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试卷(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试卷(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都市的是( )A. 开封B. 临安C. 大都D. 泉州2.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子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南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3.每个时代都会有其主流文学形式。

宋代的主流文学形式是( )A. 诗B. 词C. 曲D. 小说4.某班级正在举办宋词朗诵会,下列哪一人物的作品不能出现在这一朗诵会中( )A. 李清照B. 苏轼C. 关汉卿D. 辛弃疾5.北宋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A. 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B. 食客盈门的酒楼C. 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D. 好汉比武的擂台6.《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A. 社会分工完成B. 市民生活丰富C. 民间艺术精湛D. 边境贸易繁荣7.“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宋代的诗句描写的是当时哪一节日的情景( )A. 元旦B. 清明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8.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 苏轼B. 李清照C. 岳飞D. 辛弃疾9.元朝戏曲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杂剧表述错误的是()A. 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B. 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C. 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D. 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10.下列杂剧家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①苏轼②郑光祖③王实甫④白朴⑤李清照⑥关汉卿A. ①②④B. ①②③⑤C. ②③⑥D. ②④⑥二、非选择题11.改错辨析:请找出下文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杯酒释兵权”事件是下列哪位皇帝所为()A.唐玄宗B.宋太祖C.宋太宗D.明太祖2.下图中1和2的位置分别应是()A.西夏和辽B.金和西夏C.辽和西夏D.西夏和南宋3.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铁铸跪像,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位读书人做此感慨是因为()A.秦始皇焚书坑儒B.卫青抗击匈奴C.蒙恬反击匈奴D.秦桧谋害岳飞4.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皇族内部争夺帝位D.身居要职发动兵变5.下列选项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C.“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D.“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6.《宋史》中记载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B.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C.南方是粮食的主产区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7.北宋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A.市B.坊C.瓦子D.勾栏8.《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A.社会分工完成B.市民生活丰富C.民间艺术精湛D.边境贸易繁荣9.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受束缚严重,地位低下,“三寸金莲”便是铁证之一。

你知道女子缠足的陋习是从什么时候逐渐传开的吗()A.唐朝B.五代十国C.宋朝D.元朝10.秦朝和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分别是()A.科举制行省制B.科举制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行省制D.郡县制丞相制11.瓦子出现的原因是()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②商业的繁荣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④经济重心的南移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2.2017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2017年3月在北京拉开大幕,元朝时管辖大都(今北京)的行政机构是()A.辽阳行省B.甘肃行省C.陕西行省D.中书省13.深圳某中学校园电视台举办电视知识大赛,主持人出了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目。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金夏元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金夏元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西藏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是在()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两宋与下列少数民族并立过程,没有送岁币的是()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3.著名学者余秋雨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过程。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②市民文化的发展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④城市经济的繁荣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南宋灭亡②忽必烈定国号为元③蒙古军队灭金④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5.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A.修建长城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开发江南6.元朝商业繁荣,其中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是()A.长安 B.泉州 C.大都 D.杭州7.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A.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C.苏湖地区成为全国政治中心D.宋代长江太湖地区开始开发8.《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

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9.元朝形成的新民族是()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白族10.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为此,下列不属于他采取的措施的是( )A.给予主要文官武将更大的权力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11.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12.宋代为了改变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采取了不少应对策略。

下列属于这方面改革措施的是()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③重用武将平定全国④领兵权与发兵权分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毕昇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以下发明与他相关的是()A.造纸术 B.元代火炮 C.宋代罗盘针 D.活字印刷术14.下列史实与“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无关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唐朝文成公主入藏C.元朝回族的形成 D.明朝戚继光抗倭15.以下为《大唐盛世》历史剧的若干场景,其中需要修改的是()A.农民使用曲辕犁耕种土地 B.李白在酒馆的墙壁上题诗C.玄宗接见各国来访使节 D.僧人阅读活字印刷的佛经16.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金夏元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金夏元时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我国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2.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杭州 B.泉州 C.广州 D.景德镇3.下列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C.商业繁荣 D.文化繁荣4.马克思曾这样写道:“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族。

”马克思评价的“他”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骨打 D.元昊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设立宣政院 B.建立三省六部制C.推行行省制度 D.设立刺史6.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

这一幕发生在( ) A.907年 B.950年 C.960年 D.966年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

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8.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应是( )A.东京 B.临安C.应天 D.建康10.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

下列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赵匡胤建立北宋②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 ③元昊建立西夏国④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1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测评卷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测评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评卷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错选、多选、漏选都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30分)1.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着眼于( )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镇压人民的反抗D.保障皇权的稳固2.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建立起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下列关于契丹族的兴起和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原居于辽河上游一带,是一个游牧民族B.阿骨打统一契丹各部,于10世纪初建立了政权,国号“辽”C.唐朝末年,契丹人逐渐学会种庄稼,建造房屋和城邑,生产手工业品D.契丹建国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3.即使北宋统治者一再屈辱求和,金军仍直驱南下,攻破东京,掳走宋微宗、宋钦宗和嫔妃太子、宗成3000余人,并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北归金朝,北宋灭亡。

北宋政权灭亡于( )A.1126年B.1127年C.1128年D.1129年4.“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抗金英雄岳飞墓阙两边所题的对联,其中的“佞臣”是指下面选项中的( )A.秦桧B.曹利用C.宋高宗D.宋钦宗5.下列历史现象能够说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 )①“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②“苏湖熟,天下足”;③“国家根本,仰给东南”;④宋金议和。

A.①②B.③①C.②③D.①④6.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渐融合是促进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加快了北方民族的融合;②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发展选拔更多人才;③契丹政权吸收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减轻人民负担;④那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①7.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指()A.赵匡胤和铁木真B.赵匡胤和忽必烈C.赵构和铁木真D.赵构和忽必烈2.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的计策起到的作用是()A.加速了宋王朝的统一进程B.使宋王朝免遭外族入侵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提高了宋王朝的行政效率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中写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表明()A.宋朝等级森严B.宋朝商业繁荣C.宋朝重农抑商D.宋朝重文轻武4.下面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A.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B.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C.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发展局面D.客观上促进了宋辽双方的经济交流5.诗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

下列诗词能够反映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6.他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率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这位“出色的将领”是()A.黄巢B.文天祥C.岳飞D.忽必烈7.对以下大事年表的解读,正确的是()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8.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就是所谓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部部部 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学校:班级: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烽火台又称烽燧,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信息的高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曾经“烽火戏诸侯”使少数民族攻破镐京,导致西周灭亡的国王是()A. 周文王B. 周武王C. 周幽王D. 周平王2.史书上载:“益干启位,启杀之。

”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 实行了禅让制B.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 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3.“(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受封后的“叔鲜”“叔度”的身份是()A. 诸侯B. 卿大夫C. 士D. 县令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禹建立夏朝②盘庚迁殷③牧野大战④启继承王位A. ①②③④B. ①④②③C. ②③④①D. ④①③②5.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王位世袭制的王朝是()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6.“暴君亡国,明君兴政。

”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明显与其他三人不同的一位是A. 汤B. 桀C. 周文王D. 周武王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8.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A. 龟甲或兽骨上B. 竹简或木牍上C. 丝帛或麻布上D. 宣纸上9.著名学者夏鼐说:“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出现玉器④出现了鱼纹彩陶盆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10.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2018.5一、选择题1.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晋惠帝B.隋文帝C.隋炀帝D.唐玄宗2.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无力上学,其母折荻为笔,以沙为纸,教其读书,终跳龙门。

欧阳修做官的途径很可能是( )A.通过科举考试做官B.通过推荐做官C.继承先代爵位世袭做官D.通过经商致富做官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北魏D.西晋4.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理念,并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断的皇帝是( )A.唐高宗B.唐玄宗C.唐太宗D.宋太祖5.下列工具中属于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的是( )6.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皇帝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

下列事件与之直接有关的是 ( )A.昭君出塞B.文成公主入藏C.丝绸之路D.张骞出使西域7.“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

对外国人来说……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

”下列事件不能说明唐朝对外开放的是 ( )A.遣唐使来华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8.小明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玄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9.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湮没了一些其他的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

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 ) A.南北朝时期 B.三国时期C.春秋战国D.五代十国10.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地方设置转运使11.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

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5、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

”这期间,被金灭亡的汉族政权是()A辽朝 B北宋C西夏 D南宋6、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瓦子 C景德镇的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7、“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

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应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8、右图是北宋纸币钢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研究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请你为该展厅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名称()A宋代商业繁荣B民族政权并立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10、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瓦子 C景德镇的兴起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11、右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12、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己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下列史实和此表述不相符的是()A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B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宋初,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南方的两倍多13、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其中的a、b、c、d指四个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②b的都城在上京③与c并立的两个政权是由契丹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④d的建立者是忽必烈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4、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

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C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15、右图为中国历史纪年表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所指的朝代分别是()A①北魏②南宋③元B①北周②陈③西晋C①辽②南宋③元D①辽②东晋③元16、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 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 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17、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下列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 曲辕犁②铁犁铧③木棉纺车④秧马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18、“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19、图1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 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20、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21、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198% 802%唐代432% 568%北宋629% 371%据上表可知()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22、《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23、图2中的历史人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

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的是()①建立了元朝②创立行省制③灭亡南宋④废除丞相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24、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

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西汉B唐朝C元朝 D清朝2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D 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4月24日,“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华光礁1号”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该船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人民网(1)根据材料写出这艘“商船”原定的航行路线。

(2分)当时这艘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什么?(2分)材料二据考证,“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

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

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2)结合图9与相关内容,指出这艘沉船的出土文物主要是什么物品?(1分)请写出这些物品的著名产地之一。

(1分)当时政府在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2分)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贫易主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海上丝绸之路》(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4分)材料四 1087年,北宋正式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宋王朝南迁后,福建成为南宋王朝的大后方。

泉州处在南宋海岸线的中心,南可通两广,北又近江浙,所以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格外重视和扶持。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岸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享有丰厚利润的海上丝绸之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分析泉州海外贸易独特发展的历史条件。

(4分)2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1)材料一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4分)材料二(2)材料二呈现的内容分别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6分)材料三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

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

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

(2分)材料四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4)请写出材料四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

(2分)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1分)材料五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市亩)朝代产量(市斤)两汉140唐154宋185(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5)上表中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时期,商业高度繁荣,纸币出现,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

(3分)28、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九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4分)材料二(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2分)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

——唐·周匡物《及第谣》(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5分)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