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源于生活
舞蹈基础知识

舞蹈篇第一章舞蹈的定义a、舞蹈是艺术的一种,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艺术表现形式b、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第二章舞蹈的起源舞蹈来源于生活,是劳动的创造,舞蹈已经产生就有了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它与诗歌结合在一起,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a、模仿论b、游戏论c、巫术论d、表情论e、性爱论f、劳动论第三章舞蹈的种类、作品与舞人第一节生活舞蹈a、习俗舞蹈表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b、宗教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用于祈求神灵庇佑、感激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神灵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c、社交舞蹈各种交谊舞d、健身舞蹈它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得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舞蹈形式,如:健美操e、教育舞蹈第二节艺术舞蹈艺术舞蹈是由专业或者业余的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造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有少数人在舞台、广场等专门的表演场地地表演给人观赏的舞蹈作品。
1、古典舞A、古典舞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完整的表演手法和严谨的训练方法,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的舞蹈艺术中具有代表性意义B、中国古典舞a、周朝,形成中国古典舞“舞诗乐”三者融为一体的古典艺术风格b、唐朝创造中国艺术古典舞发展的高峰和世界的经典c、戏曲成为宋元以后中国古典舞蹈的主流和具有代表性和审美意蕴的传统舞蹈形态d、当代的古典舞是是当代中国舞者致力于建设中国当代民族舞蹈体系的实践成果C、作品与人物介绍西施的响屐舞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赵飞燕的掌上舞双人舞《飞天》,1954 首演独舞《春江花月夜》,1957 首演,获第八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舞剧《小刀会》,1959 首演,1994 年获“中华民族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舞剧《丝路花雨》 1979 首演,获“中华民族 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舞剧《铜雀伎》集体女子舞《踏歌》,1997 首演,199 8 年获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创作金奖、表演银奖独舞《敦煌彩塑》1980 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塑造典型中国式的美独舞《醉剑》,1980 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集体舞《黄河》,1988 首演,获“中华民族 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独舞《扇舞丹青》,200 0 首演,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第三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一等奖等独舞《秦俑魂》,1997 首演,第五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戴爱莲, 1916 生,新舞蹈艺术开拓者之一,《游击队的故事》、《荷花舞》、《飞天》资华筠, 1936 生,《飞天》、《白孔雀》,著作《舞蹈生态学导论》、《舞蹈和我》舒巧,1933 生,《剑舞》、《小刀会》、《长恨歌》,著有《我的舞剧观》栗成廉, 1927 生,《牧笛》、《春江花月夜》、《宝莲灯》陈爱莲,1939 生,《春江花月夜》、《白毛女》、《霓裳羽衣舞》,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人物孙颖,1929 生,《铜雀伎》、《踏歌》2、民间舞A 民间舞a、劳动人民长期在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b、具有民族性与地区性、群众性与稳定性等特点B、中国民间舞汉族主要有:秧歌、龙舞、跑旱船等,多在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多朗舞(维吾尔族)、筷子舞(蒙古族)、长鼓舞(朝鲜族),果卓(西藏地区)C、中国民间舞的特色a、载歌载舞,形象生动b、巧用道具、技艺结合c、形象鲜明,情节生动d、自娱性和表演性D、作品与人物介绍集体舞《鄂尔多斯》,1953 首演,1994 年获“中华民族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独舞《盅碗舞》,1960 首演独舞《长鼓舞》体现朝鲜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和生命状态独舞《摘葡萄》,1994 年获“中华民族 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独舞《水》,1980 首演独舞《雀之灵》,杨丽萍演,1994 年获“中华民族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集体舞《奔腾》,1986 年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1994 年获“中华民族 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集体舞《黄土黄》,1991 年首演,1994 年获“中华民族20 世纪经典舞蹈评比“经典作品奖”等贾光作, 1923 生,《渔光曲》、《故乡》、《鄂尔多斯舞》、著有《论舞蹈艺术》蒙德格玛, 1941 生,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崔美善, 1934 生《孔雀舞》、《丰收曲》刀美兰, 1942 生《水》、《金色孔雀》阿依吐拉, 1940 生,《摘葡萄》、《牧羊女》杨丽萍,《孔雀公主》、《云南印象》等3、芭蕾舞a、形成于17 世纪后期的法国,18 世纪传入俄国, 19 世纪初形成独立的戏剧艺术b、“席间芭蕾”,被认为是芭蕾艺术的源头c、1851 年,巴尔塔扎·德·博若耶编导的《皇后戏剧芭蕾》,是第一部真正的芭蕾d、1671 年巴黎歌剧院首演《博莫纳》是芭蕾进入剧场的开始e、18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法国舞蹈家诺维尔《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提出“情节芭蕾”主张A、芭蕾流派a、浪漫芭蕾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兴起,代表《仙女》、《吉赛尔》、《海盗》等;马里乌斯·比季帕“古典芭蕾之父”与列夫·伊凡诺夫的《天鹅湖》、《睡美人》b、现代芭蕾特点:(1)在动作上改变外开的唯一审美标准,寻找回归远古律动的做法(2)创作思想自由开放,敢于吸收一切有益于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3)创作手法多样化,摒弃固有的观念和模式(4)在内容和形式上深受现代舞影响米哈伊尔·福金《现代芭蕾之父》创作了《天鹅之死》、1901《火鸟》;《仙女们》是史上:“第一部无情节芭蕾”,“现代芭蕾的处女作”中期巴兰钦《阿波罗》,他的芭蕾作品称为“音乐芭蕾” 、“抽象芭蕾”、“交响芭蕾”。
生活——少儿舞蹈创作的源泉

生活——少儿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专家杨丽萍曾说:“舞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由此可见生活的博大无比,丰富多样,支撑了舞蹈艺术的繁荣昌盛。
举足轻重的少儿生活更是少儿舞蹈创作的源泉与基石。
在舞蹈艺术的园圃中,少儿舞蹈堪称为一朵娇嫩可爱、自然成趣的小花,它盛开、扎根、蕴绕在广阔的天地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然而在所有的舞蹈创作中,既吃力又不讨好的要数少儿舞蹈的创编了。
笔者以少儿舞蹈为切入点,从题材选择、语汇创新、音乐风格、舞美设计的角度,就创作中如何使舞蹈表现生活,让生活融于舞蹈谈几点浅见。
一、提取生活中独特的题材生活犹如浩瀚的宇宙、宽阔的海洋千奇百怪,它是少儿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力求捕捉目标和寻求创作灵感的同时,还要考虑立足童心,以童真、童趣为出发点,以独特的视角筛选出新颖的题材,才是表现舞蹈主题的关键。
1.立足童心,追求童趣。
作为少儿舞蹈,它的宗旨应该是为儿童创作的,并且是由儿童来表演的,目标是为儿童服务的。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对儿童产生作用和震撼,它是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来发生作用的。
因此,儿童舞蹈的创作就必须具有儿童情趣和富有儿童生活的特点。
2.以小见大,独辟蹊径。
有人说,成功的舞蹈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是经过艺术家高度概括、提炼、加工、浓缩而成。
笔者认为,只要创作者用心尽量去截取生活之源,将创作触角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那鲜活生动、独特典型的舞蹈动机和语汇,才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方能以小见大,独具风格。
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很多,但别人的作品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切勿一味模仿,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因此在选材上要独辟蹊径,避免雷同。
二、挖掘鲜明的音乐主题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凡是从事舞蹈创作的人都知道,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的灵魂是音乐,是音乐神话了舞蹈形象。
它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而音乐是启动舞者感情的钥匙。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
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性爱,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所以,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艺术和社会意识形态,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和理想审美需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等社会作用。
它从起源、形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被人类代代相传,且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发展。
舞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由客观事物来决定和制约。
它不是舞蹈工作者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也不是想当然便可创造出来。
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舞蹈,但反过来它又作用与社会。
舞蹈史虽然是舞蹈本身的历史,但它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史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哲学和风俗等各个方面。
舞蹈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点必须肯定。
但是,舞蹈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不等于实际生活,由于人的主管作用,舞蹈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从生活到舞蹈艺术,不是原封不动地直接搬移,而是经过人的头脑和加工制作。
生活中的动作是生动丰富的,但这些动作还不是舞蹈,只是舞蹈动作的来源。
舞蹈动作还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发展而来的。
比如由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的原生态舞蹈作品《云南印象》,它整个作品全部都是来自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礼教、信仰、习俗等一些原生的朴素的元素。
但她不是简单的搬用,而是经过提炼、升华,让最能表现每个民族特征的舞蹈情绪化、形象化,让你一看就知道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让你看后被这场舞蹈有所震撼感动,让它更有生命力更具有世界性。
舞蹈的起源名词解释

舞蹈的起源名词解释舞蹈的起源:源于日常生活的肢体表达舞蹈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身体的动态与节奏,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舞蹈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那么,舞蹈的起源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这个问题。
一种解释是,舞蹈起源于人类的生活需求。
在古代,人们面临着狩猎、战争、庆祝等各种场景,而舞蹈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狩猎时,人们可能会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奔跑的方式,来增强狩猎的成功率。
这样的舞蹈动作在逐渐的传承中,演变成了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如印第安人的“印地安舞”就是其中之一。
同样,在战争中,士兵们可能会以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对胜利的渴望或者恐惧的情感。
舞蹈可以让人们在某些状况下更加灵活、敏捷,并增加士气。
而在庆祝场合,人们则以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喜悦,如中国的舞龙舞狮。
另一种解释是,舞蹈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观察。
人类在长期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的变化、动植物的形态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研究。
舞蹈往往就是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元素,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
例如,在印度的传统舞蹈中,人们经常运用动物的姿势和动作,来展现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敬。
而在中国的古代舞蹈中,一些动作也来源于对自然花鸟的观察,例如“鹤舞”、“蝴蝶舞”等。
此外,舞蹈起源于人类情感的宣泄与传递。
我们人类是情感动物,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愤怒,我们都希望能够表达出来。
而舞蹈是一种非常适合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社会,人们经常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对天灾人祸的悲痛与哀悼,也通过舞蹈来增强社群的凝聚力与团结感。
在现代社会中,舞蹈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舞蹈可以更加直观地传达情感,不需要言语的辅助。
舞蹈的起源有很多种解释,但无论如何,舞蹈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动态的肢体表达、独特的节奏与音乐,向世界传递着人们的情感、愿望和思想。
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也是一种超越语言和国界的交流方式。
舞蹈源于生活

舞蹈源于⽣活⾼于⽣活舞蹈源于⽣活⾼于⽣活------浅析编舞技法与⽣活的关系⽣活,是⼀切艺术的源泉,舞蹈的创作就更不例外了。
舞蹈是⼀种源于现实⽣活的、通过⼈类肢体动作与⾳乐等元素塑造艺术形象为⽬的的艺术形式。
⽣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都是从⽣活当中来的。
社会⽣活⽆处不在,创作者⾸先要做到的是打开感觉器官,也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感知周围世界,好⽐⼀块海绵扔进海⽔⾥,让这块海绵充分吸取来⾃⽣活这个⼤海洋⾥各⽅⾯鲜活的感觉。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常的⽣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泛积累素材,对这些素材进⾏科学的分析,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的成功作品。
但是,从⽣活到舞蹈创作,绝⾮直⽩照搬和复印,舞蹈编导们应该了解⽣活与舞蹈的本质关系,遵循舞蹈艺术创作规律,掌握科学创作的原则和⽅法,最终创作出来源于⽣活⼜⾼于⽣活的舞蹈作品。
舞蹈艺术在表现⼿段上的特殊性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物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内容,塑造典型形象。
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从深⼊⽣活捕舞蹈形象、创造和组织舞蹈语⾔、编排设计舞段,到将其艺术构思通过排练最终由演员体现于舞台之上,是⼀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
因此,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与⽣活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的。
舞蹈创作中的动作来源⼤部分来⾃⽣活动作的提炼,要使它成为作品中的“舞蹈语⾔”,就必须根据内容、⼈物的需要去提炼雕琢,⽽不能⽣搬硬套。
各类舞蹈作品编排的产⽣和形成,是舞蹈艺术适应社会⽣活前进和发展的必然,体现着舞蹈审美活动的客观发展规律。
舞蹈创意来源于对⽣活的感悟,随着⼈们欣赏⽔平的提⾼,舞蹈艺术的创作更注重有创意地再现和表现社会⽣活,这种创意主要来源于创作者对现实⽣活进⾏深层次的挖掘和感悟。
尽管社会⽣活⽆⽐⽣动、⽆⽐丰富,尽管⽣动丰富的社会⽣活是舞蹈创作取之不尽、⽤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经过舞蹈家创造性劳动,⽆论社会⽣活多么⽣动丰富,也⽆法直接变成舞蹈作品。
第三节 中国舞蹈发展简介

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梳理舞蹈发展的脉络:
四、近现代社会
延安“新秧歌”运动引发了中国民族舞蹈之勃兴,开启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新篇章。各根据 地及随军剧团和宣传队,配合抗日战争创作演出了许多秧歌及话剧。如《送郎当红军》、《游 击队舞》、《军民联欢舞》等。
“新舞蹈艺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吴晓邦(1906—1995)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 他提出了“新舞蹈艺术”理念,创作表演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以及《饥火》 都是经典之作。
明代的宫廷礼乐、宴舞主要行仪仗、排场之功能,我国的民间舞蹈随着城 市的发达得到普遍推广,而且向剧场艺术的规模发展。
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梳理舞蹈发展的脉络:
三、封建社会
清朝时期,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舞蹈 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呈衰落趋势。
戏曲舞蹈出现,融入了唱、念、作、舞(武)的戏曲艺术,成为舞蹈 重要的构成因素。
新中国的民族舞蹈事业,最初就是在挖掘民族舞蹈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前后秧 歌、腰鼓成了新文化的标志性艺术形态。在此期间编创出了大量的优秀舞蹈作品。这些作品大 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有的民族舞蹈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如《龙舞》、《孔雀舞;另一类是运用民族民间舞的动作素材表现 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如《红绸舞》、《花儿与少年》、《快乐的啰嗦》等。
戏曲舞蹈继承了乐舞的优秀传统,融汇了民间舞蹈、杂技、武术之 精华,经过历代杰出艺人的雕琢、创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程式和独特 的训练、表演体系。
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体梳理舞蹈发展的脉络:
四、近现代社会
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 场艺术体系也渐渐流入我国,甚至外国的“土风舞”和“社交舞”等也开始传入我国。
浅论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浅论舞蹈与生活的关系作者:陈羡梅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从舞蹈的历史起源和舞蹈创作来源以及舞蹈作用于生活的角度,结合实例阐述了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本文认为,舞蹈与生活有着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舞蹈的历史起源和创作来源都源于生活。
生活与环境的状况决定了舞蹈的出现以及舞蹈的内容、种类和表现手法等,而舞蹈艺术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来揭示生活、表现生活、影响生活。
[关键词]舞蹈;现实生活;创作来源;社会效应[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80-02舞蹈是一种源于生活、通过人类肢体动作与音乐等艺术配合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现人的精神面貌为目的的综合性艺术。
舞蹈起源于生活,并通过高于生活的表现语言去表现生活的艺术现象,以此来抒发人们的内在心理感受,展示人类深层的精神世界。
通过舞蹈,不但可以展示舞蹈者自身的体态美,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反映人们的生活内容。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和进一步探索舞蹈与生活的关系,挖掘生活的内涵。
一、舞蹈起源与生活的关系据艺术历史学家考证,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在那时,舞蹈就开始充当原始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多个领域,如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爱情等。
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
所以,舞蹈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和宗教生活而开始的。
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诗序》有云:“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
”动作的表达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真、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而舞蹈最初的表达方式是手势,目的是为了协助语言沟通之不足,藉以抒发情绪,用以加强内心的强大意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手势逐渐形成原始的舞蹈,后来由于各地的风俗、环境、文化不同逐渐演变成各式各样的土风舞,最后演变为艺术舞蹈。
舞蹈的特性和分类

《邵多丽》
艺术性舞蹈
民族舞
抒情性
三人舞
《霹雳舞》
生活性舞蹈
街舞
戏剧性
独舞
课后作业
与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令你印象深刻的舞蹈,并说出你喜欢的舞蹈类型和理由。
谢谢观看,下课!
Thanks
汇报人姓名
舞蹈名称
作用和目的
风格特点
表现功能
表现形式
《反排木鼓舞》
《雨中曲》
《士兵兄弟》
《扇舞丹青》
《邵多丽》
《霹雳舞》
舞蹈名称
作用和目的
风格特点
表现功能
表现形式
《反排木鼓舞》
生活性舞蹈
民间舞
抒情性
群舞
《雨中曲》
艺术性舞蹈
踢踏舞
戏剧性
独舞
《士兵兄弟》
艺术性舞蹈
当代舞
叙事性
双人舞
《扇舞丹青》
艺术性舞蹈
古典舞
戏剧性
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体育舞蹈
舞蹈的分类(按作用目的分类)
舞蹈的分类(按特征分类)
专业舞蹈
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踢踏舞、爵士舞
国际标准交谊舞(国标)
拉丁舞(伦巴、桑巴、恰恰、斗牛、牛仔)摩登舞(华尔兹、探戈、快步、狐步舞)
时尚舞蹈
街舞 劲舞热舞 迪斯科 啦啦队舞
01
02
舞蹈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类)
舞蹈的魅力
01
第一节 舞蹈的特性和分类
PART ONE
舞蹈,是人体动作艺术,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的表现形式。用肢体作为艺术表现手势、面部表情以及不同的舞蹈节奏来塑造形象,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在它的世界里有着无限的绚丽多彩的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源于生活
深入生活,感受人生,认识社会是开启舞蹈思维的原动力,是创造舞蹈形象的客观基础。
一部舞蹈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投入舞蹈家的审美情感去表现生活的过程。
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而深.入生活又是认识生活的必要条件。
不贴近生活,不深入生活,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不清楚生活的本质,也难于用舞蹈去正确地表现它。
所以对舞蹈家们来说,应重视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感受人生、表现人生,这样的创作才能正确地反映生活,才会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如贾作光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舞蹈,1988年年底有关单位为他在北京举行了纪念演出活动,同时,研讨和总结他五十年舞蹈艺术生涯的创作经验。
通过他的艺术经历可以看出他走的是一条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道路。
贾作光是满族人,生长在东北,年轻时代酷爱舞蹈艺术,曾跟日本现代派舞蹈家石井漠学习过舞蹈,后来在北京组织舞蹈团,并亲自登台演出,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没有来得及真正的同群众相结合,尽管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后来,他投奔革命,从东北到内蒙,逐渐同内蒙古人民有了紧密的联系,对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这样他便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舞蹈,像《雁舞》、《牧马舞》等,甚至内蒙古人民都承认他的作品是蒙古族的舞蹈,还亲切地称呼他是“我们的贾作光”。
另外,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黄素嘉,曾创作过《丰收歌》、《水乡送粮》等优秀作品,她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中编导了《春回大地》一场,由于她对江南人民的生活非常了解,所以舞蹈编得很有特色,如诗如画,生机盎然。
还有陈翘、冷茂弘、黄石等,这些舞蹈编导,都曾长期的在人民群众中生活,所以他们创作的作品都有鲜明、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
在创作者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特别需要说清楚,就是生活感受和灵感迸发的关系。
有人说舞蹈创作不需要生活,只要有灵感和灵气就可以了,而且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说某某人根本就没有生活,主要是凭个人的才能和灵气搞创作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间题呢?******曾经把生活和创作的关系概括为“长期积累,偶而得之”。
他说:“作品的产生,可以是偶然得之,但是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这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①这是经无数创作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
舞蹈编导们大都有一种感受,就是我们经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搞创作,比如马上要举行什么比赛了,接受突如其来的任务要有针对性的搞一个作品,结果编来编去,就是编不出真正动人的作品来。
后来不一定什么时候,由于外界的事物与大脑积累的生活相吻合、相撞击以后,编导的艺术思维,就像石油从打通的钻井中喷涌而出,舞蹈作品随即出色地编出来了。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说就是灵感的呈现,但是这灵感实在是来自于生活的长期感受,并不是“神灵依附”的结果;如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灵感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认为,在舞蹈创作中“灵感”是有的,但却不是什么“天才”人物所独有的素质,而是编导者在长期深入生活中,经过锲而不舍的苦心探索并达到了一定的“火候”,又遇到某种机缘和启示之后,在艺术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飞跃。
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和探求,灵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
这就是说“长期积累”是“偶而得之”的前提,“偶而得之”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编导的艺术思维在长期生话中逐渐形成,而诱发这种艺术思维迸发的,
则是“偶而得之”的冲动和灵感。
而且,作者对某种生活越熟悉、越动情,他在这方面的灵感和冲动就会越活跃、越强烈,越容易创作出动人的形象。
反之,就如黑格尔所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②前苏联舞剧编导罗·扎哈洛夫也曾说过:“灵感—这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范畴,不是一种降福于舞蹈编导的天意,而是由于艺零舞网)术家认真地研究了人民生活中使他发生兴趣的素材,从而通过真实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再现出这种生活;而且不只是再现,更要预见到他所再现出来的生活在所创作的舞剧剧情进程中的发展,灵感就是这样的艺术家的一种特殊能力。
’,③这些话告诉我们:舞蹈家必须投身于人民的生活,要依靠勤奋扎实的劳动和积累来从事舞蹈创作,而不要把希望寄托于脱离人民生活的所谓“灵感爆发”。
在深入生活过程中,舞蹈家还必须培养符合专业需要的独特的感受能力和观察能力。
不同的艺术家由于专业不同和各自的艺术手段的差异,因此他们在观察生活时,注意力、着眼点也有所不同。
如果说画家对生活中的色彩、线条十分关心,音乐家对生活中的音响、节奏感受最深的话,舞蹈家则对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节奏,以及自然景物的形态、动律具有特殊的敏感。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舞蹈家的眼睛”。
舞蹈家凭借这双特殊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富于舞蹈性的人、物、情、景,进而创造出美的舞蹈来。
舞蹈家陈翘的经验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一天,陈翘跟黎族群众一起劳动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低矮的茅屋里,真想倒头就睡,可是,当她看到年轻的黎家姑娘就着昏暗的炉火,毫无倦意地编织草笠的情景时,仿佛抓住了一把可以开启黎族姑娘感情世界的钥匙,又像看到通向黎家姑娘心灵深处的路标。
顺着这个线索,她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分析,终于了解到草笠这一生活用品在黎族姑娘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们把情人从深山采来的野葵叶,精心地编织成轻巧的草笠,配上最心爱的彩带,成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装饰品,草笠质量)是否精致,自然就是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了。
在一个金色的黄昏,陈翘看到戴着草笠的姑娘成群结队从田间归来,她们顶着夕阳,绕过山脚,在河里洗脚嬉戏,整理鬓发……这些充满自然美的生活画面像催化剂一样,在陈翘的脑中,加速了创作灵感的奔突,终于从生活的土壤中,培育出一朵为祖国增添荣誉的鲜花—《草笠舞》。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的话:“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⑤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不是也需要有这种眼力的舞蹈家吗?
舞蹈创作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创作材料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也有的是来自间接的资料。
例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作者只能借助于各种资料。
历史舞剧《文成公主》就是根据有关史料和同名话剧以及流传在藏、汉两族人民中的传说创作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是根据广泛流传在傣族人民中的神话传说和同名长诗创作的。
在利用间接材料进行创作时,舞蹈家一方面要尽可能占有丰富的材料,并对其进行认真的把握和研究;另一方面也要以直接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补充间接材料。
一般来说,舞蹈家占有的资料越多,个人的直接生活愈丰富,他对间接材料的理解就愈深刻,运用起来就会愈加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