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标本兼顾:在治疗血证时,既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4
预防为主:在治疗血证的同时,也要注重预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降低血证的发生率。
常用方剂
归脾汤: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血证
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虚气弱、血虚气滞的血证
02
桃仁红花煎:用于治疗血瘀气滞、脉络不通的血证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偏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3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思虑过度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4
2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
02
闻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0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2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
4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久坐和缺乏运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和疾病。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谢谢
演讲人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目录
壹
血证概述
贰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叁
血证的预防与调养
1
血证概述
血证的定义
A
血证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失常,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出现异常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血证【定义】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引起血证的原因较多,但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以风热燥邪为主;内伤多与酒热辛肥、抑郁忧思、体虚久病等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出血,表现为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具体应根据出血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
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
大便呈暗红色或黑如柏油。
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便血有远近之别,远血病位在胃(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近血来自肠道(下消化道:结肠、直肠、肛门),血便分开或便外裹血,血色多鲜红或暗红。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小儿及成人皆可患病,但以女性多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
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
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
中医内科学资料—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细目一:概述一、血证的概念及源流1.血证的概念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血证的源流《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
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诸病源候论》将血证称为血病。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
《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
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二、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念鼻腔出血,称为鼻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萄疫者。
三、《血证论》、《景岳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血证)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血证)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 4. B1型题1.《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凉血、补虚)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最为多见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热E.燥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2.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当诊断为A.湿疹B.紫斑C.出疹D.荨麻疹E.癣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血证3.脾胃虚寒可引起下列何种血证A.鼻衄B.齿衄C.吐血D.便血E.咯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4.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其选方是A.导赤散B.八正散C.六味地黄丸D.小蓟饮子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5.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是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细,其选方为A.十灰散B.知柏地黄丸C.归脾汤D.茜根散E.小蓟饮子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血证6.患者小便频数带血,其色淡红,饮食减少,精神疲倦,面色萎黄,腰背酸痛,小腹坠胀不舒,头晕耳鸣,舌质淡,脉虚软,治疗主方宜选A.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B.六味地黄丸合无比山药丸C.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D.无比山药丸合六君子汤E.六味地黄丸合六君子汤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血证7.患者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其治法是A.健脾和胃,宁络止血B.和中宁络,凉血止血C.益气养阴,宁络止血D.健脾益气,摄血止血E.健脾升阳,化瘀止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8.患者尿血日久,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
治疗应首选A.知柏地黄丸B.无比山药丸C.小蓟饮子D.归脾汤E.十灰散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患者,女,15岁。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2.辨脏腑
中医内科学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应注意辨别。同属鼻衄, 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在肝之别; 齿衄有病在胃、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3.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一般初病,病势急,病程短,血色深红,质多浓稠,出血量多,体 质壮实,实火所致者,多属实证;病势缓,病程长,血色淡,出血 量少,多属虚证。如血色鲜红或淡红,出血量一般不多,时作时止, 兼见阴虚内热症状者,为阴虚火旺所致;血色暗淡、质稀,出血量 一般较少,形体虚弱,伴有阳气不足症状者,为气虚不摄血,甚至 阳气虚衰所致。出血反复发作,血色紫暗或有血块,兼瘀血症状,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为瘀血证。
中医内科学
其基本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火 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 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气 虚及阳、气损及阳,而致阳气虚之别。
中医内科学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火热亢盛者属于实证;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者, 则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常相互转化。火热炽盛,迫血妄行,反复 出血之后,可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气随血伤, 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体外成 为瘀血;瘀血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亦可导致出血反 复不止。因此,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瘀血留着,既是出血的结果, 又是引起继续出血的病理因
血
证
【学习目标】
1.掌握血证的概念、诊断与归预后、 预防调护。
3.了解血证的中医适宜技术。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 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形成以出血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统称为血证。
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血证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血证(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7,分数:7.00)1.患者小便频数带血,其色淡红,饮食减少,精神困惫,面色萎黄,腰背酸痛,少腹坠胀不舒,头晕耳鸣,舌质淡,脉虚软,治疗主方宜选A.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B.六味地黄丸合无比山药丸C.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D.无比山药丸合六君子汤E.六味地黄丸合六君子汤2.患者鼻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宜选A.白虎汤B.玉女煎√C.泻白散D.茜根散E.化肝煎3.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出自何书A.《景岳全书》B.《济生方》C.《血证论》D.《丹溪心法》E.《先醒斋医学广笔记》√4.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出于何书A.《景岳全书》B.《济生方》C.《血证论》√D.《先醒斋医学广笔记》E.《医林改错》5.下列哪一种治法,不是《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大法A.止血B.宁血C.补血D.凉血√E.消瘀6.吐血过多,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在止血同时,应选A.独参汤√B.黄土汤C.四逆汤D.生脉散E.归脾汤7.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其治法是A.清热泻火,凉血止血B.清热化湿,凉血止血C.滋阴降火,凉血止血√D.清热利湿,化瘀止血E.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二、B型题(总题数:9,分数:27.00)∙A.滋阴清火,凉血止血∙B.滋阴润肺,凉血止血∙C.清肺泄热,凉血止血∙D.清热润肺,凉血止血∙E.清胃泻火,凉血止血(1).鼻衄,口干咽燥,或身热汗出,咳嗽痰黏而少,舌红,苔薄黄,脉数,治法应选用(分数:1.50)A.B.C. √D.E.(2).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喜饮,口臭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应选用(分数:1.50)A.B.C.D.E. √∙A.黛蛤散合十灰散∙B.泻白散合黛蛤散∙C.玉女煎∙D.龙胆泻肝汤∙E.泻心汤(1).患者鼻衄,头痛眩晕,目赤,烦躁易怒,口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其治宜用何方加减(分数:1.50)A.B.C.D. √E.(2).患者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宁,舌质红绛,脉象弦数,其治宜用何方加减(分数:1.50)A.B.C.D. √E.∙A.滋阴降火∙B.滋阴润肺∙C.清肺泻热∙D.清热润肺∙E.清肝泻火(1).鼻衄,口干咽燥,或身热汗出,咳嗽痰黏而少,舌红,苔薄黄,宜用何法以凉血止血(分数:1.50)A.B.C. √D.E.(2).齿衄,血色淡红,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少苔,脉细弱,宜用何法以凉血止血(分数:1.50)A. √B.C.D.E.∙A.连理汤∙B.驻车丸∙C.地榆散或槐角丸∙D.香连丸∙E.乌梅丸(1).久痢不愈,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细弱,宜选何方(分数:1.50)A.B. √C.D.E.(2).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宜选何方(分数:1.50)A.B.C. √D.E.∙A.大柴胡汤∙B.泻心汤∙C.黛蛤散∙D.龙胆泻肝汤∙E.滋水清肝饮(1).鼻衄,目眩耳呜,烦躁易怒,两目红赤者,首选(分数:1.50)A.B.C.D. √E.(2).吐血,色红或紫晴,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者,首选(分数:1.50)A.B.D. √E.∙A.阴虚火旺∙B.气不摄血∙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尿血常见临床证型有(分数:1.50)A.B.C. √D.(2).吐血常见临床证型有(分数:1.50)A.B. √C.D.∙A.石韦散∙B.小蓟饮子∙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1).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治疗宜用(分数:1.50)A.B. √C.D.(2).小便热涩刺痛,尿血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治疗宜用(分数:1.50)A.B. √C.D.∙A.泻白散合黛蛤散∙B.龙胆泻肝汤∙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便血 1.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2.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六)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七)紫斑 1.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2.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04 类证鉴别
1.尿血与血淋
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出, 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 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2.咳血与吐血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
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 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 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 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血证
中医药大学 卢老师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临证加减
调护
01 概 述
1.概念
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 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鼻衄、齿衄、咳血(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紫斑。
2.源流
《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 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 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3.便血之远血与近血
远血其位在胃、小肠(上消化道),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 色或黯紫色。
近血来自乙状结肠、直肠、肛门(下消化道),血便分开,或便 外裹血,色多鲜红或黯红。
4.紫斑与出疹
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 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 压之褪色,摸之碍手。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的血四法。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 治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 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 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 便血的方剂。
《诸病源候论》将血证称为血病。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 《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
名概之。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
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 不能摄血。
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 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此外,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妨碍新 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03 诊 断
(一)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
5.紫斑与丹毒
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 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05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辩证要点
1.辨病证之不同
(1)吐血与咯血鉴别; (2)尿血与血淋鉴别; (3)便血与痔疮、痢疾鉴别;
2.辨病变部位
鼻衄:肺、胃、肝; 吐血:胃、肝; 齿衄:胃、肾; 尿血:膀胱、肾、脾。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
2.胃热炽盛证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 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 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3.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 (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 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02 病因病机
病因
内因: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久病阴伤、 气虚、血瘀)。
外因:感受外邪,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
病位病机
血证的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 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
外两类。
病理性质
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 属于虚证。
虚实常发生转化。 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
2.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实证当清气降 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 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 血止血之法。
分证论治
鼻齿咳呕便尿紫 衄衄血血血血斑
(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
主症: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 质红,苔薄,脉数。
均可诊断为鼻衄。 (二)齿衄: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即可诊断为齿衄。
(三)咳血 1.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
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2.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四)吐血 1.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2.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
3.辨证候之虚实
(1)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 (2)根据出血诱因、病位、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伴随症状而
分型论证; (3)临床上以火热亢盛、阴虚火旺、正气亏虚证候为多见。
治疗原则
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1.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 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