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5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2023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糖皮质激素
对于重症患儿,可使用 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
应,缓解症状。
支气管扩张剂
如氨茶碱等,可缓解支 气管痉挛,改善通气。
非药物治疗
雾化吸入
通过雾化吸入给药,可直接作用 于气道黏膜,局部抗炎作用强,
全身副作用小。
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儿,需采 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免疫治疗
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可增 强患儿免疫力,促进康复。
临床表现和分型
临床表现
BO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持续性 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患儿 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 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分为急性 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 慢性型BO病情最为严重,预后较 差。
03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包括症状起始时 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既往病史 、家族史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个体化治疗方案
01
02
03
04
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年龄 、体重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
方案。
对于轻症患儿可采用口服药物 治疗;重症患儿则需静脉给药
或住院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05 专家共识解读
诊断标准的更新与意义
的解读,可以加深医务人员和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02
规范诊断和治疗流程
通过专家共识的解读,可以规范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流
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03
推动临床研究和进步
专家共识的解读可以促进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和发展,推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 36•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2月第20卷第18期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张兵旗(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洛阳471003)摘要: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8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
对照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反应、肺功能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琢、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0.05);观察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 大呼气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治疗可减轻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炎症,改善其肺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单磷酸阿糖腺苷;头孢孟多;炎症反应;肺功能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疾病,由细菌、肺炎支原 体、呼吸道病毒等感染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1]。
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上 以对症支持、抗感染治疗为主,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 包括茁-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 糖苷类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其中单磷酸阿糖腺苷 是常见的抗病毒药物,而头孢孟多杀菌力强、抗菌谱 广,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
基于此,本研 究旨在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对支气管 肺炎患儿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8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
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2~16个月,平均年龄(8.94±2.91)个月;病情 严重程度:轻度25例,中度13例,重度6例。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对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对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影响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对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影响。
方法纳入我院儿科收治的9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45例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0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记录患儿不适症状消失时间,分析其治疗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咳嗽、憋喘、三凹征不适症状短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0.05)。
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能够加快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不适症状消失速度,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是影响小儿生命安全主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由合胞病毒、人类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所致[1]。
因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是造成患儿反复喘息及哮喘发生的主要因素,对其治疗缺乏特异性药物,仅是对症处理缓解临床症状,促使其尽快恢复。
干扰素作为抗病毒感染的主要药物,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抵抗病毒的作用。
现本研究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行雾化吸入,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患儿符合毛细支气管炎[2]的标准;患儿家长及法定监护人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近期未进行抗病毒等药物治疗。
纳入我院儿科收治的9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于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29例,女16例;月龄3~24个月,平均(13.71±3.49)个月;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18例;月龄3~24个月,平均(14.05±3.51)个月;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即进行吸氧吸痰、抗感染等基础处理,5%硫酸沙丁胺醇(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348)0.25mL+布地奈德(AstraZeneca Pty Ltd,批准文号H20140475)0.5mg,雾化吸入,1天2次,连续7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取组人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2μg/kg进行雾化吸入,1天2次,连续7d。
美国儿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管理(完整版)

美国儿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管理(完整版)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
近年来,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儿童身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进行管理,美国儿科学会(AAP)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2006年10月发布的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修订,为临床医师提供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证据。
毛细支气管炎(亦称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
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咳嗽,随之进展为发作性呼吸困难,咳嗽与喘憋同时发生。
毛细支气管炎常由病毒引起,最常见的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2岁以下的婴幼儿90%感染过RSV,其中40%为下呼吸道感染[1,2]。
毛细支气管炎是1岁以内患儿住院最常见的原因。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体健康。
为此,2014年美国儿科学会(AAP)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2006年10月发布的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实践指南[3]进行修订,为1个月~2岁以下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证据。
该指南不适用于免疫缺陷的患儿,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接受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
指南中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的证据不适用于具有以下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反复发作的喘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神经肌肉疾病、囊性纤维化疾病、有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但用作预防的证据适用以上患儿。
本指南也不涉及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远期后遗症(复发喘息或哮喘风险)的评估。
为方便国内儿科医师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诊治中借鉴和参考,现将指南中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指南的各项建议中,Ⅰ表示强烈推荐,Ⅱ表示中等推荐,Ⅲ表示微弱推荐;A为高质量的证据,B为中等质量的证据,C为低质量的证据,D为非常低质量的证据。
1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建议1.1 临床医师应依据患儿病史和体格检查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和评估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ⅠB)大多数毛细支气管炎病例在冬季发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患儿症状、体征包括流涕、咳嗽、呼吸急促、喘息、鼻翼扇动、三凹征,肺部可闻及啰音及喘鸣音等。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ppt课件

1
目录
共识的概要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2
概要
• 定义 • 病原学
共识内容提要
诊断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治疗
• 评估病情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保证营养 • 药物治疗
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年龄小于1岁、第一次喘息发作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22
谢谢!
23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预后大多较好, 但仍有部分患儿预后不佳
尽管绝大多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能够完全康复,不遗留后遗症, 但是仍有部分患儿需要住院治疗甚至预后不佳:
• 在美国,每1000例1岁以下感染RSV的婴儿有5.2例需要住院 治疗(RSV患儿住院率最高的年龄段是出生第30-60天的患儿)
1
• 住院患儿中3%~7%需要机械通气3
毛细支气管炎
约有34%~50%毛细支气管炎患 儿日后会继发气道高反应性疾病
哮喘
8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目录
共识的概要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9
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
• 毛细支气管炎早期呈现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 状,包括鼻部卡他症状、咳嗽、低至中等度发 热(>39℃高热不常见)
12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情严重度分级
应主要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临床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并对 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B级证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最新)

第三节毛细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1.900【定义】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
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
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
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1. 症状(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
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分,甚至100 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
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4)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 辅助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2)采集鼻咽拭子或分泌物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明确病原。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占住院儿童CAP的10%~40%[1-2],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
近年来,儿童MPP呈现不少新的特点,有关MPP的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激素使用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对儿童MPP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病原及发病机制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革兰染色阴性,难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下观察由3层膜结构组成,内外层为蛋白质及多糖,中层为含胆固醇的脂质成分,形态结构不对称,一端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黏附细胞器,黏附于呼吸道上皮。
MP直径为2~5μm,是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MP感染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之间,通过黏附细胞器上的P1黏附素等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吞噬;(2)MP黏附于宿主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等对呼吸道上皮造成损伤;(3)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系统的表现,提示免疫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在MP感染的致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
2 流行病学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
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
每3~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4-5]。
PPT课件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院内培训龙殿法主讲

方案 内容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方案
第四部分
内容
诊断和治疗
腺病毒肺炎
• • 症状学 • 细湿罗音 • 放射学改变 • 病理生理学 • 病程 • 预后
感染后BO: 持续 持续 持续 细支气管闭塞 长 不好
腺病毒: 急性、高热 后期有 2-3周 可复性 2-3周 好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方案
第二部分
内容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病因和病理
分类: 吸入刺激物有关的BO 药物有关的BO 感染后BO(儿童以感染后为主) 结缔组织疾病有关的BO(SLE/皮肌炎/类风湿) 局部损伤有关的BO 特发性BO(成人为主) 器官移植有关的BO(骨髓、肺移植)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方案
第四部分
内容
诊断和治疗
• 病程1~3周,急性, • 低热喘憋喘鸣音 • 肺功能:阻塞性 • X线:支气管周围渗出、
肺过度充气和段或段以 下肺膨胀不全。
• 可逆
毛细支气管炎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 >4~10w,亚急性, • 持续咳嗽捻发音喘鸣 • 肺功能:阻塞或限制性 • 胸片:间质浸润
支气管充气相 • CT:支气管扩张造影呈整枝树
方案
第二部分
病因和病理
内容 病原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细支气管炎的概要
定义及病理
• 毛细支气管炎即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 • 感染累及直径75~300 m的细支气管,急性炎症、黏膜水肿、上皮细胞 坏死、黏液分泌增多,致细支气管狭窄与阻塞是该病的病理基础
流行病学
• 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峰值发病年龄为2~6月龄 • <6月龄和高危婴儿有较高的病死率
药物治疗
住院患儿在严密 监测下,试用3% 高渗盐水雾化吸 入(B级证据,低 度推荐);
仅在不排除细菌 感染时选用合适 抗菌药物(B级证 据,高度推荐);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β2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激素
β2-受体激动剂
• 其他病毒病原有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除病毒外,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预后大多较好, 但仍有部分患儿预后不佳
尽管绝大多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能够完全康复,不遗留后遗症, 但是仍有部分患儿需要住院治疗甚至预后不佳:
4
5
6
7
8
9
10
• 免疫功能缺陷
• 唐氏综合征等患儿
11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目录
共识的概要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毛细支气管炎的处理流程和入院指征
基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处理流程 住院与转入ICU指征 1.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需要住 院治疗,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儿应放宽 入院指征。 2.转入ICU指征:对给予浓度50%的 氧吸入仍然不能纠正严重呼吸困难或窒 息的患儿,有转入ICU的指征,严密观 察,必要时可行气道持续正压通气或气 管插管机械通气。
目录
共识的概要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1.加强家长对疾病认识方面的宣教,积极提倡洗手、环境控制、母乳喂养。 2.RSV F蛋白单克隆抗体——帕利珠单克隆抗体(palivizumab) :
① 帕利珠单克隆抗体作为被动免疫方式已取代RSV免疫球蛋白,具有减少
RSV感染导致的住院率和明显减少重症发生率的作用。 ② 推荐可以将其应用于有发生重症风险的高危儿的预防,如早产儿、合并有 慢性肺部疾病或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③ 从RSV感染高发季节——11月份开始,每公斤体重15 mg肌注,连续5个 月,能降低RSV感染住院率39%~78%。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高渗盐水对毛细支气管炎治疗的作用机制
高渗盐水
水分渗透进入粘液层 稀释气道表面液体
破坏粘液凝胶 中的离子键
释放前列腺 素E2
从粘膜和粘膜 下层吸收水分
引起痰液分泌和咳嗽
改善粘液清除率
降低所分泌粘 液的粘度和弹 性
刺激纤毛跳 动
减轻气道的 壁层水肿
清除细支气管的痰液 改善气道阻塞
增加粘膜纤毛的清除率
Zhang L,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8 Oct 8;(4):CD006458.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情严重度分级
应主要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临床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并对 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B级证据,高度推荐)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情严重度分级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背景
2011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了“小儿细支气管炎防治学术研讨会”。 2014年美国儿科学会颁布的最新《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临床实践
指南相同 的认识,但不同国家在诊断时所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发生严重毛细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
应评估有无发生严重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度分级为中-重度毛细支 气管炎)的高危因素,如年龄<12周、早产、合并心肺疾病或存在免疫缺陷 状态(B级证据,中度推荐)。
1
• 早产(孕周<37周) • 低出生体重
2
3
• 年龄小于12周龄
• 有慢性肺疾病 • 囊性纤维化 • 先天性气道畸形 • 咽喉功能不协调 •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 神经肌肉疾病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早期症状多不典型, 易给诊断带来困难
毛细支气管炎的体征
“胸壁吸气性凹陷”示意图
• 体温升高
• 呼吸频率增快
图1:正常
• 呼气相延长 • 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
图2:“三凹征”
• 严重时可出现发绀、心动过速、脱水、 胸壁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及鼻翼扇动等 表现。
谢谢!
部分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与日后哮喘有关,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毛细支气管炎
约有34%~50%毛细支气管炎患 儿日后会继发气道高反应性疾病
哮喘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目录
共识的概要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
• 毛细支气管炎早期呈现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 状,包括鼻部卡他症状、咳嗽、低至中等度发 热(>39℃高热不常见) • 1~2 d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阵发性咳嗽
• 3~4 d出现喘息、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发 绀 • 5~7 d时达到疾病高峰
• 其他常见症状还有:呕吐、烦躁、易激惹、喂 养量下降,<3个月的小婴儿可出现呼吸暂停
“专家共识”中的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标准美国儿科学会的临床实践指南。
我们强调首次喘息发作的病史,注重喘憋等临床征象,明确提出应主要根据 病史、症状体征作出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断,进而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并评估有无发生重症的高危因素等。
刘恩梅, 等. 中华儿科杂志.2015;53(3):161-3.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策略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策略
监测病情变化、对 症和支持治疗(A 级证据,高度推 荐);
可试用支气管舒 张剂雾化吸入治 疗(B级证据,低 度推荐) 可选用雾化吸入 糖皮质激素治疗 (B级证据,低度 推荐);
病原学
• 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 • 本病具有自限性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学特点
•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嗜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病毒引起,其中RSV 仍是公认的最常见的病原体,占50%以上。 • RSV也是最易引起重症的病原体,并可引起暴发流行,危害极 大。 • 在我国南方流行高峰主要在夏秋季,而在北方则发生在冬春季。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15;53(3):168-171.
辅助检查
• 血氧饱和度监测:疾病早期(最初72 h内)
• 鼻咽抽吸物病原学检测:有助于预防隔离 • 胸部X线检查:毛细支气管炎X线表现为肺部过度充气征或 斑片状浸润阴影,局部肺不张,支气管周围炎 • 患儿如果出现下列情况,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① 脱水——电解质 ② 感染征象——血培养 ③ 重症或需机械通气——血气分析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 专家共识》解读
目录
共识的概要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的预防
共识内容提要
概要
• 定义 • 病原学
诊断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治疗
• 评估病情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保证营养 • 药物治疗
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年龄小于1岁、第一次喘息发作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β2-受体 激素受体 抗炎作用 支气管扩张作用
糖皮质激素可增加β 2受体的表达,并防止和β 2受体激动剂作用的β 2受 体下调 β 2受体激动剂可增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Barnes PJ. Scientific rationale for inhaled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long-acting b2-agonists and corticosteroids. Eur Respir J 2002; 19: 182–191.
总结
毛细支气管炎在婴幼儿中住院率高,机械通气病例与住院花费逐 渐上升。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应主要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临床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并对疾病严 重程度进行分级、对高危因素进行评估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其中支气管舒张剂可以有 效改善临床症状
支气管舒张剂中,SABA比SAMA起效快、作用强,对小气道的 舒张作用更强,比肾上腺素显著增加出院率; SABA中特布他林 比沙丁胺醇对支气管舒张的维持作用强、心血管副作用小,是毛 细支气管炎缓解喘息症状的优选药物之一
• 在美国,每1000例1岁以下感染RSV的婴儿有5.2例需要住院 治疗(RSV患儿住院率最高的年龄段是出生第30-60天的患儿)
1
• 住院患儿中3%~7%需要机械通气3
•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RSV的发病患儿约3300万,死亡数大于 10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