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3.1 从算式到方式 复习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3章:3.1.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3.1.1从算式到方程》一、内容和内容分析1.内容: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2.内容解析:方程是链接代数式和函数的桥梁,是初等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方程的出现是从算术发展到代数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以方程为工具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在本章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是方程的起点,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学生对此内容并不陌生。
关键是要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探究鸡兔同笼问题(2)设计研学旅行(3)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知道了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达成目标(2)感受方程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情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体会用数学的意识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1)从列算式到列方程的思维习惯的转变(2)分析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三、学情分析在小学学段,学生已经习惯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如何用设未知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由一定难度,不够熟练。
四、教学策略分析回顾方程----感受方程---体会方程---品味方程五、教学过程设计(一)研学旅行——回顾方程: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趣题的问题之一,大约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一部较为普及的算书:今有鸡兔同笼问题,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问题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里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2:“猜年龄”我是9月份出生的,我的年龄的2倍加上6正好是我出生那个月的总天数的2倍。
猜猜我的年龄。
(二)研学旅行——感悟方程:问:1:冯老师外出学习一周,她回来的那天九十我们研学旅行出发的日子,这一周各天的日期和是84,问冯老师是几号回来的?问题2:小明、小强、小杰汉子听写大赛,规定每人听写20次,小强写对10个字,小杰比小明多写对2个字,三人平均每人写对14个字,问:小明、小杰各写对多少汉字?(三)研学旅行——体会方程问题:学校组织学生290人研学旅行,共使用8两客车,其中每辆大客车可以载40人,每辆小客车可以载30人,需要大小客车多少?(四)研学旅行——品味方程问题1:一辆大客车和一辆小客车从学校出发同时沿着相同方向的公路行驶,小车速度是每小时70千米,大车速速是每小时60千米,小车比大车早了1小时就到达目的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3.1《从算式到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会估算方程的解,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2.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3.让学生体会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法: 指导法学法: 小组研讨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 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车70km/h ,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 ,客车比卡车早1h 经过B 地,A ,B 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各个数量之间的运算关系,尝试列出算式.教师总结:由于客车比卡车早1h 经过B 地,则可计算出卡车行驶的时间:()76070170=-÷⨯(h ),则A ,B 两地的路程:420607=⨯(km )上述计算过程中的数量关系不是特别明显,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更加直接的求解方法呢?问题2:如果设A 、B 两地的路程是x km ,你能分别列出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 地到B 地的行驶时间吗?从两车的时间相差1 h ,你能列出关于x 的方程吗?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确定各个量之间的运算关系.师生合作探究:我们可知两车的时间相等关系:卡车行驶时间-客车行驶时间=1h 教师总结:本题主要数量关系是速度路程时间÷=. 可列出方程:17060=-x x ① 问题3: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能否利用路程相等列出方程?教师总结:客车行驶路程=卡车行驶路程可以设客车行驶时间为x h ,则卡车行驶时间为(x +1)h , 则()16070+=x x .也可以设卡车行驶的时间为x h ,则客车行驶的时间为(x -1)h.则()x x 60170=-.以上的利用列方程的解题过程告诉我们: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二、范例学习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0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h ,预计每月再使用150h 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学生多少个?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师生合作探究:(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是什么关系?(2)规定时间=已使用时间+月数 每月再使用时间(3)女生人数+男生人数=总人数教师总结:(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列方程:244=x .(2)设x 个月后这台计算机使用时间达到2450 h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案

3.1从算式到方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提出课本问题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二、讲解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 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 -503 =x+70 5,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 -503 =50+70 2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 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5、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1从算式到方程

2.谈谈自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体会,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
3.分享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以及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体验。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完成教材第3.1节后的练习题1、2、3,重点巩固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类题目:
1.基础题目:旨在巩固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提高题目: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题目: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步骤和答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尤其是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方程思想。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
4.反思总结题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1从算式到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式与方程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够识别并写出不同类型的方程。
2.学会使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掌握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基本运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3.1_从算式到方程_2

3.1.1从算术到方程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2)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最终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教学方法:启发和讲授二、教学过程:1、小学时我们曾见过如同2x=4, 3x+1=4, 5x-7=8这样的式子什么样的式子我们称之为方程?我们把含有末知数的等式称之为方程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正确打“√”,错误打“x ”.(1) 1+2=3( ) (4) x+2>8 ( )(2) 1+2x=4 ( ) (5) x+y=2 ( )(3)x+1-3 ( )引出课题:3.1.1 从算术到方程2、问题1: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吨.问这头大象重几吨?问题2:汽车匀速行驶途径王家庄、青山、翠湖、秀水四地(如图)。
翠湖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
请问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小结: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既可用已知数,也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3、数学应用例1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1)X的两倍与3的差是5;(2)某数的1/3与15的差的3倍等于2;(3)比某数的5倍大2 的数是17;(4)某数的3/4与它的1/2的和为5.提示:做上面的题时请注意怎样设未知数,怎样建立等量关系,特别注意关键字“大、小、多、少”,“和、差、倍、分”的含义.例2 :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4、练习:(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①、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②、甲种铅笔每枝0.3元,乙种铅笔每枝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枝,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枝?③、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高是5㎝,面积是40㎝2,求上底.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开始接触代数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和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是,对于代数知识,尤其是方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理解方程,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含义。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
例如: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请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呈现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章 3.1 从算式到方程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1.1 一元一次方程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的概念.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阅读教材P 78~80,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它们的解?怎样列方程?知识探究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2.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自学反馈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为24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列方程得:4x =24.2.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x ,则女生数为52%x ,男生数为52%x -80,依题意得方程:52%x +52%x -80=x .3.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解:设小明买了x 本,列方程得:0.8x =10-4.4.4.长方形的周长为24 cm ,长比宽多2 cm ,求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解:设长为x cm ,则宽为(x -2)cm ,依题意得方程:2(x +x -2)=24.先设未知数,再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判断下列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打“√”,不是打“×”.①x +3=4;(√)②-2x +3=1;(√)③2x +13=6-y ;(×)④1x=6;(×) ⑤2x -8>-10;(×)⑥3+4x =7x.(√)例2 检验2和-3是否为方程x -52-1=x -2的解. 解:-3是,2不是.带入方程中左右两边相等的值就是方程的解.例3 设未知数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为100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2)长方形的周长为40 cm ,长比宽多3 cm ,求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5%,比男生多5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4)A 、B 两地相距200千米,一辆小车从A 地开往B 地,3小时后离B 地还有20千米,求小车的平均速度. 解:略.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活动2 跟踪训练1.下列方程的解为x =2的是(C )A .5-x =2B .3x -1=4-2xC .3-(x -1)=2x -2D .x -4=5x -22.在2+1=3,4+x =1,y 2-2y =3x ,x 2-2x +1中,一元一次方程有(A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老师要求把一篇有2 000字的文章输入电脑,小明输入了700字,剩下的让小华输入,小华平均每分钟能输入50个字,问:小华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请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尝试求出方程的解)解:设小华要x 分钟完成,由题意,得50x +700=2 000,x =26.活动3 课堂小结1.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如何列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3.1.2 等式的性质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阅读教材P 81~82,思考下列问题.1.等式的性质有哪几条?用字母怎样表示?字母代表什么?2.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知识探究1.如果a =b ,那么a±c =b±c(字母a 、b 、c 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2.如果a =b ,那么ac =bc.3.如果a =b(c ≠0),那么a c =b c. 自学反馈1.已知a =b ,请用“=”或“≠”填空:(1)3a =3b ;(2)a 4=b 4;(3)-5a =-5b.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 +7=26;(2)-5x =20;(3)-2(x +1)=10.解:(1)x =19.(2)x =-4.(3)x =-6.注意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逐步变形,最终可变形为“x =a ”的形式.活动1 小组讨论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1)x -9=6;(2)-0.2x =10;(3)3-13x =2; (4)-2x +1=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1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

3.1 从算式到方程第 2课时教课目标:1、认识等式的两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育学生观察、解析、概括及逻辑思想能力。
3、浸透“化归”的思想。
教课重难点:要点:等式的性质难点: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提出问题问题: 我们用估量的方法, 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你能用这类方法求出以下方程解吗?( 1) 3x-5=22 ;( 2) 0.28-0.13y=0.27y+1二、讲解新课1、观察天平实验,探究等式的性质 1问题 1: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虑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发现的规律。
按课本图 3.1- 2 的方法演示实验。
学生回答:假如在均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重量,那么天平还保持均衡。
问题 2:你自己能进行两次不一样物体的天平实验吗? (学生回答省略)教师:等式就像天平,它与上边的事实拥有相同的性质。
比方“ 8= 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 8+6”;两边都减去1,就有“ 8- 1= 8- 1”。
2、总结等式性质1问题 1:你能用文字来表达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 ,结果仍相等。
问题 2:等式一般可以用 a=b 来,如何用式子来表示这个性质?假如 a=b ,那么 a ± c=b ±c 。
3、探究、总结等式性质 2问题:看课本图 3.1- 3,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得出规律: 把均衡的天平的两边的重量, 同时变成本来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天平还保持均衡。
概括出: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 0 的数,结果仍相等。
即:假如假如a=b ,那么 ac=bc ;假如 a=b ( c ≠ 0),那么 ab c=c三、牢固知识 讲解例 2 课本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等式的性质,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是类比思想与转变思想。
注意等式性质 1,必定要注意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才能保证等式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从算式到方式复习课(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2.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方法:讲连结合法,激励法
学习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方程及方程解的概念
生: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
解方程: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二,习题讲解:
1.列等式表示:
(1)比a大5的数等于8;
(2)b的三分之一等于9;
(3)x的2倍与10的和等于18;
(4)x的三分之一减y的差等于6;
(5)比a的3倍大5的数等于a的4倍;
(6)比b的一半小7的数等于a与b的和
答案:解:(1)根据题意得;
(2)根据题意得
(3)根据题意得
;(4)根据题意得;
(5)根据题意得;
3.,,,各是下列那个方程的解?
(1)(2))(3))
解: (1)
4.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4=29;(2)x+2=6;
(3)3x+1=4;(4)4x-2=2。
解: (1)x-4=29 (2)x+2=6
x-4+4=29+4 2×x=4×2
x=33; x=8
(3)3x+1=4 (4)4x-2=2
3x+1-1=4-1
4x-2+2=2+2
x=1; x=1
5.某校七年级1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的多3人,这个班有男生多少人
解:(1)设男生人数为x人,则女生人数为( x+3) 人,
依题意得x+(x+3)=48,
解此方程,得x=25.
所以这个班有男生25人.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3.1从算式到方式复习课
课后反思:
3.1从算式到方式复习课(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2.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连结合法,激励法
学习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习题讲解:
6. 把1400元奖学金按照两种奖项给22名学生,其中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多少人?
解: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 人,则获得二等奖的学生有(22–x)人,
依题意得200x+50(22-x)=1400
解此方程,得x=2.
即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2人.
8.一辆汽车已行驶了,计划每月再行驶,几个月后这辆
汽车将行驶
解析:
设x个月后这辆汽车将行驶,然后根据总路程=已经行驶的路程+x个月行驶的路程求解即可
解:设x个月后这辆汽车将行驶.
根据题意得:.
计算得出:.
答;11个月后这辆汽车将行驶.;
9.圆环形状如图所示,它的面积是200cm²,外沿大圆的半径是10cm,内
沿小圆的半径是多少?
分析:本题考查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解:设内圆半径r,则圆环的面积为:,
答:内沿小圆的半径约是6.025cm。
10.七年级1班全体学生为地震灾区共捐款428元,七年级2班每个学生捐款10元,七年级1班所捐款数比七年级2班少22元.两班学生人数相同,每班有多少学生?
解析:设每班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得到的等量关系为:2班的捐款数-22元=1班的捐款数,由此即可列得方法求解.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通过认真审题,弄清题意,从题目中找出关键词,得到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设每班有x名学生,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10x-22=428,
解得:x=45,
答:每班有45名学生.
一,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主要掌握根据实际意义列方程。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3.1从算式到方式复习课(2)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