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车合并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财务管理案例:南北车合并

财务管理案例:南北车合并

4.1 盈利能力分析
合并后中车盈利能力分析
4.2 成长能力分析
中国南北车成长能力对比分析
中国北车
中国南车
4.2 成长能力分析
中国南北车成长能力对比分析
中国北车
中国南车
在净资产增长率方面, 南车几年的增长率均大 于北车,说明南车比北 车有较强的生命力,南 车的发展更加强劲。
4.2 成长能力分析
政府的支持,属于国资委。总理作 为 “超级推销员”,向世界推销中
国高铁
中国中车规模巨大,资本雄厚
中国高铁有着中国特色,成本低, 效率高
未来市场大,特别是在 “一带 一路” 之后,订单会越来越多
南北车合并后的影响:
总体来说,从社会反馈来看 大众还是对中车的未来发展 持看好态度,认为南北车合 并后企业发展会逐渐走上正 轨,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世界一流企业前进。
合并后中车成长能力分析
4.3 杜邦分析
合并后杜邦分析
4.3 杜邦分析
合并后同行业对比
总结:
合并后,在每股收益方面,中车排名第五,大家可以看出中车负债率偏高, 但是若扣除实际上是未来季度营收的预收款后,实际的负债率中车一直保持 在54%左右。对中车这样的重资产强周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54%的杠杆很正 常。在主营收入方面,中车排名第一,可见中车的竞争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合并的具体方案:
Hale Waihona Puke 合并双方合并方式——“坚持 对等合并、着眼未来、 共谋发展,坚持精心 谋划、稳妥推进、规
范操作”
新公司名 称CRRC
换股对象
换股价格 和比例
2.筹资活动分析
2.1 短期筹资分析 2.2 长期筹资分析
2.1 短期筹资分析—中国南车

中国南车北车合并

中国南车北车合并

南北车合并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摘要: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的合并问题是当前财经问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这一问题的背景与机理,通过分析两家企业恶性海外竞争,认为合并利于保证我国铁路机车行业海外竞争力。

最后利用规制经济学理论分析用什么形式兼并是有有利的,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对于铁路机车行业的合并问题的产业经济学分析可以应用到其他大型基础设施产业的讨论,本文尚缺严谨的理论描述与推导,在将来的研究中将会补充完善。

关键词:中国南车北车合并恶性竞争产业组织理论1 引言2014年10月27日股市开盘后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及各自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停牌,之后的一系列对两家企业未来发展的判断与推测已成为财经新闻的一大热点话题。

10月27日晚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陆续发布公告,内容近乎一致声称:拟筹划重大事项,股票自当日起停牌,公司将尽快确定是否进行上述重大事项。

对于两家所说的“重大事项”,外界一致认为指的是早已被人们所说道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合并。

12月2日,有媒体报道了据说经过两家巨头权威人士证实了的消息,说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方案的第一稿已完成,并上报决策层。

似乎两家企业合并已成板上钉钉之事,那么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的合并背景如何,两家企业的合并是否符合经济学要求,合并后对我国铁路机车制造也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本文将利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合并问题进行一下产业经济学的描述与解释,并对中国铁路机车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简单预测,最后对我国铁道机车制造业如何健康发展提出简单政策建议。

2 合并背景2.1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发展历程及成就分析两家企业的合并初衷和原因,有必要搞清楚两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找出经济规律,最终可以用其来一窥合并的经济学原因。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北车,下同),是经国资委批准于2008年6月26日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营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车辆、工程机械机电子的研发、设计、制造、修理、服务业务。

南北车合并弊大于利

南北车合并弊大于利

南北车合并弊大于利作者:马军生来源:《董事会》2014年第12期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高级会计师。

咨询公司合伙人,北京财税研究院研究员2014年10月27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以“拟筹划重大事项”为由双双停牌。

此前一直传闻,为增加中国高铁的海外竞争力,避免双方恶性压价,国资委力推两家合并,这样看来,南车北车合并基本已成定局,只是具体操作方案层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000年前后,为了解决垄断带来的效率低下、竞争不足、服务官僚化等问题,众多行业央企进行了拆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就是在这样一个国企改革破除垄断的大背景下被分拆的。

从这么多年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当初分拆达到了两强并立竞争的局面,提高了竞争力。

特别是在高铁出现之后,南车和北车争先恐后走向世界。

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北车实现营业收入972.4亿元,中国南车则为978.9亿元,接近这两家公司刚成立时收入的10倍。

支持合并的最直接理由就是降低内耗、避免价格战和海外市场恶性竞争,同时可以整合资源、集中研发。

中国南车就曾通过“跳水削价”攻占阿根廷市场,在竞标报价中突然杀出,最终凭借价格优势,以与北车相比降幅近50%的报价,拿下了竞标。

价格战听起来很“乱”,但并不一定就是恶性竞争。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基础,两家企业既然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自然有权利自行定价参与国际竞争。

如果降低价格,仍能赚取利润,说明企业成本控制得好,具备很强竞争力。

如果价格战到了赔本赚吆喝的地步,当然不可取。

但要避免这种恶性价格战,就得先分析原因,是公司治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出现问题,还是经营团队对海外市场不熟悉,缺乏对海外客户竞争者的全面了解和具体合理竞标的经验能力?2010年,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曝出巨亏41亿元,该项目当初投标时报价120 亿元,而当地建筑承包商报价约200 亿元,同样的施工内容,同样的施工环境,具有本土优势的企业报价比中铁建高出近80 亿元,该项目并不存在两家中国公司恶性竞争情况,但最后报价却大大低于国外同行并导致巨亏。

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以南车北车重组为例

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以南车北车重组为例

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以南车北车重组为例
南车北车是我国两家大型铁路车辆制造企业,南车主营电力机
车和铁路客车,北车主营铁路货车和机车。

二者于2014年5月5日
宣布将实施重组,成立中国中车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中央企业历
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案例之一的完成。

南车北车重组案例对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有着重要的启示和
借鉴意义:
1. 优势互补:南车和北车的业务和产品线存在重叠,但也有很
多互补之处。

南车擅长制造高端铁路客车和电力机车,而北车主打
铁路货车和高速动车组,通过重组可以实现各自优势的整合和协同
发挥,提升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产业链延伸:南车北车的重组也意味着铁路车辆制造产业链
的延伸和完善。

二者合并后可以实现从设计研发、制造生产、销售
服务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整合,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 资源整合:南车北车的重组也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避免产
生重复和浪费。

例如,南车具有强大的电机电控和零部件制造能力,而北车则有较强的钢结构和焊接能力,通过重组,二者可以避免投
资重复,更加高效的利用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业务拓展:重组还可以拓展企业的业务。

南车北车重组后,
中国中车有限公司可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制造优势,向全球扩展市场,同时还可以通过跨界整合和创新发展新兴领域业务。

总之,南车北车重组案例是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成功的一个
范例。

在今后的中央企业并购重组中,可以借鉴南车北车的经验,
通过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整合资源和拓展业务等方面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中国中车 案例分析 完整版

中国中车 案例分析 完整版

案例分析———中国中车(601766)一、简介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方式进行合并组建的国有企业。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为“中国中车”,英文名称为“CRRC Corporation Limited”,英文简称为“CRRC”,将同时承继及承接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资质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

二、基本面分析中国中车的主营业务主要是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各类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电子电器及环保设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修理、销售、租赁与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实业投资与管理;进出口业务。

中国中车的运营情况良好,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197.24亿元,同比增长20.48%;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53.15亿元,同比增长27.61%;另外,公司合营企业BST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5.64亿元,净利润5.6亿元。

市场拓展硕果累累。

公司积极适应市场新环境新变化,加强对外沟通交流,建立竞合优势,促进市场拓展。

国内市场,高寒动车组实现后来赶上,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取得市场突破,均填补了市场空白。

海外市场,紧紧围绕海外客户最关注的产品性价比、本地化和交货能力三个核心点,灵活制定应对策略,精准发力,成效显著,新签海外订单37.6亿美元,同比增长68.6%,实现行业领先,创历史新高。

报告期内,收获南非电力机车大单,金额超20亿美元,是我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出口最大订单。

新产业市场,充分借力国家产业政策拓展新产业市场,积极推进并购、投资,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轨道工程机械、工业传动与自动化、高端电力电子器件等业务持续发展。

2014年,公司全年新签订单1,590亿元,期末在手未完订单1,3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5%,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中车的股价曾近一度让中国股民疯狂,这个疯狂是双向的,爱的有多深就恨得有多深。

从3月18日到4月20日,如图矩形框内K线图,中国南车(中车前身)的股价翻了3倍!这在当时引起了全民热捧,网上也出现了许多段子。

南北车合并

南北车合并

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案例分析2014年12月30日晚间,距离新年仅一天之隔,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发布合并预案,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

一企业介绍中国南车: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港交所:1766,上交所:601766)成立于2007年12月28日,是经中国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国南车集团公司联合北京铁工经贸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并由中国南车集团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2012年底,中国南车有18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分布在中国11 个省市,员工近9万人。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北车,是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联合大同前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于2008年6月26日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总部设在中国首都北京,公司注册资本58亿元。

2014年12月30日晚,中国南车正式宣布与中国北车合并。

2015年5月20日,中国北车正式退出A股市场。

2015年6月1日,中国南车发布公告,公司与中国北车A、H股合并均已实施完成,新公司将采用新的公司名称“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中国中车”。

二合并背景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都是国资委管理下的央企,2000年南车、北车两大集团成为独立的竞争对手,业务按地域划分,南方的企业划归南车,北方的企业划归北车。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原来两家企业竞争激励,互相压价,影响收入和利润,导致研究条件不足,很多研究人员都已经不愿意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了。

如果两家继续把精力放在拿项目上,不利于技术进步,价格过低,也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同时没有研究和改进,也会影响中国高铁的技术进步。

作为同属国资委管理下的央企,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在2014年12月30日的合并实现了1+1大于2。

两车合并后,不仅仅减少恶性竞争,也避免资源浪费,尤其是海外业务方面,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

证券法案例分析[合集5篇]

证券法案例分析[合集5篇]

证券法案例分析[合集5篇]第一篇:证券法案例分析证券法案例分析南北车合并案例分析南北车合并后复牌五个交易日连续涨停,与此同时,一分自查报告引发内幕交易质疑。

报告显示,南北车双方多位高管及家属,在停牌前的半年内,曾买卖过各自公司或对方公司的股票,涉及北车董事长、部分高管等25人在停牌前半年内买卖南北车股票,涉及北车董事长等25人,大部分人员称对合并不知情南北车合并后复牌五个交易日连续涨停,与此同时,合并预案中一段“本次交易相关人员买卖上市公司股票的自查情况”引起关注。

这份自查报告显示,南北车双方多位高管及家属,在停牌前的半年内,曾买卖过各自公司或对方公司的股票。

这引发外界对南北车相关人员存在内幕交易的质疑。

1月7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同时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两家公司A股股票均在2014年12月31日、2015年1月5日和2015年1月6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 个别交易出现“赔钱”1月8日,有媒体报道称,在南北车双双停牌前的半年,即2014年4月26日至2014年10月26日期间,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多位高管及家属,都曾买卖过各自公司和对方公司的股票。

新京报记者查询南车北车合并预案发现,在预案第65至83页列有上述交易情况,涉及人员达25人,其中南车6人,北车19人。

合并预案显示,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股票自2014年10月27日起停牌。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对本次交易所涉及的南车集团、中国南车、北车集团、中国北车及其各自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项目知情人员,相关中介机构及其参与本项目的中介机构人员,以及上述人员的直系亲属在本次交易停牌前6个月内,即2014年4月26日至2014年10月26日期间交易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A股股票的情况进行了核查,并且相关方出具了自查报告。

其中,中国北车交易南车股票的人员包括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及配偶、中国北车董事会秘书谢纪龙、中国北车副总裁兼财务总监高志及配偶和子女等17人。

财务管理案例:南北车合并

财务管理案例:南北车合并
进行同行业的吸收合并能带来本行 业内技术的协同效应 本案例中南北车合并后,面对外部 竞争形成压倒性优势。可以看出企 业进行吸收合并之后,内部的产能、 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相互共 享、优化,资源开发新领域,技术 力量得到综合提升,并促使成本的 有效节约。一些综合优势优势将会 较好的发挥,自身技术与海外市场 的开拓都会得到迅速提升。
4.3 杜邦分析
合并后同行业对比
总结:
合并后,在每股收益方面,中车排名第五,大家可以看出中车负债率偏高, 但是若扣除实际上是未来季度营收的预收款后,实际的负债率中车一直保持 在54%左右。对中车这样的重资产强周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54%的杠杆很正 常。在主营收入方面,中车排名第一,可见中车的竞争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3.投资活动分析
3.1 3.2 3.3 3.4 投资总规模 对内投资情况分析 对外投资情况分析 投资效果
3.1 投资总规模
投资现状
随着合并的完成,中国中车的总资产呈现出上升 趋势。同比上涨2.94%。
3.1 投资总规模
投资现状
可以从上述数据看出:中国中车的总投资额呈现 不断平稳增长趋势。
南北车合并后将加速推行产品的标准化。采购体 系统一,效率优先,有助于加速核心零部件国产 化进程,帮助有竞争优势的本土供应商脱颖而出
启示
进行同行业的吸收合并能有效 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例如本案例中的南北车,也有 许多企业存在互相压价,恶性 竞争的行为,不断地进行着攀 比和竞争。尝试吸收合并后, 这样的问题可能得到有效化解, 并且有助于合力推动行业进步, 并带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轨道交通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已 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未来将以干线铁 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网络和城市轨道 交通系统的“三网融合”为发展目标, 组成全国范围内完整的轨道交通网络。 推进轨道交通“三网融合”将为整个轨 道交通装备市场的增长 带来新的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车合并案例分析
1、当年南北车合并历时半年,股价涨了6-7倍。

从20xx年10月底停牌,被合并的北车股价6块多,12月31日公布预案复牌后都是六连板,调整几天又是两三个涨停完成了第一波拉升。

之后一直横盘整理到3月底,第二次停牌十天到4月初复牌,在这次停牌前后一共拉出了9-10个涨停(好像是南车比北车多一个),北车在四月底达到了42块多的顶点。

到五月上旬停牌一个月,正式合并成中国中车(北车退市),南车在这半年期间是从5块多涨到最高39块多,6月8日复牌之后股价就开始了一路下跌。

2、中国能建吸收葛洲坝,从20xx年10月份到20xx年9月份葛洲坝退市共11个月,第一次停牌15天左右,复牌两个涨停,从6块到退市前最高的10.13,涨了大约七成。

因为当时能建还没上市,所以没有参考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