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血证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吐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清·何梦瑶《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
日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其发病概由胃络受损所致,因胃腑本身或他脏疾患的影响,导致胃络损伤,血溢胃内,以致胃气上逆,血随气逆,经口吐出,其中以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辛辣厚味,致使胃中积热,胃络受损;或肝气郁结,脉络阻滞,郁久化火,逆乘于胃,胃络损伤;以及劳倦过度,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内等三种情况所致的吐血为多见。
吐血治疗当辨证候之缓急、病性之虚实、火热之有无。
吐血初起以热盛所致者为多,故当清火降逆,但应注意治胃、治肝之别;吐血量多时容易导致气随血脱,当急用益气固脱之法;气虚不摄者,则当大剂益气固摄之品,以复统摄之权;吐血之后或日久不止者,则需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便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血不循经,溢入胃肠,随大便而下,或大便色黑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若病位在胃,因其远离肛门,血色变黑,又称远血;若病位在肠,出血色多鲜红,则称近血。
便血的原因多样,但以热灼血络和脾虚不摄两类所致者为多。
故清热凉血、健脾温中为便血的主要治法。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因出血量及病位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尿血的病位在肾及膀胱,其主要病机是热伤脉络或脾肾不固,血入水道而成尿血。
治疗当辨证候之缓急、病性之虚实、火热之旺盛。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一节郁证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烟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广义: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单只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病因】①情志失调②体质因素【病机】病位:肝,可涉及心、脾、肾病性:初多实,后虚或虚实夹杂病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肝喜条达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诊断要点】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中青年女性,情志内伤病史【辨证要点】①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②辨明症候虚实【治疗原则】理气疏肝,调畅气机,移情易性第二节 血症血症:凡血液不寻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吐血》著名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治血四法【病因】①感受外邪②情志过极③饮食不节④劳欲体虚⑤久病之后【病机】各种原因共同病机: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诊断依据】出血①鼻衄②齿衄③咳血④吐血⑤便血⑥尿血⑦紫斑 【病症鉴别】 鼻衄咳血吐血尿血尿血与血淋 尿血与石淋血症主要类型【辩证要点】①辨病证不同②变脏腑病变之异③辨证候之虚实【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分证论治】尿血紫斑第三节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金匮要略》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用温药和之《仁斋直指方》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病因】①外感寒湿②饮食不当③劳欲体虚【病机】病位:肺、脾、肾主要病机:三焦气化失宣。
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病性:总属阳虚阴盛,疏化失调,阴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温化,以温药和之。
治标之法:发汗、利尿、攻逐;治本之法:健脾、温肾【分证论治】悬饮溢饮第四节消渴消渴:以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内经》记载“消瘅、肺消、膈消、消中”《金匮要略》最早提出治疗方药,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为下消(经谓肾消)【病因】①禀赋不足②饮食失节③情志失调④劳欲过度【病机】病位:肺、胃、肾(关键)病性: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病机:伤及阴气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肾阳虚衰【诊断依据】三多一少,尿甜味,并发症: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盲、疮痈,遗传性【病证鉴别】【辨证要点】①辨病位(上(肺燥)、中(胃热)、下(肾虚)消)②辨标本(阴虚为主、燥热为标→阴阳俱虚)③辨本病与并发症(痈疽、眼疾、心脑病)【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症—第二节—血证

(四) 吐 血
1.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加减
3.气虚血溢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五)便 血
1.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2.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黄土汤加减
外感热邪,湿热,气郁(实火)
阴虚火旺(虚火) 气虚
气损及阳
病因病机归纳(续)
火热亢盛,迫血妄行
阴虚火旺 气虚不摄
(实证)
失血过多 阴亏气耗 气虚、阴虚
(虚证 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齿 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 血:经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气道而来,血色鲜红,间夹涎沫,或痰血相兼,
(二) 齿 衄
1.胃火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三)咳 血
1.燥热伤肺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加减
2.肝火犯肺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加减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辨证要点 之 辨病证
血证具有明确而突出的临床表现——出血,一 般不容易混淆。但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 血部位的不同,应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证。
血液口中而出:吐血、咳血。 小便出血:尿血、血淋。 大便下血:便血、痔疮、痢疾。
辨证要点 之 辨病位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应 注意辨明。
【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血证【定义】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引起血证的原因较多,但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以风热燥邪为主;内伤多与酒热辛肥、抑郁忧思、体虚久病等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出血,表现为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具体应根据出血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
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
大便呈暗红色或黑如柏油。
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便血有远近之别,远血病位在胃(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近血来自肠道(下消化道:结肠、直肠、肛门),血便分开或便外裹血,血色多鲜红或暗红。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小儿及成人皆可患病,但以女性多见。
第六章 2气血津液辩证

肺——咳喘,咳痰,胸闷,喉中痰鸣; 胃脘——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 神窍——神昏癫狂; 躯体——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颈部——瘰疬瘿瘤,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舌苔白腻
或黄腻,脉滑。
治法方药:化痰——二陈汤
3. 饮证
概念: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胃肠、胁下、
治法方药: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
(四)血寒证
概念: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
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肢体或少腹等患处冷痛拘急,得温则减,遇寒
加重,皮肤紫暗、发凉;
或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痛经、闭
经;
畏寒,面唇青紫,舌淡紫,脉沉迟或涩。
治法方药:温经活血——温经汤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三)气滞证
概念:指人体脏腑经络组织气机阻滞,运行不
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或病变部位胀闷、胀痛
、窜痛。
症状时轻时重,走窜不定,按之无形,随嗳气
、矢气、太息而减轻,或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 喜悦而加重或减轻,脉象多弦。
治法方药:行气——金铃子散、五磨饮子
(四)气逆证
概念:指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而不顺降
第六章 辩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主讲:吴平
教学目标:
熟悉:气、血、津液病的各种证型及临
床表现
了解:各证型的治法、方剂
难点:气血同病
概念: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藏象学说中有关气血 津液的理论,对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以辨别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的辨 证方法。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概念:由于元气不足,或气的功能减退所致脏
短,倦怠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脉虚弱。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课件

病因
感受外邪 情志过极 饮食不节 劳欲体虚 久病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感受外邪
风、热、燥、火为主; 伤于上,则衄血、吐血、咳血; 伤于下,则尿血、便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情志过极
肝郁化火,木火刑金则衄血、咳血; 肝火犯胃,灼伤胃络则吐血、便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饮食不节
食生湿热,热伤脉络;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气虚,血失统
虚:阴、阳、气(血) 实:血分、五脏、六腑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治疗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治火
寒 降 引 阴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治气
清气 降气 补气 理气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治血
敛血 凉血 袪瘀 养血 宁血
和 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鼻衄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 实:肺、胃、肝 虚:脾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齿衄(牙衄、牙宣)
主要与胃肠与肾有关;
胃火炽盛 阴虚火旺
清胃泻炎、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 合泻心汤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 合茜根散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咳血
肺 肝 肾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咳血
肺 燥热伤肺 肝 肝火犯肺 肾 阴虚肺热
清热润肺、 宁络宁血
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
滋阴润肺、 宁络止血
黑便
咳血
吐血
肺
胃
鲜红
暗红
痰液
食物残渣
咳嗽、胸闷、喉痒 胃脘不适或胃痛、 恶心
少见
多见
咳血与口腔出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病证鉴别
吐血
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气血津液病证一、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病理基础:气机瘀滞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病性: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以气为主。
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移情易性。
1.痰气郁结证(梅核气):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气郁痰凝,阻滞胸咽)2.心神失养证(脏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人喊叫等。
舌质淡,脉弦。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噎膈与梅核气: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
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
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二、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病机:实火--火热熏灼、迫血妄行;虚火--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治则: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治气(实证清气降气,虚证补气益气);治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
三、痰饮是指体内谁也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分类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3.溢饮:身体疼痛而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治疗原则:以温化为原则。
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
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之形成。
故《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同时还应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气血津液病证1.郁证一、郁证的概述临床表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痞满,胁肋胀痛,易怒喜哭,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二、郁证的病因病机1.病位: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2.病因:七情、思虑、脏气素虚3.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4.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三、郁证辨证论治主症: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怒喜哭,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注意:1.郁证痰气郁结证与噎嗝痰气交阻证鉴别:2.血证一、血证的概述1.鼻衄2.齿衄3.咳血4.吐血5.便血6.尿血7.紫斑二、血证的病因病机病机:热迫血溢,气虚失摄,瘀血阻络三、血证辨证论治1.鼻衄:肝火很大龙将军,气喘嘘嘘的归来,会见性感火辣的玉女,在沸腾的热水中蒸桑拿,流鼻血了。
2.齿衄:从阴暗的火堆里捡来六个黄色的茜根,火速回家细心清洗了下吃,吃得牙齿出血了3.咳血:咳嗽,痰中带血雪白的林黛玉肝火老大了,因为天气燥热就特别伤心,躲在阴暗的废墟里咳血百斤注意:咳血与咳嗽4.吐血:吐血,呕吐咖啡色物质,呕吐深红色物质肝火很旺的龙将军,在开会时感觉特别热感到十分灰心,气喘嘘嘘地吐血归西了注意1.吐血与呕吐相鉴别2.吐血气虚血溢证与噎嗝瘀血内结证鉴别5.便血:去很寒冷黄土高原上玩,在潮湿闷热的羊肠小道发现了地榆槐角,气喘嘘嘘地偷回来下啤酒,吃完便血了注意便血与痢疾相鉴别6.尿血:尿血,小便色深红或浅红小鸡尿血了,知道归来吃山药注意尿血与淋证血淋的鉴别7.紫斑: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3.痰饮一、痰饮的概述痰饮分类:(1)痰饮:饮停胃肠(2)悬饮:饮流胁下(3)溢饮:饮溢肢体(4)支饮:饮邪支撑胸肺二、痰饮的病因病机1.病位:肺、脾、肾、三焦2.病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体虚3.病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4.治则:温化为原则,“病痰饮者,当与温药和之”三、痰饮的辨证论治注意:悬饮邪犯胸肺证与胸痹、胁痛的鉴别注意:1.溢饮与水肿之风水相搏证鉴别2.支饮与悬饮鉴别A.痰饮B.伏饮C.悬饮D.溢饮E.支饮4.消渴一、消渴的概述症状:重点二、消渴的病因病机1.病位:肺、胃、肾,以肾为关键2.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3.病理因素:虚火、浊瘀4.病理性质:阴虚为本,燥热为标5.转化:1)阴损及阳,阴阳俱虚;2)病久入络,血脉瘀滞6.治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三、消渴辨证论治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尿有甜味注意:消渴下消与淋证膏淋的鉴别5.内伤发热一、内伤发热的概述概念: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火 治气 治血
尿血
紫斑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鼻衄----与外伤的鉴别(有外伤的病史、很 少有全身症状);
----经行衄血(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 的关系);
齿衄----与舌衄的鉴别(出血的部位不同) 咳血----与吐血的鉴别(从出血的部位、伴
随症状、血色) ----与肺痈的鉴别多伴脓血、气味腥臭 ----与口腔出血鉴别(多伴唾液)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 ----归脾汤
七.转归与预后
预后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 1.引起血证的原因;外感易治,内伤难求 新病易治,久病难治 2.出血量:量少者病轻,量多者病重 3.兼见症状有关:伴发热、咳喘,脉数 者,一般病情较重
总结
鼻衄
齿衄
咳血 吐血
外感 内伤
便血
火盛 气伤
辨清 虚实 寒热
活血止血
分证论治:
鼻衄:1.热邪犯肺----清热泻肺,凉血止血 ----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 ----归脾汤
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清胃散合泻心汤
吐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咳血的鉴别(如前述); ----除外口腔、鼻咽部出血;
便血----与痢疾鉴别(有发热恶寒、脓血相 间腹痛、里急后重等);
尿血----与血淋鉴别(痛与不痛); ----与石淋鉴别(尿中夹杂沙石、腰痛)
紫斑----与出疹鉴别(高出皮肤、压之褪色 摸之碍手)
----温病发斑鉴别(发病急、伴有高热 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 抽搐、病情凶险)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
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金GUI要略》----记载了关于吐血和便血 的方剂(泻心汤、柏叶汤和黄 土汤);
《诸病源候论》---首先将该病证称为“血病”; 在病因病机方面有了较详 细的论述;
《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济生方》----诸多因素中以“热”居多; 《素问玄机原病式》支持了由热导致出血的病
机; 《医学正传》-----首先提出了“血证”的病名;
现代临床规范
三.证候特征
出血部位----口鼻、尿道、肛门、肌肤 等;
出血的常见证候----火热亢盛、阴虚火 旺和正气亏虚;
掌握了以上三种证候的特征对血证 的辨证有着重要的意义。
证候名称
三种证候的特征
起病 病程 主症 伴随症状
舌苔脉象
热盛迫血
急
初期 出血 发热、烦躁
舌红 苔黄少津
口渴、便秘尿黄 脉眩数或滑数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症 第二节 血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一.血证的定义
凡有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蒸 或气虚不摄,使致血液不循常
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 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
所形成的疾患。
二.历代沿革
《内经》----对血的生理和病理有比较深入 的认识;有关于血溢、血泄、 衄血、咳血、呕血、溲血和便 血等病证的记载;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 ----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
紫斑:也叫“肌衄”或“葡萄疫”。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
----与丹毒鉴别(红斑局部常伴有红肿 热痛)
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 2.辨脏腑病变的不同:同一病证可 由不同的脏腑引起; 3.辨证候寒热虚实;火(虚实)
治疗原则:
治疗血证,应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 机和损伤的脏腑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 情轻重而辨证论治;
1.治火----清热泻火、滋阴降火 2.治气----清气降气、补气益气 3.治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归脾汤
便血:1.肠道湿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地榆散或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 ----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黄土汤
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阴虚火旺
缓
稍长 反复出血 口干咽燥、颧红 舌红 苔少 盗汗、头晕、耳鸣 脉细数 腰膝酸软、潮热
气虚不摄
缓
长
久治不愈 神情倦怠、心悸 舌淡
气短懒言、头晕 脉弱
食欲不振、面色苍白
四.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情志过极 嗜食醇酒厚味 劳倦过度 久病或热病之后
直接受热或化热导 致血液不循常道--出血
各种原因损伤正气, 气虚不能摄血----血溢 于脉外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和降气。
《景岳全书》-----“火盛”和“气伤” 《血证论》----提出治血四法
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对目前临床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血溢 血泄 衄血 咳血 呕血 溲血 便血
病证
火盛
火热
+
气伤
病因病机
证候特征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