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合集下载

《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 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 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 供大家参考借鉴,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具有彝族舞曲音调特点的歌曲, 节奏明快, 旋律流畅, 采用典型的彝族民歌音调和节奏写成, 短小简洁, 很适合边歌边舞。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 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2、学生自主创编舞蹈动作, 能用简单的彝族舞蹈律动表演歌曲,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一种自学的能力。

3、通过学跳集体舞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体验其欢乐情绪。

4.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学生尝试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舞蹈律动表演歌曲。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自制易拉罐乐器教学过程: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你知道哪些民族?学生思考, 回答。

师:在我国云南彝族也生活着一群幸福的小朋友呢?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和他们交个朋友?生:想师: 可是老师知道那边的小朋友个个能歌善舞, 会跳好看的彝族舞蹈, 又会唱动听的彝族歌曲, 要想和他们交上好朋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哦!我们是不是先要有所准备, 学上一手呢?这样才可以和彝族小朋友一起欢乐的舞蹈和歌唱。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彝族的风土人情。

二、了解彝族风土人情:(播放课件, 带有《彝家娃娃真幸福》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师:彝族小朋友说了, 要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彝族的风俗,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老师讲解介绍)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建筑: 彝族村寨, 大多依山傍水, 环境幽美。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彝族舞曲的特点和起源。

2. 学习彝族舞曲基本的舞步和编排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流程1. 彝族舞曲的起源彝族是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和艺术历史悠久,其中彝族舞曲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舞曲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一种集娱乐、传统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

2. 彝族舞曲的特点彝族舞曲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手舞为主导,注重手、腕、指的柔美变化,配合节奏感强的音乐节拍舞动身体,形成秀美、婀娜的舞姿。

彝族舞曲流畅、灵动、富有情感表现力,是彝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3. 学习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1)深蹲步双脚并拢,蹲下后站起,指向上方。

重心落于脚跟上。

重复左右两次。

(2)扭步左脚跨于右脚后方,同步转体,右脚跟转向后,直到右脚跟面朝前方。

左腿稍微弯曲,右腿拉直。

同时抬起右臂向左前方转动。

(3)侧步左脚踏出一步,重心落于左脚上,同时抬起右臂。

(4)舞步编排以上三种基本舞步可结合编排成复杂的舞蹈,需要强调节奏感和动作的统一性。

4. 教师示范请教师以彝族舞曲为例进行示范,让学生模仿。

5. 学生实践练习将学生分配成小组,进行练习。

每个小组练习完后,可以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议。

6. 学生表演和评议将每个小组的表演录下来,进行分享和评议。

评议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表演的内容,从音乐、舞步、节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分。

三、教学反思彝族舞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文化,并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洞察力和审美能力。

彝族舞曲中注重协作和分工,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表演,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并兼顾学生的个人发展。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教案标题:彝族舞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彝族文化,认识彝族舞曲的特点和意义。

2. 学习基本的彝族舞曲舞步和舞姿。

3.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4.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舞姿。

2. 掌握彝族舞曲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 培养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彝族舞曲音乐资源和乐器(如木鱼等)。

2. 彝族传统服饰(如彝族服装、饰品等)。

3. 音乐播放设备和音乐伴奏。

4. 课件或图片资料介绍彝族文化和舞曲。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给学生展示彝族舞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介绍彝族舞曲的起源、特点和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内容讲解(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资料或图片等,让学生了解彝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介绍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舞姿和特点。

重点强调舞曲中的手势、身体动作和脚步。

示范演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舞姿,同时解释每个动作的意义和要领。

2. 引导学生跟随教师动作一起进行练习。

分组练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学生担任舞曲导师,其余学生为学习者。

2. 舞曲导师带领小组学生练习舞曲动作和姿势,同时进行音乐伴奏。

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舞曲表演。

2. 其他学生观看和欣赏其他小组的表演,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反馈与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供改进建议。

2.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彝族舞曲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彝族舞曲表演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了解彝族文化。

2.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彝族舞曲的舞蹈编排和音乐伴奏,展示在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中。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学习时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姿势准确性、动作流畅性和表现力等。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的表演评估,包括舞蹈动作的精确性、整体协调性和音乐配合程度等。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教案舞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各异,彰显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彝族舞曲教案的编写和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

一、彝族舞曲的特点彝族舞曲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展示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通常以鼓点为基础,结合手部动作、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形成独特的舞蹈形式。

彝族舞曲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鼓点节奏感强:彝族舞曲的鼓点节奏感非常强烈,常常伴随着激烈的鼓声和呐喊声。

这种节奏感可以激发起观众的热情和激情,使人们忍不住跟随音乐的节奏摇摆起来。

2. 手部动作丰富多样:彝族舞曲中的手部动作非常丰富多样,常常以手指的灵活运动为主。

手部动作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使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3. 身体动作独特:彝族舞曲中的身体动作独特而富有张力,常常以腰部和臀部的摆动为主。

这种动作可以展示出彝族人民的活力和韵律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4. 面部表情丰富:彝族舞曲中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多样,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使舞蹈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入的艺术享受。

二、编写彝族舞曲教案的步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彝族舞曲,编写一份科学合理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编写彝族舞曲教案的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例如,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动作和节奏感,能够用舞蹈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2. 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彝族舞曲作为教学素材,分解其中的动作和节奏,逐步教授给学生。

同时,可以结合彝族文化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彝族舞曲的内涵。

3. 制定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示范教学、分组合作、个别辅导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教案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民族拥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达方式,其中彝族舞曲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动感深受人们喜爱。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教授彝族舞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彝族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舞蹈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份彝族舞曲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彝族舞曲。

第一部分:教案概述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彝族舞曲的起源和特点,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并能够通过合作演绎一段彝族舞曲。

教案适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时间为3-4节课。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彝族舞曲简介介绍彝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其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感受彝族舞曲的独特魅力。

2. 彝族舞曲的特点解释彝族舞曲的特点,如舞蹈动作的流畅性、手势的丰富性和音乐节奏的强烈性。

通过播放彝族舞曲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彝族舞曲的独特韵律。

3. 学习基本舞蹈动作教授彝族舞曲中常见的基本舞蹈动作,如转身、摆臂、踏步等。

通过分组练习和合作演绎,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合作演绎一段舞曲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彝族舞曲进行合作演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舞曲的难度和长度。

通过演绎舞曲,展示学生的舞蹈成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彝族舞曲的特点和韵律。

通过观看和聆听,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舞蹈表达能力。

2. 分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和演绎彝族舞曲。

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景教学法创设适合学习彝族舞曲的情景,如在户外或舞蹈室进行教学。

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评自己在学习彝族舞曲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舞蹈技巧、合作能力和对彝族文化的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是一首充满彝族特色的舞曲,它表现了彝族人民的感情及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何全面、有序地教授这首舞曲,让学生深刻理解彝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编写了一份《彝族舞曲》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这首曲目。

一、教案的概述名称:《彝族舞曲》教案内容:针对教授《彝族舞曲》的过程,系统地列出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步骤、评价方式等详细信息。

适用对象:中小学音乐教师、相关专业教学者等。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学习彝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及演奏技巧。

2.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节奏、节拍和曲式结构,能够准确演奏出曲目的基本要素。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体表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发展音乐素养,提高音乐综合素质。

三、教学安排1.教学时间:5节课,每节课1-2小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节奏适当调整教学安排。

2.教学内容:第一节课:介绍彝族文化和《彝族舞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彝民族文化的特点,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节奏和节拍,并带领学生唱一遍曲子。

第二节课:深入学习《彝族舞曲》的曲式结构,了解曲目的整体构成和演奏技巧,让学生感受到曲子丰富的内涵。

第三节课:开始正式练习曲目,逐渐加深对曲子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掌握曲目的基本演奏技巧。

第四节课:加强团队合作,让学生配合重点练习,形成团队配合感。

第五节课:整体合奏,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测其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彝族舞曲》的背景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彝族舞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介绍彝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彝族舞曲》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让学生对彝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第二步:初步学习曲目介绍曲目的基本节奏和节拍,让学生尝试唱出曲子,熟悉曲目的整体感觉。

此过程可重复多次,直到学生能够准确唱出整个曲子。

第三步:逐步深入理解曲目深入分析曲目的节奏、节拍和曲式结构,让学生了解这首舞曲内含的文化信息和音乐形式。

彝族舞曲-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彝族舞曲-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彝族舞曲-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材简介西南师范大学版《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是一套全面系统的音乐课程,适用于中小学各年级的音乐教学。

本教案所使用的是该系列教材的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了解彝族舞曲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2.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节奏;3.理解音乐中的“主旋律”、“伴奏”等基本概念;4.能够在集体表演中配合节奏和动作。

教学内容1.彝族舞曲的文化背景介绍;2.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节奏和音乐演奏;3.配合节奏和动作进行集体表演。

教学过程1. 彝族舞曲的文化背景介绍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感情。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彝族舞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

2. 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节奏和音乐演奏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节奏主要有以下几种:踏步彝族舞曲中的踏步比较简单,通常是左右跳跃的基础步伐。

例如:左跳右跳左跳左跳右跳左跳右跳右跳转身彝族舞曲中的转身一般需要选择一个中心点,然后以该中心点为圆心进行转动。

转动的方向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具体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舞者的节奏感来决定。

例如:左转两次,右转两次手舞彝族舞曲中的手舞主要是指手臂和手指的动作,这些动作需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

例如:双手向上伸展,然后缓缓向下落下音乐演奏彝族舞曲的音乐演奏主要采用竹笛、唢呐、大鼓等传统乐器,配合击打、拨动等各种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为彝族舞曲带来独特而美妙的音乐气息。

3. 配合节奏和动作进行集体表演在学习了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节奏之后,学生们可以进行集体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节奏的配合和动作的统一性。

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们专业的指导和建议,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彝族舞曲的表演技巧和精髓。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彝族舞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节奏。

在集体表演中,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配合节奏和动作,展现出自己的表演才华。

彝族舞曲 教案

彝族舞曲 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彝族舞曲
教学目标:
1. 了解彝族舞曲的起源和特点。

2. 学习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3. 能够表演简单的彝族舞曲。

教学重点:
1. 彝族舞曲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2. 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彝族舞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能够准确表演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教学准备:
1. 彝族舞曲的音乐和视频资料。

2. 彝族舞曲的服饰道具。

3. 教学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彝族舞曲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彝族舞曲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彝族舞曲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彝族舞曲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彝族舞曲的文化背景。

3. 示范:老师示范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让学生跟随学习。

4.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5. 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基本舞步和动作,自行创作简单的彝族舞曲表演内容。

6. 表演:学生进行彝族舞曲表演,老师进行点评和评价。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到彝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彝族舞曲的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进行彝族舞曲的创作和表演比赛,提高学生对彝族舞曲的热爱和理解。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彝族舞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培养了对彝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篇一:《彝族舞曲》教案1】《彝族舞曲》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通过活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器具:多媒体,钢琴,琵琶。

教学过程:一、乐曲赏析1、a部分赏析(1)、播放a部分。

(2)、分析a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等,什么乐器演奏?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这样完整的乐句一共出现几次?那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句?(三句)师: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

(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2、b部分赏析(1)、播放音乐,跟老师做律动(四种动作)师:下面老师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随音乐动起来(四个乐句,每乐句一个动作)。

(2)、分析b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有几句组成?师:老师刚才做了几个不同的动作?(生答:4个),所以,这部分音乐一共有几句组成(生答:4句)。

师:同学们讨论下,这部分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特点?(这段音乐一、三句节奏欢快,刚劲有力,二、四句优美、抒情)。

(3)、学生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相互讨论研究动作)(4)、根据自己组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放音乐,同学们进行音乐律动。

3、播放整体音乐,点出音乐题目《彝族舞曲》。

(目的让学生知道乐曲的整体结构)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曲子是一首少数民族音乐《彝族舞曲》。

二、介绍作品1、介绍作曲家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于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

曾创作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

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2、创作背景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

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

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

“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

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

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3、简单介绍彝族青年男女跳舞的场景把学生前面的体验感受与老师讲述的情景形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1、整首曲子连起来听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整首音乐表演一遍??(放音乐)2、课堂结束【篇二: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激发学生们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技能目标:能够演唱其中的几条旋律。

二、教学方法提问、对比、讨论三、教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看彝族民族的图片请同学们回答是哪个民族?然后介绍彝族的相关文化和音乐文化。

2、欣赏《彝族舞曲》回答问题a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b乐曲中都感受到什么情绪?c初步讨论乐曲风格3、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4、再次听赏《彝族舞曲》回答问题乐曲大致可分分几个部分?5、学唱主要旋律加深记忆6、观看烟盒舞的视频进一步了解彝族民族音乐文化小结: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多民族音乐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还希望同学们多接触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

【篇三:七年级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教学案例设计课型:综合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标解读:根据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缤纷舞曲”。

舞曲是中外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体裁,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可见本单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大时代分析:当下,许多年轻人受“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的影响,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超越自己。

区域分析:身处特区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包容性强,喜欢现代流行歌曲和港台歌星,面对各种音乐充斥耳边,可能出现对音乐审美的片面与迷茫。

身心特点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慢慢适应,他们渴望音乐的熏陶,渴望从音乐中找到共鸣。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作为有多年教龄的音乐老师,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自然清新、活泼新颖是我的教学风格,我希望学生能通过感受、体验、探究音乐等方式,让音乐回归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体验民族舞曲中之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能熟悉并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分析复三部曲式结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内容及意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民族舞曲体裁有初步了解;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

五、教学重点:聆听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哼唱舞曲主题旋律,感受音乐要素在不同主题音乐上的丰富表现,体验彝族舞曲音乐。

六、教学难点:分析乐曲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七、教法学法1、教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教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音乐。

2、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法是参与体验、小组合作。

八、教学用具琵琶、钢琴、多媒体课件等九、教学过程:在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搜集整理彝族民俗和音乐的资料,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感知民族舞曲体裁)2、“彝族民俗知多少?”环节,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纷纷发言,引出火把节的三个活动:对唱曲子、跳弦、款白话。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民族舞曲体裁,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二)、欣赏乐曲(体验彝族舞曲音乐)(重点)1、首先初听音乐,说想象的场景和感受。

(完整体验)①同学们各抒己见,谈想象的场景和内容、谈感受。

②教师评价归纳(表扬、肯定学生),适时引导,让学生从速度、情绪等方面去感受,引入到彝族人们庆祝火把节的故事上来。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音乐,建立音乐整体印象。

)2、分段赏析音乐。

①首先赏析引子部分。

(想象体验)在欣赏引子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听乐曲的速度(由慢到快)、情绪(优美恬静),琵琶低音区的音色(在低音区模拟葫芦丝的音响),想象村寨迷人的夜景。

②然后赏析乐曲的a段。

(模唱体验)★欣赏a乐段,回答问题:“乐段a包含有几个主题?有没有重复的主题?”“音乐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出示曲谱,聆听对比,通过师生合作的形式依次将表格中每个主题的音乐要素补充完整,从而得知:a段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结构,主题a与 b间形成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的有机联系。

★指导学生带着优美、抒情的情绪,随琴哼唱主题旋律,a主题用“lu”哼唱,b主题用“la”哼唱;★在学生较为熟悉a与b主题旋律后,出示《新彝族舞曲》主题歌词,请学生跟随主题a旋律演唱。

再次感受音乐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歌词:我亲爱的索玛妹妹,我懂你的手中口弦,银河山岗的月琴声声,撒做夜空繁星点点;将熊熊的篝火点燃,对着月亮跳起圆圈,自由的灵魂没有界限。

③接下来赏析乐曲的b段。

(律动体验)★依次欣赏乐段b中的主题c、d、e、f,回答问题:“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是怎样的?琵琶用了哪些演奏手法表现主题?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情境?”★出示曲谱,聆听对比,将全班分4个小组,用讨论、合作的形式,每个组选派一个学生依次将表格中cdef四个主题的音乐要素补充完整,体验四个情境。

(阿黑哥欢舞、阿诗玛漫舞、男女群舞、互诉衷肠)。

比较表格的音乐要素得知:b段是一个多段体结构,是舞曲的高潮部分,乐段b是乐段a的主题变奏。

琵琶用扫弦、轮指、推挽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四个主题不同的情境。

音乐速度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乐曲情绪的变化,可见音乐要素是影响音乐作品民族性的关键。

★男女生小组合作,创编律动,体验音乐情感。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用身体随b乐段四个不同的音乐主题创编四个不同的律动。

(如老师引导,男生听到主题c时可模拟琵琶中的扫弦动作;女生听到主题d时可以模拟拿着长裙跳舞等)④、最后赏析乐曲的a’段。

(再现体验)播放a’段部分,请学生找出与之相似的主题旋律,总结出:乐段a’是乐段a的主题再现。

(在分段赏析中的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模唱、律动、对比等方式多方位体验彝族舞曲风格,突出教学重点,实现能力目标中的体验与探究。

)3、分析曲式结构。

(难点) (综合体验)①、第二次欣赏全曲,随着音乐的播放,彝族人庆祝火把节的故事开始展开。

代表每个主题的图片依次出现。

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乐段中选出与之对应的火把节活动情节,按照之前创编的律动,随不同的音乐主题做不同的律动动作,全班一起表演。

③、乐曲播放完毕,几幅与乐曲同步的音乐主题图片也就依次出现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图也就清晰呈现出来:引子 + a (a+b+a’) +b( c+d+e+f) + a’ 从而引出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夜幕降临对唱曲子跳弦、款白话夜深道别引子+ a (a+b+ a’)+ b( c+d+e +f) + a’复三部曲式:是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包含三个部分,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

其中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形式将音乐与图片、表演相结合,清晰呈现乐曲曲式结构,自然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有效的实现知识目标。

)(三)、诠释乐曲(诠释彝族舞曲作品)1、作曲家王惠然是怎样将民族乐器琵琶与彝族舞蹈巧妙结合的呢?请学生用简洁的四个字诠释这个民族音乐作品。

节奏粗犷强烈刚旋律抒情柔美柔情境迷人夜景静欢快舞蹈动2、教师总结归纳:琵琶用“扫弦”的手法表现出节奏的粗犷、阿黑哥的豪放,用“推挽”的手法表现出旋律的柔美、阿诗玛的娇媚,“刚、柔、静、动”这四个简洁的字能完美的诠释这个作品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