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2
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情绪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在认知方面,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受到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的影响。
认知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于信息的处理、存储和运用的能力。
不同的认知能力会影响大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学习效果。
此外,不同的认知风格也会对个人成长心理产生影响。
例如,关注细节的人可能在学习上更加细致,而善于整体把握的人可能更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
其次,在社会方面,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受到家庭、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同伴也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会关系,他们的交往和互动对个人成长心理具有深远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因素如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会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产生影响,例如,个人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期望和压力。
情绪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各种挑战,这些压力会引起各种负面情绪,如抑郁和焦虑。
负面情绪的存在会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心理造成阻碍,影响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
因此,情绪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还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都不同,这些个体特征会影响个人对于成长的理解和需求。
个体因素还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等。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而自尊是对自己的自信和满意程度。
个体因素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我概念积极的大学生更容易面对挑战、拥有较高的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大学生个人成长心理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情绪状态以及个体因素都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对抑郁症的产生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抑郁症的原因和社会影响,并就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对抑郁症的干预与支持。
1. 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学原因1.1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被认为是抑郁症的主要致因之一。
现代社会的高压竞争环境使许多人面临各种压力,例如工作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等。
长期受到高强度的社会压力刺激,容易导致人们心理适应能力不足,从而患上抑郁症。
1.2 社会孤立:社会孤立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缺乏支持和归属感。
缺乏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的人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从而增加了抑郁症的风险。
1.3 社会失业:失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心理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失业者常常感到自卑、无能和无望,这些负面情绪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 抑郁症的社会影响2.1 工作效能下降:抑郁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产力。
患者常常感到疲倦和精力不济,不愿意参与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这对个体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2.2 家庭关系恶化:抑郁症会对患者的家庭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患者可能会变得消极、孤僻和无法沟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受到破坏,进而引发更多的冲突和问题。
2.3 社会隔离和自我孤立:抑郁症会导致患者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进而导致社会隔离和自我孤立。
患者常常会回避社交场合,与他人保持距离,这样会使他们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
3. 社会心理学对抑郁症的干预与支持3.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通过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并掌握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可以逐步改善抑郁症状。
3.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的康复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支持、亲友支持以及参与支持性社交群体等,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抑郁症的社会因素与环境影响

抑郁症的社会因素与环境影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因复杂,与个体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因素和环境影响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影响,并分析其对患者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1.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缺乏亲密关系、家庭冲突、婚姻问题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感到孤独、无助和失望,从而诱发或加重抑郁症的症状。
2. 工作压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工作强度不断增加,很多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长期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导致身心疲惫、抑郁情绪增加,最终可能演变成抑郁症。
3. 社会认同感缺失人们对于社会地位和认同感的渴望是普遍存在的,缺乏社会认同感可能会使个体感到沮丧和无望,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容易引发抑郁症。
二、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1. 生活事件的负性影响生活中的一些重大负性事件,如失业、财务困境、离婚等,都可能引发或加重抑郁症。
这些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冲击往往十分巨大,导致患者心情低落、情绪波动等抑郁症状。
2. 环境暴露环境暴露也是一种导致抑郁症的环境因素。
例如,长期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或者遭受家庭暴力、虐待等不良环境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3.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也是抑郁症发生的环境因素之一。
对于面临困难的个体而言,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鼓励是重要的心理支持,缺乏这种支持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增加。
针对抑郁症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其对个体的负面影响。
首先,个人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建立积极阳光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认同感的培养。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抑郁症患者的关怀和支持,提供帮助和心理援助。
此外,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暴露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因素和环境影响密不可分。
通过针对这些因素的有效干预,我们可以更好地防止和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抑郁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

大学生抑郁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大学生抑郁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抑郁症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业和未来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大学生抑郁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预防和帮助大学生克服抑郁症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抑郁的主要原因。
1. 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巨大压力,包括课业的繁重、学习成绩的竞争等,长期的学业压力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
2. 就业压力,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无法适应职场的竞争,这种不确定性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 人际关系,大学生身处新的社交环境,需要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面对友情、爱情、师生关系等问题,人际关系的不顺利也会引发抑郁情绪。
4. 家庭因素,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负担等问题也可能成为大学生抑郁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抑郁的解决方法。
1.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些都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2. 寻求心理咨询,大学生在面对抑郁情绪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3. 建立支持体系,大学生可以与朋友、家人或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支持体系,分享自己的困扰和压力,获得理解和支持。
4. 寻找兴趣爱好,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参与志愿者工作等方式,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而转移注意力,减轻抑郁情绪。
5. 接受心理疏导,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健康类书籍、参加心理疏导课程等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学会正确处理情绪。
结语。
大学生抑郁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共同预防和解决大学生抑郁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与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与影响心理健康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显。
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探讨这一话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 学业压力大在大学生期间,学业压力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学习任务,包括课程学习、实验报告、考试准备等,这些繁重的学业任务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就业压力和未来焦虑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求职竞争越来越激烈,让大学生感到压力倍增。
他们不仅要承受找工作的压力,还要担心自己的就业前景和未来的发展,这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出现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3.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新的环境中,大学生需要重新建立朋友圈和人际关系,尤其对于一些内向的学生来说,交友和融入集体是一项挑战。
社交焦虑的存在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沮丧,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4. 家庭变故和经济压力一些大学生家庭因素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比如,家庭变故如离婚、丧失亲人等,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较大的冲击;经济困难和经济压力也会使大学生为生活琐事烦恼,增加心理负担。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1. 学业成绩下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会对他们的学业产生不良影响。
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他们的学业成绩下降。
2. 生活质量降低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
他们可能失去对生活的乐趣和兴趣,感到压抑和疲倦。
孤独感、自卑感等不良情绪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的身心状态持续低迷。
3. 社交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社交障碍,与他人交往困难,进而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往往更加孤立,增加了自身心理问题的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焦虑与抑郁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焦虑与抑郁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焦虑和抑郁是两个常见的心理障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和表现,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焦虑问题分析焦虑是指人在面临一些挑战或压力时感到不安和紧张,超出了正常的应激反应。
大学生面临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种种因素,容易导致焦虑。
1.1 原因分析首先,学业压力是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大学期间,学生需要承担大量的学业任务,如完成作业、准备考试等。
这种长期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感。
其次,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与人竞争失利。
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感。
最后,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大学期间,学生与同学、室友和老师进行交往,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可能存在困难和挑战。
与他人的交流和相处问题可能使大学生感到焦虑。
1.2 表现分析大学生在焦虑状态下可能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他们可能会出现失眠或睡眠不稳定的情况。
焦虑情绪会导致大脑兴奋,使得他们很难入睡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其次,焦虑还可能导致食欲改变。
有些大学生在焦虑的时候会出现食欲不振,导致体重下降;而另一些大学生则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导致体重增加。
此外,焦虑还可能导致集中注意力困难和记忆力减退。
焦虑情绪会让大学生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也会对他们的记忆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抑郁问题分析抑郁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障碍,常见于大学生中。
大学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2.1 原因分析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生活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身份认同等。
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挑战,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抑郁情绪。
2.2 表现分析抑郁的表现各有不同,但一些常见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以及对未来的悲观态度。
社会环境对抑郁症的产生及影响(社会心理学)

浅析社会环境对抑郁症的诱发及影响【摘要】随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引发抑郁症的因素有多种。
抑郁症从无到有,涉及的范围从小到大。
大致归结为遗传因素、生活经历、亲属关系问题、认知习惯。
而生活经历自广义上的社会环境的分支。
我仅从社会环境这点切入,浅度剖析其对抑郁症的产生及对抑郁症患者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环境抑郁症因素社会环境对抑郁症的诱发及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处于不同的环境人们的感知会有所不同,可以造成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欣喜亦或是悲伤。
而所处的环境或背景在一定时间内不变,人们的这种心理感受可能会停滞不变,继而积聚下来,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思想、性情甚至观念。
新加坡虽然没有抑郁症病人的统计数据,抑郁症的病例却要比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多得多。
香港的一篇报道说,在西方社会里,抑郁症是名列第三位的常见疾病,仅次于心脏病和风湿病。
1.关于抑郁症1.1抑郁症如同焦虑一样是比较常见的,并以多种形式存在,有时属于神经类有时又属于精神病类。
它显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的情绪障碍,每一个正常人应该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状态。
1.2抑郁症患者会有诸如悲伤、沮丧、无助、不幸、绝望、寂寞、不快乐、郁闷、无用、自尊受挫、羞愧、焦虑、无价值之感受,最明显的情绪症状则为悲伤与绝望。
1.3抑郁症患者不能控制地回想旧事、健忘、缺乏决断力、意志力明显减低,等等。
这些都是临床上人们可以轻易观察到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障碍表现,环境压力与潜在的心理倾向可能在相互作用,从而诱发抑郁症。
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抑郁症影响到社会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在临床上,抑郁患者见于各种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的人群。
但是如果仔细地分析一下,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一个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
统计资料表明:某些人群更易患抑郁症。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抑郁症的发病率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抑郁症正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益突显出来的精神疾患。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张智昱张华东杨丹江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体不良的人格倾向,此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独特的发展任务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大学生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越来越突出的趋势,很多研究都报告了很高的比例,突出表现在抑郁、焦虑、强迫、自信缺乏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从环境来看,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和家庭。
从大学生个体来看,其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大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
此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独特的发展任务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困扰El益加剧,心理疾患发病率随之上升,这几乎是一切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现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期社会的剧变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适应困难。
1.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对价值的追寻是人类长期以来孜孜以求而又备受困扰的一件事。
社会转型期间,一方面,旧的标准或规范已经失效,新的规范或标准一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存在着规范缺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所带来的多元化,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此外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诸如贫富分化加剧、金钱至上、道德失范等问题,这一切都会对大学生们产生冲击,需要他们去回答,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们的适应困难。
2.高校扩招,收费提高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并轨体制的实行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青年学生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学费大幅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剧增。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经济困难比例约为200/ 0,特困生比例为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林静1朱熊兆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11) 抑郁(Depression)起源于拉丁文Deprimere,17世纪时这个词最早用来描述情绪状态。
2400年前,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称抑郁是由体内太多的“black bile”(忧郁质Melancholia的另一种说法)影响脑功能所致[1]。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严重的抑郁不仅会损害个体的动机和情绪,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
抑郁同一般的悲伤不同,抑郁的体验比任何一种单一负性情绪更为强烈,而且持续时间更长,给人带来的痛苦更大。
它除包含悲伤外,还伴有痛苦、愤怒、自罪感、羞愧等情绪[2]。
有学者指出,抑郁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3]。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由于大量生理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变化加在一起,会提高该时期抑郁的发生频率。
本文拟从心理、社会因素两方面对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素进行综述。
1 心理因素1.1 人格特征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相对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不同的个性特征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及情绪等。
王梦龙等人[4][5][6]的研究结果显示,EPQ量表的P、N维度与SDS得分呈正相关,E,L维度与SDS得分呈负相关,差异都非常显著。
表明抑郁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是高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向,即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倔强、内向、孤僻。
内向的同学可能由于较腼腆、敏感、情绪波动也较大,故遇到不良刺激易引起抑郁。
王红瑞[7]在对大学生进行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双性化人群的抑郁焦虑水平与国内常模无显著差异,而女性化和未分化人群的抑郁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呈显著性差异;男性化的抑郁焦虑水平与国内常模无显著性差异,但男性化人群的抑郁、焦虑水平与双性化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双性化人格特质具有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其抑郁、焦虑水平最低,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最后是未分化。
1.2 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可简单理解为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
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从而影响应激和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
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翟德春等[4]研究证实,特质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与医学生的抑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医学生的抑郁情绪则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张月娟等[8]研究证实,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比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学生较少报告抑郁症状[9],倾向采用消极应对;较少采用积极应对可能是抑郁个体偏爱的应对方式[10]。
王渭玲等[11]在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的研究中证实,不同类型应对方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即较常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较常使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在应对与心理健康之间,应对方式作为一个关键的中介变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应激刺激,不去积极面对和解决,不愿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只是一味地自责、幻想和逃避,势必难以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从而容易诱发抑郁情绪,损害个体身心健康。
1.3 心理控制源自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罗特(Julian Rotter)于1954年提出“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概念以来,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即成为临床心理学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
所谓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强化物或后果究竟是由自己所控制还是由外部力量所控制的一种泛化预期,即对事件的后果是否取决于自己的一种信念。
高内控者的泛化预期是,强化物或后果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或态度;而高外控者的泛化预期则为,后果主要依赖于运气、命运、机会、有影响力的人物或其他外部力量[12]。
关于心理控制源与抑郁的研究很多,大多数研究的结果与Benson等人的研究一致[13][14][15],即外控与抑郁呈正相关。
从理论上说,与相信外部力量的控制相比,不相信内在因素对事件结果的控制更可能使人感到自卑,对未来没有把握,从而体验沮丧、无望等消极情感。
1.4 自我因素在自我方面,有大量研究考察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自尊、自信等和抑郁的关系,总的来看,具有自我评价低、自我概念过低、低自尊等特征的被试更易产生抑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过程,是指自己对自身的品德、能力、外貌、个性、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所作的评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心理障碍都伴有认知问题。
A.贝克(A.Beck,1975)研究发现[16],抑郁与个体的认知密切相关,消极自我评价是抑郁的一个重要成分,抑郁个体对自我、现在以及未来存在一种消极认知,在解释外界信息时通常使用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这种认知倾向与低自尊十分类似。
张敏[17]的研究证实,自我评价较低的被试,在相应的抑郁量表中的得分较高,呈抑郁状态。
大学生个体保持自我的良好形象及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是大学生避免抑郁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各个方面的总体知觉。
国内外的研究证实了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18][19]。
李晶对抑郁组与对照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存在抑郁症状的学生其自我概念得分和各因子分都明显低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提示具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自我概念过低;抑郁症状与自我概念各因子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且为负相关[20];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我概念中对个人自我、能力自我的认知评价是产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因子,提示大学生个体保持自我的良好形象及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是大学生避免抑郁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
自尊是一个人悦纳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的情感体验。
当人的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又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自我时,就会产生自我评价偏低的自卑心理,即对自己的智力、能力及一切产生怀疑与否定,进而产生消极不良情绪体验。
周丹霞[21]等在对大、中学生焦虑、抑郁、自尊水平测值比较及相关研究中发现,不同自尊水平的学生,焦虑、抑郁水平不同,自尊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
Kernis Broke 和Frankel(1989)[22]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个体也象抑郁的个体一样特别容易把特定的失败的负性含义又扩大到认知的其他方面。
2 社会因素2.1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在应激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李伟[23]等考察了394名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探讨了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结果显示,高压力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相对最多;不论压力高或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显著较少;即使压力感较低,如果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抑郁、焦虑也相对较多。
张月娟[24]通过对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支持源提名率上无显著差异,而在一些支持源的满意程度上显著呈差异,即抑郁组较低。
这个结果说明虽然两组同学可能获得的客观支持源相差无几,但对支持的主观感受不同,抑郁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受较低,满意度较差。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有可能使大学生对已产生的负性情绪进行再评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减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从而使个体不论是否面对压力情境,较高的社会支持总是伴随着较好的情绪状态。
范兴华、贺春生[25]用社会支持问卷(ISSB)对11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社会支持来源限定在友伴范围内。
结果显示,抑郁在友伴实质性支持高分组与低分组、情绪情感支持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这说明友伴的实质性支持、情绪情感支持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范兴华等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友伴的实质性支持、情绪情感支持均对大学生的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这说明友伴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2.2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
阳德华[26]在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抑郁、焦虑与生活事件各个因子呈正相关,可见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对大学生抑郁有显著的可能是与健康、适应及与学习有关的负性生活事件,而来自健康与适应及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则可能对焦虑有重要的影响。
郭蓉等[27]通过对医学生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的抑郁与是否善于交际、学习态度、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母亲职业,身体健康状况呈正相关,与是否谈恋爱、是否担心就业问题、家庭经济收入呈负相关。
张月娟等[8][29]通过路径分析显示,生活事件对抑郁情绪的直接路径不显著,但生活事件经由自动思维和应对方式的间接路径显著,这表明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的重要因素。
但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的联系不是直接的,中间有自动思维和应对方式等中介因素存在。
2.3 家庭环境在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对家庭影响因素作了探讨。
饶燕婷[28]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抑郁状况与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和父母情感表达显著相关。
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有更严重的抑郁问题;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有更明显的抑郁;父母职业是工人、农民、待业或其它职业的学生有更明显的抑郁倾向。
该研究还通过对父母抚养方式与大学生疏离感和抑郁关系的考察,发现父母的情感表达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状况有显著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满足的程度与心理健康的程度有确定的联系”。
当个体的某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身心就会失衡,产生心理疾病。
国内已有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抑郁的儿童或成人,都具有以下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多拒绝、多敌意、多批评、缺乏关注和情感的温暖[29]。
一般认为,父母的要求、干涉如果适度、得当的话,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
反之,如果父母的要求过高、干涉过多,则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缺乏家庭凝聚力、沟通不畅、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会严重阻碍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3总结分析3.1 国内现有的研究中,有关抑郁的认知理论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且研究还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