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原创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21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电影观后感篇1周六下午同妻女一起去观看了电影《孔子》,故事情节基本符合史实且连贯流畅,画面富有美感,拖沓镜头和废话颇少,无论从史学美学角度还是教育意义来说,都是一部上乘之作。
我将点滴感想记述如下。
之一,体会并非领悟之境界。
当孔子主张隳三都失败遭鲁国君臣冷落而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与弟子们的艰难处境,但要领悟孔子渴望实现理想、传授仁义道法之境界就难了。
人与人之间难的就是领悟啊!之二,心正者必相正。
每遇伸张正义、扶弱济贫、维护国威乃至痛失弟子时,孔子的眼神必定是沉稳而睿智的,如果漂移而油滑,小人之相暴露无遗。
无言相,而非像。
之三,好色之徒绝非好德之人。
当孔子受到卫国王后美色引诱时,可以看出其介于痛苦与逃避之间的表情,而且他预感到卫国将天下大乱。
这是莫大的考验。
如今一些男人看到稍有姿色的女人就挪不动脚了,眼睛发绿,更有甚者动手动脚或口出秽言占小便宜,却满嘴仁义道德而不脸红,好色者怎会好德呢?实乃道貌岸然,恶俗之极。
之四,真爱必自然流露而非造作或刻意在小处表白。
当孔子被驱逐出鲁国时,与相濡以沫的妻子及疼爱的子女离别时的内心挣扎,当他失去最钟爱的弟子颜回时的痛苦怜惜,当他与相依为命的弟子们分享一碗羊肉汤时的愧疚……孔子的言语和表情都非常自然地流露,而非矫揉。
之五,坚持为善者必识大体。
孔子尽管遭误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国,历经磨难,但最后鲁国迎请他回国时,他还是非常乐意地带弟子们回国传授正道,仅提出不要以政扰他,他只想教书育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种识大体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是由他坚持为善的积淀造就的。
现在有些人受点小委屈、吃点小苦就怨天尤人甚至恶言相向,更有“扔纱帽”的荒唐之举。
《孔子》电影观后感10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电影观后感10篇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电影观后感10篇1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
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
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
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
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电影观后感5篇-观后感.doc

《孔子》电影观后感5篇-观后感《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电影《孔子》观后感1我记不起自己有多少年没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了,今天把电影《孔子》认真的看了2遍,感受非常深刻。
这位古代的圣人所说的很多话都是我一直学习的典范,我常常把佛教与儒教结合起来学习,它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儒教比佛教更早流传的说法。
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孔子结束颠沛流离19年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跪在城门顶礼膜拜的时候,我流泪了,那是一个对祖国对家乡有着无限深情却又无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爱发出的呐喊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孔子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优秀的军事家,对治国一直主张仁义厚德也就是礼乐仁义。
认为诗书礼乐是做为君子的必修,能以礼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礼法丧失国家就会大乱。
孔子有3000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很多都追随先生流离云游,其中冉求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国请去做将领,孔子没有因为鲁国君上当初被齐国利用,驱赶自己被迫无奈离开心爱的国家而积怨,反倒教育自己身边的弟子:国危思将,国难用将。
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志士仁人,宁杀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
危邦不入,乱邦不琚,为政不能急于求成。
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
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
名爵者,公弃也,不可以久居,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间。
不要去计较太多名誉的东西,要学会装装傻,发发呆。
无为,万能无不为。
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
天下莫若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
正所谓:为善者,天必报之以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这就是对孔子最好的写照。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9篇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9篇孔子电影的观后感9篇1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自己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
孔子连同他自己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自己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
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自己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
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自己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自己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
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
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自己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
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自己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自己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
《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精选10篇)

《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精选10篇)《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的观后感1影响了数千年的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然而他的命运却是充满坎坷荆棘。
在历史的书页中,孔子和弟子驾着木车,滚动的声音在各国之间沉重发响,但由于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大夫相互倾轧,孔子车辘的痕迹便在长达14年寻求认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对后人来说,孔子的远见卓识,礼仪之见和理想理国之道是万世不朽的传世乐章;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对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细细解读。
该影片首先是从孔子在鲁国的仕途开始演绎,他热爱祖国,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来使国家更加文明昌盛,富庶强大,鲁国国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断,乐意采纳孔子的意见,但随着鲁国大夫们的矛盾日益尖锐,鲁君日渐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弃官离鲁,伴随孔子的还有弟子子路,颜回和子贡等。
来到卫国的原因着实让我费解,黄韦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书中写道孔子自己选择来到卫国,久待之后经别人推荐给卫灵公加以重用。
该影片中说的是因南子早闻孔子才德兼备,让卫灵公下书邀请,卫灵公素来对南子百依百顺,所以重用了孔子;大相径庭的两种重用途径实际暗含太多的信息。
以影片来说,充分表明了南子是极其聪慧的,虽有着恶名,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聪明干练,有胆有识的女子;她要会见孔子,孔子抛开舆论的忌讳,以礼相待,他们之间相互的膜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
南子说“人们只知道夫子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仅仅只是因为欣赏。
卫国的内外隐患迫使孔子离开了卫国,带着弟子过着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师徒皆受饥饿的折磨,在困顿恶劣的环境中,他弹起了琴,众弟子在琴声中手舞足蹈,带着悲愤的欢呼,尽情宣泄。
也许并不是悲愤,是在历尽挫折颠簸,人间沧桑后对内心无奈的释放。
2023孔子观后感1000字(通用10篇)

2023孔子观后感1000字(通用10篇)孔子观后感1观看了影片《孔子》,不论它拍得怎么样,注定都少不了一场口水战,实际上,自从传出胡玫要拍《孔子》的消息后,这种口水战始终就没消停过。
影片上映没几天,关于《孔子》的新闻也不少。
王菲复出,选择了以《孔子》为平台,献唱一曲《幽兰操》;有人炮轰《孔子》的史实和台词错得离谱,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应;其中还穿插着周润发颇有些雷人的感言,据说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
不过,我是真的哭了…在这场喧嚣、混乱的闹剧中,其实人们恰恰忘记了一个很严肃,也很重要的问题: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其自身的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难道只有靠这些炒作的娱乐八卦才能引起人们观看的兴趣?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是不屑于回答,也许是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有许多不便,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都显得有一点暧昧。
说起来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味道。
20年前,说到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性、趣味性,以及市场票房、赢利、圈钱之类,大家还是很不情愿的,要找很多理由给自己壮胆儿,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有点耻于言利的意思。
现在似乎不必这样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这当然是一种进步。
但是,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事物在发展中有时也会走到自己的反面,这些年,言利的变得理直气壮起来,言精神、理想、信仰的,倒显得理屈词穷,低声下气,有时还露出一点羞涩。
我们都经历过耳提面命的、灌输式的教育,至今,这样的教育也还没有绝迹,于是大家对涉嫌要教育我们的东西都很敏感,身体会自动生成一种抗体,进行排斥,或者采取放纵自己的方式,以为我们只需要娱乐,这种自轻自贱其实是自己骗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这种随波逐流、没心没肺、几乎完全物质化、只求一时快乐的日子,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过去讲反潮流,现在讲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有些东西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坚持。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精选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精选《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精选(一)在看《孔子》这部片子前,我已多次听说过它。
可从来也没去看过它,总觉着它可能会是一部无趣的教育片。
我难以想象,作为开启了枪战片、赌片等类型片先河,成为香港“暴力美学”风格电影代表人物的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会是怎样的一个孔子。
影片正式开始,孔子自牛车上走下,步入宫殿,当特写镜头到达正在殿外行着跪礼的孔子脸上时,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个头戴黑礼帽、一身黑大衣、围着白围巾、风流潇洒的许文强。
我不曾看过《上海滩》,也不了解《上海滩》的剧情,但我却知道剧中有个显尽了民国上海滩独有魅力与腔调的“许文强”。
而周润发的“强哥”形象也是多年来他在我脑中最深刻的形象。
但渐渐地,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强哥”的形象在我脑中渐渐淡去,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孔子出现在我眼前。
当他被罢黜,被迫离开鲁国,他难过、颓丧;当他周游列国,他也会思念故乡;颜回落水而亡、子路战死,他悲痛不已……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冷冰冰的只会各种“曰”的圣人,他是个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人。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孔子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但你不能否认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有血有肉的孔子。
片中颜回落入冰湖,为救书而死,虽然这实在让我感到有些不值,但这是他的选择,也并不影响我为之感动,震撼。
清晰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夫子的焦急无奈、悲痛呼喊,颜回一次又一次固执地潜入水中及他最后沉入水底时手中依然紧紧抱着的竹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撼与心痛。
子路临危出仕,孔子担心不已,谆谆告诫。
子路战死卫国,却宁死不屈,就是死,他也记得夫子教诲,冠帽要堂堂正正。
他扶正冠帽后,即被敌军多枪刺杀,那倒下的身躯让我潸然泪下。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鲁国。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35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35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电影观后感篇1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
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
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
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
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
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
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
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
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
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
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
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孔子》观后感
11小数胡燕君008 影片《孔子》,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的,说实话,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很无趣,时间又长,很多情节都跳过了,看完之后,感觉跟没看过似的,没留下些什么,于是,又看了第二遍,这次用心的去看,发现有许多论语上经典的语录与故事。
印象中孔子是那种文文弱弱,很消瘦,长胡子,讲很多道理的学者,看完影片,我改观了,更全面地认识了孔子,这个“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
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孔子一向崇尚周礼,很多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消逝时,孔子依旧遵循着那些礼仪,在面见鲁君之前,孔子正要行礼,一侍从说,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
孔子听罢,继续行礼,而后才跟随侍从上堂拜见鲁君。
当鲁君夸奖孔子治理有道时,孔子答道,依周礼治国,三年可有小成,五年大成。
孔子时时刻刻把周礼挂在嘴上,也一直身体力行。
原以为孔子是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古板的古人,漆思弓一案,让我看到了孔子的睿智,仁爱,他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正因为有他,那一番言之凿凿,令所有人信服的答辩,活人陪葬这一陋习才得以废止。
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
“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
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也为他能更进一步的实现自己仁政的梦想而感到高兴。
孔子提出隳
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
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
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让我印象颇深。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
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
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
南子的轻 -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异常艰辛。
遭人嘲讽,被人误解,居无定所。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孔子一行人四处漂泊讲学,却常常遭人驱逐。
后被困于小村庄,绝粮多日,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
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
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颜回,子路,相继去世,让孔子一夜白了头。
孔子依然在漂泊着,直到鲁君请求孔子回国。
当问及是如何找到他时,一人说“有人告诉他,东面有个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像丧家之犬,我一听那说的便肯定是夫子你。
”孔子说确实是丧家之犬。
我不知孔子是如何说出这句话,内心活动是什么,我只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与深深的无奈。
孔子望着窗外,喃喃自语,鲁春秋,后人理解我因为这本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本书。
后世之人,一直在学习孔子,但也许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
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
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
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
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
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是熟人之间的奢侈品,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对当代中国非常重要,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才能使国家永远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大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