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浅述

合集下载

国风舞步的介绍

国风舞步的介绍

国风舞步是中国传统舞蹈的精髓,它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婉约大方的舞蹈风格。

国风舞步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韵律感,通过细腻的手势、步伐和转身等动作,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和美学观念。

国风舞步的步伐轻盈、节奏感强,手势和身姿配合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时而婉约如水墨画,时而豪放如狂草书法。

在舞蹈中,表演者通过身体的语言,传递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国风舞步的服装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常常采用传统的丝绸、锦缎等材料,配以精美的刺绣、镶边等工艺,展现出华丽而典雅的韵味。

而舞蹈的配乐则多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如古筝、二胡、笛子等,音乐旋律悠扬、婉转,与舞蹈动作相互辉映,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总的来说,国风舞步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独特的舞姿和音乐,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学价值。

无论是在文化交流、艺术表演还是日常生活中,国风舞步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的关系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

而舞蹈则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身体的动作和音乐的配合,表达出情感和思想。

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关系。

一、传统文化对舞蹈创作的影响传统文化是舞蹈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舞蹈元素。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廷舞蹈、民间舞蹈、戏曲舞蹈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为舞蹈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使得舞蹈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二、舞蹈创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舞蹈创作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通过舞蹈作品的表演和传播,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例如,中国的京剧舞蹈、民族舞蹈等,都是通过舞蹈形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

舞蹈创作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的舞蹈作品中,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

三、舞蹈创作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舞蹈创作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舞蹈形式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的舞蹈作品。

例如,中国的舞蹈编导林清涵就曾将传统的京剧元素融入到现代舞蹈中,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为舞蹈创作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想象空间。

总之,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文化可以为舞蹈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舞蹈创作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同时,舞蹈创作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为舞蹈创作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想象空间。

舞蹈传统文化

舞蹈传统文化

舞蹈传统文化舞蹈是人类文化共同体中的重要一环,如同绚烂多彩的花朵一样,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舞蹈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更是深厚而博大精深。

本文将阐述舞蹈传承中的传统文化,并探讨其对人们心灵的影响。

首先,舞蹈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舞曲被视为一种最能展现人性美的表现形式。

此外,舞蹈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了宗教信仰、历史传承以及民俗习惯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舞蹈传统文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忙碌的生活压力让许多人感到疲惫不堪。

而舞蹈作为一种身体与心灵交融的表达方式,可以带给人们身心上的放松,它的优美节奏和姿态,让他们感到富有节奏感和美感,从而能打破生活的单调,擦去疲惫,使人们焕发出内心的能量。

再次,舞蹈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从艺术中汲取营养和获得内心的满足,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舞蹈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它可以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发掘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向往。

在舞蹈中,他们可以学习到团队协作、互称互助、尊重他人等道德观念,同时也包括了技能的提升、身体发展的锻炼等各方面内容,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全面和丰富。

最后,舞蹈传统文化对于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也具备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以舞蹈为例,传统的中国舞蹈被现代化的西方舞蹈所冲击。

但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可以使得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持其独特性和魅力。

同时,也为广阔舞蹈爱好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与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舞蹈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明遗产,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与文化的传承。

同时,它也对普通民众、青少年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活力保持具备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应该珍视这一传统文化,加强其传承和发扬,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出中国舞蹈的无穷魅力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化传承与传统舞蹈

文化传承与传统舞蹈

文化传承与传统舞蹈传统舞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传统舞蹈,人们可以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历史的厚重以及传统的温暖。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承与传统舞蹈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文化传承的意义文化传承是指将过去的知识、价值观和习俗传递给当前和未来的一代。

通过文化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历史,并从中获取智慧和价值观念。

文化传承有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传统舞蹈的特点传统舞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舞蹈的形式来传达所在地区、民族或社群的独特文化特点。

传统舞蹈有一套独特的动作、姿势和舞步,这些元素通常与特定的历史、宗教或民间传说相关联。

传统舞蹈通过音乐、服饰等多种方式来展示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三、传统舞蹈的重要性1. 保护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一个民族或社群的独特文化特点。

传统舞蹈的传承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使其继续存在下去。

2. 促进文化多样性: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形式,每种形式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传统舞蹈的展示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培养身心素质:传统舞蹈在形式和动作上都强调和谐、柔美和力量。

学习传统舞蹈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身心素质,提高形体协调能力、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四、传统舞蹈传承面临的挑战1. 现代化的冲击: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传统舞蹈逐渐失去了一部分的观众和支持者。

面对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舞蹈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2. 习俗和传统的衰退:一些传统舞蹈形式可能因为社会变迁而逐渐衰退。

年轻一代对传统价值观和习俗的认同度下降,传统舞蹈的传承面临很大的挑战。

3. 缺乏专业人才:传统舞蹈的传承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然而,由于资源和政策的限制,很多地方缺乏专业人才来传承和发展传统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国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国人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民俗传统。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庆典活动。

它们起初是
作为人们祈福和庆祝丰收的一种方式,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故事和宣扬价值观的艺术形式。

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多样且富有地方特色。

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
舞蹈形式和风格。

例如,京剧中的花旦舞、云南的彝族舞蹈、西藏的藏剧舞蹈等等。

这些舞蹈常常通过动作、服饰和音乐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展示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传统。

中国民间舞蹈也注重舞蹈技巧和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者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砺,掌握了复杂的身体动作和舞蹈技巧。

他们将身体与音乐完美地结合,通过舞蹈的姿态和表现力来传递情感和故事。

除了传统的舞蹈形式,中国的民间舞蹈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舞蹈和流行
舞蹈逐渐融入到民间舞蹈中,融合了西方的舞蹈元素,产生了新颖的形式和风格。

这种创新和融合使中国民间舞蹈得以与国际舞蹈接轨,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宝藏,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和
文化,也传递了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和多元文化。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舞蹈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舞蹈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舞蹈艺术古代舞蹈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媒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舞蹈艺术的特点和重要性。

1. 起源与分类古代舞蹈艺术在中国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舞蹈形式主要是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的舞蹈表演。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古代舞蹈逐渐演变成了多样化的形式,并且与音乐、戏曲、诗歌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根据表演的风格和场合的不同,古代舞蹈可以分为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宗教舞蹈等多个分类。

2. 特点与技巧古代舞蹈在形式上注重身体姿势和肢体动作的表达,以及舞台效果的呈现。

在技巧层面,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灵活性、协调性和舞蹈节奏的把握能力。

古代舞蹈还注重舞者的表情和气质,通过舞蹈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3.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舞蹈艺术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百鸟朝凤》、《波尔卡》,以及《十面埋伏》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和音乐配合,展现了古代中国的丰富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4. 文化意义与传承古代舞蹈艺术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衍化。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激发了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因此,对于古代舞蹈艺术的传承才能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5. 现代演变与国际交流古代舞蹈艺术并没有停留在传统形式上,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与创新。

在现代,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将古代舞蹈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作品。

同时,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强,古代舞蹈艺术也走出中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古代舞蹈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展现了古代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通过传承与创新,古代舞蹈艺术将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并为我们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魂魄与情感。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古代舞蹈艺术都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与感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舞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舞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舞蹈传统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通过舞蹈动作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展示艺术美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舞蹈可追溯到古代,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舞蹈类型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舞蹈,从古代宫廷舞蹈到民间舞蹈,展示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秦汉时期,宫廷舞蹈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用于宴会和庆典。

这些舞蹈以华丽的服饰、精妙的舞步和独特的舞蹈形式为特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典舞蹈,如《长恨歌》、《白蛇传》等。

这些舞蹈以其优雅的形态和深厚的艺术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舞蹈逐渐发展出了多种类型和风格。

其中一个重要的类型是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起源于百姓生活,通常以丰收、婚庆和节日为主题。

民间舞蹈注重表现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用舞蹈形式展示出人们的热情和真挚情感。

比如《霓裳羽衣舞》展示了女性的柔美和优雅,而《小苹果》则展示了人民生活的活力和快乐。

除了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中国传统舞蹈还包括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传统。

例如,藏族的《藏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精美的服饰而闻名,表达了西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而壮族的《锦绣山河》则展示了壮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国传统舞蹈也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的传统舞蹈团体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例如,中国舞蹈家杨丽萍的《千手观音》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广泛赞赏,成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

然而,传统舞蹈在现代社会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舞蹈的需求和审美观念也在改变。

因此,如何将传统舞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陈出新,成为了舞蹈家们面临的问题。

他们需要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艺术元素,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受众。

在总结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舞蹈与舞蹈文化

中国的传统舞蹈与舞蹈文化

中国的传统舞蹈与舞蹈文化中国传统舞蹈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形式,它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服饰等多种艺术元素来表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

传统舞蹈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传统舞蹈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形成了多种风格和类型,如宫廷舞、民间舞、武术舞等,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首先,宫廷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宫廷舞除了作为宫廷礼仪之外,也是一种文化艺术。

从唐朝到明清时期,宫廷舞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四大名舞”、“十二钗舞”等均为宫廷舞的代表。

这些舞蹈以独特的形式、动作和音乐,表达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类型之一,其流派繁多,并有各地方特色。

如广场舞、秧歌舞、泸州花灯舞、扇面舞、葫芦丝舞等,都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

这些舞蹈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表现了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传统的独特风情。

而且,民间舞蹈同样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婚礼、节日、春耕秋收,还是祭祀、告祷等场合,均会有相应的舞蹈表演。

再次,武术舞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和戏曲表演,通过表演强调身体的协调性、节奏和力量,使其成为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艺术形式。

武术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舞动威猛、广阔、激情澎湃等,使其能够深深地触动人们的情感。

总之,中国传统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传统与人类生命文化意义。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舞蹈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使得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艺术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浅述
舞蹈的源起有着许多说法,包括巫术说、模仿说、游戏说等,但是毋庸置疑,舞蹈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相关的人类有意识的发明。

唯物主义论认为舞蹈同其他艺术与思想一样,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反映着社会[1]。

而社会的起源又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特征息息相关,如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巨大的文明形式,包括尼罗河流域有规律的大泛滥季和大干旱季,恒河流域的气候多变,两河流域的广阔平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四季分明,都对文明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产生了艺术的不同的审美的走向。

因此,地理环境特征和传统舞蹈特征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必然的。

而本文则将重点专注于中国独有的地理环境特征和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试图探究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二者的联系,也将与其他舞蹈文化进行对比探讨,分析由地理环境影响的不同文化是如何主导舞蹈的不同之美。

1.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传统舞蹈的整体特征
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幅员辽阔,其内部的地理分异也不尽相同,但是地区内基本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尤其是文明的起源——黄河、长江流域,表现为四季分明,冬季降雪,盛行从大陆向大海的西北风;夏季降雨,盛行由海向陆的东南风,这种基本规律的气候环境,使得中华文明产生了“天时”“天道有常”原初思想。

而各种复杂地理状况和环境现象的出现,使得中华文明较其他文明相比更多了一些含蓄内敛的特质,如同在狂风暴雨中既不与其争又保有本心得逻辑体现,如同老庄之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亦同时又是进退有度的“礼”的表现。

同时,人民群众也有着在自然及各种困难之前不屈抗争互相帮助的体现,这便是所谓“能屈能伸”的柔性思维,此外,这一方面也体现在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之上,即使后期有大量的融合的宗教进入中华文明,中国的文化始终更为世俗一些,而非严肃的神性。

人民对美好和谐的追求因此中国的传统舞蹈与其他舞蹈一样,都是融合了自然特征的哲学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舞蹈虽然历经朝代变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代情况,但是近代结合民间舞蹈与宫廷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复原,也继承了一部分舞蹈思想进入了现代的传统舞蹈系统,因此今天来看,依然能够从舞蹈的动作和神韵中寻找到质朴哲学思想的体现。

2. 结合中国传统舞蹈动作试述地理,文化和舞蹈的相关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国传统舞蹈也不例外。

如上文所述,地理环境与其所造就的文化从内涵上影响着舞蹈的精神,而这种文化和环境造就的生活也直接投映在中国传统舞蹈的动作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农耕文明也是中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民间舞中,农业深深地根植在舞蹈动作里,如北方的“秧歌”,就是由原始的农业劳动动作所发展而来的,其上肢飞扬的动作,紧密的脚步,都有着原始播种,收割的印记。

而行事有“礼”的生活方式也将中
国的稽首,敛衽,福礼等传统礼仪动作融合进了舞蹈动作中,同时,自周以降,“礼乐”也是严肃正式,乃至政治场合的必备要素,这也进一步使得中国传统的舞蹈成为了官方承认的至高“天”“天子”“天道”的映射。

舞蹈也和生活器具有机结合起来,如“鼓上舞”“盘上舞”“扇舞”“剑舞”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舞蹈形式,同时,深衣大袖的传统服饰,也催生了水袖舞这类与服饰结合的特色舞蹈。

就中华汉文化舞蹈来说,“旁提”、“云手”“欲进先退”等这类动作是目前留存至今的传统舞蹈的主要基本舞蹈动作逻辑。

而这些动作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对“圆”的追求,包括立圆、平圆,八字圆等,这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之理暗合,而闭合、循环的曲线,也是中国含蓄、内敛的文化的体现。

中国舞蹈,尤其是女性舞蹈中,始终保持着内部的流动的动作变化,既少大开大合,又无波动繁复。

即使是男性舞者,也始终保持着“气”的收敛,使人始终处于一个圆弧的重心之中。

走路时也走“圆场”,使运动轨迹始终保持为一个连续的平滑的曲线,这也与大道至简,阴阳相生的理念相合,即内部的简单的曲线的加和能够表现出复杂的含义。

《吕氏春秋》对中国的圆的哲学进行了提炼和藐视:“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轮转,始则复始,极则得反,莫不减当。

”“始则复始”和“极则得反”指的正是“圆弧轨迹”的运动,传统舞蹈中的欲前先后,欲左向右,也是圆的体现。

因此可以看到,无论是戏曲还是古典舞蹈,乃至民间的民俗舞蹈,对这种“圆气”的追求都是一以贯通的[2]。

圆之所以有特殊的魅力,就在于其“收放自如”,一方面舞者向内收,始终在边界之内,而一方面在这种边界之内又向外辐射,如所讲究的“身形意法”,兰花指,眼神的抬落,身段的曲线等,在这种边界之内又有着美的诱惑,欲拒还迎,欲扬先抑,这种经过了控制的信息交流,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般,反而比直接的情感的表达更加动人心魄,这也正是东方美学中的独特之处。

而中华民族作为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聚合体,其他的民族特色舞蹈既保留了原始民族的印记,又吸收了中原汉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文明中独特又和谐的风景线。

当然,不同于中原汉文化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文明。

就舞蹈动作而言,游牧民族,如蒙古族等,舞蹈动作多来自于游牧生活,如骑马,射猎,放牧等,所以在动作中,也常见微颤,抖肩,律动这些动作。

同时,游牧民族的“礼乐”性也与中原文化不同,因此在动作中,更有豪迈的气势、动感有力的律动。

同时,也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蒙古族多居住于北部平原草原之上,其所居住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多有鹰、马、狼、牛、雁、鹅等动物,这些动物也经常作为蒙古族文艺活动中的主题,所以对这些动物习性的模仿也是舞蹈中一个重要的形态[3]。

此外,蒙古族自十三、四世纪起,多信仰藏传佛教,而这种佛教又融入了蒙古民族原始的自然萨满崇拜,所以对“长生天”“佛爷”的礼拜,也是舞蹈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藏族作为一个高原高山地区生活的民族,其舞蹈的发源也与青藏高原环境、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青藏高原地处高寒地区,
藏族人民既放牧羊、耗牛,也会种植青稞,这种杂糅的生产方式使得藏族舞蹈既有游牧的广阔,又有耕种的质朴,因此藏族舞蹈既有平缓的运动,也有活泼的舞步。

同时,因为在高原上生存的不易,藏族人民也时常聚会而舞,因此藏族中,也有很多“弦子”“锅庄”这样更注重集体的多人大型舞蹈,虽然一些动作简单,多重复性,但是人民的互相交流,热情的互动,才是这种舞蹈的魅力所在[4]。

此外,藏族也是以宗教信仰为重的地区,藏传佛教也是藏族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这种宗教感又不同于蒙古民族的佛教,藏族是高原的神秘圣洁,而蒙古族则是草原的广大悠远。

同蒙古舞、汉舞一样,藏舞也将生活融入进去,独特的半脱或系在腰间的藏族服饰,也与藏族舞蹈产生了奇特的共鸣,一些甩袖子,摇摆的动作,也只有在穿着民族服饰时,才具有最大的魅力。

除了北方这些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外,中华大地的南方民族也具有独特的舞蹈文化,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烟盒舞、傣族的孔雀舞等,即使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是和生活中的事物、活动、劳作、娱乐息息相关的舞蹈,同时也和其所在的地理环境,乃至生态中的植物动物是不能分开的[5][6]。

而所有的这些舞蹈,都是和其发源地的特有地理环境以及所形成的社会风格紧密相关的,即使是一种民族舞蹈的内部,也会因为不同的局部地理分异而产生不同流派,甚至出现“邻村不同物”这样的情况,进一步证明了舞蹈确实是人们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以上种种的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其实也是一直互相以及和汉文化舞蹈交流融合的,如唐朝时期,从我国西北流传而来的“胡旋舞”,佛教文化流入中原留下的“飞天”等艺术形象,都证明着我国的舞蹈文化一直是多种舞蹈互相包容,互相融合,互相学习的。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并非是闭关锁国一家独大,而正是百花齐放才造就了如今风采各异的中华舞蹈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