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烟盒舞简介

合集下载

石屏县彝族烟盒舞保护方案

石屏县彝族烟盒舞保护方案

石屏彝族烟盒舞保护方案彝族烟盒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它以独特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

在民间,一大批民间精英老艺人相继去逝,掌握全部烟盒舞套路的艺人年纪大多在50到60岁之间,且人数非常之少。

在传承方面,青年人迷恋现代时尚文化,认为本民族的烟盒舞土,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愿意学,烟盒舞这一优秀的民间舞种的传承现状已不容乐观,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一、保护内容1、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摸清彝族烟盒舞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沿革以及分布、流传现状:民间艺人、表演形式(套路、舞谱、伴奏乐曲等)、表演习俗及其价值等全部状况。

2、将普查所获的资料按文字、音、像、图、实物等类别进行整理、存档。

3、鼓励和提倡原地保护的原则,大力扶持龙朋镇桃园村、巴窝村、异龙镇鸭子坝村、豆地湾村,牛街镇扯、坝心镇石岗村直村民间自发组织的彝族烟盒舞传承点,对全县优秀的烟盒舞传承人实行重点保护,并给以适当的生活补贴。

4、组织专人编写彝族烟盒舞基本知识的乡土教材,在农村各中小学举办“彝族烟盒舞传习班”,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

5、加强与有关院校、文化部门、表演团队和专家学者的联系,抓好彝族烟盒舞的基础理论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编撰成文本予以出版。

6、定期举办烟盒舞大奖赛,推动全县烟盒舞的保护。

7、年终表彰奖励有关人员。

8、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大力宣传推广彝族烟盒舞。

将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烟盒舞录制成光碟。

二、保护措施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彝族烟盒舞保护政策、措施。

2、成立石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的职责是:承担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项具体业务。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1.起源于社交在烟盒舞中,烟盒的作用主要是伴奏和道具,体现了彝族地区“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

在《建水县征集通志资料》中其进行了描述,“跳月,也被叫做吃火草烟,是建水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由男女因为恋爱跳舞形成的。

”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主要是在男女的社交中开始发展起来的。

当地居民一般将男女之间的这种社交活动称作是“玩小姑娘”、“玩小伙子”。

男女聚集在一起玩乐、吃喝,情到深处的时候便倾诉爱意,便相互邀请跳烟盒舞。

建国之前,由于烟盒舞主要用于社交活动,因此被大部分的人视作为一种有伤风化的活动,因此通常只可以在村寨之外进行,不允许在村寨内进行,当时很多的年长之人更是严禁家里的子女参加烟盒舞活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烟盒舞的禁忌才逐渐开始淡化。

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与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具有很大的联系。

2.起源于劳动劳动造就文明。

《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劳动是产生游戏的真正原因。

因为有了劳动,游戏才逐渐的产生,然后出现了艺术。

而烟盒舞中的动作套路正是印证了这个观点。

“正弦”体现的是农耕动作较少,通过发展,动作套路有所增加,“上通海,下曲江”、“哑巴砍树”、“搓绳子”、“划小船”等等。

单纯的从名字上上就能够了解烟盒舞的动作和表达的内容,集中体现出了彝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场景。

将彝族居民的辛勤劳动详细记录了下来,表现出了一种彝族居民田间努力耕耘的场景。

这种极具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居民劳动的技能传承下去。

3.起源于模仿“原始居民比较热衷于模拟舞。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只是不能够在原本食物发展的基础上保留同样的势力。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的模仿欲望是没法控制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这种模仿的势力就逐渐的开始淡化,再到后来人们基本上就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发展。

所以,在原始部落中地位比较高的模拟舞蹈逐渐的开始淡化,遗留的大部分是以感情作为基础的舞蹈,例如战争舞蹈与爱情舞蹈。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内涵探微-精选文档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内涵探微-精选文档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内涵探微-精选文档云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内涵探微烟盒舞,是云南彝族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

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制或木棉烟合舞弹跳起舞而得名。

其以俏丽的风姿,婀娜的舞姿,优美的旋律,铿锵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曲调,刚柔相挤的舞蹈动律,别具一格的道具,喜闻乐见、朴实自然而纷纭繁多的舞蹈套路和风格鲜明的舞曲,主要流传于滇中、滇南新平、通海、元江、石屏、建水、个旧、蒙自、开远等彝族尼苏颇民众之中。

①很多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彝家山寨,从舞蹈动作、音乐曲调到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并收入各地州、县市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资料卷中。

烟盒舞的套路种类、音乐曲调已基本调查清楚,并记入了各种地方志书史料。

但对彝族烟盒舞的深层次探讨研究还明显不足,特别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来解读。

一、烟盒舞的起源辩伪各种版本的烟盒舞起源:石屏异龙湖畔说。

滇南石屏县异龙湖畔一带相传,烟盒舞是元朝末年才出现的。

传说有一年,云南阿迷州(今开远市)的女土司万氏嫫,带武装侵犯石屏,欲占领石屏,将石屏纳入其势力范围。

石屏土知州、彝族首领马赫奴(马黑奴),率彝民奋力反抗,打败了万氏嫫的入侵武装。

在战地(异龙湖南岸五爪山上)载歌载舞集会庆祝胜利。

为了庆祝胜利,彝民们欢呼雀跃、跳起了舞(即烟盒舞)那回唱的调子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海菜腔”;那回跳的舞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烟盒舞。

开庆祝会的那天,是农历二月初十,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以后每年二月初十,异龙湖畔的彝家人都要在五爪山的罗色庙(为纪念马赫奴而建的庙)前举行赛歌赛舞,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节日。

后来这一带民间就有一句话“有吃无吃,过过二月初十”。

②说明彝家人对这一民族节日的重视。

江外说。

江外说指红河以南的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四县。

此传说流传在异龙湖畔的少数艺人中。

据石屏县坝心镇彝族烟盒舞艺人王定明讲:明洪武年间,从江外红河(指红河以南的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四县)那边跑来一对抗婚的青年恋人,到石屏县异龙湖畔安家立业,带来了江外彝族民间“乐作舞”,即“跳乐”(即烟盒舞的前身),以后便传播开来。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

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

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

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

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

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

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

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

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

烟盒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烟盒)为什么叫烟盒?(远古时代是彝族男子装烟丝的小木盒,彝族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当空闲时,常以歌舞作乐,不时手拍巴掌或敲击木条。

有的男子兴奋之时,就拿起这个装烟丝的小木盒,用手指弹响并跟随小木盒弹出的节奏跳舞,这就形成了从远古传承至今的烟盒舞。

(老师示范,让学生弹一弹)因此,手拿烟盒起舞,被先民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成为彝族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彝族亦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等。

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

民间有种说法会说话就会唱山歌,会走路就会跳烟盒舞"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
烟盒舞有200多套动作,基本分为四种类型:纯舞蹈类型,如:三步弦、二步弦等;表演类型,它表现一定的情节和模仿动植物形态和生产劳动,如:猴子掰包谷、公鸡打架、鸭子拐拐等;技艺类型,多模仿和表现动物形态,如:长虫扭腰、小牛犁地、倒挂金钩等;歌舞类型,以载歌载舞形式表演舞蹈。

今天县文化馆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接下来就由我们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盒舞代表性传承人白绍芬老师为大家展示。

互动:1、请同学上来学习;2、展示学习成果
我们的彝族烟盒舞是不是很棒。

这里还要告诉同学们今年我们建水彝族烟盒舞成功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烟盒舞不单是彝族爱跳,汉族也跳,我县的城乡文化广场,随处可见跳烟盒舞,跳烟盒可以休闲娱乐,还可以强身健体,希望同学们也喜爱跳烟盒舞。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文化解读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文化解读
汉族 的进人 ,带来先进 生产技 术 ,并在
本 民族传统文化 ,顽强地将 其活动加 以 发展 。这时 彝族 烟盒 舞 的发展 ,于是 , 烟盒舞又在 “ 吃火草烟 ”的活动 获得较 宽 阔 的孕 育 的 空 间 ,并 得 天 独厚 地 发
然而纷繁多变 的舞 蹈套路 ,广 泛流传 于 滇中 、滇南新平 、通海 、建水 、个 旧等 彝族尼苏 民众 之 中。我们很 多 民族 民间
文艺工作者 ,深入彝 家山寨 ,从舞 蹈动 作 、音乐 曲的兴 盛 时期 , 出现 “ 户 习诗 书 , 科 第人才盛 于诸 郡” 的格局 。在此社 会 背景之下 ,约于明未清初 ,烟盒舞 体系
同时 , 彝 族的婚姻 形态与其 民族 的
艺术形式 一样 丰富 多彩 ,经历过 原始群
婚 、对偶 婚姻 等几个 不 同 的历史 阶段 。
而在彝族 的跨 入封建 主义后 ,由于封建
统治者 推行民族歧视 政策 以及受 封建伦 理道 德观念的影 响 ,尼苏青 年男女 的婚 姻状 况相应 的活 动发生 了质 的变化 。这
竹 之舞 ,略 如苗人 跳月 ,夜 分 歌喉润 , 更 燃树 作长夜 饮 。 ”至清 代末 期 ,烟 盒
鼓为乐器 的烟盒舞与彝族 男女青年 “ 吃
一彝族烟盒舞起 源的文化
基 因
相传 在 我省 石屏 县异 龙湖 畔一 带 ,
烟盒舞是元 朝末 年才 出现的 。传说 有一 年 ,云南 阿迷州 ( 今 开远市) 的女土 司 万 氏嫫 ,带 武装 欲 占领石 屏 ,石屏 彝族 首领 马赫 奴 ( 马黑奴 ) ,率 彝 民奋 力反 抗 .打 败 了万 氏嫫 的入 侵 武 装 。 战地
的搜集整 理 ,并收入各地 州 、县市 的 民
族 民间舞 蹈集成资料卷 中 。但从 整体而

彝族烟盒舞的源流

彝族烟盒舞的源流

彝族烟盒舞的源流“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自娱性的民族舞蹈。

关于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

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

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

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

烟盒舞流传范围广泛,在傣族、哈尼族,也有人会跳烟盒舞,由此可见,烟盒舞是百姓们最喜欢的娱乐舞蹈。

烟盒舞作为彝族最具典型的民族舞蹈,学术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与探讨,烟盒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沉淀慢慢形成。

追朔到烟盒舞的起源,专家们的说法不一。

从它形成的区域来讲,起源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并从彝族广泛流传开来。

虽然,在大范围上大家都认为烟盒舞发源地是云南,但还是在具体位置上有分歧。

像烟盒舞这种夸张、动作复杂的舞蹈,在云南等地传播的范围广,所以并不好辨别最初的发源地,经过调查数据分析、走访,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烟盒舞的发源地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

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

在建国初期,烟盒舞作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在百姓中广泛流传由民间文艺舞蹈到北京,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极具传统民间歌舞特征为一身的典型代表,让大部分的专家迫于对它的研究,前往云南学习、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等等。

烟盒舞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产生于民间,形成于百姓中,又在百姓中广泛流传,因此,关于烟盒舞的传说有很多中。

其一,是说在很久之前,在深山居住的彝族人,因为在山中以狩猎为生,在把狩猎方法传授给后代的过程,对怎样捕猎进行生动形象的模仿,不仅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也起到了茶足饭饱后的娱乐性效果,一边学习谋生一边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其二,彝族人民在劳动过后,总是进行跳舞放松。

随着拍手的节拍慢慢舞动身体,如果长时间拍手,觉得手疼了,发现装烟丝的盒子用手指弹弹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因此弹烟盒就代替了击掌,就这样形成了用烟盒弹击节奏的舞蹈。

民族舞教程彝族烟盒舞

民族舞教程彝族烟盒舞

民族舞教程彝族烟盒舞彝族烟盒舞是彝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代表性舞蹈形式。

它源自于彝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

在本篇文章中,将会为您介绍民族舞教程中彝族烟盒舞的起源、表演技巧以及舞蹈步骤。

一、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彝族烟盒舞起源于云南省彝族地区的乡村民间。

烟盒是彝族传统的重要用品,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彝族人民以烟盒为象征,将其视为吉祥之物,并通过烟盒舞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因其舞蹈动作精致优美,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并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的舞蹈形式。

二、表演技巧1. 舞姿端庄:彝族烟盒舞强调舞姿的端庄优雅,舞者需保持优美的身姿,挺拔的腰背,双臂自然下垂,眼神专注而柔和。

2. 手法灵动:手是彝族烟盒舞的重要表演部分。

舞者通过灵活的手指和熟练的手势,展示出独特的韵律感和艺术美感。

3. 腰部的灵活运动:彝族烟盒舞注重腰部的灵活运动,舞者需要通过腰部的摆动和扭动来展现舞蹈的独特魅力。

三、舞蹈步骤1. 起舞姿势:舞者面对观众,双脚并拢站立,身体挺直,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2. 舞者手持烟盒:舞者左手持烟盒,右手自然下垂于身体右侧,双目注视烟盒。

3. 舞者手势:舞者右手缓慢地从右侧抬起,手指自然伸展开,形成一种稳定而优美的手势。

4. 身体动作:舞者缓慢地转动身体,同时抬起右脚,于舞台上舞出一段独特的步伐。

5. 腰部扭动:舞者在旋转的过程中,强调腰部的扭动和摆动,增加舞蹈的层次感和动感。

6. 手势转变:随着舞蹈的发展,舞者将右手的手势转变为左手,并反复进行手势的转换和舞步的变化。

7. 高潮部分:舞者手中的烟盒在高潮部分进行高举和旋转,以突出舞蹈的亮点和特色。

8. 舞蹈结束:舞者在音乐的引导下逐渐减慢动作,最后回到起舞姿势,并轻盈地向观众致意。

彝族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精湛的舞技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舞蹈的形式,彝族人民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祈愿。

同时,烟盒舞也成为了彝族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并展示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

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

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

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

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

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

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

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

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

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

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

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

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

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

“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

“斗蹄壳”
(即斗脚舞)是模拟动作斗蹄的动作,跳时参加者须成双数,两排对舞。

杂弦大多数是载歌载舞的,内容丰富,套数很多,已搜集到的就有八十多套。

其中又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的两种形式。

1、自娱性的杂弦是群众性的舞蹈,参加人数不限,围圈而舞。

每套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加上表现一定内容的动作--或模拟劳动,或根据唱词而变化--组合起来。

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踩谷种”、“踩茨菇”、“戽小细鱼”等。

表现爱情生活的有“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三妹子”等。

另一类是根据图形的变化,如三、四、六人的对穿花,或根据唱词而命名的“赶瘦马”、“上通海,下曲江”、“大翻身”、“六穿花”、“跪哟”等都属此类。

2、表演性的杂弦又叫“新杂弦”,多由两人表演,一般在自娱性的杂弦跳完后才表演。

每套都有简单的情节。

开始先跳“三步弦”,然后根据情节表演。

其中有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调度复杂,甚至有不少高雅度的技巧如下板腰、叠罗汉。

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哑巴砍柴”、“哑巴拿鱼”;模拟动物的有“鹭鸶拿鱼”、“猴子搬包谷”、“鸽子学飞”;显示技巧的有“滚松得”、“苍蝇搓脚”;“仙人搭桥”,也有少数现传统故事的如“三打白骨精”等。

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采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

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

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

特点突出,风格浓郁。

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舞蹈中的“斗蹄壳”,明显地摹仿动物斗蹄子而来;“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正弦”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动作变化而来。

据说,开始跳时没有烟盒,只徒手跳或拍掌。

后来,当人们吸烟时,发觉手指弹烟盒,能发出“呱、呱”之声,既可统一舞蹈节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

于是弹起烟盒起舞一直流传至今。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

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艺术魅力和现状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烟盒舞通
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