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教学课件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文PPT课件

边城堡的“孤” 城
万
仞
山
孤城耸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笛声悠悠 情思绵绵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苦凄凉
1.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2.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3.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总结全诗
本诗描写了祖国西北的壮丽山河,也表 现了戍边战士的还乡情,抒发了诗人对守 边将士极大的关爱和同情。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
河远黄河奔腾上白云
间
玉门关城为正方形, 黄土垒就,高10 米、上宽3米、下 宽5米的城,东西长 24米,南北宽26.4 米,面积633平方
玉 米,西北各开一 门 门.
关
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
一 片
对比,读出戍 孤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教案一、教学内容《凉州词》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属于古诗三首之一。
本节课将深入学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诗,通过朗读、解析、感悟,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凉州词》,理解诗意,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会鉴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及原因。
(2)出示课题:板书《凉州词》,引导学生关注“凉州”的地理位置。
2. 朗读全诗(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解析诗意(1)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2)分组朗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5. 背诵全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段背诵,逐句检查。
(2)全班齐背,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味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六、板书设计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凉州词》。
2. 摘抄诗句,进行默写练习。
3. 查找与《凉州词》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凉州的地理位置及历史。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掌握了《凉州词》的正确朗读方法,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解析诗意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体裁:诗题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名字:王之涣年代:唐代描述: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翻译: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原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主要写了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苍凉悲壮,极力渲染戍卒不能还乡的悲壮,但没有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了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赏析三:艺术特色“羌笛何须怨杨柳”,苍凉的环境背景下,羌笛声突响,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
“柳”和“留”是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
赏析四:诗歌结构“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图画:高原上远眺,黄河奔腾而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突显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何须怨”表示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认为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考点:一、必背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释:关键词:凉州词又名《出塞》。
凉州词王之涣欣赏

凉州词王之涣欣赏《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第一首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王之涣《凉州词》配图欣赏课件(2024)

01
《凉州词》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 一首代表作,以其雄奇豪放的诗 风和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
02
诗中描绘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的壮阔景象,表达 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和 平的渴望。
4
课件制作目的
2024/1/29
01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凉州词》,提高 诗歌鉴赏能力。
02
通过配图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所 描绘的意境,增强学习兴趣。
诗意解析
对诗歌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 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互动环节
设置与诗歌相关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件结尾
总结课件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6
02
《凉州词》原文解读
2024/1/29
7
原文呈现与注释
2024/1/29
0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提升其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5
课件内容与结构
课件开头
简要介绍王之涣和《凉州词》的背景及重要 性。
诗歌原文
展示《凉州词》的原文,并配有拼音和注释,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配图欣赏
选取与诗歌内容相契合的优美图片,辅以简短的 文字说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024/1/29
20
交互性设计实现
人机互动
设置互动环节,如选择题 、拖拽题等,让学生在参 与过程中加深对诗句的理 解和记忆。
2024/1/29
个性化学习
提供不同层次的互动内容 ,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 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即时反馈
对学生的互动操作给予即 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了 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2《凉州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2《凉州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凉州词》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凉州地区风光和历史的诗。
诗人王之涣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凉州的辽阔风光和悠久历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这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
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对诗中的历史背景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凉州词》,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凉州词》,理解诗的意境。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将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此外,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凉州的美丽风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以一幅凉州的美丽风光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我会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凉州词》做好铺垫。
2.朗读:学生齐读《凉州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我会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讲解:我将会详细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凉州的历史。
同时,我会分析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PPT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他们苦守着 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 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 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 ,读到这儿,你的心情如何?
3.《凉州词》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后的场面。 (X )
第三课时
战争使多少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面对战
争,南宋诗人李清照写下了一首诗——
夏日绝句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长于诗 、文、词,兼书法、绘画,且通音律。诗文 笔力雄健,情辞慷慨。词则继承婉约派风格 ,南渡前以造语新丽见称,南渡后以情调悲 凉为主。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 《一剪梅》等。
拓展延伸
出塞(其二)
[唐]王昌龄
骝(liú)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
城头铁鼓声犹震,
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
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
匣(xiá)里金刀血未干。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
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课堂演练
一、形近字组词。
赛(赛跑) 秦( 秦朝 ) 征(征战 ) 塞( 边塞) 泰( 泰山 ) 证(证明 )
将士们战死沙场,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牺 牲少数是为了更多数人的安全。这种保家卫国、战 死沙场的壮举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 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 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
齐读后两句诗,读出将士们的豪迈气度和 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2《凉州词》课堂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2《凉州词》课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凉州词》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凉州大漠的辽阔和边塞军人的英勇。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大漠的壮美,领略到边塞军人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但同时,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凉州词》,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漠的壮美,领略到边塞军人的豪情壮志,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凉州词》,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凉州大漠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诗人及背景: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凉州词》,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4.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柳”简释
•
在中国古代诗词文赋中,
“杨柳”往往指的是“柳树”
,而不是“杨树”和“柳树”
并称。
•
例如:成语“百步穿杨”
,查阅《战国策·苏厉谓周君》
:“(苏厉)谓白起曰:楚有
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
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
曰善。”
•
《诗经·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显然,只有风
• 2、唐朝陇右道东部地区,也就是古凉州地区 ,分布着很多象黄河这样的大大小小的、由西 向东流向的河流。这些河流流经的狭长的河谷 地带,水草肥美,是吐蕃、突厥和回纥等游牧 民族向唐朝侵略的极佳通道。唐朝虽然在这些 地区部署了很多军事要塞,但是依然很难有效 阻挡游牧民族大军的突然性袭击。
26
一片孤城万仞山
做出牺牲,戍守边疆,守卫自己的家园吧。
怨了又能怎么样呢,不还是得忍耐下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之情,鼓足勇气拼命抵御强敌的
入侵吗?
30
王翰《凉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将战死沙场诙谐地诗化成“醉卧”,将残酷的战争 演绎成一种浪漫的英雄传奇,这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样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这样豪迈奔放的英雄主义 精神,恐怕才是盛唐边塞诗的真正“诗魂”吧。
•
对于如此狭长的军事防区来说,形成一个没有
漏洞,互相呼应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即使到今天都
不太容易做到,更不要说是唐朝了。阅读这个时期的
史料,我们经常看到战争突然爆发后,唐朝边境的某
个军事要塞孤军困守,迫切盼望援兵赶快到来的相似
情境不断重复上演。因此,整个陇右道东部地区经常
承受着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百姓很难做5
•
但是,玉门故关,位于唐朝时期的沙州
,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唐代的
玉门关,位于唐朝的瓜州,也就是今天的甘
肃省瓜州县境内双塔堡一带。距离唐朝时期
的凉州都还是很远的。
16
《凉州词》,也就是《凉州曲》的歌词。其中 提到的凉州究竟指的是哪里?
左图:东汉凉 州刺史部地图
右图:唐朝陇右 道东部地区地图
感受一下,这首民间传唱的曲子,反映了 唐朝各族人民对于自己的国家的一种什么样的 感情?
4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牢牢地 控制着河西地区,当地经济繁荣, 人口密集,各族和睦相处。岑参 在诗中说:“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一派盛唐气 象!
5
盛唐边塞诗与西域音乐的关系
•
自从西汉时期汉武帝命令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
今甘肃省兰州市)等共计18个州。
18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最早记录王之涣《凉州词》的《国秀集
》里,第1、2句:“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
直上白云间。”《集异记》则为“黄沙远上
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哪种版本更好?
19
• 如何确定意境优劣? • 1、诗歌尚虚。注重开阔的意境,不会绝对写
姿绰约、依依牵情的柳树,才
会唤起风雪中归来的士兵对昔
日儿女情长离别场景的美好追
忆与无尽遐思。
32
唐诗中的“杨柳”有三重意象
• 1、唐朝时候,人们离别时候有折柳送别的习 俗。“柳”谐音“留”,暗喻挽留的意思。
• 2、在佛教和道教中,杨柳又是用来消灾解难 的仙木灵物。可以祝愿一路平安。
• 3、指的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使用羌 笛演奏的《折杨柳曲》。这首曲子节奏急促 、繁杂,音声嘹亮、激昂。这样的乐曲,实 际上是鼓舞士气的战歌。
节拍强劲的乐舞,对于《凉州词》等边塞诗的创作,确立了其刚健激越
的精神基调,赋予了这些诗唐朝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是有极大影响的
。
7
二、诗人生平
•
王之涣(688年—742年),盛唐时期的
著名诗人,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
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 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17
《凉州词》所涵盖的地理范围
•
唐朝诗人创作的《凉州词》,其中所涵
盖的地理范围,其实是整个古凉州地区,也
就是唐朝的陇右道东部地区,包括当时的沙
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瓜州(治所
在今甘肃省瓜州县)、肃州(治所在今甘肃
省酒泉市)、甘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鄯州
(治所在今青海省乐都县)、兰州(治所在
• 2、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唐朝正式任命凉州都督贺拔廷 嗣为河西节度使,目的是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突厥 的侵扰。从此以后,节度使制度成为唐朝定制。
• 3、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全国共有十个节度使,其中河西、陇 右两节度驻陇右道东部。河西节度使驻凉州,其任务是断隔羌 胡。羌指吐蕃,胡为突厥。陇右节度使驻鄯州,是为了防备羌 戎,这是说主要是为了对付吐蕃。河西节度使管兵7.3万人,马 19400匹。其兵数仅次于东北的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管兵7 万人,马100600匹。可以说,陇右道东部的驻军是全国最为雄 厚的。
甘肃省武威市距
离黄河还是比较
远的。
13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西
汉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北小方盘城,是
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14
隋唐时,玉门关关址已经由今天甘肃省 敦煌市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今甘肃瓜州县境 内双塔堡一带,距离汉代玉门关东约240公里。 原来汉朝的玉门关旧址被称为玉门故关。
相应的舞蹈表演。可以说是“载歌载舞”。
6
•
《凉州词》,就是为西域地区传入的《凉州曲》填写的歌词。据说
有一位龟兹国王爱好音乐,他在大山中听风声水声,和他的乐师们一起
谱成许多歌曲,在西域风行一时。唐朝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远搜集到这些
曲谱,进献给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就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
新的中国歌词。就以歌曲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有“伊州”、“甘州”
28
一片孤城万仞山
• 这句该如何理解? • 自然山川地理的壮美; • 军事重镇孤立无援的不利局
面。
29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唐朝陇右道东部地区的国防压力一直是
很沉重的。这直接导致了唐朝前期府兵制向
长期戍边的募兵制的转变。由此,我们才能
理解王之涣在《凉州词》中为什么要劝慰戍
边将士“羌笛何须怨杨柳”。因为总得有人
路逐渐形成并成为了一种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文化交
流通道。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经由西域传到了中原,对
我国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唐朝宫
廷燕乐的“十部乐”就有很多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受朝
廷影响,唐朝的文化广泛地吸收了西域文化的成分,唐
诗也不例外。
•
唐诗,绝大部分是“歌诗”。唐诗使用的乐曲,很
多是北朝以来从西域地区传来的,而且演唱的时候还有
实。 • 2、句法气势上,还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好
。和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上来”一样的壮美意境,一样大气磅礴的气 势。
20
一片孤城万仞山
• 这句该如何理 解?
• 自然山川地理 的壮美;
21
唐朝陇右道东部地区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唐朝前期疆域
盛唐时期疆域
唐朝后期疆域
22
唐朝的陇右道东部地区,也就是古凉 州地区,是一个关系到唐朝生死攸关 利益的重要战略地区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1
一、时代背景
•
盛唐时期,唐朝与吐蕃的战争进入激烈
交锋时期。西北边疆的国防形势日趋紧张。
唐朝对于吐蕃的根本战略也从积极进攻转向
全面防御。
2
唐朝疆域变迁
唐朝前期疆域
盛唐时期疆域
唐朝后期疆域
3
敦煌曲子词·献忠心 生死大唐好,喜难任。 齐拍手,奏仙音。 各向本国里,呈歌舞, 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
10
唐朝时期的凉州
•
岑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
•
元稹:“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
•
北宋欧阳修《五代史记》:“唐之盛时,河
西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
11
唐朝时候的凉 州,隶属于陇右道 ,大致相当于今天 的甘肃省武威市。
12
黄河远上白云间
•
唐朝的凉州
,也就是今天的
、“凉州”等十多个曲调。唐朝诗人们热烈欢迎这些新鲜的歌曲,大家
都为它们作词,因此许多人的诗集里都有以“凉州词”、“伊州词”或
“瓜州词”为题的诗歌。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凉州词》在唐代并不
是诗题,而是一种来源于西域的新的乐府曲名。同时,当时还有《凉州
》舞,是一种动作舒缓柔美的软舞,一般跟《凉州》音乐而舞蹈。这些
• 1、拱卫唐朝都城长安所在的关内道; • 2、北御突厥和回纥,西抗吐蕃; • 3、扼守丝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河西走廊,
连接西域地区的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 府辖区; • 4、唐朝放牧战马的重要地区。
23
唐朝在陇右道东部地区的军事部署
• 1、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定河西,设置凉州总管府。武德七 年(624年)改为凉州都督府。凉州都督府,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属 于中都督府。
24
唐朝重兵把守的陇右道东部地区依然 处于军事上极为不利的局面 • 1、陇右道东部,特别是河西诸州
,是有战略上的缺点的。河西诸州 东西绵延数千里,南北最狭窄处却 短促到只有一百多里,又夹处南北 两大强邻之间,万一中间被截断, 不仅陇右道东部不能首尾兼顾,就 是安西北庭四镇,也将和中原难以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