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推荐文档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高中文言文是语文科目中的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店铺整理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供你参考。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常见的单音动词1.诣:到,去。
(见《桃花源记》诣太守)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见《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课:考核、督促、征收。
(见《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4.化:教育感化。
(见《陈情表》沐浴清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同游者。
——唐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明穃~宋濂《送东阳马生序》)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见《兰亭集序》趣舍万分,成语“趋之若鹜”)8.劾:检举,揭发。
(见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遣其劾帅。
)9.白:告诉,报告。
(见《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10.短:进谗言,说坏话。
(见《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1.害:嫉妒。
(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2.闻:(见《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于寡人之耳者)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见《项羽本纪第七》二世使人~章邯)②谦让,辞让。
(见《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党:偏袒,伙同,包庇。
(见《论语》群而不党。
)16.矫:假托,假传。
(完整word版)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常识那可是个“大宝藏”,咱们一起来好好挖一挖!说起文言文,不少同学可能会觉得头疼,那些之乎者也,仿佛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坎儿。
但别怕,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些知识整理清楚,你会发现文言文其实也挺有趣的。
先来说说文言文的实词。
实词就像是房子的基石,特别重要。
比如说“爱”这个字,在古文中可不仅仅是咱们现在说的“喜爱”哦。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里的“爱”是“敬重”的意思;“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则是“爱护”。
这就好比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身份,实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不一样。
再讲讲虚词。
虚词就像调味料,虽然看似不起眼,但作用可不小。
像“而”字,能表并列、承接、转折等等。
“蟹六跪而二螯”中,“而”表并列;“人非生而知之者”里,“而”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而”又表转折。
是不是有点像孙悟空七十二变,让人捉摸不透?还有通假字,这可是文言文里的“小魔术”。
比如“距关,毋内诸侯”,这里的“距”通“拒”,“内”通“纳”。
就好像是古人跟咱们玩的文字游戏,得细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词类活用也是个重点。
名词可以作动词,动词可以作名词。
“沛公军霸上”,“军”本来是名词“军队”,在这里就活用为动词“驻军”。
是不是感觉文字都变得活灵活现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那也是五花八门。
有判断句,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有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还有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
这些句式就像是给句子穿上了不同的“衣服”,得学会辨认它们。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有个同学,在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因为没搞清楚一个实词的意思,整篇文章都理解错了,结果题目错了一大半。
当时他那个懊恼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所以啊,大家一定要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好,不然在考场上可就要吃亏啦。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也不能忽视。
比如官职的名称,什么“尚书”“侍郎”;还有礼仪制度,像“稽首”“顿首”的区别。
了解这些,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集)(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word完整版)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推荐文档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一、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
例:①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表现②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穿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古今词义相同,例如:人、树、牛、山、水等等,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例如:“臭”在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例: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学识鄙陋。
常用作谦词。
今义:指人品质恶劣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食①食.不饱,力不足(《马说》)动词,吃。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曹刿论战》)名词,吃的东西,食物。
③百姓孰不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隆中对》)名词,专指饭。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文言文中常见有以下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若不是并列、修饰关系,那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例:①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作动词用,腰佩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王”作动词用,称王③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作动词用,穿、戴(2)名词+“之”名词后带上“之”等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策.之不以其(《马说》)“策”作动词用,鞭打(3)副词+名词名词前有副词等词语充当的状语修饰例:①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作动词用,保佑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作动词用,击鼓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作动词用,游水(4)所+名词名词前有“所”字,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作动词用,用网捕2、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名词后是动词,但这个名词并不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或接受者,也不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修饰动词。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完整版)⾼中语⽂课内⽂⾔⽂⽂化常识总结(必备)课内⽂⾔⽂⽂化常识汇编必修⼀《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法是赋、⽐、兴三⼤类。
“风”有15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雅、⼩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法,是古代巫术的⼀种表现。
指⽤龟甲,筮草等⼯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的⽅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诸侯皆称后。
“三后”⼀般指夏禹、商汤、周⽂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七,旧时妇⼥在这天晚上在院⼦⾥陈设⽠果,向织⼥星祈祷,祈求提⾼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以农历每⽉的⼆⼗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九⽇是妇⼥欢聚的⽇⼦。
6、六合:指结婚选好⽇⼦,要年、⽉、⽇的⼲⽀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甲、⼄、丙、丁、戊、⼰、庚、⾟、壬、癸总称为⼗天⼲。
地⽀:⼦、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叫作⼗⼆地⽀。
7、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举⾏婚礼的地⽅,东汉⾄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个时⾠之⼀,是戌时。
⼈定:是亥时。
9、12个时⾠:夜半、鸡鸣、平旦、⽇出、⾷时、隅中、⽇中、⽇昳、晡时、⽇⼊、黄昏、⼈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到了⼀定的年龄(男⼦20岁,⼥⼦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9、出官:(京官)外调。?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宋词四首、诗词三首
1、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息,亦是送别的地方。
2、经年:指经过一年或多年
3、黍离: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2、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
必修3
唐诗五首
1、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
2、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4、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6、缠头:本是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7、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8、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季氏将伐颛臾》
1、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2、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
3、国家: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3、司马青衫:白居易贬至至江州,其《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太上忘情:古人传说达到最高境界就能忘却人的情感。
《消遥游》
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兰亭集序》?
1、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古人习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曹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所以“既望”指小月十六,大月十七。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蜀道难》
1、六龙:古代神话,羲和驾着六条龙所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
2、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琵琶行》
1、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2、善才: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变成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3、《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是唐玄宗所作。
2、美人:古人常用来指有才德的人。
3、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4、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项脊轩志》
1、先大母:已逝世的祖母。
2、先妣:已逝世的母亲。
3、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与妻书》
1、卿卿: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
2、如晤:古代书信用语,如同面对面。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元曲三首
1、车驾:指皇帝的车辆。
2、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必修四
《林黛玉进贾府》?
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