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发展史

合集下载

“摇篮精神”续写新时代新辉煌——记我国“机车摇篮”中车大连机

“摇篮精神”续写新时代新辉煌——记我国“机车摇篮”中车大连机

“摇篮精神 ”续写新时代新辉煌记我国“机车摇篮”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特约撰稿人:程强 尤宝馨 邢毅 蔡宏 马静 张世鹏 严世洪今年9月28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机车”)迎来了建厂120周年华诞。

这座中国铁路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百年老厂,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以共和国“长子情怀”,在促进我国机车行业的发展中屡获殊荣,被誉为中国“机车摇篮”,谱写着大国重器的华彩篇章,开启了中国机车史的一个崭新时代……—— 题记走近大连机车老厂区,赫然映入眼帘的“建厂120周年华诞”倒计时造型格外醒目。

在这个历经两个甲子,穿越三个世纪沧桑岁月的厂区内,厚重的历史似乎蕴藏在每个角落,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它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大连机车 120 年的恢弘历史,需要铭记和书写的太多,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就是扎根大连机车人内心、融入血脉的‘摇篮精神’”大连机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存增在出席今年9月28日召开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公司建厂120周年大会”时强调。

林存增对“摇篮精神”进行了生动地概括,他指出,“摇篮精神”就是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舍我其谁、不负期待的担当精神,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胸怀大局、产业报国的使命精神。

这是支撑大连机车120 年屹立不倒的根本动力,是新时代机车人初心凝结、不断前行的精神家园,更承载着大连机车人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家国情怀。

只要“摇篮精神”始终传承,企业发展的动力就会生生不息。

大连机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存增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公司建厂120周年大会”上讲话大连机车总经理连家余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公司建厂120周年大会”上主持发言上篇:“摇篮精神”铸就百年辉煌走近大连机车的机车总装房,威武的绿色“复兴号”和红色“和谐号”列车车头映入眼帘。

这些靓丽的车头正是在这里诞生!经过组装、调试,凝聚着机车人的辛劳与汗水,这些车头将从这里驶向华夏大地,驶出国门,连接世界。

铁路大厂的前世今生——正太铁路石家庄总机厂(中车石家庄公司)发展史

铁路大厂的前世今生——正太铁路石家庄总机厂(中车石家庄公司)发展史

铁路大厂的前世今生2016.5.1铁路大厂的前世今生作者: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高一方提到石家庄市的城市发展,就必须提到一家百年老店——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在众多老石家庄人的口中,她还有另一个名字——铁路大厂。

说到铁路大厂的历史,还要提到一条铁路的修建,这条铁路就是现在的石太铁路,也就是过去的正太铁路。

一、正太铁路的修建历程正太铁路,联接河北、山西两省,沿线矿产十分丰富,有煤、铝矾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等,尤其是煤炭资源尤为丰富,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清廷决定修建芦(沟桥)汉(口)铁路,并将芦汉铁路作为南北联接的主要干线,沿途的直隶(河北)、山西、河南、湖北等邻近芦汉铁路的省份,可以修建铁路支线,与芦汉铁路联接。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山西巡抚(省长)胡聘之,于1896年6月上书请求批准修建太原到正定的铁路,并和芦汉铁路相联接,修路的款项由山西省商务局向外国借款。

1896年7月8日,清光绪帝批准修建正定到太原的铁路。

消息传开以后,沙皇俄国为了抢占正太铁路的借款权,联合当时世界的头号金融强国法国,裹挟清政府在华设立了华俄道胜银行,并推荐法国工程师越黎,负责勘查线路,勘察后越黎认为,这条铁路虽然山势险要,地势险峻,但是沿线物产十分丰富,货源充足,有修建的必要。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山西巡抚胡聘之根据勘察报告上本启奏,提出由山西商务局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修路。

7月8日,得旨照准。

经过谈判,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5月21日山西省商务局曹中裕同华俄道胜银行代理人璞科弟在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签订《柳太铁路借款合同》十六条。

合同规定:线路由直隶省正定府南的柳林堡起至山西省太原府止,全长250公里,三年工期,借款2500万法郎,折合白银680万两,年息6厘,25年本利还清。

就在筹划修路过程中,山西各界保守人士提出诸多反对理由,阻挠铁路修建,并将支持修路的山西巡抚胡聘之调离,开工时间一拖再拖,再加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京,清廷始终无暇顾及修路之事,直到1902年6月(清光绪二十八年)华俄道胜银行代理人璞科弟以柳太铁路合同签订为依据,到山西催促修路,时任山西巡抚岑春暄上凑清廷修路事宜,并建议将柳太铁路归并于铁路总公司(1896年10月为筹建芦汉铁路设立,以盛宣怀为督办)办理。

中车发展史

中车发展史

中车发展史1. 起初的奋斗1.1 创立中国中车中国中车(China Railway Rolling Stock Corporation,简称CRRC)是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铁路车辆制造商之一。

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坎坷和奋斗。

1.2 成立时间和背景中国中车成立于2000年,是由中国铁道部(现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主导组建的。

当时,中国铁路系统面临着老旧车辆的更新需求和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并进军国际市场,中国中车应运而生。

1.3 初期发展和挑战中国中车在成立初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它需要与国际知名的铁路车辆制造商竞争,这要求公司必须具备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

其次,中国中车需要迅速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等环节。

此外,公司还需要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威胁。

2. 快速发展的里程碑2.1 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中国中车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公司成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并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中国中车不断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如高速列车、地铁车辆和城市轻轨等。

2.2 国际化发展和全球布局中国中车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了全球布局。

公司先后在美国、欧洲、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和生产基地,与当地企业展开合作。

通过本地化生产和服务,中国中车成功进入了世界各地的市场,赢得了国际客户的信任和认可。

2.3 全面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中车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商,还成为了全面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通过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此外,中国中车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车辆运营管理系统、智能维修设备和节能环保技术等,为客户提供更加综合的解决方案。

3. 展望未来3.1 创新驱动和智能制造中国中车未来的发展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和智能制造为核心。

苏联帮助过中国电机车发展史

苏联帮助过中国电机车发展史

苏联帮助过中国电机车发展史一、第一阶段仿制阶段1930—1968年为中国电力机车仿制阶段。

1930年代,在东北的煤矿和部分工厂已开始使用电力机车,主要是从欧洲和日本进口的。

1956年,中国政府提出:要迅速地、有步骤地研制使用电力机车。

特别是1957年以后,参照苏联H60型电力机车,制造6Y1型电力机车,初期以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湘潭电机厂、湘潭牵引电气设备研究所为主开发试制。

1958年1月,中国电力机车考察团赴苏联,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以H60型电力机车为原型,进行国产6Y1型电力机车的技术设计。

同年6月电力机车考察团完成技术设计及相关制造技术考察,全部回国。

此后,由湘潭电机厂、湘潭牵引电气研究所和株洲厂等单位人员组成国产电力机车联合设计处,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全面施工设计。

1958年底仓促仿制出第一台电力机车。

1959年以后,逐渐过渡到以铁道部的株洲厂、株洲所为主。

1959—1960年间,在湘潭电机厂的大力帮助下,在苏联电力机车制造专家的指导下,株洲厂、湘潭所和株洲所等厂所联合对6Y1型机车进行了多次试验,做了很多改进。

1962—1967年间,针对6Y1型机车运行出现的问题,借鉴法国6Y2型机车技术,先后又进行了30余项重大改进。

到1968年,6Y1型改名为韶山1型电力机车,成为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开始小批生产。

从6Y1型到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成功,是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集全中国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力量,协同作战、鼎力相助的结果。

6Y1型机车性能上相当于苏联1950年代的产品。

造成中国电力机车10多年徘徊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苏联H60型电力机车不是成熟的产品,设计上存在着固有的缺点;中国选择的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供电制比较先进,但电力机车技术难度大;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电机电器制造水平较低,应用于电力机车这个特殊场所尚没有经验;中国又是第一次设计制造干线大功率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缺乏人才和经验;1959年以后,6Y1型机车的继续试验改进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为主改为以铁道部为主,由于铁道部的工厂和研究所主要对蒸汽机车制造修理有经验,对电机、电器缺乏人才和经验,工程技术人员大多从蒸汽机车修理转行过来,到1959年才有几位电力机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中车发展史

中车发展史

中车发展史
【原创版】
目录
1.中国中车的成立背景和意义
2.中国中车的发展历程
3.中国中车的主要成就和产品
4.中国中车的未来发展展望
正文
中国中车,全名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设备供应商。

其成立背景源于中国政府在 21 世纪初对国内铁路行业的改革,以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效率。

中国中车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铁路装备制造行业的整合,从而为国内外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自成立以来,中国中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在初期,公司主要通过并购和整合国内多家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

随后,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中国中车在高速列车、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中国中车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优异,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功打入多个海外市场。

中国中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速列车技术的突破。

中国中车成功研发出“复兴号”高速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可达 350 公里/小时,成为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铁列车之一。

此外,中国中车还为全球多个城市提供了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设备,助力城市交通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中车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轨道交通技术创新。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国中车将坚持走自主研发、绿色环保的发展道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中国中车还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市场,为全球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中车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高铁的发展史

中国高铁的发展史

中国高铁的发展史第一阶段,研究决策阶段,时间为1990年到2004年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高速铁路兴建计划。

但是,在修建方法上却引发了长达十多年的争议和论证。

“磁浮派”和“轮轨派”之争是中国高铁技术理论奠基史上的显著标志,当时磁悬浮派认为磁悬浮列车代表着未来高铁技术发展趋势,而轮轨派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工程造价上来看,修建轮轨高铁才是当务之急。

这场历时18年的争论堪称一场关于高速铁路的思想启蒙。

期间对为如何建设高铁、以什么样的标准建设高铁等问题的反复研讨与摸索,这恰恰奠定了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

最终,考虑到与我国现有的轮轨技术兼容问题和造价问题,选择了轮轨技术。

第二阶段:技术引进期,时间为2004年到2008年。

2004年初,中国准备全国普及高铁,但是自己无法设计和制造。

于是中国铁道部门举行了一次国际竞标。

很多国际竞标者比如日本川崎,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和法国阿尔斯通都参加了。

中国铁路部门并没有选择某个竞标者,而是要求每个企业设计和生产各自类型的高铁列车。

条件是必须接受中国的信号标准。

就这样,中国高铁网络运行着不同国家品牌企业的各种列车。

在这一阶段,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基本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速列车制造技术。

接下来,中国对列车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时速达380公里,这些列车必须和中国铁路信号标准相兼容,以及必须在中国生产。

在这种要求下,日本川崎选择了退出。

日本川崎拒绝提供定制化的380公里时速列车,因为他们认为380技术是他们最新新干线的关键,必须首先应用在日本。

第三阶段,自主制造与创新,时间为2008年至今。

中国高铁的自主制造始于CRH380-A,这原先是交给日本人来完成的,以实现时速380公里,用于京沪线。

但是,日本人退出了这个项目,并撤走了所有材料和关键技术。

然而,中国还是决心继续进行这个项目,虽然只掌握了时速250公里的技术。

并且,中国甚至还无法获取总体控制系统的源代码。

(完整版)铁道机车发展史

(完整版)铁道机车发展史

世界机车发展史1804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希克改进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一台货运蒸汽机车。

这台蒸汽机车,在结构上初步具备了早期蒸汽机车的雏形。

后来,他又把这种蒸汽机装在铁路马车上,于是,出现了最早的蒸汽机车。

他的这一发明,被称作世界交通运输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发明创造。

理查德·特里维希克1810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开始自己动手制造蒸汽机车,到1814年他的“布鲁克”号机车开始运行,这台机车有两个汽缸、一个 2.5米长的锅炉,装有凸缘的车轮可以拉着8节矿车载重30吨,以6.4千米/时的速度前进。

在以后的10年中,史蒂文生造了12辆与“布鲁克”号相似的火车头,虽然在设计上没有突破前人的成就,但他以经预见到火车时代即将到来。

“布鲁克”号1825年9月27日,乔治·斯蒂芬森亲自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动力”1号机车,拉着550名乘客,从达灵顿出发,以24千米/时的速度驶向斯托克顿,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列用蒸汽机车牵引,在铁路上行驶的旅客列车。

乔治·斯蒂芬森1878年, 河北开滦煤矿开工, 为了运输煤炭, 清政府决定修建唐胥铁路,并于1880年动工, 1881年通车, 铁路全长10千米, 后来, 有凭借英国人的几分设计图纸, 利用矿厂的起重机锅炉﹑长井架等设备, 装配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

“龙”号蒸汽机车蒸汽机车虽然得到广泛应用, 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 比如他运送的煤的1/4被他自己“吃掉”了, 他每行驶80千米~100千米就要加水, 行驶200千米~300千米就要加煤, 行驶5000千米~7000千米还要洗炉;他在行驶中要排放黑烟, 污染环境, 尤其是在过山洞时, 浓烟难以散出去, 影响旅客和车上工作人员的健康……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曾经辉煌一时的蒸汽机车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逐渐被新一代的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所取代。

1879年, 德国人西门子制造出一台小型电力机车, 由150负直流发电机供电,能运载20名乘客,时速12千米,同年在柏林贸易展览会上,西门子驾驶这辆电力机车首次成功运行。

跨越百年的中车四方

跨越百年的中车四方

agnificent 70 Years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M CRRC Sifang Machinery Factory Boasts a Hundred Year History跨越百年的中车四方文/任童心○CR400AF 运行在京津城际铁路上。

图/邓旺强The CR400AF runs on the Beijing-Tianjin intercity railway.2018年6月11日,一组描绘中国铁路发展史的浮雕现身青岛杭州路:高铁动车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铁路工人栩栩如生,成为街头靓丽的风景。

杭州路是中国铁路摇篮,浓缩了百年中国铁路发展史。

百年前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为四方机车车辆厂)即诞生于杭州路,如今,这个百年老厂已经将主体制造厂区搬迁到城阳棘洪滩,但坐落在杭州路上的一排排老厂房、一段段旧铁轨却仿佛依然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激昂澎湃的峥嵘岁月。

老厂房诉说百年历史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进行与建港、筑路相配套的工程和重要的市政工程建设。

1900年到1910年间,在青岛兴建了一批工厂。

德国在修筑胶济铁路的同时,于1900年10月动工兴建了山东铁路四方总修理厂,成为继唐山、大连两厂后第三家出现于中国的铁路机车车辆工厂。

铁路总修理厂位于四方村四方火车站附近,当时主要设备有电动机、发电机、蒸汽机、水压机、起重机、锅炉、锻冶炉、化铁炉、汽锤、各种车床以及石炭搬运车等215台。

1903年试车投产后,承担了胶济铁路全部的机车车辆组装和修理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忙于欧洲战事无暇东顾,日本联合英国趁机发动青岛战役,取代德国侵占青岛。

四方总修理厂在战斗期间遭轰炸受损。

1915年,日本攫取了德国人在青岛、胶济铁路乃至山东的全部权益。

日军占领山东后,山东铁路四方总修理厂改称四方铁路工厂,由日军临时铁道联队管理。

1945年日本投降后,胶济铁路连同四方铁路工厂由国民政府接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车发展史
中车发展史:从追赶到引领的华丽转身
中国中车(China Railway Rolling Stock)成立于2015年6月18日,是中国南车(China South Locomotive & Rolling Stock)和中国北车(China North Locomotive & Rolling Stock)合并而来的。

自其成立以来,中车在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重载货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研发、制造及销售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出行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着手重建和发展铁路事业。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中车的前身——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应运而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经历了艰苦创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阶段,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铁路车辆制造商。

特别是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战略。

这为中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了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计划,即“和谐号”动车组项目。

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作为国内主要的铁路车辆制造商,积极参与了这一项目。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成功研制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并建成了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承担了大部分动车组的研发和制造任务,还积极参与了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

凭借在动车组和高速铁路领域的领先技术,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成功跻身全球铁路车辆制造商的先进行列。

2015年6月18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旨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高铁和轨道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合并后的中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其在全球铁路车辆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

目前,中车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车辆制造商之一,其产品涵盖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重载货车、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领域。

中车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产品质量和性能也得到了全球用户的广泛认可。

除了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外,中车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拓展市场。

其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
东南亚等。

中车的国际化战略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回顾中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从追赶到引领的华丽转身。

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中车从一个国内初创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铁路车辆制造商。

这离不开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同时,中车的成功也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潜力,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安全、高效、环保的交通工具。

未来,中车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推动中国高铁和轨道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期待着中车在未来能够继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