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检验科临床血液学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检验科临床血液学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检验科临床血液学常见疾病鉴别诊断一、引言血液学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领域,它通过检验血液样本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血液学疾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和检验指标。

本文旨在介绍血液学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进行疾病鉴别诊断。

二、白细胞疾病的鉴别诊断白细胞疾病是血液学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白细胞增多症和白细胞减少症。

鉴别诊断的关键在于通过血象检查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原因。

1. 白细胞增多症的鉴别诊断白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的疾病。

常见的白细胞增多症包括感染性病变、炎症性疾病、白血病等。

根据血象检查结果,可以通过以下特征进行鉴别诊断:(1)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增多症类型,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血象中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的上限,伴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和中性粒细胞活化等特征。

根据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进一步确定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措施。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

常见原因包括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除了血象检查,还可以通过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染色、骨髓穿刺等进一步鉴别诊断。

(3)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

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白血病等。

血象中淋巴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可以通过镜检来鉴别诊断,而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则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2. 白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疾病。

常见的白细胞减少症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药物反应等。

根据血象检查结果,可以通过以下特征进行鉴别诊断:(1)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减少症类型,常见于感染、骨髓抑制等情况。

血象中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的下限,伴有粒细胞核左移和粒细胞功能异常等特征。

进一步检查包括骨髓穿刺和其他相关检查可以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血小板减少证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证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证诊断标准
一般情况下,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是血常规中的血小板值低于正常值、受伤后血流不止、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等。

1、血常规中血小板值低于正常值:
在血常规检测时血小板值的正常范围为100×10^9/L~300×10^9/L,当血小板低于血小板数值最小范围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2、受伤后血流不止:
血小板在机体出现血管破裂后起到修复伤口的作用,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划伤皮肤后,伤口较小但血流不止,按压不能有效止血的情况下,可能会判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3、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会发生碰撞的情况,造成皮下血管或内部毛细血管等血管的破裂,如血小板正常人体可快速修复,如果人体血管修复速度减缓就会出现内出血情况,此时因为没有伤口,血液会在皮下堆积形成紫色板块,此时很可能会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会对人体凝血机制造成较大影响,此时应立即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正确方式治疗。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一、概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目前国内尚无基于人口基数的ITP流行病学数据,国外报道的成人ITP年发病率为(2~10)/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育龄期女性略高于同年龄组男性。

该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

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部分患者有乏力、焦虑表现。

ITP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分别于2009、2011、2012、2016年对"成人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4次更新,2018年发布了中国成人ITP治疗指南。

ITP国际工作组及美国血液学会(ASH)在2019年均对其既往发布的共识、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

结合国内临床研究进展及实际情况,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专家对中国成人ITP诊治指南(2018版)进行修订,旨在为成人ITP诊治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导。

二、诊断要点ITP的诊断仍基于临床排除法,须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

除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体检外,其余诊断要点包括:1.至少连续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外周血涂片镜检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ITP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各种恶性血液病、肿瘤浸润、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感染、疫苗接种等所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及假性血小板减少。

itp诊断标准

itp诊断标准

itp诊断标准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IT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

以下是ITP诊断标准的详细内容。

一、临床表现。

ITP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和黏膜出血(如皮下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症状(如皮下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等)、淋巴结、脾脏和肝脏肿大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疲乏、乏力、头晕、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小板计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低于正常范围(<10万/μL),但也有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在10-15万/μL之间。

2.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

3. 凝血功能检查,ITP患者凝血功能一般正常,但在严重出血时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三、排除其他疾病。

ITP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对于确诊ITP至关重要。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排除其他疾病的过程,ITP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骨髓穿刺结果和排除其他疾病。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ITP:1. 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10万/μL,排除其他疾病;2. 血小板计数在10-15万/μL之间,且存在典型的出血症状,排除其他疾病;3. 骨髓穿刺结果符合ITP的特征,且排除其他疾病。

综上所述,IT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

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ITP。

ITP的诊断标准有助于规范诊断流程,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以防止大量出血。

因此,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易出血并面临更高的出血风险。

虽然血小板减少症可以由健康人群患有,但诊断标准有助于医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Diagnostic Criteria有几个临床诊断标准可以用来确定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每个标准都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个是血小板颗粒比率。

血小板颗粒比率指的是患者的血液中血小板颗粒数量与血小板总数之间的比率。

根据《国际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IPTDS),正常血小板颗粒比率应为至少50%。

其次是血小板大小分布宽度(MPV)。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大小分布宽度应该在7.5-11.5μm之间,但在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中,MPV通常会偏低,比正常水平低2.5μm或更多。

第三个是血小板形态指数(PDW),PDW是血液中的血小板的形态统计分析的指标,它是血小板的大小指标。

根据IPTDS,正常PDW水平应该在13-15%之间。

最后一个诊断标准是血小板平均体积(MPV),MPV可以帮助医生定性血小板是否正常。

根据IPTDS,正常MPV水平应该在7.5-11.5μm之间。

血小板减少症的其他诊断标准除了上述常见的四个临床诊断标准外,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诊断标准可以用来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这些标准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沉淀试验,血小板膜碎裂试验和板血浆比率,以及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抗原(HPA)的血清学检测。

血小板减少症的根本原因血小板减少症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由疾病(如癫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IV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由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和骨髓移植引起的毒性反应;和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Conclusion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患有该病的患者易出血并面临更高的出血风险,因此诊断标准对于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十分重要。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鉴计数减少,血细胞形 态无异常。
2. 体检脾脏一般不增大。 3.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有成
熟障碍。 4. 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二)鉴别诊断
1.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白血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
(三)分型及分期
1.新诊断的ITP 指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病人。 2.持续性ITP 指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病人。 3.慢性ITP 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ITP病人。 4.重症ITP 指血小板<10×109/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生新的出 血症状,需要采用其他升高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有治疗的药物剂量。 5.难治性ITP 指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病人: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仍需要治疗以降低出血的危 险;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确诊为ITP。

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1、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由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破坏增
加。

,脾不增大,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2、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于儿童,遗传性疾病,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出生后即有血小
板减少,且长时间内血小板计数稳定,家族中有类似表现患者,外周血图片可见体积巨大或过小的血小板;对ITP的常规治疗无效。

3、脾功能亢进:多为继发性,以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

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可以一系至三系同时减少。

血细胞减少与脾大程度不一定成比例。

4、系统性红斑狼疮:常出现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抗体、抗磷
脂抗体及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

SLE常有颊部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免疫学异常等。

5、再生障碍性贫血:获得性骨髓衰竭综合征,以全血细胞减少及其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
血为特征,网织红细胞降低。

骨髓活检特点是:脂肪滴增多,骨髓颗粒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标准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形成血栓,从而止血。

当血小板数量过少时,可能会导致出血和瘀血等问题。

因此,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的血液问题,需要及时诊断并治疗。

下面是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标准。

一、血小板数量的定义正常的血小板数量在每升血液中为150-450亿/L。

当血小板数量低于150亿/L时,就可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

二、血小板减少的分类根据血小板数量的减少程度,可以将血小板减少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

1. 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在100亿/L至150亿/L之间。

2. 中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在50亿/L至100亿/L之间。

3. 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低于50亿/L。

三、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血小板减少可能引起以下症状:1. 容易出现淤血和瘀斑。

2. 出血时间延长,口腔和鼻腔出血。

3. 月经量增多或持续时间延长。

4. 皮肤和黏膜出现瘀斑和淤血。

5. 出现血尿或黑便等症状。

四、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减少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引起:1. 免疫系统异常: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 骨髓疾病: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3. 感染:例如,HIV感染。

4. 药物:例如,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5. 食品中毒:例如,化学物质中毒。

五、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方法诊断血小板减少需要进行以下检查:1. 完整血细胞计数:通过检查血液样本中的血小板数量来诊断血小板减少。

2. 骨髓穿刺:通过检查骨髓中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来确定骨髓疾病是否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3. 其他检查:例如,免疫学检查、生化检查等。

六、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药物治疗:例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2. 输血治疗:例如,输注血小板。

3. 手术治疗:例如,脾切除手术。

4. 中医治疗:例如,中药调理、针灸等。

七、预防血小板减少的方法预防血小板减少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注意饮食:多吃含有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的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穿 PLT↓
发热
消耗过度: 分布异常:
治疗: 1.紧急处理 输注血小板;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病因
生成减少:白血病、MDS、再障
破坏过多:多与免疫有关(原发、继发) 消耗过度:DIC、TTP/HUS 分布异常:脾亢
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异常免疫作用:正常时脾参与抗原处理及抗体抗原加工,脾肿大时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合成各种自身抗体。 形成门静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异常:明显肿大的脾使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增加,久而久之
药物相关性
发病机制: 药物抑制血小板生成:1)对骨髓粒、红、巨三系抑制;
2)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
药物直接破坏血小板
不同机制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中血栓形成,
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损伤。 血清中ADAMTS-13活性正常,也不存在ADAMTS-13抗体, 由此与TTP区分
DIC
DIC
脾亢
发病机制: 过分阻留作用;
过分过筛及吞噬作用:包裹抗体或补体
的血小板或畸形血小板通过肿大的脾时,被吞噬。
血热、HIV-1、巨细胞病毒等 HP
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巨核细胞,使巨核细胞生成血小 板能力减弱
病毒对外周血血小板的直接破坏作用
抗病毒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血小板膜蛋白发生交叉反应 或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粘附于血小板膜, 导致单核局势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增加
生成减少: 白血病、MDS、 再障、淋巴瘤 破坏增多: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无辜旁观者学说”
药物相关性
“无辜旁观者学说”
药物(半抗原)+血浆蛋白=完全抗原 完全抗原+抗体=IC
(抗体直接针对药物-载体复合物,而不针对血小板抗原决定簇)
IC以非特异过程粘附于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破坏
感染相关性
病毒感染常见:包括EB病毒、微小病毒B19、登革热、流行性出
血小板减少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
2016年2月3日
病因
生成减少:
病因
生成减少:白血病、MDS、再障
破坏过多:多与免疫有关(原发、继发) 消耗过度:DIC、TTP/HUS 分布异常:脾亢
免疫相关
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TTP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