代史学?当代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差异的根源,并思考当代历史学应有的面貌。
首先,中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传承性,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制度化的史学实践。
杜维运就曾列举中国史学的几项优点:中国文化中富有产生史学最基本的重视历史的态度与观念、中国官修正史是一极优良的史学传统、中国史学中存在纪实与求真的丰富实践、中国史家长于叙事艺术。
杜维运还认为是儒家的道德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史学“中国两千余年来,由于儒家在思想界居于正统的地位,中国史家有意无意的将儒家思想成分,渗入了史学之中”。
从《春秋》最开始使用“春秋笔法”强调史实的客观记载和道德评价,到二十四史的陆续编撰,中国史学以其官方背景和严谨的体例,在不断实践后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传承模式——历史记载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不仅被视为君主的镜鉴,更成为教化民众、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而对于编撰者来说,撰写史书可不止在于实现借鉴和教化等实用性,他们还注重历史的会通和贯通,其集中体现就是司马迁“通天人之际,成古今之变”的思想。
钱穆说,所谓“通天人之际”,是说天时与人生是一而二和二而一的,两者需会通和合以求之;在这种历史生命通变观下,中国人便能将我心等同于史心,将个人小生命融入五千年民族大生命中。
这样,人生便无所谓新旧之分,中国五千年历史便能一气相承和绵延不绝。
而西方史学则更多依赖于个体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缺乏中国式的官方史学体系,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基本上是由私人编写,而且主要是谈论一个特定战争的前因后果,并没有对整个历史进行系统性的串联,导致有的时期史学研究就遭到中断。
中国古代史中西历史对比

4.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
5.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6.对外贸易兴盛
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出现“理”
1.程朱理学:朱熹:理是世界的本源,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2.陆九渊:“心即理也”
1.毕昇:活字印刷术
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宋词流行、话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生活丰富
2.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变法(如:商鞅变法)
1.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铁器牛耕的出现;
3.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出现;4.小农经济的 形成
1.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2.家庭手工业也十分普遍
1.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2.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战国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1.春秋:孔子、老子
2.战国: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科技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夏、商、西周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青铜文明、丝织业产生、官营手工业
商朝:职业商业产生
西周:工商食官
1.日食的记载及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
2.《诗经》
春秋、战国
1.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并逐渐走向统一。
4.唐传奇
5.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6.张旭:草书;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北宋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设枢密院
②削实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并再其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
“古典时代”与中西古典史学比较 - 古典文明研究网

一、 引言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 学术界对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读正日益被人们所 重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其实这也是文化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因为只有 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理清长久以来文化发展的路径及其内在规律性, 以增加我们对文化认识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将进一步 的学术和文化研究建立在一个可靠的经典性著作的基础之上, 有助于从文化的研 究中获得其正确的认识,以推进文化研究的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拟以中西方 文化史上的“古典时代”为据,以探讨其所具有的深刻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及其重 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中西古典史学比较为例,对中西古典比较研究这一新 的研究途径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68 页。 [美]罗伯特·宾厄姆·唐斯著,王宏方等译:《塑造文明的心灵的巨人及其思想》,华夏出版社 2006 年 版,第 3 页。
2
1
里斯多芬为代表的喜剧作家, 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充满神奇和不朽魅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用基于现实生活的事例, 以夸张、 想像的手法来表现了人们的思维张 力,又用神话的素材展现了古希腊人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等等。从此,西方的文 化艺术及其成就不得不牢牢地打上了属于古典时代所留下的深刻的个性烙印。 而 且,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言,恩格斯也指出: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 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而这种见 解愈来愈为自己开拓道路。 有些自然科学家一方面把希腊哲学的残渣, 例如原子 论,当作永恒真理,另一方面却以培根式的傲慢去看希腊人,理由是他们没有经 验自然科学, 这样的自然科学家是愈来愈少了。 现在唯一希望的是这种见解迈步 前进,达到对希腊哲学的真正的认识。 ”3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希腊高度发达的文明后经罗马将其文化加以吸收、融 合和广泛传播, 成为西方世界最具特色的古老而发达的文化, 被后人并称为希腊 罗马文化, 它对西方后来文化发展的影响极大, 成为西方文化进程中的不可企及 的范本,也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甚至,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当它每一次 面临重大课题而要获得新的突破时, 都不得不首先回过头来重温其过去在古典时 代所获得的辉煌文化成就, 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和营养, 从而迈向新的文化高度。 正因为如此,西方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年)在他《哲学史讲演录》中,曾将希腊亲切地比作是欧洲人的精 神家园。他是这样说的,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 是我们德国人心中, 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 使精 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间 接地绕道通过罗马。 ”4为什么会是如此?黑格尔是这样解释的: “我们所以对希 腊人有家园之感, 乃是因为我们感到希腊人把他们的世界化作家园; 这种外化在 世界为家园的共同精神把希腊人和我们结合在一起。 ”5在黑格尔看来,希腊文化 是欧洲文化的历史之源, 是使欧洲文化获得其特殊品质和意义的精神与文化源头, 所以欧洲人能够在希腊文化里找到自己的精神故乡和价值根据。 显然, 黑格尔在 此所指出的古希腊文明对其后整个欧洲文明的深远影响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从中西史学的比较探究两种史学的异同

从中西史学的比较探究两种史学的异同摘要:对于史学的研究可有多种不同的方法,笔者在这里选择了历史上的孔子和修昔底德各代表的东西方史学思想,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对于史学研究有所收益。
关键词:中西史学;比较探究;史学异同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与修昔底德的史学进行比较,来探索中西史学的差异。
在史学原则与方法上,他们都崇尚史料的求真与批判,但在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上虽同途但却殊归。
在历史思想上,两人都注重人本主义,又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核。
在史学作用上,两人都承认史学的借鉴作用,但是在借鉴的动机与内涵上又存在差异。
在中国古代的“史”只是记事载录,史家或史官的职能也仅限于根据所发生的事情而将之记载下来。
为本朝统治者提供龟鉴,这种实用主义的史学目的论反映在史学实践上,就是“历代史家都推崇直书和实录,主张如实记载历史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
”孔子在这方面继承了前人。
孔子是以慎重征信的态度来编辑《春秋》的。
他主张“无征不信”(《礼记、大学》),为编修《春秋》而搜索“百二十种国宝书”之说未必可信,但至少说明他从广泛的史料中比较筛选,尽量地去伪存真。
孔子的求真表现在重视证据方面,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吾能徵之矣。
”(《论语、为政》)他强调“盖有不知而做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为了做到多闻多见,他还重视实地考察。
他说:“吾欲观夏道,是故杞不足徽也,吾得夏时焉。
吾欲观殷道,是故宋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
”(《礼记、礼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论语、为政》),体现了孔子的求真态度和怀疑精神。
西方史学注重求真的原则,他们认为历史证据就是这些事实的目击者所做出的事实记录。
修昔底德在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采取了十分严肃的态度,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方法。
在导论中他写到:“不要偶尔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身看见的就是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件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
小结 中西方古代史比较

相同点
诸子百家
智者学派
研究内容
都研究社会问题,都研究人类本身
社会大背景
社会动乱,战争频繁
遭遇
都被压制
成就
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和苏格拉底。
都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有早期的人文主义萌芽
不同点
诸子百家
智者学派
产生原因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发展历程
儒学成为百家之首。人文主义萌芽逐渐消失,沦为封建统治的枷锁
经过中世纪的一千多年思想黑暗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复兴
背景
处于战国兼并战争频繁时期
处于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城邦内部纷争不断
目的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强调个人为统治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人的能力的发挥
4、明清时期中外历史比较
(1)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2)原来集体耕作的奴隶制经济解体,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确立。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
(2)秦朝开始确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汉代初步完善。
(1)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居于世界先进地位。
(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活跃。
中国
西方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开展工业革命,相继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断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起来
外交
“闭关锁国”脱离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最新中国古代史中西历史对比

过热与过烧的区别过热是由于锻造加热温度高,存在一定的保温,导致晶粒快速张大,而产生的过热组织.但是过热组织还有一种可能,是加热温度很快(比如感应加热),晶粒没有出现快速张大现象,但是锻造过程很快,产品是终锻后温度高,在锻后堆冷的时候晶粒继续张大,而产生过热组织.过热:加热转变终了时所得奥氏体晶粒一般均较细小。
但如果在转变终了继续升高温度,则如前所述,奥氏体晶粒将继续长大。
如果仅仅是晶粒长大而在晶界上并未发生能使晶界弱化的某些变化,则被称为过热。
过热将使随后的缓冷所得的铁素体晶粒、珠光体团以及随后的快冷所得的马氏体组织变粗,这将便钢的强度和韧性变坏。
因此必须用再次热处理来校正由于加热不当而出现的过热现象。
过热:钢被加热到Ac3(见铁碳相图)以上某一温度,随着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在粗大的奥氏体晶界上,发生了化学成分的明显变化(主要是硫的偏析),在冷却时,或者在原始奥氏体晶界上保持了硫的偏析,或者产生了第二相(主要是硫化物)质点的网状沉积,导致晶界脆化,使钢的拉伸塑性和冲击韧性明显降低的现象。
如果没有硫的析出,不算是过热。
钢的过热温度1200~1350℃之间。
过热钢的特征:1、宏观断口:产生结晶状断面或无金属光泽的灰白色粒状断面2、显微特征:粗大的A(奥氏体)晶粒,魏氏体组织,原始A晶界处S偏析或硫化锰沉淀3、过热钢的机械性能:塑性和冲击韧性明显降低,对强度和硬度基本无影响4、钢发生过热后的补救措施:正火,淬火和回火(注:钢淬火后都需要回火以提高其塑、韧性)过烧:如果加热温度过高,不仅奥氏体晶粒已经长大,而且在奥氏体晶界上也已发生了某些能使晶界弱化的变化,称之为过烧。
过烧的零件已经产生晶间裂纹。
过烧:钢被加热到接近固相线或固-液两相温度范围内的某一温度后,在十分粗大奥氏体晶界上不仅发生了化学成分的明显变化(主要是硫和磷的偏析),而且局部或整个晶界出现烧熔现象,从而在晶界上形成了富硫,磷的液相。
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晶界上产生富硫,磷的烧熔层,并伴随着形成硫化物,磷化铁等脆性相的沉积,导致晶界严重弱化,从而剧烈降低钢的拉伸塑性和冲击韧性的现象。
中西方史学的比较

中西方史学的比较历史学源于人类自身的活动,具有比一般学科更为古老的历史。
文字产生以前的神话、传说、诗歌当中就包含了人们对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认识,因此,这些神话、传说、诗歌便成为史学的源头。
在神话和传说中,人事被神事掩盖着,事件是相互孤立的。
在神话和传说时代。
人们的视野是狭隘的,历史认识是朦胧的.由于文字的出现,文明时代随之开始。
最初出现了记载神话和传说的歌谣及史诗,之后记述真人真事的作品日益增多,人类的思想表现形式也开始从诗歌过渡到散文等其他形式。
在希腊,这个过渡时期大约是公元前6世纪,当时出现了力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把有关城邦、民族、神庙等事物的起源的口头传说记载下来的散文作家,他们的成就成了后来的史料.在中国,一般认为史官制度建立于商代。
我国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在商代已有相当规模,当时的“国之大事”祀与戎的情况通过甲骨文保留了下来。
无论是古希腊的散文,或是中国的甲骨文、铭文、《尚书》、《诗经》,所记载的事情都是简单、孤立的,历史思维的特征是“天人感应”观占主导地位。
从严格意义上,这些早期的记载还称不上史学著作,只能视为史书的雏型. 史学思想的比较,必须置于文化传统中方能进行,而中西文化的传统,并不是单种和一线的,而是多元和开放的,无法将之同质化的处理"中国传统中从儒学到理学的演变和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显出的不同特征,都是为人所熟详的例子"因此,我们在探讨史学思想不同的时候,不应用目的论的眼光,用现代史学的特征来概括以往的时代"但若从大处着眼,中西史学思想还是表现出五大不同"我们通过的中西历史学的对比来更细致的了解中西史学的差别。
一,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与事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截然相反"中国史学重人不重事,以人为主,事为副,中国历史有一个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能把人作中心,中国史学以人为中心,旨在彰扬人的心性道德"中国史家著史论史,虽不能人人到达此标准,要之有此一标准之存在"故中国历史精神,实际只是中国之文化精神"重在人,不在事"而尤更重在人之心"贯通中国史学所求,便可知历史背后所存之人及其包涵的道德精神",中国史学以人为中心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史学成为圣人之学,中国最早的史书《春秋》由中国大圣人孔子所写,可见中国史学,其先乃出圣人之手"亦可说中国史学,本是一种圣人之学",,中国文化所以成为一种最富人文精神之文化,其事决非偶然"西方史学则重事不重人,以事为主,人为副"如果把西方人和中国人写的历史作一比较,/中国人则更看重在其事背后的这人,西方人则更看重在由此人所表现出来的事"这是很大的不同"中西史学对历史中人和事地位与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中西史学编纂体例和品评历中人物标准的不同"中国史学以记人为主的纪传体为主要体裁,西方史书则主要以事为主,以人为副,人物的活动,只附带于事变之演进中,此种历史体裁,略当于中国史书中之记事本末体与此相联系,双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中国史学重人,注重历史人物的心性道德,特别讲究史学的褒贬笔法,孰当褒,孰当贬,孔子《春秋》发其大凡",,中国史学之价值亦在此"西方史学重事过于重人,因此对人物的评价是以事功而非善恶为标准,举一世之人,而仅重强弱成败,不论是非善恶"成则是而善,败则恶而非,则举世当重曹操,不当再重诸葛孔明"此诚中西文化一大异所在,亦即中西史学盛衰之所在"其次,中西史学对历史的通变认识不同"中国史学注重历史的会通和贯通,其集中体现就是司马迁‘通天人之际,成古今之变’的思想",所谓‘通天人之际,是说天时与人生是一而二和二而一的,两者需会通和合以求之;通古今之变则专指人生史事方面,但也可说包涵天时在内,因天时也有古今之变,惟天时之变实多定于人生,/是则天时人生之与历史,乃亦可谓三而一,一而三"中国历史不仅通于天地,而且通于世间万物,凡属衣食住行!佩带玩弄和人生日常所需诸品,虽历代有变,亦一气相承,古今相通,/物变即以济人文,人文乃以成物变"而一切则惟以人为主"全部中国史则亦惟此一语尽之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古典史学比较
同:1中西古典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中西古典史学从产生之始,就已经把历史与宗教和神话分开,记载和研究“人事”而不是“天命”。
在中国由孔子,在西方由希罗多德奠定了古典史学中的这一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史学中由司马迁发扬光大而最终确立,在西方则由修昔底德臻致完善。
另一方面,中西古典史家们并没有完全摆脱“神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徜徉在由“人事”与“天神”两种相互对立的史学观点交织融汇的精神氛围中。
孔子、司马迁、班固是这样,希罗多德、李维、塔西陀等人也是这样。
2中西古典史学中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在中西古典史学家们中,大都持一种倒退式的历史循环论。
虽然他们都亲身体验到历史的矛盾运动,但却认为人类社会处于周期性循环变迁之中,前一轮的退化衰竭导致了新一轮社会的蜕变复始。
不过,相比较而言,“将历史变化视为循环往复的观念曾在古希腊和罗马占有统治地位”,而“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用王朝轮回来表达这种循环”。
应该说这是中国古典时代以后的事。
因此,对于历史循环论思想,古典西方史学中的这种观点更加系统和强烈。
中国古典史学中的这种思想只能说是不自觉地具有这种意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
3史学理论。
古典史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史学目的论和史学方法论。
史学目的论上,中国古典史学从惩恶扬善、鉴诫资治到经世,与西方古典史学的垂训目的相同;史学方法论上,中西古典史学理论都提倡
求真与批判精神,为后世史学树立了优良传统。
虽然中西史学发展的路子不一样,但在古典时期的史学理论却塞本上是相一致的。
不同点
1史官地位。
古代中国,史学本身就具有辅助政治的作用,这也使古典史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机制和社会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史学这种与国家政权息息相关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史官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官因其职责的重要,所记皆系官方大事,故多为统治阶层所重视,中国古代史官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地位非同一般。
在古希腊,早期的史官虽也颇受尊重,但是他们在国家政权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只是一些较高级的艺人而已,根本无法与中国古代史官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相匹比。
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然后才是一个历史学家,既不是中国古典时期如司马迁那个时代为太史令的史官,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学术性的学者。
2史学批评思想。
中国古典史学理论中的史学批评思想,由于史官与修史制度的长期沿续和完美,史籍的丰富,史学学术地位的重要性等诸多方面原因,在古典时代就已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并日趋成熟。
反观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理论,严格意义上来说,还只有波里比阿一人具备了初步的史学批评思想,因此谈不上系统的史学批评体系,无法与中国古典史学批评思想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