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鲍鹏山全解论语

鲍鹏山全解论语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鲍鹏山先生是中国著名学者,他对《论语》进行了全解,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思想精华,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得《论语》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鲍鹏山先生的《论语》全解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二、鲍鹏山先生对《论语》的全解1. 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名言。
鲍鹏山先生指出,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单纯地追求知识而不加以思考,只会陷入迷茫;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收获。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强调了仁爱之道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鲍鹏山先生解释道,一个人的仁爱应该是真诚的、由内而外的,而不是仅仅依靠巧言和表面上的礼貌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本性。
2. 为政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在价值观上的区别。
鲍鹏山先生指出,君子注重道义和公正,而小人则只追求个人利益。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以君子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为政治国、从事社会活动时坚守正义和公平。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与小人在处理事务时的不同态度。
鲍鹏山先生解释道,君子注重整体把握问题,并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思考;而小人则只关注眼前利益,并不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具备君子般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3. 八佾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是《论语·八佾篇》中的一句名言。
鲍鹏山先生指出,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有威严和权威,但也不能过于沉重;应该虚心学习,并不断改进自己;应该坚守忠诚和诚信的原则,并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或更高的朋友交往。
4. 泰伯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字解《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的“比周”如何理解,“比”与“从”有什么区别?

字解《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的“比周”如何理解,“比”与“从”有什么区别?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为政第二》中。
其义可理解为:“君子周正待人无偏私念,小人偏私结党不周正。
”也可白话一点说:“君子是很注意周遍团结,不勾勾搭搭的;而小人则是勾勾搭搭的,不会顾及周围周边的团结。
”由此,产生类似相关成语,如,比而不周,朋党比周,阿党比周,等读懂这句话的关键,是对“周”和“比”字的理解。
其中的“比”字要更不好理解些,它怎么会有“偏私结党,结党营私”之义?01理解“周”的行为按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形独体文,“周”,象田中密布有野生植物、可用但尚未施行成为田之形。
“周”,有“稠密、周遍、周行”之义。
▲ 周-甲骨文这里的“周”其实就是“用”字,指的是周遍、周边可用来施行之用田。
并不是指田中有庄稼植物,而是指可用之田中密布非庄稼类野生植物。
你可想象一下“周”字的自然画面——周遍之地,周围其中密布野生植物,尚未“井井有条”开发成“田”,将来是“可施、可行、可用”开发成“田”的。
▲ 周-小篆按小篆字形,会意合体字,用口为周,从用从口。
“用”,指可施行、可备用作田;指的是田外之地可施行,可备施行之可用田地。
“口”,表示“口可”,指的是“可行、可通、可用、可施”之义。
二者合一,“口”可施行之“用”为“周”;尚未施行“用”是“口”可施行开发成田为“周”遍可用。
本义:周密,周遍,周边,周到可行;周到而没有疏漏。
▲ 周-金文注意:按甲骨文并结合“用”小篆字形,“田”用密布野生植物,可施行用作。
表示田用之地周遍密布。
以此引申,比喻人与人之间关系,就是“周密、周到、周到可行”的意思。
“周”围绕“中”心,周围密而遍布,“周”有“环绕密布其中”之义;以此,“周”字含有“中庸”之义;“周正持中、周围其中”,可视为“中庸”。
“周”与“不周”“周”而待人时——周正持“中”以待人君子持“中”待人,待人无偏袒。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教师在工作中的启发理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教师在工作中的启发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教师在工作中的启发理解引言: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传道者和育人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而在教师的工作中,对于《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启发和理解。
本文将以中括号为主题,分步骤解析这句话对于教师工作中的启示。
一、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意味着君子应当在自身的修养中体现出深度和广度,不去追求与他人的比较。
在教师的工作中,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成就和名誉。
1.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扎实地教好课程,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师应该通过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使其成为学生所尊重和仰慕的知识储备者。
2. 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社会风尚和学生榜样的代表,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道德操守。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诚信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外,还应该注重自己的人文素养。
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未来教育时代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指导。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人文教育,提高对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理解和研究。
二、小人比而不周小人比而不周,意味着小人只关注与他人的比较,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教师的工作中,这意味着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课堂教学的表面成果,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在学术方面的成绩。
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项目导向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的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今儿个呢,咱说说那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流行解释说:周:普遍,公共利益;比:私人私利和偏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君子大公无私,小人结党营私。
那是延伸汉儒篡改的曲解。
在孔子的时候,“周”字写法是‘田’的四个方格里各有一个大点,表示“封田分地”的王室贵族权利所属,那不但不是“公共利益”、反而是非常私有的特权利益;而“比”字的写法是两个并列下跪的人,表示的是社会地位的等级比较,跟私利结营无关。
所以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就是:君子享受封田有分地、不是给人下跪的;小人是给人下跪的、不给封田也不给分地。
明摆着,那讲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特权利益。
还有,当时,封田分地扩展到王室贵族以外,而孔子那话是反对这个历史发展趋向的,主张的是继续王室贵族才有的特权利益。
现在很多人瞧不上儒家就想方设法地编排它上面这段文字似乎就属此列不过说的又看似有些道理困惑客尘喻当2006-06-20 23:28:56君子和小人大致有三种解释:1。
最初君子和小人是指社会等级,君子是贵族,有身份和地位的人。
2。
后来引申为道德标准,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这种意思沿用至今。
3。
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称谓,对别人表示尊敬称君子,自谦地称自己为小人。
读《论语》要通篇地理解孔子的原意,不可以断章取义,并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社会背景。
很明显,在孔子的弟子中特别穷困潦倒的颜渊和曾参等人不是贵族,但他们被尊为君子。
再结合《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和小人一词,知道这里所指的君子和小人是指道德品质方面的标准。
这句话在历代的解释中最被认可也是最普遍的(历代对这一句的解释几乎没有什么争议)是:“君子(因为志同道合)团结而不是沟结,小人(因为利益关系)沟结在一起而不是团结。
”还可以参看“君子朋而不党”(朋的解释我前面写过,最好的注解是欧阳修的《朋党论》)曲解得最厉害的版本我也看到过,“批林批孔”时期的《论语注解》那里面就对每一句都是批判的。
论语选读-《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

2021年浙江高考国学经典复习:《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2.14)【注释】①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
“周而不比”的意思可与下章“群而不党”互参。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匀结而不团结【2】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4】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廋③哉?人焉廋哉?(2.10)【注释】①以:为。
②由:经由,经历。
③廋(sōu):隐藏。
【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
观过,斯知仁矣。
”(4.7)【注释】①党:类。
【参考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参考译文】孔子说:“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说话不涉及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啊!”【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
”(16.4)【注释】①便辟( pián bì):谄(chǎn)媚逢迎。
②善柔:假装和善。
③便佞( pián nìng):巧言山辩。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閉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一、概念阐释1. 君子的含义君子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是指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有高尚道德和修养的人。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
2. 周与比的含义“周”指的是宽宏大量、包容众生的品德;“比”指的是斤斤计较、攀比虚荣的心态。
君子注重的是内在修养和品德的提升,不会随意与他人攀比;小人则一味地攀比他人,而忽略了内在道德素养。
二、君子周而不比的内涵1. 宽容与包容君子的“周”包含了宽容的品质。
君子能够包容众生的不同,不在乎他人的优劣,而是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个人。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优势而傲慢自大,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劣势而轻视他人,而是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
2. 内在修养君子周而不比的内涵还体现在他们对内在修养的追求上。
君子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不会因为外在的成就或失败而改变自己的内在品质。
无论面对成就还是挫折,君子都能坦然面对,不受外界情绪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3. 高尚情操君子周而不比还表现在他们高尚的情操上。
君子能够超脱世俗的攀比之心,从容地做自己,不会因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嫉妒,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失败而感到幸灾乐祸。
君子能够平心静气地看待一切,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灵。
三、小人比而不周的表现1. 虚荣心理小人比而不周的主要表现在他们攀比虚荣的心理。
小人会因为别人的成功而感到嫉妒和自卑,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沮丧和不满,心态难以平和。
他们总是关注外在的得失,忽略了内在的提升和修养。
2. 自卑感小人比而不周还表现在他们内心的自卑感上。
小人总是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看到他人优秀的地方会产生自卑感,甚至丧失自信心。
在攀比中失去自我,容易被外部环境左右,缺乏独立和坚定的品质。
3. 浅薄的情感小人比而不周还表现在他们情感的浅薄上。
由于攀比的心态,小人的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起伏不定,很难做到情感的深厚和坚定。
他们总是在攀比中追求虚幻的情感满足,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一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
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许多的章节。
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
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
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
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
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
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
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
平常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是第一念为公。
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
那么没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
顶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同意去想。
君子心量大,起心动念为天下。
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
那么圣人,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一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
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不够大。
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二)关于“君子”《论语》中的许多篇章谈及“君子”,在这里,“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人的人。
《论语》中提出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实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高要求。
原著回顾: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们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
这才是君子啊!”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
”孔子说:“君子把一切都求之于自己,小人把一切都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评析】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传名于后世;君子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君子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
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评析】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
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能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对于个体而言,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当中有两个相对的字,周和比。
我们先来讲比,在甲骨文中比就是两个一样的人站在一起。
“小人比而不周”,我们现在说小人好像是骂人的意思,在古时候小人是指不懂得修身的人。
不懂得修身之人比而不周。
比如说我性格很直爽,我只喜欢和我一样性格的人;比如说我爱喝酒,我只喜欢和爱喝酒的人在一起;比如说我是富人,我不和穷人一起玩耍,再比如说我是一个穷人,我看不起有钱人。
我们找和自己相近的人,相近的爱好,相近的事情,只喜欢这些相近的,而不喜欢和我们不同的,这个都称之为比,
为什么会有比呢?因为有私在,有了共同的利益就产生了比。
比如说有自己的私欲在,我在一个企业当中不努力工作,我就会找一个和我一样不努力工作的人开始结党。
如果我们再往深入了讲,因为还有一个我在,还有我喜欢的事情,我看不起的人,我在意的东西,我的喜好。
有了我就有了私,有了私就有了比,心里存私而产生比。
周是普遍的意思,我们说画一个圆,我们称为画一个圆周,我们看看这个圆,是不是它的面积更广,范围更大。
当我们心中存着道存着义,存着仁存着公的时候,我们就减少了自己的私欲和喜好。
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去做事情,如果心里存的是道,是希望这个企业变得更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就没有了比,不会因为他的性格和我不相同而讨厌他,不会因为他跟我有不同的爱好而讨厌他,因为我们心里存
的不是私欲。
此时你自然就是为公的,自然就是为道的,做事情就是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