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的结构优化设计
HEMT微加速度计的结构优化设计

( N a t i o n a l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E l e c t r o n i c Me a s u r e me n t T e c h n o l o g y , N o r t h U iv n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 T l a y u a n 0 3 0 0 5 1 , C h i n a )
St  ̄t r uc t u r e o , p t i mi z a t i o n d e s i | g  ̄ n o I “HEM HE T 1 mi ‘ c r o - a c c e e l e r o me q ; t e r
ZHAO Xi a o ' x i a,L I ANG Ti n g
( 中北 大 学 电 子 测试 技 术 国 家重 点 实 验 室 。 山西 太 原 0 3 0 0 5 1 )
摘
要 :为满足 H E MT微加速度计 的高结构灵敏度 和输 出灵 敏度的要求 , 对微加速度计 的弹性结构进行
了优化设计 , 得到一种全新的微加速度计折梁结构 。利用 A N S Y S 有 限元分析软件对加速度计 原结构和新 结构进行仿真 , 通过计算和分析 比较 , 结果表 明: 优化后加 速度计结构合理 , 满足设计 目标 , 新结 构的结构
1 H E M T微 加 速 度计 的 工作 原 理 与 原 结 构 图1 为 H E MT微 加 速 度 计 原 结 构 的示 意 图 , 加 速 度 计
压阻式微加速度计动态特性与阻尼的关系研究

第2 8卷
第 9期
仪 器 仪 表 学 报
C ie eJ u a f ce t cI s u n hn s o m l ini n t me t oS i f r
V0 . 8 No 9 12 . S p. 2 07 e 0
e o e i ie mir c ee o tri smp i e e o d o d rs se ; h eai n h p b t e sd n mi h r ce - z r s t c a c l r mee i l d a a s c n — r e y tm t e r lt s i e sv o s i f s o we n i y a c c aa tr t
20 0 7年 9月
压 阻式 微 加 速 度 计 动 态 特 性 与 阻尼 的关 系研 究 水
毛海 央 ,熊继 军 , 文栋 , 张 徐
( 中北 大学 电子测试技 术国防重点实验室 摘
栋 ,范
波
太原 0 0 5 ) 30 1
要: 采用微机械加工工艺制作 的压 阻式微加速度计 在测 试过程 中经常出现动 态特性欠佳 甚至 于结构损 坏的现象 , 在压 阻
Da p n n piz r ssi e m ir c ee o e e m i g i e o e itv c o a c Z agWe dn , uD n , a o oH i g X o gJ u , hn n o g X o g F nB a j
Ab t a t h y a c c a a tr t so ep e o e i ie mir c ee o t r fb c td u i g mir ma hn n c — sr c :T e d n mi h r c e si f h i z r s t c o a c l r mee s a r ae sn c o c ii g t h i c t sv i e nq e e n t sg o s e p ce iu sa o o d a x e td,s me o e a c lr me es ma v n b a g d i h a u e n r c d r . r a o f h c ee o t r y e e e d ma e n t e me s r me t o e u e t p
三轴压阻微加速度计的结构力学分析_孟美玉

第15卷第3期中国惯性技术学报V ol.15 No.3 2007年6月 Journal of Chinese Inertial Technology Jun. 2007 文章编号:1005-6734(2007)03-0355-04三轴压阻微加速度计的结构力学分析孟美玉,刘俊,石云波(电子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北大学,太原 030051)摘要:为了提高三轴加速度计机械精度和加工过程中硅片的一致性,设计了基于SOI的单质量块四边八梁结构的三轴加速度计。
通过连接扩散在梁上的压敏电阻构成得惠斯通电桥检测三个方向的加速度信号。
电桥设计为开环形式,并给出三个方向的电桥输出。
结合材料力学和振动力学中的相关理论,建立了结构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力学分析,从而得出结构参数对加速度计的一阶固有频率、灵敏度等性能的影响。
利用有限元ANSYS仿真软件对结构模型进行了静态和模态分析,验证了力学分析的正确性。
最后设计了八张版图及一套可行的工艺流程并加工出加速度计裸片。
该微加速度计可同时检测三维加速度矢量,且电桥和结构的设计均较好的抑制了横向效应。
关键词:三轴;压阻加速度计;力学分析;仿真中图分类号:U666.1 文献标识码:AStructure mechanics analysis on three-axis piezoresistive micro accelerometerMENG Mei-yu, LIU Jun, SHI Yun-bo(N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Electron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China)Abstract: A three-axis piezoresistive accelerometer based on SOI with single mass and four side-eight beam structurewa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ecision and the consistency of silicon process. The accelerometer detectedthree-axis acceleration signals by connecting the resistances on the beams to form three Wheatstone bridges. Themathematics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 and Mechanics of Vibration, and thesystemic mechanics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was mad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on the performance such as intrinsic frequency and sensitivity of three directions. The static and modal simulationswere carried out by ANSYS software, which prove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echanics analysis. Finally, the processingflows were designed, and the unpacked accelerometer was showed. The micro-accelerometer can test three-dimensionalvector simultaneously, and the design of Wheatstone bridge and structure restrain the transverse effect effectively.Key words: three-axis; piezoresistive accelerometer; mechanical analysis; simulation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是最早开发的硅型微加速度传感器,也是当前使用较多的一种产品。
加速度计的设计

Key Laboratory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Dynamic Measur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第二阶段
结构设计与分析
Key Laboratory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Dynamic Measurement
Key Laboratory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Dynamic Measur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四、设计约束
材料属性约束
硅的材料参数 (μm-μN-kg)
参数 硅
2.33×10-15
EX 1.9×105
PRXY 0.3
工作原理
压阻式微传感器结构
Key Laboratory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Dynamic Measur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压敏电阻的相对变化量 R 与应力的关系为
R
R π11 π t t πs s π11 π t t R
硅
a) 初始
硅 b) 线性 硅 c) 抛物线 二氧化硅的生长阶段
Key Laboratory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Dynamic Measur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腐蚀分为湿法腐蚀和干法腐蚀。利用KOH腐蚀剂在(100) 晶面进行各向异性腐蚀是体硅微机械加工工艺中一种简单 易行且重要的加工工艺。湿法腐蚀形成质量块的时候需要 进行凸角补偿。最常用的凸角补偿方法如下所示。 其中,h=腐蚀深度/0.54 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实现 质量块边缘的最佳腐蚀。
硅微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

电源招聘专家硅微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硅微加速度传感器是。
MEMS器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硅微加速度传感器具有响应快、灵敏度高、精度高、易于小型化等优点,而且该种传感器在强辐射作用下能正常工作,使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硅微传感器的研究起步较晚,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硅微加速度传感器的加工制造和理论研究。
文中以双端固支式硅微加速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借助Aasys软件对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从而选出性能优良的结构形式。
1 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是最早开发的硅微加速度传感器,弹性元件的结构形式一般均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形成硅梁外加质量块的形式,利用压阻效应来检测加速度。
在双端固支梁结构中,质量块像活塞一样上下运动,该结构形式的传感器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是最早开发的硅微型加速度传感器,也是当前使用较多的一种。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Roylance和Angell发表了第一篇介绍硅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文章后,全硅传感器开始问世。
随着对硅微型加速度计原理研究的深入以及工艺实现的多样性,硅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种类日益繁多,各种应用于不同场合下的硅微型加速度计层出不穷,对硅微型加速度计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体积小、频率范围宽、测量加速度的范围宽,直接输出电压信号,不需要复杂的电路接口,大批量生产时价格低廉,可重复生产性好,可直接测量连续的加速度和稳态加速度,但对温度的漂移较大,对安装和其它应力也较敏感,它不具备某些低gn 值测量时所需的准确度。
3 压阻式硅微加速度传感器结构形式3. 1 结构形式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弹性元件一般采用硅梁外加质量块,质量块由悬臂梁支撑,并在悬臂梁上制作电阻,连接成测量电桥。
在惯性力作用下质量块上下运动,悬臂梁上电阻的阻值随电源招聘专家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引起测量电桥输出电压变化,以此实现对加速度的测量。
微电容加速度计结构的热固耦合拓扑优化

加 速 度 计 工 作 的静 态 和 动 态 特性 。因 此 , 微 加 速 度 计 概 念 设 在
a Poet s l rpre) i 材料插值模 型。其 中 SMP材料插 值模 型 , I 能方便 地 获得单元 密度与弹性模 量之 间的关 系 , 减少 优化设计 变量 , 简化 优化求解过程 。
质量块的最优拓扑形 式, 当工作 温度在 0-0 - 0℃ 范围 内变化 时, 3 该拓 扑形式在加速度检 测方向 的最 大形 变仅 为 2 .n 39 m。
关键 词 :t a 电容 加 速 度 计 ; 扑优 化 ; 固耦 合 拓 热
中图分 类号 : 1 2 TH 2
文献标识码 : A
化, 以质量块受 热膨 胀后 , 在加 速度检测方 向 的最 大形变小 于
为单元初 始弹性模量 ;
单元初始热传 导率 ;
于微 加速度计结构 拓扑设计 ,在结构拓 扑优化设 计 的迭代 计
对于单元 材料属性 , 除泊松 比为常量外 , 其他 属性包括杨
氏 模量E单元热传导率 和单元结构刚度矩阵 :均随单 、 ; , ,
元相对密度 的变化 而变化 , 在 以下各 关系式 : 存
E = )E p0
=
算过程 中, 由于温度场 的不 断变化和重新 分布 , 导致结构 内部 热应 力分布 的变化 , 从而 导致 热负荷 的变化 ; 负荷边界 条件 热
的变 化 , 影响结构拓扑 分布的改变 ; 又 同时 由于结构拓扑 分布
的变 化 , 也会导 致物体实 际传热载体的变化; 又 这 进—
文章编 号 :6 2 5 5 2 1 0 — 0 3 0 1 7 — 4 X( 0 0)2 0 3 t eh n aS s m, MS Mi e r M c ai l yt ME ) rE co c e 技术生产 的微机械加速度计 ,是一种 以硅 为主要材料 的微加 速度计 ,和传 统加速度计相 比 ,微 机械加速 度计 因具有 体积 小、 成本低 、 大批量生产 等优 势 , 可 在航空 航天 、 国防军 事 、 汽 车工业及 工业 自动化等领域具 有广阔 的应用 前景 。微 加速度 计按敏感原理 的不同 , 以分为 : 可 电容式 、 压阻式 、 电式和 隧 压
高g值压阻式微加速度计设计

高g值压阻式微加速度计设计
刘凤丽;郝永平
【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
【年(卷),期】2009(017)006
【摘要】利用加速度计的机械变形导致电阻的变化,设计了一种测量高g值的加速度计.在CoventorWare软件下建立了加速度计的加工工艺流程和实体模型.利用压阻分析模块MemPZR,采用FEM分析方法,通过改变压阻块在悬臂梁上的位置,得到压阻块位置与器件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压阻块在悬臂梁上的最优放置位置.改变压阻块的电导率,验证了器件的灵敏度变化与压阻率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在20 kg加速度的输入下,得到了压阻块应力的分布,以及电流的大小及分布,和悬臂梁的应力大小及分布,验证了加速度计的抗过载能力.
【总页数】6页(P1442-1447)
【作者】刘凤丽;郝永平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CAD/CAM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辽宁,沈阳,110168;沈阳理工大学,CAD/CAM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辽宁,沈阳,1101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824.4
【相关文献】
1.阻尼对压阻式高g值加速度计动态特性的影响 [J], 刘爱莉;范锦彪;张茹开;王永芳
2.基于介观压阻效应的高g值加速度计设计 [J], 陈尚;薛晨阳;张文栋;张斌珍;王建;范波
3.基于圆片级阳极键合封装的高gn值压阻式微加速度计 [J], 袁明权;孙远程;张茜梅;武蕊;屈明山;熊艳丽
4.三轴高g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的设计 [J], 林杰;林立伟;郭航
5.新型高g值压阻式加速度计设计 [J], 许高斌;花翔;杜林云;马渊明;陈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微加速度计设计与制造

加速度传感器结构原理图
质量块处的位移为
wM
Ma 3 a 1 2 E S iN b h 3
式中 E SiN 为氮化硅杨氏模量 计算的应力分布曲线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梁上表面应力呈对称分布。梁根部和梁靠近质量块的 部分应力最大,且符号相反。将压阻设计在应力最大 的部位,可以获得最大的压阻输出。
九十年代初ADI的气囊微加速度计
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共性难题没有解决,如: (1) 微结构的振动质量比较小,产生的输出信 号非常微弱,基本上与机械噪声以及电噪声同数 量级,因此弱电量检测以及噪声抑制成为提高加 速度计性能的难题;
(2) 微结构的迟滞和温漂是影响微加速度计
精度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善结构减小迟滞效应, 采取措施降低温漂的影响,是微加速度计实用 化的重要课题;
微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开始于70年初,
是继微压力传感器之后第二个进入市场的 微机械传感器。目前国外在微加速度传感
器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主要有:美国加州大
学Berkley分校、德国Dresden大学、日本 Toyohashi大学,美国AD公司(ADXL50)
等 ] 1[。我国在这 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距离产业化还有很多路要走。 目前微机 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有压阻式、
目录
• MEMS加速度计简介 • MEMS压阻式加速度计设计原理
• MEMS压阻式加速度计主要制造工艺 • 总结与体会
MEMபைடு நூலகம்加速度计简介
微加速度计就是使用MEMS技术制造的加速 度计。由于采用了微机电系统技术,使得其尺 寸大大缩小,一个MEMS加速度计只有指甲盖的 几分之一大小。微加速度计是惯性传统器件的 代表,其理论基础是牛顿第二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的结构优化设计李丽华郭涛熊继军徐栋(中北大学电子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山西,030051)来源:微计算机信息摘要:在过去对技术系统的设计优化通常是根据设计者自己的经验,通过改变一个系统参数来分析系统性能。
但随着系统参数的日益增加,这种类型的优化变得越来越困难。
鉴于此,本文介绍了利用ANSYS软件对压阻式微加速度计进行结构优化的设计的方法,通过对压阻式微加速度计原结构和优化后的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加速度计的结构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输出灵敏度提高了4倍以上。
本文也对微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有限元优化的相关概念作了简单的介绍。
中图分类号:TN302 文献标识码:A关键词:微加速度计;压阻式;有限元优化;结构优化1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工程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需要采取更系统、更科学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结构优化设计是实现这些目的的有力手段[1]。
过去,对技术系统的设计优化通常是根据设计者自己的经验,通过改变一个系统参数来分析系统性能[2]。
但随着系统参数的日益增加,这种类型的优化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结合仿真分析来优化参数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介绍了用ANSYS有限元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以及如何结合该软件来对微加速度计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在满足固有频率的基础上具有相对很高的结构灵敏度和较高的输出灵敏度。
2 有限元优化设计的相关概念ANSYS程序提供了两种优化的方法,零阶方法是一个很完善的处理方法,可以很有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50535030,50405025,50375050;霍英东基金,基金号:01052。
地处理大多数的工程问题,一阶方法基于目标函数对设计变量的敏感程度,因此更加适合于精确的优化分析。
对于这两种方法,ANSYS 程序提供了一系列的分析——评估——修正的循环过程[3]。
就是对于初始设计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评估,然后修正设计,这一循环过程进行到所有的设计要求都满足为止。
优化设计的描述是:给定系统描述和目标函数,选取一组设计变量及其范围,求这组设计变量的值,以使得目标函数最小(或最大)。
一种典型的数学表达式为:0),,(.1=g0),,(.2≤g),(min v x f 其中,是描述系统的状态函数,g 1、g 2称为等式和不等式约束方程,),(f 称为目标函数,v 称为设计变量。
所要进行的操作就是选择合适的设计变量v ,使得目标函数值最小。
在上述方程中,作为系统的状态变量,并非独立变量,它可以由设计变量得出,并与设计变量相关。
在ANSYS 优化设计中,约束方程并不是显式表示的,而是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的,所以有限元分析是优化的基础。
在ANSYS 中,优化设计有另外一种等效的表达方式。
max min v v v ≤≤ ][21n v v v v "=max min w w w ≤≤ ][21n w w w w "=)(min f 其中,是设计变量,是状态变量,)(f 是目标函数。
(1) 设计变量“Design Variables(DVs)"设计变量为自变量,优化结果的取得就是通过改变设计变量的数值来实现的。
(2)状态变量“State Variables(SVs)”状态变量是约束设计的数值。
它们是“因变量”,是设计变量的函数。
(3)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目标函数是要尽量减小的数值,且只能为正。
它必须是设计变量的函数,也就是说,改变设计变量的数值将改变目标函数的数值。
在ANSYS 优化程序中,只能设定一个目标函数。
3 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的原结构分析及结构优化3.1 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的原结构分析本文所优化的压阻式微加速度计采用的是双端四梁结构,量程是100g ,四根梁上沿着梁长度方向分布八个压敏电阻构成惠斯通电桥,如图1所示。
当结构受到敏感方向加速度作用时,质量块上下振动,在四根梁上产生应变,使得梁根部和端部有最大应力分布,且根部和端部的应力值关于梁的中心位置近似对称相等。
所优化的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的结构图如图2 所示,结构尺寸为:梁长l=350um ,梁厚h 1=30um ,梁宽w=80um ,梁的中心距为1120um ,质量块长A=1300um ,质量块宽B=1500um ,质量块厚h 2=395um 。
通过理论计算及仿真验证,可知该传感器结构具有如表1所示的性能 参数。
图1 双边四梁结构和惠斯通电桥连接图表1微加速度计结构的性能参数 参数 梁上最大应力: max σ/MPa梁上最大应变:max ε/με 挠度:max y /um 结构灵敏度:0ηum/g 固有频率: 0f /Hz 输出灵敏度 v μ/g 0-100g 8.971 47.21 3.213×10-2 3.213×10-4 2777477.0374图2 原微加速度计的结构示意图由表1可以看出该结构虽然具有较高的固有频率,但其结构灵敏度却很低,将会影响最终输出灵敏度,通过对该结构进行优化,在满足频响范围的前提下,其结构灵敏度能够提高一个数量级。
3.2 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的结构优化通过上述对压阻式微加速度计原结构的分析,可知该结构优化的重点是其结构灵敏度,因该它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由于利用Ansys 优化的目标函数都是尽量减小的函数,所以可将其倒数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
通过理论推导计算,挠度、结构灵敏度式(1)、(2)给出:313331max 4'4'Ewh l Ma l Ewh Ma K F y === (1) 331max04Ml Ewh a y ==η (2) 其中M 为质量块的质量,E 为杨氏模量,其值为211/109.1m N ×,a 为加速度。
所以有目标函数:313max 04/1Ewh Ml y aN ===η (3) 根据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可以知道对加速度传感器性能影响的主要参数是质量块的尺寸和梁的尺寸,结合加工单位的加工工艺,将梁和质量块的厚度设为定值,分别为30um 、395um 。
所以设计变量为:梁的长度l 、宽度w 、质量块的长度A 、宽度B 设为设计变量。
由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的要求(抗过载能力大于20000g ),该加速度传感器设有过载保护装置(采用了硅和玻璃静电键合双层结构),通过减薄质量块控制质量块下底面与玻璃盖板之间的间距为5um ,即在加速度载荷作用下,质量块在z 方向上的最大位移量为5微米,见图3所示。
所以加速度传感器的最大Z 向位移DEFL 作为设计的一个状态变量,不大于5um 。
因为设计变量的改变直接影响微加速度传感器的固有频率,而固有频率是决定传感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微加速度传感器的频率响应范围为几百Hz ,考虑到传感器的固有频率(一阶固有频率)一般为其频率响应的3~5倍,以及封装对其固有频率的影响,所以将固有频率FREQ 也设为状态变量,最大值为8KHz 。
为保证传感器的输出具有较好的线性度,梁根部所承受的最大应变范围为4104−×~ε4105−×。
相应地可以将梁根部的最大应力SM 作为又一状态变量,其值不大于80Mpa 。
结合加工工艺的可行性,设计约束条件如下:C=A+2l ≤2500um A ≤2000um ,B ≤2500um, l ≤800um,w ≥80um,按照上述设定,采用一阶方法,通过ANSYS 优化后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图3 加速度传感器硅-玻璃结构示意图 图4 优化后微加速度计的结构示意图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如下表2所示:表2 微加速度传感器优化后的结构参数 参数名C DEFL FREQ SM A B L W 参数性质SV SV SV SV DV DV DV DV 参数值 2487.4 0.30204 7638.2 13.746 1029.4 2500.0 728.97 80.183此时目标函数N=331.082,即结构灵敏度为g um /1002.33−×,优化过程中目标函数随迭代次数的变化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目标函数随迭代次数的关系曲线由于加工工艺误差,实际建模时将优化后的设计变量均取整,即A=1030um,B=2500um, L=730um,W=80um 。
根据该参数,通过理论计算及利用ANSYS 仿真验证,可知优化后的传感器结构具有如表3所示的性能参数。
表3优化后微加速度计结构的性能参数 参数 梁上最大应力: max σ/MPa梁上最大应变:max ε/με 挠度:max y /um 结构灵敏度:0ηum/g 固有频率: 0f /Hz 输出灵敏度 v μ/g 0-100g 15.751 82.9 0.397 3.97×10-3 7917313.205 4 结论本文分析了原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的性能,通过ANSYS 软件对原结构进行了结构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在结构灵敏度上提高了一个数量级(3.97×10-3/3.213×10-4=10.24),输出灵敏度提高了4倍(313.205/77.0374=4.07)。
本文作者的创新观点:结合ANSYS 软件的优化设计模块对压阻式微加速度计进行结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1] 李晓鹏.整体式压电磨削测力平台的结构优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2] Peter Schneider, A modular approach for simulation-based optimization of MEMS,Microelectronics Journal, 2002, 33:29-38.[3] 席占稳.压阻式硅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研制.传感器技术,2003,22(11):31-33[4] 霍雅琴,骆德渊.变量化分析在传动滚筒的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微计算机信息,2006,2-3:81-82作者简介:李丽华(1982—),女,汉族,湖北天门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北大学电子 科学与技术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系统设计与测试技术。
熊继军(1971—),男,汉族,湖北浠水人,教授,博士,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 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系统及测控技术。
通讯地址:山西太原中北大学十八系重点实验室1200室,邮编:030051E-mail:lilihua8182@Biography: Lihua Li(1982—), Woman(the Han nationality), Hube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Graduate student, Micro-system design and test technology.Biography: Jijun Xiong (1971—),Man(the Han nationality), Hubei Province, Dean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professor, Micro-system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