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治疗与研究进展

4、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病变呈局灶性(病变肾小球占标本总数<50%)、节段(一个肾小球内血管袢硬化 <50%)分布,受累节段呈硬化改变胶原样硬化形成,穿透肾小球中部。和微小病 变相比, FSGS 在临床上更多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血尿、更容易发展至肾功 能衰竭,对糖皮质激素更缺乏敏感性。
50%时,尿素氮、肌酐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可有轻度至中度贫血。双肾B超检查:正常或稍有缩小。 • 6.乙肝两对半检查 • 7.肾活检:可以确定慢性肾炎病理类型,对诊断、指导 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积极意义。
四、诊 断
• 尿检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 高血压,病史在1年以上.
• 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 肾穿刺活检对决定诊断,明确病理类型,拟定
5、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硬薄病 化,变 、病晚 肾理期 小改肾 管变脏 萎为体 缩不积 、同缩 肾程小 间度, 质的肾 纤肾皮 维小质 化球变
三、临 床 表 现
蛋白尿:含量不等,一般13gd • 血尿:轻度至中度,偶有肉眼血尿 • 高血压:舒张压常为中度以上升高,部分可发
生高血压性心脏和脑血管病变 • 水肿 • 后期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诊治和 研究进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林启展
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病理分型
3 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 4 中医治疗与研究进展 5 西医治疗与研究进展
一、概述
• 定义: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 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疾病。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治疗进展王宝祥1 董雪梅2(1济南军区第456医院山东济南 250031;2山东省中医院山东济南250011)【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012-02【关键词】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研究治疗随着社会各种因素对人的精神的相互作用,抑郁症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临床特点是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致残率。
但却存在着低检出率、低治疗率和低治愈率。
上世纪普遍认为抑郁症的病因不明,阳性家族史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七、八十年代认为该病病因为遗传加社会因素,发病病程长,发病率高,预后差。
随着影像新技术CT、MRI、fMRI和PET等的应用,提示抑郁症患者有脑部器质性病变,有脑神经发育缺陷,有变性病变,结合临床治疗难、易复发、病程长和预后差,更多的研究报告提出抑郁症具有器质性病变之系统性疾病可能性越来越大[1]。
1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研究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研究多集中在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的抗抑郁机理方面。
各种不同类型的抗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一些单味中药有抗抑郁作用。
姜黄、郁金提取的姜黄素、积雪草提取出的挥发油能改善由利血平引起的小鼠抑郁体征;贯叶连翘提取物,积雪草总甙可显著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的抑郁体征;合欢花水提物、石菖蒲水煎剂、仙灵脾提取物和巴戟天的水及醇提取物能改善行为绝望抑郁动物模型的抑郁体征。
合欢花提取物通过升高海马5-HT、DA及皮质5-HT含量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石菖蒲水煎液、巴戟天水合醇提取物的作用机理可能通过提高5-HT递质系统的活性发挥抗抑郁作用;姜黄素主要表现为抑制单胺氧化酶,银杏叶提取物、仙灵脾提取物及甘草因减弱自由基对神经组织损伤程度而改善抑郁绝望行为[2~4]。
通过单味中药抗抑郁药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中药复方抗抑郁的机制,为复方中药朝着更快的起效时间,更新的靶点和更有选择性的针对相关的受体或受体亚型方向发展。
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证之中西医结合治疗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2月第20卷第18期•综达与进展••157.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证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王欢1殷东风2#邢向荣2(1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级研究生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证;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肺癌是我国近十年来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 我国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1]。
从病理和治疗角度对 肺癌进行分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最大[2]。
N SCLC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多样,如手术、放化疗,及近些年研究日益进展的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
上 述治疗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灶,延长生 存期,但也会造成正常细胞的破坏,达不到满意的疗 效[3~5]。
中医学治疗NSCLC强调辨证论治,有扶正祛 邪等方法。
中医学除单纯中医治疗模式外,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时根据治疗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医 防护治疗、加载治疗、巩固治疗与维持治疗四种治疗 模式。
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弥补了单纯现代医 学治疗的不足[6]。
气阴两虚证是公认的NSCLC重要 证型之一,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NSCLC气阴两虚 证的相关文献依据中医五种治疗模式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肺癌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中医学*‘肺积、息贲、咳嗽、喘息、胸痛、劳咳、痰饮”等病证范畴。
古代和近 代医学家都认为肺癌的治疗非常不易,且后期恢复 不良。
《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医宗必读•积聚》云:“积之成者,正气不 足,而后邪气踞之。
”《杂病源流犀烛》曰:“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即胜,正不得而制之,随结成型而有块。
”中医学认 为,N SCLC的发生与正气虚损(内在因素)和邪毒外 侵(外在因素)关系密切,正气虚损多由饮食不节、劳 伤心脾、情志失调、脏腑虚损等导致,后邪毒乘虚侵 袭肺脏,导致肺气肃降失司,气机郁滞不畅,脉络血 行不畅,津液内停于肺,日久气血瘀滞,毒瘀互结而 成肿瘤。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西医结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本文将分别从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及其展望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1. 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积极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传统中药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在针灸、按摩、膏药等中医理疗方面,中西医结合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 药物研究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不同,中药使用安全性更高。
同时,中药的复方也能增强疗效。
因此,中药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中草药的抗癌、抗病毒、抗炎等效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展望1. 医学院校的培养在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医学院校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相应改革。
即从传统的西医教育,逐步向中西医结合教育过渡。
这样有助于培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医学人才,有力推进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
2. 临床诊疗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本质是将传统中西医学的优势相结合。
但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研究仍需大力推进,以支持临床医师在诊疗中的应用。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发掘中西医结合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3. 技术创新技术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数字化医学是较有潜力的一类技术。
数字化医学能够将病人数据可视化,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在诊断上帮助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还能利用这些数据以推进基因研究、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创新。
总之,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效果,更是推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
文
献
综
述
・
中医脾虚证研究 的现状 和展望
孔 令彪 江 琪 董 明 霞 陈 阳 李 颖 葛 楠 指 导 : 北海 危
【 摘要】脾 虚证是 中医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文从诊断标准 、 动物模 型、 临床进展几个方 面论述脾虚证 的最新 研究进 展 , 试 图阐明对于脾虚证 的研究 , 必须全方位、 多角度 、 同层次地进行 , 不 不仅要 从中医角度研究 , 也要结合 现代 医学理论和方法 , 结
准。 为此 , 有学者认为此为脾气虚证存在诊断依据 的多
样性及脾气虚证诊断 的多态性 ,说 明 中医证候规范 的 难度很大口 近年来 中医症状诊断正在探索 由定性 向定 ] 。 量化研 究迈进 , 其特 点是 : 引入“ 临床 流行病 学” 方法 , 力求进行半定量化 、 定量化 、 客观化 和标 准化诊断研究 的各种探索 ; 立西医微观指标 与 中医 “ 建 证候 ” 的联系 , 但 目前 尚未达成共识回 。有人提 出 : 今后不宜再 把寻求 诊 断某一证 型的特异性指标做为研究重点 .而应该 从
尚未见到 国家权威 的量化诊断标准 。 大多 数学 者认 为 : 医药病症 、 中 证候 动 物模 型 的
脾 虚证标 准 。19 年卫 生部颁布 了《 93 中药新 药 临床 研
究指导原 则》 1 9 ;9 4年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 了《 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明确涉及 到脾 虚证 的诊断与疗效 ,
计算机 的高性能结合起来 ; 的定性认识 , 升到定 把人 上 量认识 ; 把不 同层 次 的知识 ( 科学 理论 和经验知识 ) 综 合集成起来 ; 种学科 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 多种领 把各 把 域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集成 ;根据复杂 巨系统 的层次 结构 . 把宏观研 究和微 观研究 统一起来 罔到 目前为 止 ;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3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 例患者随机的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西药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用西药。
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PSQI 的评定方面,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PSQI 中各因子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标签:温针灸;不寐;心脾两虚型;疗效观察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就诊并符合中西医不寐(失眠)的诊断标准的60 例患者,根据来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 例,其中男13例,女17 例;病程最长26周,最短6周;年龄最大62岁,最小23 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病程最长24 周,最短5周;年龄最大65岁,最小22岁。
2组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x±s)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病程治疗组3013/1747.12±10.868.23±3.21对照组3012/1847.48±10.358.45±2.65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1]确立中医诊断标准、证候标准与失眠轻重分级标准;按照美国精神科协会所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和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心理生理性失眠诊断标准中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标准确立西医诊断标准[2]。
全部病例均符合:①上述失眠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中医证候属心脾两虚型,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版),其中不寐属心脾两虚型的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评价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

责。近年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推崇 , 本次分析 中药汤剂健脾 益肾汤与常规西药结合治疗对脾肾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 ,
现 作下 述报 道 。 1 资 料及 方法
FU J i a n g T h e F i r 8 t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o s pi t a l o fL u o y a n g ,
பைடு நூலகம்
【 摘要 】目的 评价 中西 医结合 方法治疗脾 肾两虚型慢性 肾小球 肾炎的 【 Ke y wo r d s 1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
徐 荣敏 ,陈国军 ,洪明飞 ,等 . 六味地黄丸对老年肝 肾阴虚 型强 直性脊柱 炎患者 临床 疗效的影响 Ⅱ 1 . 中国老年 学杂志,2 0 1 6 , 3 6
( 2 2) : 5 6 9 5 — 5 6 9 6 .
床 疗效观察
4 6 5 8 .
中国 保 健营养 ( 上 旬刊 ) ,2 0 1 3 ,2 3( 8 ) : 4 6 5 7 —
中 国继 续 医 学教 育 第9卷 第 3 鞠 1 81
红细 胞 沉 降率 、晨僵 时 间 均优 于 单药 组 ,说 明复方 玄 驹 胶囊 联 合
[ I 1 . 山 东医 药 ,2 0 1 4 ,5 4( 1 1 ) : 8 0 — 8 1 .
以强直脊柱综合征起病的糖 原贮 沙立 度 胺 治疗 强 直性 脊 柱 炎 的临 床效 果 确 切 ,可有 效 改 善红 细 胞 【 】 岳冬 日,朱雯华 ,奚剑英 ,等 . 积症 Ⅱ型一例 Ⅱ 】 . 中华神 经科杂 志,2 0 1 4 ,4 7( 3 ) : 2 0 9 — 2 1 0 .
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下 丘脑 一 体一 垂 靶腺 轴 功 能对 比 观 察 , 推 论 肾 阳 虚 证 主 要 发 病 可
环 节 在 下 丘 脑 , 些 都 是 对 中医 “ ” 质 研 究 的 重 要探 索 。 近 这 证 本
性 高 脂 血 症 中 医“ ” 有 一 定 的相 关 性 。最 近 有 冯 小 平 等 [] 证 具 1 o
检 验 医 学 应 用 于 中 医 学 能 够 为 中 医 学 的 诊 疗 提 供 大 量 的 实 验 室 数 据 , 量 的 实 验 数 据 可 以为 抽 象 的 中 医 学 理 论 概 念 找 到 坚 大 实 的 科 学 依 据 , 可 以为 中 医学 提 供 西 医 学 界 能 够 接 受 的 评 价 也
凝 血 功 能 、 溶 活 性 、 小 板 功 能 、 脂 指 标 、 管 内 皮 细 胞 功 纤 血 血 血
的桥 梁 。 近 年 来 检 验 医 学 与 中 西 医结 合 学 科 的 发 展 关 系越 来
越 密切 , 主要 表 现 在 中 医 辨 证 的客 观 化 与 检 验 医 学 的结 合 , 中
能 等 均 与 中 医 血 瘀 证 “ ” 质 密 切 相 关 。沈 自尹 [ 认 为进 行 证 本 7
识的差异和思维 过程的特异性 , 造成 中 医 辨 证 在 实 际 应 用 中缺 乏 标 准 化 、 范 化 、 量 化 , 难 求 得 客 观 的 判 断 和 统 一 的 标 规 微 很 准 。现 代 化 检 验 医学 为 中 医 辨 证 的 客 观 化 积 累 了大 量 数 据 , 这 些 实 验 室 数 据 能 够 帮 助 减 少 由主 观 因 素 带 医学 一 直 是 西 医 诊 疗 方 面 最 主要 的实 验数 据 支 持 者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58·
第 第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2010 年 5月 30 卷 5期 CJITWM ,May 2010 ,Vol. 30 ,No. 5
和 脂 代 谢 增 加 和 增 加 能 量 的 储 存 功 能 。 以 基 因 芯 片 技 术 分 析 青 少 年 肾 阳 虚 证 体 质 者 外 周 血 白 细 胞 的 差 异 表 达 基 因 , 结 果 说 明 青 少 年 肾 阳 虚 证 体 质 相 关 的 基 因 表 达 可 涉 及 到 免 疫 、 发 育 相 关 、 细 胞 生 长 、 细 胞 受 体 、细 胞 信 号 和 传 递 蛋 白 、蛋 白 翻 译 合 〔 〕。对 成 脾 阳 虚 证 的 分 子 信 号 通 路 研 究 表 明 脾 阳 虚 证 大 鼠 肝 脏 、 脑 组 织 中 丝 裂 原 活 化 蛋 白 激 酶 (MAPK ) MAPK 活 活 性 无 明 显 变 化 ,而 心 脏 组 织 中 性 明 显 升 MAPK 活 高 。给 予 温 脾 阳 方 药 的 干 预 后 , 肝 脏 组 织 中 MAPK 活 性 未 发 生 明 性 明 显 升 高 , 而 心 脏 及 脑 组 织 中 MAPK 信 显 变 化 。提 示 中 医 脾 气 虚 证 号 转 导 通 路 在 不 同 组 织 中 有 不 同 的 变 化 。而 温 脾 阳 方 药 在 纠 正 脾 阳 MAPK 信 虚 证 状 态 过 程 中 是 通 过 对 不 同 组 织 中 号 转 导 通 路 的 不 同 调 节 效 应 而 发 挥 其 治 疗 作 用 的 。脾 阳 虚 MAPK 参 与 的 细 胞 信 号 转 导 发 生 证 机 体 各 脏 器 组 织 〔 〕 不 同 的 改 变 。从 基 因 表 达 谱 角 度 考 察 脾 虚 证 实 质 的 研 究 发 现 利 血 平 致 脾 虚 证 模 型 的 海 马 基 因 表 达 谱 显 示 有 51 条 基 因 的 表 达 与 对 照 组 有 明 显 差 异 。表 达 差 异 的 基 因 涉 及 免 疫 、 炎 症 反 应 、 蛋 白 糖 修 饰 、 细 胞 骨 架 、 〔 〕。由 离 子 通 道 与 转 运 体 、 信 号 转 导 等 方 面 此 可 见 脾 虚 证 不 仅 仅 是 脾 胃 本 身 病 理 的 改 变 , 可 涉 及 众 多 系 统 , 发 展 了 虚 证 在 基 因 水 平 的 研 究 。 4 虚 虚 证 诊 断 标 准 的 探 讨 证 的 诊 断 标 准 随 着 1986 年 医 学 的 发 展 而 不 断 地 完 善 , 创 于 的 “中 医 虚 证 辨 证 参 考 标 准 ”认 为 虚 证 诊 断 应 以 气 血 阴 阳 与 五 脏 相 〔 〕 结 合 (如 心 气 虚 =心 +气 虚 虚 ) , 为 中 西 医 结 合 虚 证 研 究 树 立 了 科 研 规 范 。随 后 虚 证 的 诊 断 标 准 随 着 专 科 的 发 展 又 各 自 修 立 了 自 己 的 临 床 研 究 标 准 , 如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学 会 心 血 管 学 会 修 订 冠 心 病 1990 年 10 月 “本 虚 证 ”中 医 辨 证 标 准 认 为 冠 心 病 “心 阳 虚 证 虚 =阳 〔 〕 证 兼 有 心 悸 者 ” 。诸 如 慢 性 肾 炎 气 阴 两 虚 证 辨 证 标 准 研 究 、 胸 痹 缺 血 性 心 脏 病 心 脾 两 虚 证 辨 证 标 准 研 究 等 无 不 是 基 于 学 科 发 展 的 需 要 逐 渐 形 成 。 在 虚 证 的 动 物 研 究 标 准 方 面 , 有 侧 重 中 医 理 论 与 现 代 医 学 的 不 同 。如 有 认 为 心 阳 虚 证 动 物 模 型 的 客 观 诊 断 指 标 , 必 须 符 合 以 下 方 面 : ( 阳 虚 证 可 出 现 心 1 )心 功 能 减 退 的 病 理 改 变 ,应 具 备 左 心 室 舒 缩 功 能 减 退 ; ( 2) 同 时 应 具 备 虚 寒 症 状 , 以 造 模 后 大 鼠 出 现 的 扎 堆 、 蜷 卧 、 体 温 下 降 、 舌 紫 等 用 来 佐 证 阳 虚 证 寒 盛 的 病 理 改 变 ; 〔 〕 〔 〕 ( 3) 组 织 学 改 变 。卢 文 丽 等认 为 现 有 的 虚 证 研 究 大 多 集 中 本 脏 功 能 的 研 究 , 如 心 阳 虚 证 的 研 究 多 集 中 在 心 脏 本 身 相 关 指 标 , 而 忽 视 中 医 脏 腑 整 体 的 、 系 统 的 观 念 , 提 出 就 各 脏 腑 的 阳 虚 证 辨 证 , 需 同 步 比 较 多 个 脏 腑 虚 证 相 同 实 验 室 指 标 , 同 时 , 同 步 比 较 不 同 造 模 方 式 的
第 第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2010 年 5月 30 卷 5期 CJITWM ,May 2010 ,Vol. 30 ,No. 5
· 557·
· 综 · 述
中 西 医 结 合 虚 证 研 究 进 展
△
波 黎 医 学 理 论 认 为 , 虚 证 有 表 里 、 脏 腑 、 气 血 、 阴 阳 之 中 3 个 1 )虚 分 。目 前 , 虚 证 本 质 研 究 可 以 界 定 层 次 : ( 证 的 症 候 群 传 统 理 念 (表 象 的 集 合 )包 含 疾 病 层 次 的 含 2 )以 3) 义 ; ( 病 证 结 合 为 观 察 点 的 狭 义 病 理 学 概 念 ; ( 以 系 统 网 络 (基 因 组 和 蛋 白 组 等 )为 切 入 点 的 广 义 病 理 学 概 念 (包 含 非 解 剖 病 理 )。虚 证 的 诊 断 标 准 随 着 医 学 的 发 展 而 不 断 地 完 善 , 同 时 , 采 用 补 虚 的 治 疗 方 法 进 行 验 证 并 建 立 有 关 联 系 , 即 以 “证 治 ”反 证 的 研 究 思 路 证 明 各 种 虚 证 的 实 质 。 1 虚 虚 证 的 症 候 群 传 统 理 念 证 的 本 质 , 主 要 是 一 种 病 机 的 概 述 , 如 《素 问 · 通 评 虚 实 论 》说 : “邪 气 盛 则 实 , 精 气 夺 则 虚 。 ”此 为 指 导 临 床 虚 实 辨 证 的 依 据 。 “精 气 夺 则 虚 ”主 要 是 正 气 不 足 的 表 现 , 一 般 是 机 体 抵 抗 力 下 降 , 生 理 机 能 衰 退 或 衰 竭 而 出 现 的 病 理 状 态 。 包 括 气 血 阴 阳 之 虚 。从 症 候 学 看 主 要 分 4 类 1 )气 :( 虚 证 : 具 有 神 疲 乏 力 、 气 短 或 伴 有 懒 言 少 动 、 语 声 低 微 、 自 汗 、 舌 体 胖 脉 细 等 症 状 ; ( 2 )血 虚 证 : 具 有 面 色 不 华 、 痿 黄 或 伴 有 头 晕 眼 花 、失 眠 、舌 质 淡 脉 细 软 等 症 状 ; 3 )阴 ( 虚 证 : 具 有 烦 热 或 伴 有 口 干 咽 燥 、 头 昏 眼 花 、 舌 4 )阳 质 红 苔 光 剥 、 脉 细 数 等 症 状 ; ( 虚 证 : 具 有 形 寒 肢 冷 、 唇 淡 面 白 、 神 疲 乏 力 、 舌 质 淡 胖 脉 沉 细 等 症 状 。由 是 观 之 , 虚 证 是 一 类 具 体 症 候 群 或 表 象 集 合 的 概 述 。 该 症 候 群 的 概 念 基 于 大 量 临 床 实 践 并 形 成 一 定 的 方 药 对 应 的 系 统 联 系 ,建 立 起 一 个 比 较 客 观 的 虚 象 症 候 群 — — — 治 疗 (相 关 方 药 的 联 系 )— — — 疗 效 评 价 (虚 象 的 变 化 )— — — 症 候 转 归 的 内 在 联 系 及 系 统 反 馈 回 路 。 2 以 随 病 证 结 合 为 观 察 点 的 狭 义 病 理 学 概 念 着 对 虚 证 的 实 质 研 究 与 现 代 医 学 的 整 合 , 出 现 了 通 过 现 代 技 术 探 究 某 种 疾 病 (西 医 病 名 )状 态 的 虚 证 症 候 群 下 , 可 能 的 病 理 和 生 化 指 标 的 异 常 。因 此 , 派 生 了 以 病 证 结 合 观 察 虚 证 症 候 群 与 内 在 病 理 之 间 的 联 系 。解 剖 病 理 学 的 基 础 研 究 表 明 虚 证 本 质 是 内 分 泌 腺 和 /或 免 疫 器 官 组 织 细 胞 变 性 或 萎 缩 、 严 重 的 慢 性 炎 症 — — — 功 能 减 退 和 病 理 性 产 物 的 产 生 。 虚 证 的 病 理 变 化 特 征 主 要 表 现 为 腺 垂 体 、 肾 上 腺
作 者 单 位 : 暨 南 大 学 药 学 院 (广 州 510632 ) 通 讯 作 者 : 张 荣 华 , Email :tzrh@ jnu edu cn 现 在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急 诊 科 、胸 腺 、睾 丸 或 卵 巢 等 出 现 退 行 性 变 〔 〕 化 。 立 足 不 同 脏 腑 考 察 虚 证 发 现 均 存 在 器 质 性 的 变 化 , 如 慢 性 胃 炎 脾 气 虚 证 的 胃 黏 膜 象 为 胃 黏 膜 白 相 或 红 白 相 间 , 以 白 为 主 , 黏 液 稀 薄 而 多 , 色 多 清 白 , 胃 壁 蠕 〔 〕 动 减 弱 , 或 有 黏 膜 水 肿, 慢 性 浅 表 性 胃 炎 及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的 脾 阴 虚 证 和 脾 虚 气 滞 证 的 炎 症 细 胞 浸 润 黏 膜 层 程 度 、 固 有 膜 腺 体 减 少 程 度 和 胃 黏 膜 肠 化 生 Ⅱb 〔 〕 均 较 脾 气 虚 证 、 脾 阳 虚 证 严 重 。肺 气 虚 证 扫 描 电 镜 发 现 气 管 基 底 层 的 结 缔 组 织 中 可 见 有 较 多 数 量 的 白 细 胞 ; 纤 毛 数 量 减 少 , 纤 毛 细 胞 的 纤 毛 数 量 减 少 , 纤 毛 与 绒 毛 的 比 例 失 调 , 胞 质 中 线 粒 体 数 会 减 少 并 存 有 损 伤 ; 杯 状 细 胞 数 量 增 多 , 内 质 网 发 达 , 分 泌 颗 粒 增 多 , 分 泌 〔 〕; 排 浊 旺 盛 实 验 性 肺 气 虚 证 肺 组 织 病 理 学 发 现 肺 气 〔 〕。 虚 证 瘀 血 与 缺 血 并 存 病 证 结 合 的 虚 证 现 代 病 理 研 究 同 时 也 纠 正 并 验 证 疾 病 虚 证 的 分 型 , 如 临 床 从 填 补 肾 虚 法 治 疗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获 效 ,反 证 其 虚 以 肾 虚 为 主 并 修 正 传 统 治 疗 〔 〕 经 验。 系 统 网 络 为 切 入 点 的 广 义 病 理 学 概 念 3 以 对 于 虚 证 的 病 理 特 点 研 究 随 科 技 和 实 验 手 段 的 提 高 , 中 西 医 结 合 研 究 者 观 察 的 层 次 也 不 断 深 入 , 由 过 去 的 大 体 的 组 织 细 胞 病 理 观 察 深 入 到 目 前 的 分 子 病 理 水 平 , 由 单 一 的 基 因 观 察 逐 渐 到 基 因 多 态 性 和 蛋 白 质 组 学 的 观 察 。在 基 因 组 学 以 及 蛋 白 质 组 学 实 时 动 态 研 究 虚 证 的 功 能 差 异 。虚 证 的 本 质 研 究 也 突 破 了 局 限 于 单 纯 疾 病 状 态 的 病 理 研 究 , 包 含 非 解 剖 病 理 , 可 以 是 跨 系 统 的 多 种 因 素 的 紊 乱 , 虚 证 可 以 是 一 种 生 理 性 衰 老 现 象 。 在 上 个 世 纪 , 肾 阳 虚 证 的 本 质 被 认 为 是 下 丘 脑 - 〔 〕 垂 体 上 腺 皮 质 轴 功 能 紊 乱, 表 现 为 下 丘 脑 -肾 -甲 〔 , 〕 状 腺 腺 腺 轴 功 能 减 退 , 其 睾 丸 、 卵 巢 、 甲 -胸 -性 状 腺 、 肾 上 腺 皮 质 、胸 腺 均 有 不 同 的 病 理 形 态 学 变 〔 〕。最 化 近 采 用 基 因 组 芯 片 技 术 及 基 因 表 达 差 异 分 泌 疫 -内 -免 谱 发 现 肾 虚 本 质 涉 及 肾 虚 证 存 在 神 经 -内 -骨 以 及 神 经 分 泌 代 谢 两 大 基 因 调 控 路 线 的 紊 〔 〕 乱 , 补 肾 能 纠 正 该 网 络 功 能 低 下 。从 肝 线 粒 体 蛋 白 质 组 学 角 度 阐 述 肾 阳 虚 证 证 与 能 量 代 谢 的 关 系 , 发 现 〔 〕 说 明 对 肾 阳 虚 肾 阳 虚 证 涉 及 能 量 代 谢 相 关 酶 紊 乱; 证 的 中 医 治 疗 的 目 的 在 于 改 善 能 量 代 谢 , 促 使 糖 代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