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亚文化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 认知内容。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亚文化相符的认知,而其他亚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 容易接受与自己亚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04
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
媒介选择与使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受众在选择媒介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之间进行选 择。
受众态度分析
了解受众对组织或品牌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倾向,有助于制定更具 针对性的公关策略。
危机公关中的受众应对
在危机公关中,及时了解和分析受众的反馈和情绪变化,对于化解 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关重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分析
个性化需求满足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通 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观念。
文化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文化因素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例如,西方文 化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文化相符的认知,而东方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亚文化与受众
亚文化对受众的影响
亚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群体所共享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方 式。亚文化对受众的信息需求、信息接触习惯和信息解读方 式产生影响。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关注 音乐相关的信息和活动。
受众心理研究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消费动机和行为模式,有助 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受众反馈
通过收集和分析受众对广告的反馈,可以评 估广告效果,为后续的广告策划提供改进依 据。
公共关系中的受众分析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受众分析

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受众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等,这些特征受到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 响。
受众的意见领袖和社交影响
意见领袖在受众中具有影响力,他们的意见和行为可以对其他受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是受众分析中的重要方面,它们可以影响受众对内容和传播活动的接受程度。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受众分 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受众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包括受众的特征、 行为、态度和心理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受众研究的意义
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可帮助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的定义和分类
受众可以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目标受众、潜在受众和大众受众,每个群体都 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是影响其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和选择的重要因素。
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对其对不同议题和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起着重要作用。
传播学受众分析

传播学受众分析一、引言传播学受众分析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行为、态度和反应。
受众分析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提高传播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1.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等。
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行为、态度和反应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
2. 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是指通过对受众的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态度和行为,从而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受众分析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高传播效果。
3. 受众分类:根据受众的特征,可以将受众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受众分类方法有:按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按心理特征分类(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按媒介接触行为分类(如阅读习惯、收视习惯等)。
三、传播学受众分析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受众的普遍规律。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受众进行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受众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
3. 混合研究: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实际应用1. 媒介策划:通过受众分析,媒介策划者可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2. 市场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公共关系: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关系策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受众分析

受传者的“自我”因素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传者的“自我”因素包括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
人的生理条件,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乃至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对传播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人的大脑的思维水平也要影响接受外部信息的效果。总之,受传者由于生理条件不完全相同,当受传者对色彩、声音、符号、语义的识别不全面、欠准确时,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的接收与理解。
这种习惯于将类似与相近的事物感知为一体的心理趋向,对人们的认知活动作用很大,人们的许多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经常受到它的支配。假如罪犯A潜逃,若在一家商场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抓住他,别让他跑了”,于是已成惊弓之鸟的罪犯撒腿就跑。其实,人们是喊抓小偷,根本不是说他。可他这一跑,商店的顾客便把他当成小偷,结果追上去一阵痛打。这两个误会即罪犯误认为要抓他和顾客误认为他是要抓的小偷,从认识的角度看都是由于类似与相近的主观走势所致。对小偷喊的“抓住他”和对罪犯喊的“抓住他”十分相似,作为在逃的罪犯听到喊声自然会认为自己已被认出,所以非跑不可;而他的举动同小偷此时的表现又非常一样,所以人们也就自然把他当成真的小偷。
受众是众多的:受传者数量众多,传播者无法同受传者进行面对面的“个别”交流。即使传播者力图以某一特殊类别的受众作为传播对象,这些受众在绝对数量上也是极大的。
受众是匿名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者与受传者是分离的,两者之间很少有直接的联系,甚至从未谋面。传播者可以从人口统计、心理倾向或行为特征等方面了解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但他不能知道自己的受传者究竟是哪一个人。
受传者的心理因素也在大众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心理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记忆。在接受信息时,对认知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制作,容易受到受传者的思想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受传者在对外部信息形成印象和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社会情感。所谓社会情感,是受传者对社会宣传信息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影响着受传者的态度与对社会宣传的接受、理解、融洽程度,通常表现为受传者的爱憎、好恶、美丑、进退、廉耻与厚颜等社会情感,它调节着受传者对社会宣传信息的选择性接受与选择性理解。也就是说,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外部信息,受传者只理解自己所需要的要素,其余或略之、或弃之。受传者选择的接受、理解信息是受传者的定势干扰的,而受传者的定势与受传者掌握的知识、理论有关。
文案写作中的目标受众分析与定位

文案写作中的目标受众分析与定位随着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的迅猛发展,文案写作在广告、市场推广以及品牌传播等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在进行文案写作之前,准确地分析和定位目标受众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受众特点,才能编写出能够触动他们需求、引起共鸣并产生行动的文案作品。
一、目标受众分析目标受众分析是文案写作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它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以便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
在进行目标受众分析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 年龄与性别年龄与性别是最基本的目标受众特征之一。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在语言习惯、价值观念以及消费行为上存在着差异。
例如,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加注重时尚、新潮与个性;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更关注家庭、事业稳定与成熟形象。
因此,在文案写作中应该根据目标受众的年龄与性别特征,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和内容。
1.2 地域与文化背景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消费习惯。
在进行文案写作时,要根据目标受众所处的地域和文化环境来选择适合的语言风格和承载信息的方式。
比如,南方人与北方人在用词和表达习惯上就存在着差异,以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需要注意。
1.3 教育程度与社会背景目标受众的教育程度和社会背景对于信息接受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高教育程度的受众更偏向于逻辑思维和理性判断,而低教育程度的受众更注重感性和直观的表达。
因此,在进行文案写作时,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教育程度和社会背景来选择适合的词语和叙事方式。
二、目标受众定位目标受众定位是在目标受众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目标受众群体并制定相应的文案策略。
在进行目标受众定位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2.1 目标受众的需求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是进行目标受众定位的关键。
通过问卷调查、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可以收集到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诉求。
根据这些诉求,可以制定出适合的文案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分析

第一节受众分析一、作为社会角色的受众心理(一)受众的特点:受众不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受众与传播者并无直接的联系受众的受传行为通常是个人行为(二)受众的角色心理特征:主张自主选择参与“剧组创作”钟情日常叙事推崇“零度关照”渴望轻松娱乐追逐“视听觉快感”喜听新闻故事二、受众的分类(一)、根据受传行为分类潜在受众现实受众边缘受众(二)根据受传的自觉程度分类有意受众无意受众(三)根据受传的动机分类主智受众主情受众三、受众的视听时间和环境(一)受众的视听时间制约时间必需时间闲暇时间(二)受众的视听环境多样化家庭化四、受众的视听方式(一)读者的阅读方式1、以思维的参与程度来区分:浏览与研读2、以认读单位来区分:略读与点读3、以视线的移动来区分:一次性阅读与反复性阅读(二)观众、听众的视听方式随意性与定时性的结合第二节受众的需要一、受众需要的内涵1、什么是受众需要受众需要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2、受众需要的功能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
受众需要能够制约传播。
3、受众需要的内容a、获取信息的需要b、获得判断是非标准的需要c、了解、适应社会和学习,扮演社会角色的需要d、自我肯定、自我表现及与社会进行交流的需要e、利用媒体调剂生活、进行娱乐休闲的需要。
二、受众需要的特点1、多样性2、层次性3、差异性4、相通性5、可变性三、受众需要的类型1、按需要的起源分: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按需要的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按需要的社会意义分:积极的需要和消极的需要4、按需要的意识程度分:自觉性需要、模糊性需要、潜在需要5、按时间来分:稳定性需要、阶段性需要、情境性需要四、受众的期望1、概念受众的期望,即受众对传播媒介满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
2、受众的期望包含的几个要素:期望目标:即期望从传媒所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内容。
期望水平:即期望能够从传媒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
《大众传播学》第八讲 受众分析

4、社会参与论
■由美国学者巴伦于1967年在《报纸的参与 权利》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达自 由,保障受众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 宪法第一修正案必合国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报告 (1980年)指出,“不要都把读者、听众和 观众当作消息情报的被动接受者,大众媒介 的负责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 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 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 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 见和看法。”
2、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
把精英看作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是软弱无 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 力精英的操纵。
3、靶子论
■用大众社会理论的观点看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无疑就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着大众的 一切特点,因此,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 的存在。大众传播最初正是指对“乌合之众” 的传播。在本世纪初的大众传播观念中,受 众无非都是“乌合之众”。
受众
(三) 受众中心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众研究继续深入, 使用与满足论、信息论寻求论等理论认为受 众是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他们主动追求特 定目标,寻求信息,从而形成“受众中心 论”。
1、使用与满足论
■ 在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历史上,“使用与满 足说”得到确认的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 代,但从这一方法所涉及的思想来说,早在 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
■ 个人差异论还发现,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即 传播内容)存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 选择性记忆。
■ 个人差异论对之前的“靶子论”提出了置疑, 是使枪弹论趋于破产的理论。
2、社会类别论
■ 由美国学者约翰赖利与马蒂尔达怀特赖利 提出。社会类别论是个人差异论的扩展。个人 差异论强调的是不同的个人对相同的信息的不 同反应;社会类别论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 同信息的不同反映。
受众分析洞察目标人群的需求与偏好

受众分析洞察目标人群的需求与偏好在各行各业中,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与偏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和偏好,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制定有效的产品策略和沟通方案。
本文将重点探讨受众分析对于洞察目标人群的需求与偏好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方法和例子来进行受众分析。
一、受众分析的重要性受众分析是市场营销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受众的基本信息、需求和偏好,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通过受众分析,企业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准确定位目标人群:通过分析受众的年龄、性别、地域、教育背景等信息,企业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目标人群,并专注于为他们提供符合其需求和偏好的产品和服务。
2.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可以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包括他们对产品功能、价格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改进产品。
3.抓住目标受众的偏好:受众的喜好和偏好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石。
通过了解目标受众对于品牌形象、产品设计和宣传语言等方面的偏好,企业可以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并创造出符合受众口味的产品。
二、受众分析的方法受众分析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受众分析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并发送问卷给目标受众,企业可以采集到大量的数据,并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偏好。
问卷设计需要针对性,尽量减少主观性问题,更多地采用选择题和量表题。
2.市场观察:通过观察目标受众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选择,企业可以洞察他们的需求和偏好。
例如,通过分析顾客在店内的购买行为和流量统计,企业可以了解他们喜欢的产品和购买习惯。
3.社交媒体分析:社交媒体已成为了解目标受众的重要渠道。
通过分析受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行为和互动,企业可以了解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喜好。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受众分析的实际应用,这里提供一个实例分析。
以某化妆品品牌为例,该品牌想要吸引年轻女性客群,通过受众分析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受众:audience,又译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
二、研究目的通过了解受众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受众:内涵与变迁第一节受众的历史剧院——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第二节大众社会与早期传播理论中的受众观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理论(Mass society thoery): 认为媒介通过毫无防备的普通民众的宣传和影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和次序,是一种腐化堕落的影响力。
–起源:19世纪中期,大众对廉价媒介内容的需求推动了一些新的媒介的发展-便士报,镍币报等。
商业化城市和报刊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报纸行业战争的爆发,因而造就了黄色新闻业的产生。
略。
–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设:A)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癌症般的社会力量,必须对之进行重构或净化;B)媒介具有直达普通人头脑,并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力量;C)媒介有长期的不良后果,能破坏人的生活甚至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D)普通人从传统社会机制下被隔离和孤立开来,因此易受到媒介的影响;E)建立极权社会次序是解决媒介问题的良药;F)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深度和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衰落–大众社会理论的典型范例:1、礼俗社会与大众社会(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分界点)①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BY 滕尼斯(Tonnies)- 礼俗社会也称民间社区,将人们用坚固的家庭纽带,传统和固定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风俗习惯非常强大;法理社会则由相对较弱的社会风俗习惯联结在一起,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而不是传统的基础之上。
法理社会代表着工业社会,代表着法律及其它正式的框架,于是社会关系更加正式,更没有了人情味,个体更依赖自身而不是家族而生存,于是人们彼此之间在道义上责任也更少了。
②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BY 涂尔干(Durkheim)-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 )是指的民间风俗社会,人们好比社会大机器中的小部件,这些机器秩序井然,经久耐用,而人们在风俗和集体言论的迫使下扮演着传统的社会角色;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是代指现代的社会秩序,它如同有机动物,人们像身体里的专业化细胞,执行着特定的任务,并依靠整体的健康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2、大众社会的结构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广泛的大众,另一方面是少数权力精英当代的大众社会理论:①大众娱乐-幻想轻易代替了真实的、持久的、客观的世界…大众文化-一种提供轻松容易的社会凝聚力的尝试;无需昂贵的仪式便带来道德上的认知和情绪上的了解…②大众社会理论的回归因特网的兴起,新权力和影响力中心的出现;新技术和传媒行业的重构和垄断;(二)大众1、与社会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的区别2、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第三节受众观念的演进一、被漠视、被操纵者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一)、“魔弹论”的受众观: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描述:(1)受众是信息的极度被动的接受者。
魔弹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传者极大地影响受者,但受者无法对传者产生任何影响。
(2)受众是一种“原子”或“沙粒”式的存在,面对组织化的传媒和有目标的传播,极其孤立和被动。
媒介传播的信息会像子弹一样直接射中受众,受众不得不接受媒体的信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3)受众与媒介之间不存在中介因素。
受众作为相对原子化的个人,在接受媒体信息时,很少受到社会或其他群体的影响,而是直接暴露在媒介的“射程”之中。
媒介对受众影响是直接的,不受其他中介因素的干扰。
(4)受众信息接受是一种本能反应。
人对信息的反应不是由理性或智力所操纵,而是本能或潜意识中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遗传机制。
面对同样的信息刺激,不同的人会做出相同的反应。
受众不仅接受大众传播媒介所设置的议程,而且“会以可遇见的方式做出反应。
(二)、原因分析1、大众社会的理论背景2、大众传播发展和它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3、受众媒介素养的限制典型案例:1938年的“火星人入侵”事件二、被重视、被推崇(一)、20世纪40-60年代1、伊里调查拉扎斯费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
这次调查是在伊里县进行的,所以又称“伊里调查”。
结果显示,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所以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改变人的态度,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这次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理论观点(1)、政治既有倾向(2)、选择性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2、有限效果理论的受众观1960年约瑟夫·克拉帕(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充分和必要条件(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强化(3)、大众传播使人们的态度改变需要两了条件:一、二(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生理心理因素的制约(5)、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
(二)、在60年代以后,受众作为权利主体得以崛起。
三、文化批判学派的新视角:接近受众本质接受研究一方面,它更直接注意到受众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学派也同样关注文化所体现的权力关系。
第四节国内受众观念变化的情况⏹一、近代报纸发展早期的传统观念报人办报的主要目的是宣传西学,开启国人心智,鼓吹维新变法,受众处于从属地位⏹二、解放后到70年代末的凝固时期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完全被收为国有资产,并改造为党的宣传工具。
虽然也在理论和实践上较为重视受众,但都是从宣传者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受众接受传播者的观点,传者无疑处于中心地位。
在这个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的时代,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被大大强化,而报道新闻、提供信息的职责则相对弱化。
新闻媒体跟在党的指令后亦步亦趋,担当起宣传和政治教化的职责,而不是作为一个社会公器和公共领域,为国家的民主进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长期以来,受众中心论不能提上议程的原因之一,是“左”的思想在作怪。
受众中心论或为受众服务的观点一度被认为是“淡化党性原则”,是“削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
这几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使“为受众服务”的观点被强制压了下来。
20世纪50年代,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提出“读者需要论”的口号而被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所提出的“为读者服务”的口号被列为他的一条“罪状”⏹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渐变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闻改革:新闻媒介逐渐向本位回归。
《解放军报》的一篇《向“假”字开刀》的社论,矛头直指“四人帮”控制新闻媒介所导致的“假、大、空”状况,文风上的冗长、死板和程序化遭到猛烈抨击。
1981:,“真、短、快、活、强”的五字方针,“观点纸”——“新闻纸”我国新闻事业客观上已经逐步向受众中心论靠拢。
80年代中、后期,深度报道崛起。
深度报道大多致力于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以事实叙述与作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全方位地揭示事实真相,一时间,报纸、电视、广播都醉心于追求这种大容量、大跨度、有深度、快节奏的传播内容。
深度报道在1987年后愈加兴盛并达到高潮。
如果联系到当时哲学界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讨论,联系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重要问题经人民讨论,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我们可以说,深度报道的兴起正是人的主体性在大众传播中得到张扬的一种反映。
同时深度报道的写作方式为受众直接参与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评析提供了机会,使受众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这表明受众的主体地位在传播中提高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读者、观众、听众调查,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
⏹四、20世纪90年代后的市场时期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后,受众中心论才正式被新闻理论界提出,并引起争议,然而,受众中心论仍然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并与市场中的大众媒介互为指导。
第二章受众的形貌第一节受众的角色1.媒介产品的消费者2.传播符号的“译(解)码者”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2、该模式的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斯图亚特·霍尔“受众解码的三种形式”英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制码/解码》(Encode/Decode)一文中提出了观众解读已制作好的电视讯息可能出现的三种立场,他称之为“三个假想的解码立场”(又译“解码地位”),分别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由此三种解码立场而来的信息解读相应为:“优先解读”(又译“优势解读”或“偏好式解读”)、“协商解读”(又译“妥协解读”)与“对抗解读”(又译“抵抗解读”)。
这就是著名的“霍尔模式”(Hall model)。
第一种解码立场:主导-霸权立场(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
比如说,电视观众直接从电视新闻中获取所内含的意义,并根据用来将信息进行编码的参照符码来解码信息之时,我们可以说电视观众是在主导符码范围内进行操作。
就是说,受众采取与编码者(传播者)的“专业编码”完全相同的诠释架构。
这就是最为理想的“完全明晰的传播”,前面图式中的“编码意义结构1”=“解码意义结构2”。
这一种解码立场是从葛兰西“霸权理论”(又译“宰制理论”)生发而来。
这表明受众运作于占支配地位的符码之中,进而就运作于主导意识形态之中。
霍尔称受众的这种解读方式为“PREFERRED READING”(优势解读)。
第二种解码立场:协商立场(Negotiated Code)。
持这种解码立场的受众可能大致采用已编制好的意义,但又会将讯息与某些具体的或当下的情境相结合,而由于这些情境反映了他(她)的立场与兴趣,因此受众可能修正优势意义,透露出一种协商(谈判)的特征。
霍尔说,协商式解读中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它既对主导-霸权的编码所“给”的意义保持相当程度的认同,同时又在一个更有限的、情境的层次上,保留自己的权力来使讯息中内含的意义适合于“局部条件”——自身的特定情况,适合于他(她)本身所属团体的地位。
通俗地说就是“部分同意,部分否定”。
总之,观众与主导意识形态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商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