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舞蹈特点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多元音乐教育:彝族文化赏析

幼儿园多元音乐教育:彝族文化赏析

幼儿园多元音乐教育:彝族文化赏析一、多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多元音乐教育是指在教育中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资源,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不同音乐形式和风格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阶段是儿童的音乐教育基础时期,多元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在认知、情感、动作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丰富的锻炼与提升。

彝族文化作为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之一,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也是多元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彝族音乐文化的特点1. 舞蹈节奏鲜明:彝族文化中的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舞蹈节奏鲜明,富有力量感与韵律美。

2. 原生态音乐风格:彝族音乐以其原生态的风格而闻名,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礼赞。

3. 传承久远:彝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幼儿园多元音乐教育中的彝族音乐赏析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引入彝族音乐文化的赏析与教学十分必要。

通过引入彝族音乐元素,可以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与文化,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1. 彝族传统音乐欣赏: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彝族传统音乐作品,如《芦笙》、《哈尼姑娘》等,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彝族舞蹈表演:在音乐教育课上,可以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给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彝族舞蹈表演,让幼儿在音乐的节奏中感受舞蹈的美妙。

3. 制作彝族乐器:幼儿可以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彝族乐器,如芦笙、手鼓等,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增加对彝族音乐的了解和亲近感。

四、结语彝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将其引入幼儿园的多元音乐教育中,有利于拓展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体验,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彝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推广,为幼儿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彝族音乐文化的深入探索五、深入了解彝族音乐文化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了解和欣赏彝族音乐文化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赏析与表演,更应该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特色表现和文化内涵,让幼儿在参与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对彝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彝族舞蹈知识点总结

彝族舞蹈知识点总结

彝族舞蹈知识点总结一、概述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人民在生活、劳动、宗教仪式和节日中表达情感、展示才艺的一种艺术形式。

彝族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风格,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信仰、传统和审美情趣。

彝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优美的舞曲和生动的表演方式而闻名于世。

它包括了舞蹈、器乐、歌唱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天赋才华和无穷魅力。

彝族舞蹈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独具一格,被誉为“彝族舞蹈艺术之花”。

二、舞蹈类型1.宗教舞蹈彝族是信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民族,其宗教舞蹈多以祭祀仪式为主题。

宗教舞蹈通常在祭祀庙堂或祭坛上进行,由专门的舞蹈队伍表演,舞蹈动作庄重、肃穆、神秘,富有宗教仪式的气氛。

2.劳动舞蹈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耕、畜牧等生产劳动,劳动舞蹈是在劳作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形式。

劳动舞蹈通常以耕种、放牧、收割等农村生产劳动为主题,舞蹈动作简单、明快、朴实,充满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的精神。

3.民间舞蹈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生活体验,民间舞蹈是其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舞蹈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例如,《芦笙舞》、《嬗舞》、《南弦舞》等,都是广为人知的著名民间舞蹈。

4.节庆舞蹈彝族人民注重宗族和节日仪式,节庆舞蹈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彝族的节庆舞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跳芦笙》、《载歌载舞》、《刀枪舞》等,都是备受欢迎的节庆舞蹈形式。

三、基本舞蹈动作1.手势彝族舞蹈中的手势动作丰富多彩,包括伸张手势、握拳手势、托盘手势、交叉手势等。

手势动作常常配合上身和下身的动作,以表达舞者内心情感和舞蹈主题。

2.肢体动作彝族舞蹈中的肢体动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手臂、头部、腰部等各部分的动作。

肢体动作通常通过扭身、展臂、蹲跳、旋转等方式来展现,具有明快、灵活、优美的特色。

彝族舞蹈生如夏花赏析

彝族舞蹈生如夏花赏析

彝族舞蹈生如夏花赏析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而彝族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其中,生如夏花是彝族舞蹈中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富有诗意的表现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生如夏花,这个名称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生命力和鲜艳的色彩。

在彝族文化中,夏花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象征,而生如夏花舞蹈正是通过舞者的身姿和动作,向观众展现出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的愿景。

舞蹈中的舞者们以轻盈的步伐和柔美的姿态,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夏日里绽放的鲜花,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美好的感受。

生如夏花舞蹈的舞姿优美、动作流畅,展现出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舞蹈中,舞者们常常会以手臂摆动、腰肢舞动等动作来模仿夏花摇曳的姿态,以及生长、绽放的过程,整个舞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舞蹈中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十分讲究的,舞者们常常身着彝族传统的服装,头戴鲜艳的花环,手持鲜花或彩绸,这些都为舞蹈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生动的表现形式。

生如夏花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彝族人民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彝族文化中,夏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丰富,而生如夏花舞蹈正是通过对夏花的赞美和祝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这种情感也深深地触动着观众的内心。

生如夏花舞蹈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观赏生如夏花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体验。

在舞蹈的每一个动作中,都能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这种情感会深深地触动着观众的内心,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总的来说,生如夏花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富有诗意的表现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彝族民族民间舞蹈期末总结

彝族民族民间舞蹈期末总结

彝族民族民间舞蹈期末总结引言彝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族,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

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民间舞蹈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

在本次的期末总结中,将我对彝族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和体验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彝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概述彝族民族民间舞蹈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根据其特定的环境和内心情感创作并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形式。

彝族民间舞蹈主要包括庆祝舞、祭祀舞、娱乐舞等。

这些舞蹈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成为彝族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彝族民间舞蹈的特点1. 奔放热情:彝族人民性格豪爽开朗,这种奔放热情的特点也体现在他们的舞蹈中。

彝族民族舞蹈以舞者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舞者的舞姿动作热情奔放,表现出自由张扬的特点。

2. 独特美学:彝族民族舞蹈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

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舞姿优美动人,给人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

3. 丰富的内容:彝族民族舞蹈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庆祝舞蹈,也有祭祀舞蹈,还有表演舞蹈等。

这些舞蹈来源于彝族人民的生活实际和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彝族风格和特色。

4. 重视群体合作:彝族民族舞蹈注重群体合作和团结协作。

在舞蹈中,舞者们通过配合、默契的动作来营造出整体的美感和节奏感,展现出彝族人民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三、彝族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1. 群舞表演:彝族民族舞蹈通常是以群舞的形式进行表演。

在群舞表演中,舞者们以圆圈、直线、花瓣等不同的形态来布局,通过舞蹈动作的配合和对位来表达舞蹈的主题和情感。

2. 面具舞:彝族民族舞蹈中的面具舞是一种具有神秘感的舞蹈形式。

舞者们戴上精美的面具,在舞蹈中通过面具的表情来传递情感和意境,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道具舞:彝族民族舞蹈中还有一些配备道具的舞蹈形式,如彝族马头琴舞、芦笙舞等。

在这些舞蹈中,舞者们不仅要完成舞蹈动作,还要同时操作乐器或道具,展现出他们的多重才艺。

彝族舞蹈知识点

彝族舞蹈知识点

彝族舞蹈知识点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彝族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介绍彝族舞蹈的一些知识点,从舞蹈的起源、特点到表演形式,带您深入了解彝族舞蹈的魅力。

彝族舞蹈起源于彝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承载了彝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传统。

彝族舞蹈多以自然景观、农耕生活、祭祀活动等为主题,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彝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动作,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彝族舞蹈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手舞和足舞。

手舞是彝族舞蹈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以手臂和手指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彝族女性经常穿着传统的彝族服饰,手舞时手腕上戴着银饰,舞动起来银饰发出清脆的声音,为舞蹈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足舞则是彝族男性常常表演的一种形式,他们穿着彝族传统的服饰,通过跳跃、踢踏等动作展示男子的阳刚之美。

彝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集体舞、对舞和独舞等。

集体舞是彝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通常由一群人共同表演,舞者们手牵手、肩并肩,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展示彝族人民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对舞是彝族男女之间常常表演的形式,男女舞者以舞蹈的方式互相追逐、回旋,通过动作的默契和配合展现爱情和美好的生活。

独舞则是彝族舞蹈中个人表达自我情感和个性的一种形式,舞者通常独自一人表演,通过自由的动作展示个人的独特魅力。

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通过彝族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彝族舞蹈也是彝族人民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彝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和色彩。

总之,彝族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从舞蹈的起源、特点到表演形式,彝族舞蹈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美感和文化传统。

彝族舞蹈知识点归纳总结

彝族舞蹈知识点归纳总结

彝族舞蹈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历史渊源彝族舞蹈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彝族的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人们会跳起舞蹈,用舞蹈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激、对生活的热爱、对神灵的崇敬。

在古代,彝族人民对舞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他们在舞蹈中注重舞者的形体动作和情感表达,注重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讲究动静结合、柔美舒展的舞姿、舒缓优美的曲调,使彝族舞蹈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二、特点1. 舞蹈形式多样彝族舞蹈形式多样,包括欢快热烈的《跳芦笙舞》、轻盈柔美的《荷花舞》、激昂豪迈的《阔步舞》、情感细腻的《情深意长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各具特色,但又有相同的特点,例如都以环形排列的舞者为主,采用轻盈的步伐、轻快的跳跃和柔美的舞姿,富有神秘色彩。

2. 融合了宗教元素彝族舞蹈中融合了大量宗教元素,如《祭神舞》、《祭祖舞》等。

在宗教活动中,人们会跳起舞蹈,向神灵表达敬意,祈求神灵保佑村落平安,丰收多福。

这些舞蹈不仅在形式上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更与宗教仪式相结合,体现出彝族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信仰。

3. 舞蹈服饰华丽彝族舞蹈的服饰十分华丽,女性常常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身戴银饰、头戴花环,在舞蹈中翩翩起舞。

男性则身着古朴飘逸的服饰,在舞蹈中展现出男儿风采。

这些服饰在舞蹈中起到了烘托氛围、增添气氛的作用。

4. 音乐节奏明快彝族舞蹈的音乐节奏明快,鼓声激昂,簧管吹奏悠扬,银器叮当作响,喜庆的歌舞声和嘹亮的笙声交织成一曲动听的乐章。

彝族舞蹈的音乐是舞者们的灵魂之声,是他们对自然、对家园的深情表达。

5. 舞蹈内容多为生活情感彝族舞蹈的内容多为表达生活情感,如对爱情的向往、对家乡的眷恋、对丰收的期盼等。

这些舞蹈内容贴近彝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三、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彝族舞蹈在当今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而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进行创新与发展。

在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中,彝族舞蹈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四川凉山彝族“苏尼、嫫尼”舞蹈及风格特点

四川凉山彝族“苏尼、嫫尼”舞蹈及风格特点

四川凉山彝族“苏尼、嫫尼”舞蹈及风格特点四川凉山彝族的传统舞蹈较之其他地域的彝族舞蹈,种类不多、形态简单,但其中宗教祭祀类的“苏尼、嫫尼”舞蹈与凉山彝族的鬼神祖先信仰息息相关,起源悠长古老,更是频繁地在各个阶层流行,由此成为凉山彝族一种较为特色的传统舞蹈。

一、“苏尼、嫫尼”概述“苏尼、嫫尼”系为彝语,汉语称“巫师”。

为区别男女性别之分,彝语将称男性巫师为“苏尼”,女性为“嫫尼”,两者皆可统称为“苏尼”。

由此两者所跳的舞蹈“苏尼、嫫尼”舞在彝族又统称为“苏尼且”。

彝语中的“且”为跳之意,泛指歌舞,所以“苏尼且”也指巫师(即驱鬼做法之人)跳的歌舞。

是在驱鬼治病仪式上,由“苏尼、嫫尼”手持皮鼓,在敲击皮鼓的鼓点节奏配合下所跳舞蹈。

位于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243万人,拥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以及丰富灿烂的艺术与历史文化。

当地彝族与其他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彝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解放前一直处于奴隶制度社会形态,解放后则“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形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保留了最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以及相关的传统宗教仪式活动。

“凉山彝族社会的宗教信仰,首先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崇拜,认为万物都有灵。

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是对鬼魂的崇拜,与鬼魂崇拜紧密联系的就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

因此在凉山彝族中‘毕摩’与‘苏尼(嫫尼)’拥有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地位,人们迷信他们能通神,把他们视为神的化身和代言人”。

其中毕摩仅为男性,主要通过诵经主司祭祀活动,为祭司;苏尼、嫫尼则通过敲击皮鼓,请神舞动进行驱鬼治病等仪式,为巫师。

“苏尼、嫫尼”舞蹈也就是在其进行驱鬼治病过程中所跳之舞。

在笔者看来,与彝族的鬼神祖先信仰息息相关的“苏尼、嫫尼”舞蹈在驱鬼、娱神之间,有着最为原始的粗犷朴实之美感和韵味。

二、“苏尼、嫫尼”舞蹈及其风格特点苏尼、嫫尼的职责主要为驱鬼、收鬼、招魂、占卜以及治病,主要法器是羊皮鼓(彝语称“格则”)。

幼儿园彝族传统舞蹈

幼儿园彝族传统舞蹈

幼儿园彝族传统舞蹈幼儿园彝族传统舞蹈,是一种充满了彝族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舞蹈形式。

它是彝族人民祭祀、庆典、婚礼等重要仪式上必不可少的表演艺术,也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幼儿园的舞蹈教育是培养幼儿基本艺术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彝族传统舞蹈,幼儿不仅能够接触到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还能了解彝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一、彝族传统舞蹈的特点1. 独特的舞姿和节奏彝族传统舞蹈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舞姿优美、舞步矫健、舞蹈动作流畅,融合了彝族自然界的形态和动态,表现出彝族人民豪放、热情、乐观的性格特点。

2. 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彝族传统舞蹈以多样的表演形式为特点,如:舞剑、舞鞭、舞花和手舞等。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还象征着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3. 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内涵彝族传统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彝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通过彝族传统舞蹈,可以了解到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其对自然、家庭、劳动和社会的态度。

二、幼儿园彝族传统舞蹈教育的意义1. 增强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园彝族传统舞蹈教育能够提供给幼儿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通过学习舞蹈,幼儿能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妙,培养自己的舞蹈才能,并通过舞蹈的展示来增强自信心。

2. 促进幼儿文化认同和自尊心通过学习彝族传统舞蹈,幼儿可以了解彝族文化,接触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幼儿的文化自尊心。

3.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彝族传统舞蹈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肢体语言的表达。

通过舞蹈的训练,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和协调性的提高,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身体的自控能力。

4. 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幼儿园彝族传统舞蹈教育通常是以集体表演的形式进行的。

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旋律
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环境恶劣,在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彝族人民形成 了粗犷豪放、坚强刚毅的民族性格。崇火崇虎的原始崇拜塑造了热情、强 悍的民族特性。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使劳作的人们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和 朴野刚强的秉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彝族舞蹈热烈奔放、节奏 明快的动律特点。例如:阿细跳月,这是一种快节奏、充满阳刚之气的彝 族舞蹈。舞蹈的基本动作排比、对比、反复,舞者边弹边唱边舞。动作简 单明快,跳跃性强。跳时舞者左脚跳跃,右脚抬起自然弯曲,同时双手击 掌,动作反复循环;胯部左右自然摆动,男女交错互换位置,变换队形, 时而顺时针转动,时而逆时针转动;男子身背三弦,边奏边舞;在笛子的 和声下,女子则拍着手与男子在一进一退中进行心灵的沟通,舞蹈动作粗 犷健美,情绪热烈奔放。在篝火燃起时,人们围着篝火跳跃、旋转,有矮 步顿足,有跳步搓脚;有拍手,有折腿。步调和谐,动作激烈,彰显了“ 火”的本性。
彝族的舞 蹈特点
豪迈舞风
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彝族的舞蹈风 格具有高原粗犷、豪放的特征。彝族舞蹈种类繁多,舞蹈动作大多刚劲有 力,力度大,而且动感十足。打歌是彝族最常见的一种自娱性舞蹈,跳时 人们紧密携手、相互挽臂,面向圈心熊熊燃烧的篝火,脚下踏地为节,且 唱且舞。在打歌高潮时,比男声高八度的音域里,女声边舞边用假嗓应声 高唱“罗哩罗,罗哩罗哩罗”,意思就是“虎哇虎,虎哇虎哇虎”,这是 对祖先的怀念和呼唤。舞蹈节奏中舞者们高亢的歌声、强健的脚步声、急 促的呼吸声,通过紧紧依靠的身躯将热情传播开来,使人们沉浸在通宵狂 舞的气氛中。“从早跳到黄昏落,只见黄灰不见脚”的俗语,形象地描绘 了彝族人民不知疲倦地跺脚踏地兴致勃勃的景象,表现了彝族舞蹈火一样点
彝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是动态的,舞蹈造型的雕塑感不强。但彝族都有高 原舞蹈“一顺边”的造型特点。高原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由于山路崎 岖,人们上山,下山,尤其是带着重物时,一侧脚步着地,身体重心多 移向一侧,双手也随向一侧自然微摆,逐渐形成了既省力、又能减少危 险的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一顺边的体态,这种体态慢慢成为日常生活的 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艺术美,成为高原民族共同的审 美心理,也形成了高原民族舞蹈中“一顺边”的艺术造型和文化现象。 例如,彝族妇女在火把节中跳的“都荷舞”,这是一种只有女子参加表 演的集体舞,跳时,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舞者尾随并逆时针方向形成 圆圈边歌边舞。其舞步为两拍,左脚旁边迈一大步为重拍,同时上身微 向前倾,弱拍右脚向右旁迈一步,同时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对圆心或 面对前进的方向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形成火焰般“一顺边”的优美 艺术造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