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教育制度课后答案教学内容
第八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2.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1. A2. C3. C4. B5. C6. C7. D8. A三、多项选择题1. CD2. ABCDE3. BCD4. ABCD5. BCD四、判断正误1.错误2. 错误3. 正确4. 错误5. 错误五、分析说明1.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
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
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这也就是说,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中,综合课程要明显超出分科课程。
随着年级的增高,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分科课程所占比重则逐渐提高,并最终超出综合课程。
对课程结构进行这样的调整,不仅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师资队伍的状况。
正是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师资条件,本次课程结构调整制定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存的“自助餐”式的课程计划,供各地选择。
在“综合型”的课程计划中,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这三个科目皆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育心理学:第7-8章课后答案

第七章技能学习第七章技能学习选择填空1.技能的活动方式足(合•乎扶則的〉•2.以肌肉訝略的运功实現的舍于法則的弄庠化、n动化削龙鲁化的外£功什方式椿作技斛。
3.劲件级慢、功件形成的正确件、<3定件.杲洁性较托,在衬功方兀的结构方血・R现为动作Z间不够协调・不曲于把分解幼作连成堅伟:4功作的控制方面. 农现为找觉控制A绝对优势・动览悴制作用徴矽.这足録n技徒学习胸(摊n廉仍阶段)・4.借助内fiCcYifi在头脑中完成的科力括功方式是(心群技能〉•5.依站心智技链的实昵模式・把上体在头IW中闪傥&赴來的活动程序计里・以外li的操作方式付诺从行格于心丹技诡的(原空凜作阶O6.心押诂功的实践棋兀向头荻内邯转化. 山梅扳的、外眾的.隈斤的形成变成戏念的. 内隐的、简繃的形氏的iit^K f (15型内化)阶段.7.滋作技能学习过段的嬢•价段足(iftfTJg向讲段)・& 探作枝能的转点卞衆衣规合动什对跟只仔(拎蚁性):动作讷行只冇(外«m> :动fi 结恂臭“ C展开性〉。
9.任复朵技能彳习过林中出现的纵习成縊刊时停机的现&叫(術原现紈》°10.心智技能松兀对彖、方贰和结构而声.Hff 观念性・內曲件. <简fftft)・辨析1 •撫作技能的毎个劝作井不应要必皴执行・可H合井、省略「【佶及】摊IV技能的动件结沟八仔披开件操作技能的毎个功仆都必纯执疔・只能加快速氏而不(絶合并.占略,左笫构上nrrw开性。
2•应用心甘技陡时必勿把何•个动作实呼作岀.也必頌把解个动件• •说出.不能省心.也不能衢衡・【常翎心利技能的创作冷构兵仃祈缩性. 心智技施绘倍助内笑存?J进疔的• 所以不必用外綽台谱必孩把毎个动作一一说岀. 心帀技能的幼竹可以台丿匚省略和筒化.点结构上只"简缩性。
简答[•操作技褪杠哪空待虑?功件対欧只有物帧件・勒作逬行罠育外够件・功件结恂貝有展开乩2 •心智技桂仃邨陀待点7动作对直能现急性、功ft进行的内隐性、的作给沟的G術件.3.简述操作技陡学月的过桎及?$阶段的动作待点.P119-P1224.简述心B?技能学刃的过程及务阶段的朝学僅求.P129-P1315.前述垛作技能和心锂技能的关系.附1 K能乳心却技能吒冇联系又"区別:KVJ;掾作技施和心衬技链4活动的对線、活幼的緒构和活动的支求上摧足不初的•联杓襟作技链和心祎技能槨足山不殆练到料练的过住・在~个只体的仃务中;fifS悔种技絵14刈活动•…方血,禺作技能经滋是心智技曉学习的垃初依能.巧一方曲・心智技能往往址操作技俵的文凡力和说节齐・6•简述操作技從的训练要求.(1)爪确的亦范与讲解a 示范勺讲餅郴菇合b. 第肚示范打分解示世巩IfA合c 建皮応当(2八必耍而适勺的练习a 凹确址习的H的和g求,增强宁习动机b.介理应川恪体嫁訂和分解练习c・恰芳安特集中练习和分欲练习d.处览好练习与技雌步的关条.注您克股纷习中的“口廉WL象”e.芈捉关技牝的朋木知识和正确的編习方法(3)允分而勺效的反饿(4)建•丫録定泊弗的迂功想Q7.在实呦教学辻程叩・何焰养学生的心智技能?1)确工合理的饋力悟功Kit2)激发学刁的枳极性和主动性3)jl»R®的完备性.ft屯性和槪括性4)迢应册斥的阶说特征,止确使用::话5)注恿学主的个刖羞*第八章学习策略第八章学习策略选捋填空1.学刁後直足措学月務沟了ft!窩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冇H的有辽讥制定的冇关学月过程的(11处的方案)•2.冷小学识字教学中.仃人按字音山类字.何人按偏旁姑构山於识字.这皿Fiat织第略〉・3.SSififrtt于学月策略叩的(元认知饮略)。
教育原理章节习题第八章

教育原理章节习题:第八章(附答案)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5-5浏览次数:483[大] [中] [小]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和时代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的认识或看法。
它主要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如教育方针、办学思想等和各种教育观念如人才观、质量现等。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一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等人为代表。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二、单选题1.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
A.人才培养的规格B.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C.人的精神因素D.阶级意志答案:B2.在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为目的。
A.“明人伦”B.“三民主义”C.“忠君、尊孔”D.“建国君民”答案:A3.在西方,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土B.培养独立、自尊的自由人C.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D.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答案:D4.个人本位论盛行于()。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练习答案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教育概说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孟子2.杜威3.《论语》4.《大教学论》5.田蒲武雄6.普通教育学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8.贝斯特二、单项选择1.C2.B3.D4.A5.D6.B7.C三、名词解释P6 P15 P18P7 P15 P19P8 P17四、简答题1.参见P212.参见P243.参见P27-P29五、论述题参见:P21第二章教育的历史演讲(上)——教育制度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A2.A3.B4.B二、名词解释P40 P48 P60 P51三、简答题1. 参见P33~P342. 参见P383. 参见P52四、辨析题参见P45~P46五、论述题参见P62~P64第三章教育的历史演进(下)——教育思想思考与练习一、单选题1.B2.D3.A4.B5.A二、多选题1.ABCDE2.BE3.ABC4.ACD 三、填空题1.百科全书2.自然人心理3.教学阶段4.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法早期教育5.发现积累6.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7.课堂教学8.面向现代化四、简答题1. 参见P69~P702. 参见P86~P893. 参见P88~P894. 参见P105五、论述题1.参见P80~P82 P86~P892.参见P103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思考与练习一、单选题1.A2.D3.B4.C二、多选题1.CD2.ABD3.DE4.ABC三、填空题1.自然性质社会性质2.P130四点3.数量结构地域分布(P113-114)4.教育民主的发展全民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社会(参见P147)四、简答题1. 参见P115~P1162. 参见P116~P1173. 参见P140~P141五、论述题1.P125~P1272. 参见参见P144~151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尊重个性因材施教2.P108二、辨析题1. 参见P176~P1792. 参见P179~P181三、简答题1. 参见P163~P1652. 参见P171 P174~P1763. 参见P172~P173四、论述题1. 参见P176~P1822. 参见P182第六章教育目的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C2.A3.B4.B5.A二、名词解释P208 P210P204 P216三、简答题1.P209 P2102.P203~P2063.P198四、辨析题参见P193~P194第七章教育内容思考练习一、填空题1.P2292.P2553.P263二、名词解释P253 P255P264 P264三、选择题1.ABC P229~P2312.C P2543.ABCD P256四、简答题1. 参见P2592. 参见P2573. 参见P233五、论述题1. 参见P2602. 参见P2633. 参见P260~262第八章教育途径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A2.ABCD P2803.B二、名词解释P269 P269 P280三、论述题1. 参见P272~P2742. 参见P275~P2763. 参见P2784. 参见P2825. 参见P284~P285第九章教育形态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P2932.P2963.P301二、简答题1. 参见P296~P2972. 参见P299~PP3003. 参见P302~P303三、辨析题P305(参见)四、论述题1.参见P305~2.参见P303第十章教师思考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B2.B3.A4.B5.B二、名词解释P357 P345 P372三、简答题1. 参见P322~P3242. 参见P319~P3203. 参见P3254. 参见P3305. 参见P357四、论述题1. 参见P334~P3372. 参见P316~P3243. 参见P345~P3464. 参见P328—结合教师角色特点谈(P329)5. 参见P370~第十一章学生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发展2.P401二、名词解释P389 P399三、选择题1.ABDE2.ABCD3.B四、简答题1. 参见P3782. 参见P389~P3993. 参见P376~P377五、论述题1.参见P377~P3852.参见P401~P4123.参见P389~P400《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作业1答案(第一----三章)一、简答题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答:(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理论课后思考题

第八章教学理论练习题一、填空题1、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
2、除上课外,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可以通过、等形式。
3、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和活动程序。
4、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来完成。
5、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的关系6、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7、掌握学习由4个环节组成,分别是定向、、、矫正。
二、选择题1. 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A 上课 B教学 C 智育 D考试2.学校工作应以()为主。
A 上课 B提高升学率 C行政工作 D教学工作3、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这是()。
A、最优化原则B、反馈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4、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原则是()。
A、教学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5.、下列直观手段中,()直观程度最高。
A、语言直观B、图表C、模型D、实物6.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7.“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体现了()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原则B、启发性原则C、量力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8.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是()。
A.没有关系B.能力比知识更重要C.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D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三、判断题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
()5、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培养和发展智能过程中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6、判断一种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看它是否采取了问答的形式。
()四、简答题1、谈谈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活动中怎样准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用与关系?3、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4、什么是直观性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教学中教师怎样发扬教学民主?6、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哪些?7.简述对教学概念的理解。
最新第八章教育制度课后答案

第八章教育制度一、填空题1.教育制度2.癸卯3.义务教育4.单轨双轨5.19516.学制改革7.学前教育初等教育 8.单轨型学制双轨型学制中间型学制或者分支型学制9.1922 壬戌二、选择题1.A2.B3.D4.B5.C6.D7.C8.A9.C 10.A 11.C 12.D三、判断是非题1.√2.√3.√4.×5.×6.√7.×8.× 9.× 10.×四、简答题1.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
(2)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3)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5)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6)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还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借鉴吸取原有学制和外国学制的经验。
3.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2)免费性。
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3)普及性。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
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4.学制的特点。
(1)客观性,教育制度总是要根据当时社会环境和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的。
(2)变化性,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取向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取向性主要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规范性,教育制度主要是用以规范教育机构成员的教育、教学行为。
(5)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五、分析题1.“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
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课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班级群体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二是个性化功能。
[单选题] *A.个体功能B.整合功能C.主体功能D.社会化功能(正确答案)2.在班集体中,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这说明班集体对学生发展具有() [单选题] *A.个性化功能B.社会化功能(正确答案)C.选择功能D.保护功能3.班级管理的目标是() [单选题] *A.形成良好秩序B.育人(正确答案)C.班级氛围融洽D.学生成绩提高4.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单选题]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正确答案)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5.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基本功能是() [单选题] *A.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正确答案)B.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D.有利于学生个体化功能,促进社会化发展6.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单选题]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正确答案)D.民主管理7.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单选题]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正确答案)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8.班主任王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采取了轮流值日、公开竞选班干部、定期相互评议等方式,其采用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单选题] *A.班级常规管理B.班级平行管理C.班级民主管理(正确答案)D.班级目标管理9.()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单选题] *A.学生的发展(正确答案)B.教师的能力C.学生的能力D.教师的发展10.班级成员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发展,是指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应该具有() [单选题] *A.共同统一的准则B.共同的目标C.共同的组织机构(正确答案)D.平等、相容的氛围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班集体发展到核心初步阶段的特点的是() [单选题] *A.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和信赖B.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C.学生普遍关心、热爱班集体,能积极承担集体的工作(正确答案)D.班集体能在班主任指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级的工作与活动12.集体发展的阶段中,使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是() [单选题] *A.健全班集体形成时期B.集体形成正规化阶段C.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发展阶段(正确答案)D.集体形成初始阶段13.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单选题] *A.群体凝聚力(正确答案)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集体的荣誉14.班主任创建班集体的首要工作是() [单选题] *A.开展集体活动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C.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集体D.确立集体的目标(正确答案)15.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单选题] *A.年龄影响力B.性别影响力C.个性影响力(正确答案)D.学术影响力16.班级建设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D ) [单选题] *A.班级目标的实现方法(正确答案)B.确定班级工作程序C.班级模式的设计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17.班主任中心任务是() [单选题] *A.带好班级、管好学生B.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C.全面了解班集体D.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正确答案)18.()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教育制度课后
答案
第八章教育制度
一、填空题
1.教育制度
2.癸卯
3.义务教育
4.单轨双轨
5.1951
6.学制改革
7.学前教育初等教育
8.单轨型学制双轨型学制中间型学制或者分支型学制
9.1922 壬戌
二、选择题
1.A
2.B
3.D
4.B
5.C
6.D
7.C
8.A
9.C 10.A
11.C 12.D
三、判断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
(2)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3)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5)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6)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还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借鉴吸取原有学制和外国学制的经验。
3.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2)免费性。
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3)普及性。
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
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4.学制的特点。
(1)客观性,教育制度总是要根据当时社会环境和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的。
(2)变化性,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取向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取向性主要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规范性,教育制度主要是用以规范教育机构成员的教育、教学行为。
(5)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的,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五、分析题
1.“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
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
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
”试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对这段话做出分析。
解题提示:把学校视作工厂,这是一种科层组织观。
科层组织观强调组织内部的秩序。
重视提高学校组织的效率。
忽视了学校中人的维度。
过分简化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2. 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白官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运动。
1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发布的《美国201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分析美国的这一改革方向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在哪些方面的发展 ?
解题提示: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学习化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
终身教育制度的特点。
六、论述题
1.试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发展趋向的特点。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
(3)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5)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和科学研究协同发展。
(6)逐渐向终身教育方向发展。
2.论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树立教育公平理念。
(2)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制化。
(3)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均衡化。
(4)统一城乡教师收入水平。
(5)对农村及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补偿政策,保障弱势儿童群体也受到良好的教育。
(6)建立区域范围内的义务教育教师的交流制度。
(7)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
七、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2.双轨制
双轨型学制是在18-19世纪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保障资产阶级子弟教育特权,同时满足劳动者子女教育文化需求的条件下而产生的学校系统。
双轨制实际上就是根据不同
的教育对象(划分的标准主要是种族与出身)规定了不同的受教育的权利。
3.单轨制
单轨型学制,是自下而上的结构体系,就是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的相互连接的直线型系统,它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起来。
4.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在入学的前一阶段(小学和初中)实行单轨,到后一阶段(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才实行分叉,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经考试及格后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则有就业和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就读两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