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革命历史小说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 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3)三大能人 A、郭振山 B、郭世富 C、姚士杰
4、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
(1)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2)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
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 (3)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红色经典? 2、试述《红旗谱》的
民族风格 3、试析梁生宝、梁三
老汉的形象
(三)、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原名刘 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 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柳 青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三 四年。早期主要写短篇小说, 曾结集为《地雷》。一九五 二年五月,他毅然从北京回 到陕西,在长安县皇甫村安 家落户。一九五六年出版的 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 年》,就是他的这种辛勤劳 作的纪实。
二、柳青与《创业史》
1、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 2、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的艺术模式 3、人物形象 (1)、梁生宝 “三多三不足”(严家炎):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
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创业史〉的主要成就
首先,〈创业史〉在探索、展示中国农民命运 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农业合作 化运动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揭示出广大 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从精神到 心理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小说是围绕四条线索 来展开描写的。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题材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艺术取向及作家构成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 延伸阅读 傅书年《重评〈创业史〉》
• 柳青(1916—1978)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 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葭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 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 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 葭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 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 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 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 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 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 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 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梁三 老汉。真实可信。 • 这一个形象的塑造,可以体验到 一个真正的旧时农民的性格的本 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 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 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
• • 总体特点: 1、致力于史诗性的追求:宏大 叙事,用“大我”的 社会角色 取代个性化感性经验的历史经 验。跨度大,往往近半个世纪, 讲述各阶级在斗争成长的 过程, 又可称为“长河小说”
•
•
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 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 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 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 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 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 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 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 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 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 “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 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 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 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 斗争。
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名著导读《红岩》

名著导读《红岩》
《红岩》名著导读
《红岩》是中国作家周而复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中国抗日
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和人民英勇抗击者的故事。
本文档将对《红岩》进行详细导读,按照章节进行细化说明。
第一章:《红岩之前的故事》
本章主要介绍了主人公徐复观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他
对革命事业的热情抱负。
第二章:《面对土匪》
徐复观成为一名军官后,面对土匪团伙的威胁和军队内部的腐
败问题,他积极参与清剿行动,展现出勇敢和正直的品质。
第三章:《投身革命》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复观受到共产党的号召,毅然投身到革
命事业中。
他参加了红军,并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
第四章:《铁血抗战》
本章描述了徐复观等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他们
与者进行殊死搏斗,保卫家园。
第五章:《团结协作》
在抗日战争的同时,徐复观还需要面对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他努力推动各方力量的团结协作,使抗日斗争取得更大胜利。
第六章:《痛失爱人》
在战争的残酷中,徐复观失去了自己深爱的人。
本章描述了他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无奈,但他仍然坚定地继续战斗。
第七章:《最后的战役》
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徐复观带领部队进行最后的战役,为国家和人民争取最后的胜利。
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一:《红岩》全文电子版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1-抗日战争:指中国人民抵抗的全面战争,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
2-共产党: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大的执政党,成立于1921年。
3-红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的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的概括《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小说。
第二章主要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组织和领导展开,描绘了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党员们的艰苦奋斗。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了党员的使命和责任。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调整战略,积极组织抗日力量。
党的组织在军队、农村和城市中迅速扩张,形成了庞大而有力的抗日统一战线。
接着,小说详细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的工作。
党员们深入农村,与农民建立联系,组织他们参与抗日斗争。
他们宣传抗日的重要性,组织农民抵制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开展游击战争和抗日武装斗争。
党的组织在农村中得到广泛支持和拥护,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小说也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的活动。
党员们秘密组织工人和学生,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
他们利用各种渠道传播抗日思想,鼓励城市居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党的组织在城市中遭受了严密的监视和迫害,但党员们坚持不懈,为抗日事业奋斗到底。
最后,第二章还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作用。
党员们积极参与军队的组织和指挥工作,提高士兵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
他们与国民党军队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党的组织在军队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第二章《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组织和领导。
党的组织在农村、城市和军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员们坚定地站在抗日斗争的前线,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革命历史小说

第二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4课时)(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概述1: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特征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
它有如下特征: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
2: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时间范围和重要作品的体裁、作者。
革命历史题材主要取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建国前几年),除此外,还包括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居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主流的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
比较突出的体裁是长篇小说。
有杜鹏程《保卫延安》、知侠《铁道游击队》、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等。
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3: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1):首先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关。
大多数作家们自觉追求记录、刻划过往几十年的中共历史,希望以自己的作品进行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
(2):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纳入文学创作表现的视野。
(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1:革命历史的宏大叙述和史诗建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吴强的《红日》全方位、多侧面地再现了中共领导的重大战役,小说中对于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写突破了传统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传奇性描写。
2:革命历史的奇迹化和英雄化: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代表了另一种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情节的传奇化和人物的英雄化。
3:革命历史的具体化:(1):个人化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在五十年代展开了历史化的主导任务,那就是建构一个党领导人民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宏大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关于作品的争议
《青春之歌》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轰 动。但很快,便受到了批评,批评的矛 头指向作者的小资产阶级写作立场。在 这期间,也不乏保护性的意见,比如茅 盾、魏金枝等的意见,对立的两方面力 量此消彼长。 1959 年,保护性的意见占 上风。到了文革,作品再遭批判,直到 文革结束,作者和作品才得以平反。
4、《红岩》的写作方式
1、作者和作品简介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出版于1961 年12月,被歌剧《江姐》、电影 《烈火中永生》改编。被誉为“黎 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 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一本教育青年怎样生活、斗争、 怎样认识和对待敌人的教科书”。
2、作品内容
作品写的是1948—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 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国民党监狱内以江姐 为核心的一批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同国民 党当局之间所进行的一场针锋相对的斗 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视死 如归的无产阶级战斗精神。其中,正面 人物和反面人物的精神较量、关于人生 观、政治立场的辩论,都强化了这部作 品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
我军以团参谋长青年指挥员少剑波为首 的三十六人的小分队,深入到林海雪原 中与敌周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 于把潜藏的一股土匪武装完全歼灭,为 人民除了大害。由于作品主要是依据作 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而写,具有高度的艺 术真实性。
3、作品主旨
作品从一个崭新的领域(小分队的剿匪 战斗)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 的斗争史,塑造了一批英勇机智的人民 英雄形象,讴歌了他们所从事的正义事 业,即为了解放人民于水深火热中而英 勇献身,并鞭挞了那群逆历史潮流而动, 残酷屠杀人民又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土匪 的罪恶行径。
3、《红岩》的艺术影响
《红岩》的集体写作对后来的文学生产 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负性影响:创作动机 的政治化,对个性化写作的排斥等,这 在文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5、曲波的《林海雪原》
1、作者简介:曲波, (1923—) ,山东胶东半岛黄 县人,只念过五年半小学。 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战胜 利后,随部队进入东北作战, 解放战争期间,担任过大队 和团的指挥员,曾率领一支 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 北牡丹江一带深山老林进行 剿匪战斗,《林海雪原》的 生活内容即取材于此。主要 作品有《林海雪原》、《山 呼海啸》和《桥隆飚》。
5、关于作品的修改
在批评声音的干预下,作者丧失了写作主体性, 陷入了不断的修改之中。1960年的修改本,改 动和删除了那些林道静在“接受了革命教育以 后”,仍然流露的“小资产阶级感情”,并增 加表现林道静在深泽县与工农结合的七章,和 “力图使入党后的林道静更成熟些,更坚强些” 的参加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这种反复 的修改,内容本身与否已经没有意义,倒是这 种修改本身成为了这段时期文学史上一个独特 的意味深长的文学现象。
2、作品内容
作品是根据作者本人的切身经历写成的一部长 篇小说。它描绘了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我人民 解放军的一支战斗小分队在牡丹江一带深山密 林中同国民党残余部队进行的英勇、机智的斗 争。当时,东北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运动,国民党正规部队已被击溃,但残余的土 匪如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马希山、谢文 东和国民党专员侯殿坤等一伙,却潜藏在深山 密林中,烧杀抢掠,破坏我后方的土改工作, 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2)民族化的气魄和风格。 内容上的民族化:北方农民生活的斗争和 风俗,人物性格的江湖气概。 形式上的民族化:古典小说情节和结构方 式的设计
语言上,朴素生动,通俗易懂、民族化、 群众化。以北方农民口语为基础。
(3)史诗性的艺术追求:较长的历史跨 度,宏阔的生活画面、长卷式的结构。 (4)缺点:人物塑造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这是十七年文学的通病。
4、《保卫延安》的艺术局限
(1)在塑造人物时,有过分理想化的倾向。如 李诚、周大勇 (2)作者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致的 情节描写。 (3)作品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张 扬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战 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5、《保卫延安》的历史命运
开始于1949年,1954年初版,获很高评 价。1956和1958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 1959年,彭德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 义分子”后,该作品被查禁。新时期以 来,才得以平反。
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林道静是作者笔下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 年,作品通过她对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 抗,到最后走上革命道路找到人生归宿的艰难曲 折的历程,形象而有力地概括了一代革命知识青 年从不自觉的个人反抗到自觉地参加革命运动走 上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同时,林道静及其周围的那些女性的爱情、婚姻 遭遇,还隐含着现代女性的命运主题,但这一主 题在作品中是被压抑、淡化的,被当作阶级立场、 阶级意识的矛盾和转变因素来处理的。这是50-70 年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难得的含蓄的流露。
二、主要作家作品
1、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1、关于杜鹏程
杜 鹏 程 ( 1921—— 1991),陕西韩城人。 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保卫 延安》(1954年), 中篇《在和平的日子 里》、《历史的脚步 声》,短篇《工地之 夜》、《夜走灵宫 峡》、《延安人》等, 有作品集多部。
3、《保卫延安》的艺术成就及意义
1)作品是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 争的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战争文学的 开山作和里程碑。
2)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及权威性的全知 全能的叙事视角。
3)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真 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真实人物:彭德怀 虚构人物:周 大勇、李诚、王老虎 4)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 主义激情。
4、艺术成就
1、笼罩作品整体的浓郁的传奇色彩。这一方 面表现为题材的新颖奇特和故事情节的传奇惊 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奇异神秘的自然环境的描 写。
2、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和传 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如少剑波、杨子荣、 刘勋苍、孙达得、栾超家等,都是身怀绝技又 独具个性特征的英雄人物形象。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林道静不屈服 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 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形象 地展现了“九· 一八”——“一二· 九”(1931—— 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 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 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 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人民 的革命事业结合起来,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 美丽的青春。
(2) 主要人物: 朱老巩——严老祥 朱老忠——严志和 大贵、春兰——运涛、江涛 地主冯兰池—— 冯贵堂 党的工作者贾湘农
(3)主要事件: 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反割头税、保定二师学潮 斗争等
3、《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朱老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朱老忠具有强烈鲜明的阶级爱憎、刚 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 意志;同时又慷慨无私,重团结,重 义气。从农民英雄成长为无产阶级先 锋战士,从自发斗争转入自觉斗争。 朱老忠的道路是旧中国农民自发到自 觉革命斗争道路的体现。 出水才看两腿泥 为朋友两肋插刀
2、梁斌的《红旗谱》
作者简介:梁斌 (1914—1996),河 北蠡县人。20年代后 期开始参加革命运动。 主要作品有《红旗谱》 (1958)、《播火记》 (1963)、《烽烟图》 (1983)长篇外,还 有长篇《翻身记事》 等。
2、《红旗谱》的内容
(1) 内容:作者有着关于革命起源的叙述 动机。作品生动地再现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 的历程。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 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 代人的尖锐矛盾和斗争,历史性地概括了大 革命前后中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状 况,深刻地展示了新旧历史时期中国农民斗 争的不同道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不断走 向自觉斗争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 革命历史小说
一、50—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发 展概况
1、革命历史小说的兴盛,作家广,作品多。 作者大多为革命的亲历者,有着叙说的真实性 和权威性,和将革命“经典化”的愿望。
2、史诗化的艺术追求 史诗化的艺术表现:揭示历史本质、反映重大 历史事实、表现重大主题、时空结构庞大,对 英雄形象的塑造等。如《保卫延安》、《红 日》、《红旗谱》、《红岩》、“一代风流” 等。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织,真实性 和传奇色彩的有机结合,富于民族特色。 4、通俗小说创作的成功典范,推动了建 国以来通俗小说的艺术发展,使其由通 俗性向艺术性逐渐递增。如由传统的情 节小说逐步上升到人物小说,在矛盾冲 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卫延安》的内容
《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 战。一九四七年三月初,胡宗南率领国民党数 十万大军对延安党中央所在地发动了疯狂的进 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 亲自领导下,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指挥下, 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作品重点描写了 彭德怀将军,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 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3、杨沫和《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杨沫 (1914—1995),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 湘阴,生于北京。 1950年出版中篇小说 《苇塘纪事》,1951 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 说《青春之歌》, 1958年出版。新时期 以来,还著有长篇小 说《东方欲晓》、 《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主要内容
3、主要作家作品:
长篇有《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 (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铁道游 击队》(知侠)、《小城春秋》(高云览)、 《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 《红旗谱》(梁斌)、《青春之歌》(杨沫)、 《战斗的青春》(雪克)、《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烈火金刚》(刘流)、《敌后武 工队》(冯志)、《苦菜花》(冯德英)、《三 家巷》(欧阳山)、《红岩》(罗广斌、杨益 言)。短篇有《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 (茹志娟)、《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 (王愿坚)、《三月雪》(萧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