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连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 合 连加
四 培优训练 一共有多少人?
我的左边有19个人。
我的右边有27个人。
解:19+3+27=49(人) 答:一共有49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 合 连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 合 连加
五 课堂小结 连加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
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 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 合 连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 合 连加
课后作业 1.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 合 连加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1课时 连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一 复习导入
54+28= 82 54
+ 21 8 82
68−42= 26 68
−4 2 26
二 新课探究 一共摘了多少个?
(教科书第27页例题1)
怎么计算呢?
先算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的南瓜数。 28+34=62(个)
再加上第三组的南瓜数。 62+22=84(个) 口答:一共摘了84个。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 合 连加
这样写是不是有点麻烦了呢?你 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28+34+22=
你会计算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 合 连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 合 连加
28 + 31 4
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学情分析】学习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因此,复习笔算时,教师注意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习笔算的准备。
接着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卡等【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复习整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老师也非常喜欢。
老师的'家就住在维多利亚度假村附近,所以也经常去游泳。
(出示游泳池情境图)看!他们游得多快活呀!出示问题:游泳池里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又下去16个人,现在游泳池里有多少个人?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减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减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减优秀教案第【1】篇〗详细介绍:教学目标(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2、在两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口算下面的题,抽问其中一道连加、一道连减的口算过程,从而复习连加、连减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0+40+30=10+40+20=3+20+6=70-20-40=80-50-10=65-5-20=订正板演,两名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大家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然后观察一下,两道加法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加数的和也就是第二个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如果把这两道加法题连在一起写,就是一道连加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出示课题“连加、连减”。
(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128+34+23=启发提问:(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用竖式怎样计算?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自己动笔试着做一做(如果有条件,每人一块小纸黑板,每人在纸黑板上做)。
在学生自己试算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算法。
大家进行评议,公认这种算法是正确的、然后出现下面两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如果班里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必提出,以免误导)、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
小结性提问:(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得出: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还要注意每一个计算过程中,不要抄错数、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教师总结同学的意见,得出: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的错误,使计算正确、迅速、做一做:46+25+17=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分步书写,再用简便方法书写、指名一个同学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2、出示例252-20-18=启发性提问:(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2)你能根据刚才研究的连加两步式题,推想出连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吗?同学们试一试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小学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范例五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除了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连加连减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522018个西瓜34个第三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教学内容教材第35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学情分析学习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把握用竖式运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2.通过运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观看、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适应.教学重点:把握用竖式运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运算连减式题.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连加情境式引入1.(出示课件)例题鞋帽商店里有红帽子每顶28元,绿帽子每顶3 5元,灰帽子每顶22元。
王阿姨买如此三顶帽子一共要多少元?红帽子绿帽子灰帽子一共多少元?28元35元22元2.提问:(1)你能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呢(2)要求三顶帽子一共多少元,你预备如何样列式?二、新授1.教学例题(1)提问引导①观看,这道题有什么特点?②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③这道题的数比较大,口算起来比较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2)分组讨论三种方法的优劣( 课件出示)要求:①先分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运算方法(你们组预备如何做).②把本组讨论出的方法做在练习本上.③展现给大伙儿,并说说有什么优点.方法一:28+35+22=85(个)2 8 6 3+31 5 + 2 26 3 8 5方法二:2 8+31 56 3+2 28 5方法三:2 83 5+21 28 5对比三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法问:谁来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方法一:优点:1、同学们比较熟悉这种竖式的书写方法.2、在运算过程中,难度较小,不易出错.缺点:1、费时刻.2、这两个竖式不太好安排格式,假如写不行,容易显得专门乱.方法二:优点:1、写起来会比第一种方法省点时刻,少写了一个63,竖式由两个减少到了一个.2、那个竖式写起来会比较美观.(相关于第一个竖式而言)缺点:容易丢掉第二步的加号.方法三:优点:1、更省时刻2、在运算时能够把个位的8与2先相加凑十,比较方便。
缺点:1、三个数叠在一块容易出错。
(3)除了这三种方法以外还能够如何样算呢?能够把红帽子的价钱与灰帽子先加,再加绿帽子的价钱,比较方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教学设计(含教学评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教学设计(含教学评析)一.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以及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还比较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此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操作也有一定的基础,这将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际例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以及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含图片、例题、练习题等,以便进行教学展示。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例题,用于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题,如购物场景、食谱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连加、连减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减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减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减教案第【1】篇〗第一课时:连加、连减学习内容:教科书P26-27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连加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算理课前准备:情境图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这么热的天,小朋友们正帮老伯伯摘西瓜呢。
瞧,第一组28个,第二组34个,第三组23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这怎么算呢?28+34+23二、探索新知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小东买书记,又是一个周末,小东去了新华书店,你们周末去哪了?他买了些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先是买了本,是24元,又买了本30元,再买了本18一共用了多少元?算式怎么列?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神奇小积木,让我们一起算一算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的得数。
1923 2118 22 201931 2229 13 39请对你们小组的另外的三命同学的苹果个数进行调查了解,并计算三位同学的苹果总个数。
进行口算,并把口算的题目个数记录并进行计算/(附加)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反思:〖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减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案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连加,第二部分是连减。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连加、连减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种新的运算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律,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连加、连减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连加、连减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购物过程中的价格计算,引出连加、连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连加、连减的运算规律,让学生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连加、连减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巩固连加、连减的运算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口算,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所以在学习笔算时,让学生在口算的基础上理解学习,就容易多了。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竖式的简便写法。
2、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试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学前准备
二、探五、全课总结
1、出示口算题
2、导入新课
3、教学例1,出示表格
4、指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5、教学例2
6、出示巩练题
7、新课小结
8、出示思维题让学生练习
9、教师总结
先算 再算 简便写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构建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本课教学活动中,主要问题有:连加、连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如何计算比较简便?如果出现进位、退位又怎样计算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以提出问题为中心;以观察、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基本信息
课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
作者及工作单位
北海市海城区**小学郭老师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两道例题,这样安排既可以突出连加连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又有利于学生对连加连减知识的联系。教材在例1中,把统计和连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例2通过运西瓜的情景图引出连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把口算和笔算又结合起来,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灵活性是十分重要的。
1、成绩好的学生会很快掌握方法,并能准确计算,但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感到困难。特别是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2、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多种算法,这是老师正确引导。
3、由于连加连减在计算中有的要进位、退位;有的不进位、不退位;有的可以口算;有的又要笔算。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发生错误。老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教学反思
1、通过引导、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学生已掌握了按顺序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比较热烈,学生兴趣很高。
3、学生作业书写工整,计算认真。
4、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忽视进位或退位的数,出现一些错误。
5、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进位、退位的教学,培养学生养成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1、利用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突破难关。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
4、通过连加连减,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先算 再算 简便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