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版八年级上册)
《我的信念》的教案设计

《我的信念》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信念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信念,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
3. 提高学生表达自己信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信念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信念是什么,信念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信念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信念对于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3. 培养积极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热情。
4. 表达自己的信念:让学生学会如何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信念,提高说服力。
5.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念的定义、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认识信念的力量。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信念,互相启发。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信念的力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信念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信念的定义、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认识信念的力量。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信念,互相启发。
5. 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信念的力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信念表达:评估学生表达自己信念的清晰度、有力程度。
3. 团队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信念的力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我的信念》2. 辅助材料:成功人士成长经历的案例、小组讨论话题3. 投影仪、音响设备4. 课堂活动用品:如白板、记号笔、卡片等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成功人士的访谈、演讲视频2. 图书资源:查阅有关信念、励志的书籍,为教学提供更多案例和支持3. 人力资源:邀请一位成功人士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信念和成长经历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共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课间休息:10分钟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信念的定义及重要性2. 第二课时:分析成功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信念的力量3. 第三课时:讲解如何培养积极信念4. 第四课时: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信念5. 第五课时:开展团队合作实践活动6. 第六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堂问答7. 第七课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8. 第八课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解答学生疑问9. 第九课时:进行课堂小测验,评估学生学习效果10. 第十课时:总结课程,鼓励学生坚持信念,追求梦想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3. 反思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4. 反思教学资源:评估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补充5. 反思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十一、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信念和梦想,鼓励彼此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课文《我的信念》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信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抓住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3)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信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表达自己的信念。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体会作者的信念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课文《我的信念》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示范如何抓住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写作任务。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评价。
2. 学生对课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的评价。
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我的信念》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文《我的信念》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我的信念》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学科:八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我的信念》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我的信念》的主要内容。
2. 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信念》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的信念》的作者和背景。
1.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 阅读理解(15分钟)2.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 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3. 分析课文(10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和修辞手法。
3.2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作者观点探讨(10分钟)4.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观点。
4.2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批判性思维训练(5分钟)5.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5.2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6. 总结(5分钟)6.1 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6.2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的背景信息。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
教师可以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写作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观点的分析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课文《我的信念》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我的信念》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我的信念》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我的信念》的主要内容。
2. 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信念的。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作者信念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信念》,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居里夫人的信念对自己的启示。
5.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居里夫人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2. 组织一次关于科学精神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3. 邀请科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介绍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她坚定的信念和为科学事业付出的努力。
2. 问题驱动: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我的信念》文本。
2. 关于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资料。
《我的信念》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的信念》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学科: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信念的含义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教学重点:信念的含义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名言,如“人无信念,犹如船无舵桨”、“信念是成功的基石”等,引导学生思考信念的含义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基本概念(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信念的定义,信念是一种坚定的信仰和信心,是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精神支柱。
信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和导向作用。
3.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树立信念、坚守信念并最终成功的。
案例可以包括一些名人的成长经历,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5. 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信念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三、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树立和坚守信念,并在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念。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信念坚定的依据。
课文《我的信念》教案

《我的信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我的信念》。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信念》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与运用。
3. 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小组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的信念》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讨论。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信念?信念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2)介绍课文《我的信念》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信念》。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词汇和句型学习:(1)教师指出课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示范。
(2)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深入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反思信念对自己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我的信念》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写一篇关于自己信念的短文,分享自己的信念和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小组活动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课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课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我的信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和分析课文的主要观点。
2.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和讨论。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信念和毅力,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我的信念》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解读作者的态度和信念。
2.3 重要概念和术语梳理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解释和阐述。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筛选和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科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考察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我的信念》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5.2 相关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幻灯片和视频,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6.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6.3 课堂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6.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课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材分析《我的信念》是一篇描绘作者信念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示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学习本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信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我的信念》;(2)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2)认识到信念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信念;(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的信念》的正确朗读和理解;(2)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作者观点的概括和阐述。
2. 教学难点:(1)课文结构的理解和分析;(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的信念》的作者及其背景;(2)提问:什么是信念?信念对一个人有何重要性?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进行分析;(3)学生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心得;(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2)学生分享自己的信念,互相鼓励;5. 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我的信念》,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初级中学姜海涛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充满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有声优色、有味有情的语言。
2、学习居里夫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及热爱科学的态度,感受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在科学实验岗位上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人格魅力。
【重点】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体会文中表现作者的人格美。
【教学策略】
本节课学习的是居里夫的的《我的信念》,它的内容比较杂,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再进行一番梳理,经过梳理,井然有序,才便于把握,就可融会贯通。
梳理的方法教师明确:第一步是概括要点。
(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每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是整理排列。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结婚。
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他共接受过于个国家24次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1934年7月4日,这位英国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
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二、导语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阅读《我的信念》,就是阅读居里夫人的灵魂,可以了解她那伟大的人格来自怎样伟大的心灵。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固执鞭策盛名报酬奢望蹂躏呵责懊恼沉醉猝然长逝
四、默读课文,找出各段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是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
)
1、引导学生梳理(讨论并归纳)
坚忍不拔
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信心沉醉于科学之美勤奋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
环境自由安静安静时间不谋利
自由工作克制目标坚忍不拔信心科学之美勤奋努力
2、通过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
五、问题探究
默读质疑:(默读时遇到不大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默读后提出疑难问题。
)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居里夫人所以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在概是因为这种力量是难以明确表述的。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因素。
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的魅力,献身科学的使命感。
2、“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孤独”指单身一人,独租了间小阁楼,远离欢乐喧闹的人群,潜心学业,在大学阶段读了许多书,大有收获。
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这样的大学生活是美好快乐的。
3、“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
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居里夫人是肯定的。
因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
“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他们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
从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4、“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世界的优美”不是只自然景色的优美。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
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
优美是只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
研究物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
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5、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这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一样。
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
痴如醉的心态。
六、体验与反思:
阅读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阅读了居里夫人的灵魂,了解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和为科学研究献身的精神,请联系自身,谈体会。
七、小结
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和人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等。
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现身精神,把探讨真理当作自己的天职,此外,科学工作需要自由、宁静和时间、坚忍不拔、勤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