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文化对彝族舞蹈发展的得失

合集下载

楚雄彝族舞蹈调研报告

楚雄彝族舞蹈调研报告

楚雄彝族舞蹈调研报告彝族舞蹈起源于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祭祀中的仪式活动。

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或者对逝者的思念。

在战斗中,用战舞来震慑敌人,提升军队士气。

这使得彝族舞蹈渐渐发展成具有特色艺术表现的舞蹈形式。

彝族舞蹈,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历史证明,彝族舞蹈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加强对民族舞蹈的保护,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一、彝族舞蹈的发展彝族舞蹈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彝族人民崇尚老虎,所以通过舞蹈表达对老虎的崇拜是彝族舞蹈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极强的宗教色彩。

在彝族舞蹈发展过程中,渐渐产生了较高水平的艺术表现力。

彝族人都能歌善舞,在彝族,有打歌舞、葫芦笙舞、烟盒舞、花鼓舞、铜鼓舞、大锣舞、羊皮鼓舞、跳弦舞、跳伞舞、左脚舞等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

不同的舞蹈,表达了彝族人民的不同生活态度,如对亲人的祝福,对逝者的思念,对恋人的爱慕,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待等。

可以说,彝族人民将所有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中,使得彝族舞蹈不仅是一种社交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有着极强仪式感的祈福行为。

彝族的打歌舞是彝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的一种舞蹈。

每逢年节,参加完各种活动之后,彝族人民就聚集在一起,围成圆圈,打歌跳舞,其中也有人吹葫芦笙或者弹奏四弦琴,大家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换舞步,通过有节奏的拾腿、踏脚,来表现舞蹈质朴厚里、有力刚健的风格。

彝族民族舞蹈有着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自我娱乐性质的传统舞蹈;二是赞颂英雄和祖先业绩的舞蹈;三是赞美生活和爱情的舞蹈。

当前,彝族民间舞路都是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和创作的,不仅有着传统的彝族民族特色,也能够在多种场合进行表演,有着很好的兼容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彝族舞蹈对于旅游开发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有艺术家从彝族民族舞蹈中获得灵感启发,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

二、彝族舞蹈的保护通过对彝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的了解,在对彝族民间舞蹈进行传承和发展方面,必须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凉山彝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凉山彝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凉山彝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彝族舞蹈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方式和发展趋势。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彝族舞蹈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揭示了彝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彝族舞蹈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和发展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凉山彝族舞蹈;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前言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动作,传达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彝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持彝族舞蹈原汁原味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彝族舞蹈,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传承实践策略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彝族舞蹈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彝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彝族舞蹈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彝族舞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那时,彝族先民在狩猎、农耕、祭祀等活动中,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情感,逐渐形成了各种舞蹈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彝族舞蹈不断吸收周边文化的精髓,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体系。

彝族舞蹈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农耕舞蹈、狩猎舞蹈、祭祀舞蹈、娱乐舞蹈等。

农耕舞蹈表现了彝族人民在辛勤劳作时的欢快心情,狩猎舞蹈则展示了他们勇敢机智的狩猎技巧,祭祀舞蹈则体现了他们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娱乐舞蹈则是彝族人民在节日、聚会时所跳,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彝族舞蹈的形式多样,有手部动作为主的舞蹈,如“手式舞”;有步伐为主的舞蹈,如“孔雀舞”、“锅庄舞”等。

这些舞蹈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精神。

在彝族舞蹈中,人们可以看到彝族人民的热情、豪放、团结和乐观,这些都是彝族文化的精髓。

彝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它不仅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彝族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多方面文化的综合体现。

通过彝族舞蹈,我们可以了解彝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各个方面,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从旅游文化中看云南舞蹈文化传承

从旅游文化中看云南舞蹈文化传承

从旅游文化中看云南舞蹈文化传承云南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多元文化的省份,在这里,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

作为云南的一种重要文化,舞蹈也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云南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宝。

在文化传承方面,云南舞蹈充分体现了多种传统文化的融合和独特性。

下面,我们来探究云南舞蹈文化传承的一些特点。

一、多元文化交融云南是一个集中了多个民族文化的地区,而在不同民族之中,舞蹈文化是一种十分相似的文化载体。

云南舞蹈文化融合了汉、彝、傣、藏等多种民族的文化特色,将这些文化特色融入到舞蹈中,形成了独特的云南舞蹈文化。

在不同的舞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融合了多种文化中人物、服装、道具等元素,比如《彝族花灯舞》中的花灯、《傣族水龙舞》中的水龙等。

这样的交融是云南舞蹈文化得以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口述传承云南舞蹈文化没有明确规定的记谱方式,因此,其传承方式多为口头传授,其中大部分来自于老一辈人的口述史料和经验,少量的记录和文献也极具价值。

由于受到云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民族环境的限制,许多地方的舞蹈仅仅流传于少数族群之中,因此,该文化的传承主要仍是通过口口相传,从教师到学生的书本传播确实十分有限。

三、舞蹈表现深刻民间生活云南舞蹈文化能够在当代得以传承,与舞蹈中富含的深刻民间生活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舞蹈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某种生活状态,有的反映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有的讲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有的呈现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

其中,经典的艺术作品《康巴拉松姑娘》就是一部富含少数民族情感深度和地理风貌的代表作品。

在这样的形式下,文化传承获得了更深刻的生命式表达。

四、创新与现代化尽管云南舞蹈文化是传统文化之一,但是,它也没有停滞不前。

在现代化的推动下,云南舞蹈文化也在持续的创新与发展,吸收了一些现代舞蹈的元素,将新颖的舞蹈形式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以此推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综上,云南舞蹈文化传承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口述传承、深入民间生活、创新与现代化等特点,这是云南舞蹈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彝族铃铛舞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彝族铃铛舞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彝族铃铛舞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彝族铃铛舞,是中国彝族民族舞蹈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

它源自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现彝族人民的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对彝族铃铛舞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彝族铃铛舞在彝族地区具有广泛的传承与表演基础。

彝族铃铛舞作为彝族人民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形态,已经深深根植于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在彝族地区,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都离不开彝族铃铛舞的表演,比如彝族传统的“盘庚祭神”、“白族水云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各族人民交流互动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

其次,彝族铃铛舞的表演形式已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彝族铃铛舞以草原为背景,以独特的编排和动作形式展现出彝族人民奔放、热情的个性特点。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彝族铃铛舞已经开始融入了现代元素,如舞台布景设计、服装造型等。

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彝族铃铛舞的表演更具有观赏性,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此外,彝族铃铛舞在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比于其他舞蹈形式,彝族铃铛舞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观众的喜爱。

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彝族铃铛舞,并将之纳入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项目之中。

这不仅提升了彝族铃铛舞的知名度,也为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化的浪潮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彝族铃铛舞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失和文化转变使得传统的彝族铃铛舞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风险。

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参与度较低。

因此,彝族铃铛舞的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亟待解决。

为了未来彝族铃铛舞的持续发展,有几点建议可以考虑。

首先,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应该加大对彝族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彝族铃铛舞的独特魅力。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历史和特点是我们了解“达体舞”的重要基础。

这些舞蹈源自彝族丰富的生活和文化,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宗教意义。

通过舞蹈,彝族人民传承着自己的历史和精神,并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敬和感恩。

我们将探讨“达体舞”在凉山彝族社区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舞蹈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许多文化爱好者和民间艺术家积极组织开展传统舞蹈的培训和演出活动,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现代社会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影响,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发展与传播,展示凉山彝族文化的魅力,推动“达体舞”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2. 正文2.1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历史和特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发展可追溯至古代,是彝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些舞蹈作品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感为题材,通过身姿优美的舞蹈动作、各具特色的服饰和道具,展现出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以其大气恢宏、舒展婉转、节奏明快的特点而闻名。

舞蹈动作多以各种动物、植物、天象等为形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舞蹈中的服饰和道具也与舞蹈内容相呼应,烘托了舞蹈的氛围和情境,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自然和神秘的世界之中。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音乐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节奏明快、动感十足,常常能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中,舞蹈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达体舞”是彝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历史渊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达体舞”是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一种,它源远流长,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据传统说法,“达体”一词源于彝语,意为舞蹈,代表彝族人对舞蹈的敬仰和热爱。

在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中,“达体舞”是一种祭祀、赛事、庆典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它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礼仪。

“达体舞”在表演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男女青年的对舞、男女老少的齐舞、男子独舞等。

在音乐伴奏上,多以簧管、唢呐、簸、笙等传统民族乐器为主,配合鼓、锣、钹等打击乐器。

而在服饰和道具上,以传统的彝族服装和饰物为主,通过服饰的颜色、图案和造型等来展现出不同的舞蹈主题和情感。

二、现状分析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传统的“达体舞”在凉山彝族社区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城市,使得传统的“达体舞”在农村社区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现代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的“达体舞”和彝族文化逐渐失去兴趣,甚至忽视和抛弃。

三、发展前景在当前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达体舞”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文化保护的倡导,将有力地推动传统的“达体舞”和彝族文化在当地社区的传承和发展。

适当的引入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和观念,有助于“达体舞”在舞蹈形式、表达手法和表演风格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

未来,“达体舞”有望成为凉山彝族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原生态的“达体舞”表演和深入浅出的文化交流,有望吸引更多的人们对彝族文化和传统舞蹈的关注和喜爱。

而在文化旅游业的推动下,“达体舞”也有望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文化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和学习。

对云南彝族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云南彝族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云南彝族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当前,中国民间艺术普遍面临着"断代";之痛,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其中,舞蹈艺术中极具灵性与美感的民间精粹彝族民间舞蹈,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如何在深入了解彝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前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和践行其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十分紧迫的问题。

而保护和传承彝族舞蹈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不仅需要提高认识,更需要通过原有的传承模式实现多元参与和载体保障,使彝族民间舞蹈保护从被动行为进入自觉行动。

关键词:彝族;传承;发展1、前言彝族民间舞蹈是民间舞蹈艺术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舞蹈,早在2006年6月,彝族民间舞蹈中的葫芦笙舞和烟盒舞等便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彝族民间舞蹈的人文环境却发生了剧烈变化。

尽管国内有大量的文献史料,同时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在现实中一些传统的习俗却仍在消失,传统彝族民间舞蹈的很多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得到抢救。

所以对彝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认知,并充分了解和分析其存在现状,以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实行有效的对策和举措,就显得至为重要。

2、彝族民间舞蹈的形成2.1根源于民间传说在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民间传说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艺术是一种表达,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内容而表达自己的感受,彝族民间舞蹈自然也同样如此。

而彝族民间舞蹈所针对的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民间传说。

比如彝族舞蹈中的烟盒舞,其针对的内容便是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彝族的先祖们最初是以打猎为生的,为了更好的捕获猎物,他们便披上兽皮并模仿野兽的动作,扮成野兽去接近相应的猎物。

后来他们就将对野兽动作的模仿发展成为了一种舞蹈,这就是烟盒舞。

2.2根源于民情习俗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情习俗,这既包含了他们的民族性情,也反映着他们的宗教情感。

彝族的很多传统舞蹈,也正是为了适应传统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并且是他们的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是我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两方面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进行浅谈。

我们来了解一下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存在时间长、分布广、内容丰富的特点。

它是凉山彝族人民世世代代以歌舞形式表达情感、纪念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形式多样,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表现手法。

而“达体舞”是其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舞蹈形式,以独舞为主,注重动作的优美和舞者的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正在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舞蹈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舞蹈的传承遇到困难。

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年轻人更喜欢追求流行的舞蹈形式,而忽视了传统舞蹈的重要性。

这些因素都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正所谓“万物有生长,变化是永恒的”,面对现实的挑战,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也在逐渐发展壮大。

一方面,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通过开展舞蹈培训班、举办舞蹈比赛等活动,提高了舞蹈爱好者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凉山彝族人民自身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负有责任感,他们积极参与传统舞蹈的演出和传授,努力使传统舞蹈“达体舞”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舞蹈“达体舞”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舞蹈视频、举办线上舞蹈表演和比赛,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作为彝族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独特的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旅游文化对彝族舞蹈发展的得失前言随着人们日益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旅游文化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彝族人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增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旅游文化对彝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使彝族舞蹈得到弘扬。

舞蹈是一个民族的肢体语言,记载着一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化。

彝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我们的彝族旅游生活中是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代外来文化的进入给我们的民间舞蹈提出了新的要求。

彝族舞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旅游文化的重视。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逐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而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行、吃、住、游、购、娱等六个因素中产生的。

如旅游者在彝族旅游时参与的娱乐活动------围着篝火跳舞,就是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生活方式、服装饮食、音乐舞蹈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包括了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旅游文化的特征包括综合性、民族性、大众性、地域性等等。

(一)旅游文化的综合性旅游文化的综合性,旅游文化是一项以文化交流、文化消遣为基础,涉及社会各类成员,包括各种旅游文化的形态和借助于日益丰富的旅游媒体的综合性大众文化。

在现在由于旅游产业的转型,旅游业得迅速发展,旅游文化也不断提高,在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中,包括在旅游文化中的帮助旅游的专业人员和设施也逐渐统一规划,为旅游提供了各种旅游服务,使旅游资源得到更有利的发挥,旅游文化包括旅游的所有活动,也包括不同的人种和不同阶级的人群。

社会的发展是影响旅游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离不开人,人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

所以不同的人对旅游文化的发展也不同。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也有不同的旅游文化,在休闲娱乐的环境中,可以体验到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新鲜感。

旅游文化也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这门文化需要你自己投身到特定的环境中去体验和感受。

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同阶级的人群都可以参加进来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

(二)旅游文化的民族性旅游文化有不同的特点,而民族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既能发展民族文化也能推动旅游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突出民族的特点。

还起着各民族文化间接触交流的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交流,是旅游文化最具魅力的方面之一,两个民族间的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冲击,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刺激另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旅游经济的繁荣,因此,不同民族文化的撞击可以推动旅游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

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彝族文化氛围的营造。

利用彝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彝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

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

这就是旅游文化的民族性。

(三)旅游文化的大众性大众性的旅游文化是适应了大众旅游的需求,也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旅游活动的开展。

随着旅游的经济文化转型,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娱乐休闲的项目。

大众性是不同的人参加旅游活动的一种表现,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选择旅游作为调节身心健康和生活节奏的方式。

而旅游文化,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新鲜和活力。

一个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吸引不同的人群,如XX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最具代表的节日之一,而火把节包括了文艺体育、产品交流、文化交流等等,丰富的节日氛围吸引这不同阶级和不同层次的人来加入其中。

这也是旅游文化大众性的一种体现。

(四)旅游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所创造的参物。

因此,每个地方的地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地域不一样,所产生的民族文化也不一样。

地域的差异,都印证了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而且每个民族长期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就造成了不同的旅游文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旅游文化,如XX傣族与XX彝族。

在XX傣族的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充沛,气候炎热,常年居住在竹楼里面;XX彝族的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分明、昼夜温差大,常年居住在有火塘的房子。

所以,XX 傣族和XX彝族不同的地域性影响了该地区的旅游文化。

二、彝族文化(一)彝族的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XX、XX、XX等地。

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以酒会友的习惯,他们认为在喝酒的过程中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而在XX凉山彝族,酒招待客人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有客人来访,主人都会先端一碗酒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在节日的时候,更是杀猪宰羊、跳着篝火舞、一起喝酒庆祝。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颜色素雅,有的色彩丰富,这和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XX信仰离不开。

彝族服饰就多姿多彩,色彩纷呈,有本民族的民族特色,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把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的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XX,有围腰和腰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

服饰上的图案和纹样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

[2]每个民族独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等等。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火把节第一天为祭火,第二天为传火,第三天为送火。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

那天,彝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围着篝火,尽情的歌舞。

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

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

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3](二)彝族的舞蹈彝族是一个歌舞之乡,彝族舞蹈具有自身的独特形式。

舞蹈在彝族人们看来和酒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

彝族的民间舞蹈一种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演变而成的,模拟劳动生产和劳动动作产生的;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另一种是在婚庆或节日中所产生的,在欢乐的场面中尽情的歌舞,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所产生的。

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其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下,上身动作很少。

舞步多以踢踏跺脚为主,还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

彝族人通过这些动作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彝族的舞蹈分为“打歌”、“烟盒舞”、“阿细跳月”。

“打歌”有称“踏歌”。

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一个舞种。

彝族婚、丧都离不开打歌。

彝族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不少青年男女都是在打歌场上相识而结婚的。

打歌的时候男女围着篝火手拉手自娱自乐的舞蹈。

脚上动作十分丰富,步伐有抬脚、一跺脚、三步一松脚、快步移动、旋转等,舞蹈动作节奏欢快。

烟盒舞与彝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男女老少都爱跳。

烟盒舞分正弦和杂弦两大类。

正弦为“母弦”,有三步弦、二步半、歪歪弦等等;例如舞蹈中的“斗蹄壳”,是模仿动物斗蹄的动作,两排对舞。

杂弦为“子弦”内容丰富。

形式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

[4]三、旅游文化和彝族舞蹈的融合(一)旅游文化和彝族舞蹈的“双向效应”舞蹈作为地方旅游文化中的重要项目,既有利于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同时又适应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宏观而言,彝族舞蹈资源与旅游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双向效应----彝族舞蹈这一文化特色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之,旅游文化也将有力地带动彝族舞蹈的全面推广和发展。

二者之间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效益的转换。

随着旅游业得开发和发展,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旅游文化中,民族文化是极具特色的。

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现在该怎么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细心地研究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进行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旅游文化和彝族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旅游文化发展的同时,应在服饰、生活、歌舞、风俗等方面保存彝族自身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样,既可以推动彝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开发,也可以推动旅游者对彝族的认识,并且可以让更多的中外游客了解彝族文化。

旅游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的长河里旅游文化逐渐与彝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而彝族舞蹈在彝族文化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旅游文化和彝族舞蹈也在融合。

(二)旅游文化推动彝族舞蹈的进步各种节日的产生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相互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民间舞蹈创作的经典作品无论何时都将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也为彝族舞蹈创作更好作品提供了条件,是旅游文化与彝族舞蹈融合的结晶。

多姿多彩的彝族舞蹈。

日益发展的旅游文化,让当地的旅游文化和舞蹈都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体现了彝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旅游文化。

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让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彝族文化。

也推动了彝族舞蹈。

旅游文化和彝族舞蹈是分不开的。

彝族舞蹈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而旅游文化是在旅游的过程中推动了彝族舞蹈的发展。

所以说彝族舞蹈和旅游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旅游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保护彝族舞蹈文化。

一方面,发展旅游文化可以恢复和挖掘出许多彝族舞蹈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恢复和弘扬又可以增强当地人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人自觉保护彝族舞蹈文化;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一个连动性很强的产业,它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保护文化,同时也可以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有机的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