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烟盒舞概况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
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
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
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
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
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
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
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
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教学大纲

彝族烟盒舞教学大纲彝族烟盒舞教学大纲烟盒舞是彝族传统舞蹈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独特的动作和节奏而闻名。
它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还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历史记忆。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制定一份彝族烟盒舞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舞蹈背景和起源彝族烟盒舞起源于古代彝族部落社会,是彝族人民在狩猎、祭祀和庆典活动中的表达方式。
烟盒舞的动作灵感来源于彝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如狩猎、种田和编织等。
舞蹈中的动作流畅而有力,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勇敢和坚韧精神。
二、舞蹈形式和技巧彝族烟盒舞的形式多样,既有独舞,也有群舞。
在独舞中,舞者手持烟盒,通过手臂、腰部和腿部的灵活运动展示舞蹈的美感。
在群舞中,舞者们以编队的形式进行舞蹈,通过协调的动作和队形变化展现出舞蹈的壮观和统一。
舞蹈技巧方面,彝族烟盒舞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
舞者需要通过训练,掌握舞蹈中的各种动作和技巧,如手臂的挥舞、腰部的扭动和腿部的跳跃等。
同时,舞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以将舞蹈的情感和内涵传达给观众。
三、舞蹈意义和价值彝族烟盒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通过舞蹈,彝族人民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彝族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同时,烟盒舞也成为了彝族人民与外界交流和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彝族文化。
四、教学大纲制定的必要性制定一份彝族烟盒舞教学大纲对于传承和发展这一舞蹈形式至关重要。
首先,教学大纲可以系统地总结和归纳烟盒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学习路径。
其次,教学大纲可以规范教学过程,确保舞蹈的传承和教学质量。
最后,教学大纲可以促进烟盒舞的传播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来。
五、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烟盒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舞蹈的起源和意义、舞蹈的表演形式和演出要求等。
同时,教学大纲还应包括教学过程和评估标准,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云南石屏“烟盒舞”的文化内涵探微

云南石屏“烟盒舞”的文化内涵探微文化艺术-_..——}云南}I石屏”烟盒舞”的文化内涵探微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风光旖旎,民风古朴,居住在滇东南石屏县异龙湖畔的彝族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继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影视作品《花腰新娘》之后,石屏的彝族歌舞在各种演出场合频频出现,“烟盒舞”便是其中的一朵民族奇葩.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大家的烟盒舞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唯美有余,此种民舞具有”新民舞”的意义.另外,旅游景点的大力开发使烟盒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主要突出娱乐性和观赏性,具有旅游文化的特质;再者,出现了一部分经专业艺术家创作后的优秀烟盒舞作品如《弹》,他们强化了原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蹈的”土风”味,又适应了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可见烟盒舞在当下呈现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即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当下石屏烟盒舞的表现形式石屏县传说是元朝末年,为了庆祝石屏彝族首领马黑奴战胜女土司万氏母而跳起娴盒舞.烟盒舞是在跳乐的基础上衍变而来的,至今烟盒舞中还保留了许多跳乐的痕迹.随着社会的发展,石屏烟盒舞一共整理出两百多套,在技巧性,表演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烟盒舞分正弦(母弦)和杂弦(子弦)两大类.”正弦”只舞不唱,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等动作.”杂弦”一般又唱又跳,舞蹈形式和内容均较丰富.有的已发展成为能表现一定情节内容的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性舞蹈.如表现风趣乐观的老人舞蹈《老人家》,讽刺贪心人的《猴子掰包谷》,表现劳动生产的《哑巴砍柴》,表现动物生活的《鸽子学飞》等等『1u.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采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烟盒舞的风格特点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清代石屏文人张舜的诗“金黄篾帽布围腰,腿胯高掀足不包.草露野田来获稻,歌声唱彻月明宵.”【2_反映了逢年过节都要跳舞.甚至在一般的宴席上, 也要舞蹈一番,更不用说是青年男女每晚相约唱跳,所谓”悲喜醉怒皆舞蹈”【.总之,随时随地,只要兴致一来,非唱跳一气才普慧j能胸中畅快.跳烟盒舞时全身轻松自如,两手持烟盒,以手带动手臂随身体前后灵活地摆动,肩,肘,腕转绕非常连贯自然.内在的韵律轻松自如,舞蹈节奏热烈分明,动作干净稳健,力度刚柔相济,气息松紧有.特殊的难度技巧套路,构成了烟盒舞的整个风格特征.烟盒舞的风格特点在坝区和山区还有很多不同,坝区湖边一带的舞蹈多与湖,鱼,虾,船等有关,而山区则多跟山,树,野兽,豺狼相联系.区域和个人之间的风貌也千差万别.但总的都能看出舞蹈是源出一处,一脉相传,始终带有最普遍,最典型的“三步弦”的特点.烟盒舞在当下社会转型中的传承对于石屏彝族烟盒舞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从《云南映象》之后,石屏人越来越认识到,烟盒舞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烟盒舞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近几年,城市生活中的烟盒舞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那些隐没在田间地头的烟盒舞纷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石屏县先后开展了花腰节,海菜腔与烟盒舞节,杨梅节等文化旅游形式的各种节庆,为当地的各乡镇的烟盒舞及各类民间艺术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促进了年轻人向老艺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具体实施.另外,一部分老艺人已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的自省意识,例如从传习馆解散后返乡的老艺人施万恒就一直坚持在家乡的桃园小学义务教跳烟盒舞,炯盒舞已成为该小学的课间操.总之,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是不存在的,如果封闭,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当下,云南石屏烟盒舞已由世代繁衍生息在异龙湖畔的小天地里走了出来.对于自己的民俗文化——石屏烟盒舞也正在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不断吸收着新的文化元素, 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笔者希望更多的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特殊的风土人情之外,应当还有着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命运的挣扎的品质.参考文献:[1]《中国舞蹈集成》(云南卷)(上).ISBN.1999【2]《石屏地方志》.1987[3]《彝族烟盒舞的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吴志刚作者单位:昆明学院音乐系云南昆明。
奇葩的彝族舞蹈

罗作舞欣赏
乐作舞之乡——红河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是云南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是云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创新,是云南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保持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 民间艺术或特色技艺传统的乡(镇)、村寨或更大的区域,当地民族群 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并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文化艺术或技艺。2006年5月,云南 省人民政府公布“乐作舞之乡(红河县)”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名录。
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彝族打歌
打歌,也称踏歌,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彝 族同胞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 歌活动。
彝族打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 明快,有168种舞步之多。群舞者在笙、笛伴奏下 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在举行礼仪的场 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序舞 后即不论男女长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
乐作舞,意为“大家一起跳舞”,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哈尼族、 彝族的古老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红河县的迤萨、石头寨、阿 扎河、甲寅、洛恩、宝华、乐育、浪堤、车古、羊街、架车、垤玛、三 村13个乡镇及周边地区的哈尼族、彝族村寨。
目录
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柔韧灵活的“烟盒舞”、情绪欢畅的“罗 作舞”、浑厚古朴的“彝族打歌”、热 情奔放的“阿细跳月”以及韵律独特的 “铜鼓舞”等民间歌舞、乐舞独具特色,
目录
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柔韧灵活的“烟盒舞”、情绪欢畅的“罗 作舞”、浑厚古朴的“彝族打歌”、热 情奔放的“阿细跳月”以及韵律独特的 “铜鼓舞”等民间歌舞、乐舞独具特色,
彝族烟盒舞《红蜻蜓》作品概述

彝族烟盒舞《红蜻蜓》作品概述
1作品创作内容
滇南烟盒舞《红蜻蜓》是舞者秦李桐参加第十届桃李杯的作品,创作者以舞姿模拟动物“蜻蜓”的形态,搭配空灵的音乐,描述出了蜻蜓从清晨到日暮,从晴天到雷雨的肢体动作变化,既表现出了高超的烟盒舞舞蹈技能,又为观众展现了滇南地区自然风光,完美刻画了一只红蜻蜓的形象。
观察舞蹈的整个视频过程,《红蜻蜓》所讲述的是红蜻蜓于湖泊中的经历,在六分钟的表演中,舞者生动演绎了黎明前薄雾朦胧、湖面静好,红蜻蜓苏醒抖动翅膀的场景,一个旋律的渐入让笔者感受到画面场景逐渐清透起来,而后天亮,红蜻蜓逐渐欢快灵动、舒爽起来。
到3分20秒处,突然出现雷雨声,红蜻蜓惊慌振翅,时起时落,时而急促舞动,脚步慌乱。
在舞蹈接近尾声的时候,湖面又归于平静,蜻蜓点水后优雅地飞舞,袅袅余音让人回味无穷。
2作品动作特征
舞蹈《红蜻蜓》是舞者以肢体动作模仿蜻蜓的动态,该作品力争从传神的内在精神层面入手,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内容。
作为烟盒舞作品,《红蜻蜓》中的动物模拟并不以服饰取胜,最具传神的还是舞者对于肢体动作的充分把捏。
舞者双臂以蜻蜓双翅的形象展现,在肢体上使用大开大合的动作特点,高低空动作的变化衔接柔软且有韧性。
伴随节奏的律动,三步弦的典型动作让蜻蜓的悠闲自在逼真展现。
当舞者抖动手中的烟盒时,灵活多变,衔接自然,更加传神地再现了蜻蜓振翅的细节。
整体来看,《红蜻蜓》高超的动作特征,灵动的音乐特性,展现了诗意的作品内涵其舞蹈动作展现了柔软、韧性、灵活、流畅、跨度大等特征,完美地描绘了滇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也展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艺术阐释。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1.起源于社交在烟盒舞中,烟盒的作用主要是伴奏和道具,体现了彝族地区“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
在《建水县征集通志资料》中其进行了描述,“跳月,也被叫做吃火草烟,是建水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由男女因为恋爱跳舞形成的。
”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主要是在男女的社交中开始发展起来的。
当地居民一般将男女之间的这种社交活动称作是“玩小姑娘”、“玩小伙子”。
男女聚集在一起玩乐、吃喝,情到深处的时候便倾诉爱意,便相互邀请跳烟盒舞。
建国之前,由于烟盒舞主要用于社交活动,因此被大部分的人视作为一种有伤风化的活动,因此通常只可以在村寨之外进行,不允许在村寨内进行,当时很多的年长之人更是严禁家里的子女参加烟盒舞活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烟盒舞的禁忌才逐渐开始淡化。
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与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具有很大的联系。
2.起源于劳动劳动造就文明。
《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劳动是产生游戏的真正原因。
因为有了劳动,游戏才逐渐的产生,然后出现了艺术。
而烟盒舞中的动作套路正是印证了这个观点。
“正弦”体现的是农耕动作较少,通过发展,动作套路有所增加,“上通海,下曲江”、“哑巴砍树”、“搓绳子”、“划小船”等等。
单纯的从名字上上就能够了解烟盒舞的动作和表达的内容,集中体现出了彝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场景。
将彝族居民的辛勤劳动详细记录了下来,表现出了一种彝族居民田间努力耕耘的场景。
这种极具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居民劳动的技能传承下去。
3.起源于模仿“原始居民比较热衷于模拟舞。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只是不能够在原本食物发展的基础上保留同样的势力。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的模仿欲望是没法控制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这种模仿的势力就逐渐的开始淡化,再到后来人们基本上就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发展。
所以,在原始部落中地位比较高的模拟舞蹈逐渐的开始淡化,遗留的大部分是以感情作为基础的舞蹈,例如战争舞蹈与爱情舞蹈。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内涵探微-精选文档

云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内涵探微-精选文档云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内涵探微烟盒舞,是云南彝族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
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制或木棉烟合舞弹跳起舞而得名。
其以俏丽的风姿,婀娜的舞姿,优美的旋律,铿锵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曲调,刚柔相挤的舞蹈动律,别具一格的道具,喜闻乐见、朴实自然而纷纭繁多的舞蹈套路和风格鲜明的舞曲,主要流传于滇中、滇南新平、通海、元江、石屏、建水、个旧、蒙自、开远等彝族尼苏颇民众之中。
①很多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彝家山寨,从舞蹈动作、音乐曲调到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并收入各地州、县市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资料卷中。
烟盒舞的套路种类、音乐曲调已基本调查清楚,并记入了各种地方志书史料。
但对彝族烟盒舞的深层次探讨研究还明显不足,特别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来解读。
一、烟盒舞的起源辩伪各种版本的烟盒舞起源:石屏异龙湖畔说。
滇南石屏县异龙湖畔一带相传,烟盒舞是元朝末年才出现的。
传说有一年,云南阿迷州(今开远市)的女土司万氏嫫,带武装侵犯石屏,欲占领石屏,将石屏纳入其势力范围。
石屏土知州、彝族首领马赫奴(马黑奴),率彝民奋力反抗,打败了万氏嫫的入侵武装。
在战地(异龙湖南岸五爪山上)载歌载舞集会庆祝胜利。
为了庆祝胜利,彝民们欢呼雀跃、跳起了舞(即烟盒舞)那回唱的调子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海菜腔”;那回跳的舞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烟盒舞。
开庆祝会的那天,是农历二月初十,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以后每年二月初十,异龙湖畔的彝家人都要在五爪山的罗色庙(为纪念马赫奴而建的庙)前举行赛歌赛舞,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节日。
后来这一带民间就有一句话“有吃无吃,过过二月初十”。
②说明彝家人对这一民族节日的重视。
江外说。
江外说指红河以南的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四县。
此传说流传在异龙湖畔的少数艺人中。
据石屏县坝心镇彝族烟盒舞艺人王定明讲:明洪武年间,从江外红河(指红河以南的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四县)那边跑来一对抗婚的青年恋人,到石屏县异龙湖畔安家立业,带来了江外彝族民间“乐作舞”,即“跳乐”(即烟盒舞的前身),以后便传播开来。
浅析彝族烟盒舞的发展趋势

浅析彝族烟盒舞的发展趋势作者:李静赵妍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08期摘要:烟盒舞是极具地域民俗色彩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
对于这一舞蹈,笔者通过实地采风和调查,对彝族烟盒舞的艺术特征进行文化本体解读,在此基础上,对彝族烟盒舞的发展趋势给予深入剖析,其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现代社会的顺利发展以及积极地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烟盒舞;文化内涵;传承;保护;发展烟盒舞是彝族人共同创造的民族舞蹈,它的历史悠久,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意义。
一、对烟盒舞文化本体的解读1.舞蹈特征彝族烟盒舞由于是彝族人共同创造的舞蹈,民族地域特色明显,它的山地文化色彩特别浓厚。
在动作方面,速度快,变化多,难度相当大。
彝族烟盒舞尽管历经了漫长的时间,但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程式以及规范。
彝族烟盒舞主要是以环舞的方式集体而作,在原始色彩和历史遗存特征上特别明显。
就彝族烟盒舞的表演而言,跳烟盒舞的舞者,其重心比较低,主要集中在脚掌、脚踝以及小腿这些部位,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不同套路和不同程度的动作,有的动作技巧难度特别大。
在舞蹈过程中,舞者的动作随着重拍而趋向下面,整个身体的重心就落在了小脚部位,而双手则在摇摆。
对于参加舞蹈的人数,没有严格的规定,比较灵活。
舞蹈时,只要地点、场合适合于舞蹈即可。
彝族烟盒舞蹈协调自然,节奏明快,古拙而真挚。
2.音乐特征彝族烟盒舞的音乐特性极具原始、地域特色,其调式为羽。
在调调中,只有两个音。
但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和拓展,变化方式特别不拘一格。
彝族烟盒舞音乐,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其节奏和旋律灵活多样,极具浓烈的地方色彩。
在节奏方面,特别是以2拍为主的节奏简明而自然,跟烟盒舞配合得天衣无缝,没有拖沓冗长之感。
另外,彝族烟盒舞音乐的表现手法中有跨越八度的形式,有效地增加了音乐的对比度和节奏感,与此同时,在唱腔上极具地域民族色彩。
3.器乐简析(1)牛角二胡乐器。
在彝族烟盒舞的乐器中,有拉弦类乐器的牛角二胡,一般都小于二胡,乐器的底座由牛角制成,有两根弦,且配合着一个弓,在拉牛角二胡的时候,拉者右手主要负责拉弓,而左手则只负责掌按音弦,拉者主要负责配合这个舞场进行节奏的拉奏,可以有效地调节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盒舞概述
这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
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
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
彝族亦称烟盒舞为"
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
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
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
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
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
55套。
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
这种富有特
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
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
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
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
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
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
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
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
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
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
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
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
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
"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
"斗蹄壳"( 即斗脚舞)是模拟动作斗蹄的动作,跳时参加者须成双数,两排对舞。
杂弦大多数是载歌载舞的,内容丰富,套数很多,已搜集到的就有八十多套。
其中又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的两种形式。
1、自娱性的杂弦是群众性的舞蹈,参加人数不限,围圈而舞。
每套以晃跳步、盖掖步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加上表现一定内容的动作--或模拟劳动,或根据唱词而变化--组合起来。
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踩谷种"、"踩茨菇"、"戽小细鱼"等。
表现爱情生活的有"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三妹子"等。
另一类是根据图形的变化,如三、四、六人的对穿花,或
根据唱词而命名的"赶瘦马"、"上通海,下曲江"、"大翻身"、"六穿花"、"跪哟"等都属此类。
2、表演性的杂弦又叫"新杂弦",多由两人表演,一般在自娱性的杂弦跳完后才表演。
每套都有简单的情节。
开始先跳"三步弦",然后根据情节表演。
其中有许多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调度复杂,甚至有不少高雅度的技巧如下板腰、叠罗汉。
其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哑巴砍柴"、"哑巴拿鱼";模拟动物的有"鹭鸶拿鱼"、"猴子搬包谷"、"鸽子学飞";显示技巧的有"滚松得"、"苍蝇搓脚";"仙人搭桥",也有少数现传统故事的如"三打白骨精"等。
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采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
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
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
特点突出,风格浓郁。
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舞蹈中的"
斗蹄壳",明显地摹仿动物斗蹄子而来;"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正弦"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动作变化而来。
据说,开始跳时没有烟盒,只徒手跳或拍掌。
后来,当人们吸烟时,发觉手指弹烟盒,能发出"呱、呱"之声,既可统一舞蹈节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
于是弹起烟盒起舞一直流传至今。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
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艺术魅力和现状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
能力。
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