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秀范文合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秀范文合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秀范文合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秀范文合集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上的经济发达很多地区建造了高楼大厦,因此疏忽了周围的自然环境,这对大自然是一种严重地破坏,对生态的不平衡。使大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工厂还排放乌烟,乌烟瘴气污染新鲜的空气,导致人类呼吸后身体健康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有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和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向清澈的小河,这一来不但污染了水环境还致使河里活蹦乱跳的鱼死亡,这已形成一种频繁的现象,河上漂流着的杂物恶化了美丽的自然环境,使众多的养殖水面被迫放弃;还有人不懂得珍惜水资源,大量的浪费,这样我们大自然就会缺水。也许有人会这样问:"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是跟空气阳光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虽然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覆盖了水,但这些水中97%是海洋。你们知道海水是咸的,剩余的少量淡水又大都集中在终年积雪

的高山和寒冷的南北两极。这样,地球上可供人的水资源就更少了。有没有人想过,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滴水了,人们一定认为非常珍贵,可以前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吗?还有的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踏坏了小草。仅管边上都竖立着要保护小草,人人有责的牌子,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他们都不屑一顾;在茂密的森林中,猎人还要捕杀小动物,让许多小动物流离失所,失去自己的亲人,现在森林里的小动物变得越来越稀少了。这种种现象就是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源头。

大自然是伟大的,生态是复杂的,生命是奥妙的,而我们了解得太少了,尚不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地球是丰富多彩,物象万千的。一根草,一棵树,一个动物,一个群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是自然不断进步的结果。天生的动物,天生的植物,天生所有的植物,天生所有的生命都是有用的。它们的存在就说明有用。一看到森林,就向想到母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发电;一看到草原,就向想到牛羊肉和羊绒衫;一看到动物,就向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药。

珍惜动物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必须保护。一些虽很常见,但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同样应该爱护。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植物能够帮助人们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真是为人类做了不少贡献。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国还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野生濒危动物。

大自然是我们可靠的朋友,它们无时无刻陪伴着我们。人类和大自然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和谐的自然界。我相信信息+创造=21世纪。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

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

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

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___。

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

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当人类第一次乘坐飞船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时,不禁被它的美丽惊呆了——这颗被梦幻般蔚蓝色的海洋包裹着的椭圆形星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据天文学家推算,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约有100万个星球可能像地球那样,拥有水并孕育着生命。但是,时至今日,人类还是没有发现哪个星球真正存在着生命。所以,地

球这颗拥有海洋、陆地、岛屿,拥有森林、草原、飞禽走兽,拥有风霜雨雪、四季更替变换的星球,是目前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并拥有唯一一块宇宙绿洲,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在这人类的伊甸园里,大自然赋予我们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盛开的花朵,自由飞翔的鸟儿……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忽略了自然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许多发展是通过掠夺自然,甚至是“断子绝孙”的做法来实现的。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高环保意识,不尊重自然,不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将会惩罚人类!试想,如果没有了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就没有了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了鸟语蝉鸣合奏出的悦耳“和谐音符”,没有了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天鹅,艺术家还能够找到“美”的创作灵感吗?像《天鹅湖》那样荡人心魄的芭蕾舞还会出现吗?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 ___,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同学们,让我们以人类的良知,人类的灵魂之“爱”去亲近大自然,保持大自然吧!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生命的摇篮,是宇宙间唯一一颗有生命的星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物在繁衍,形成了今日生机盎然的大好局面,我们人类成了万物之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水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环境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够了!够了!我们人类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地球与自然母亲太慷慨啦!一切都奉献给我们,我们却回报了什么?1998年,他们终于恼羞成怒,用特大洪灾给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几乎所有的鸟兽都会避开凶残的鳄鱼。但牙签鸟却同鳄鱼友好相处,鳄鱼也从不伤害这种小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鳄鱼需要牙签鸟的帮助,鳄鱼上了岸,张开大嘴,牙签鸟便会在鳄鱼嘴里跳来跳去,清除鳄鱼口中的食物残渣。这样既填饱了牙签鸟的肚子,又为鳄鱼清理了口腔,真是一举两得。有时,牙签鸟干脆在鳄鱼栖居地营巢,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又好像在为鳄鱼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一哄而散,使鳄鱼做好准备。因此,它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瞧,这不是大自然中动物互帮互助,和平相处的例子吗?也许你会说,这也许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子罢了!不!

犀牛鸟在犀牛又嫩又薄的皮肤皱褶之间清理一些趁虚而入的吸血蚊虫,让犀牛觉得很舒服,还帮助嗅觉,听觉迟钝的犀牛尽快发现敌人,做好防御的准备。

牙签鸟与鳄鱼,犀牛鸟和犀牛,论体型,论种类,它们可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它们却零距离地全心全意为对方服务,与对方和平相处,是多么令人意外!连动物都能做到和平相处,何况我们呢?同学之间想请你帮个忙,借些东西,你能抛开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吗?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偶尔吵嘴,闹不愉快,你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遇到需要帮助的,你能扶老携幼,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小雷峰吗?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建立起你,我,他之间的和谐桥梁。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2021年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

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①。下面就针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做以下分析。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谐发展自然规律 当年阿姆斯特朗在登陆月球时,回头望了望地球,他说他不知地球原来这么的美丽动人。地球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短短的只出现了几千年,却几乎摧毁了她的美貌。地球,是美的,但在人类文明日渐蓬勃发展的同时,她渐渐凋零了。人与自然太微妙了,曾经不知道大自然的强大,当我看过电影《正负2度C》的时候,我惊呆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竟然是这么的不堪一击,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②。我们人类又能阻止得了这一切的发生吗?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保护、预防、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地球,改善大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演化一直是自然过程。在人产生并且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类活动开始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中加入了人为因素,并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主的实体;既受控于自然,也在改造着自然。 1.1自然对人的影响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③,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战。 1.2人对自然的影响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同时又给自然以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活动重点: 了解环保知识,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难点: 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环境的材料。 2、调查周围环境污染情况。 3、PPT、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环保日是哪一天吗?每年的6月5日是“环保日”,所以环保是当今的热闹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和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环境被破坏,人类怎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 二、板书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

大屏幕出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课件 1、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及意义。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2、说说什么是低碳。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3、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2]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盲目地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面对日益加剧的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在环境中的地位,并希望通过全球的共同行动来改变这种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一、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协调发展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经济系统中,人类通过它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以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与资源分配的当前与长远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寻求的总体目标的最优化。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其二,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其三,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万年前古人类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生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可行性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有许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如道家的“与物成春”、佛教的“万物平等”、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着不息的探求,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

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教案资料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1)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447)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304) 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

论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装订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业 年级、专业、班级:16物理本科班姓名:陈松林学号:16400101014 作业题目:论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面作答时,请留出装订线位置) 从生命的起源来讲,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类从莫大的自然界脱颖而出,但无论如何进化,人类属于自然。人类与自然之必然关系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的活动从原始社会时期或者更早便与自然界挂钩,采摘野果,狩猎,然后发现火并使用火烹饪食物、取暖。在奴隶社会人类学会制作使用一些简单工具,取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即使建立城邦,或者剥削制度,人类的种种活动都离不开自然,封建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更为广泛,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外,还有装饰品,武器,或者更为高级的文化、建筑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约就是这个道理。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更为紧密了,伴着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进程,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各种金属矿石,稀土资源为人类所利用。架桥修路,修缮房屋,做电子产品,探索太空,太多太多都与自然密切相关。 今天的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只增不减,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不会减少。众所周知,资源是有限的,总有枯竭的一天,此外开采自然资源也会对自然界造成一定危害。 众所周知,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享有盛誉的制造大国,中国制造走向全世界。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北方的污染尤为严重。

暑假我兴致勃勃的去秦皇岛看长城,火车一进入河北地界,漫天的烟尘映入我的眼帘,太阳仿若蒙了一层纱,我看不清他的脸庞。我在一个小镇上安顿下来,那是我曾经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然而,再见时,它也没了往日风采。虽然这些年,大家都在努力治理环境,但作为一个集钢铁,石油,燃气的生产基地,这点治理算不得什么,脏水河加了护栏,远远望去是一条白色的长龙,走进了,便是河水发出的刺鼻的臭气。我本以为秦皇岛作为国家的重点的旅游城市,不会像那偏僻的小镇一样。的确,秦皇岛的环境要好的多,地面一尘不染,而天空呢,仍然布满烟尘,山海关也被笼在这云雾里了。海面能见度不足两百米,大海那宽阔的胸襟也容不下这小小的雾霾。 记忆中的北国,夏日炎炎,不似这闷热的天气。而冬日,真的就是毛泽东诗中提到的那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日光回来,即使再冷的天气也是暖融融的,不似这般的压抑。我在河北呆了一月左右,却未见过星月。污染的严重性不必强调也能知晓。 再来说说南方吧,当然主要讲讲我们的西南地区。重庆是我的家乡,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发展也十分迅速,但这却不是我理想的生活地方,重庆虽没有北方那样密集的工厂,但是污染依然不减。重庆主城区尤其是渝北区污染最为严重,我记得第一次去菜园坝时,我恶心的吐了,生活垃圾除的较为干净,但空气质量却使我不能呼吸,此外还有噪音污染,夜晚躺在被窝里时,听着窗外一辆辆汽车经过,久久不能入眠。云南是个好地方,玉溪、石林、西双版纳,美景无处不在。污染依然不能忽视,垃圾处理中心整日冒着青烟,路旁行道树树叶布满尘埃。这样的环境怎么能生活的愉快呢?再拿我们的遵义来说说吧,从火车站到学校的这一段路不算长,单经历的也绝不会少,每天都有清洁工一遍遍清扫,却还是尘埃遍布。 人类对自然索取与破坏真的太多太多,除了污染还有对动物的迫害,候鸟迁徙,我们在它的身后补上一枪。动物的生存空间被我们压缩压缩再压缩,以至于白鳍豚离我们远去,扬子鳄濒临灭绝,几百余年的红豆杉倒下了她沉重的身躯。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会是一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 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

环境科学与实验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在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没 有止境地向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 由于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开 始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加剧,只是自然界产生了一系列威 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要保护自然,首先应该先了解自然以及了解自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维基百科中对于自然的定义是--自然环境指地球上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以自然的状态呈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由于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懂得了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起初有节制的利用是合理的,人类所利用的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更加有效地改造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后期无节制的掠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于是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世界性自然灾害显著增加。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诸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台风、洪涝、干旱等;第二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诸如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大气污染等,其中人类目前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和生存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淡水资

源危机、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在了解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后,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无止境掠夺,还是和谐共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雨果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大自然母亲,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安全可靠的自然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 而我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人类需要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首先,要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我认为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等化,要尊重大自然,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观,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使得人们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其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最根本的是从源头抓起,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污染治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所以要提高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认识水平,树立大价值观,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放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在计算经济生产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无限的,而是用大价值观念,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只有了解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认识其失调的主要原因,树立大自然观,大价值观,克服人类功利思想影响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虽然是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的两面性缺乏认识,科学技术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目标的强有力工具,但是这把“双刃剑”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因为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还是受制于人的,是为人类的力量所掌握和控制的。因此,人类必须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从而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类才能更好地驾驭科学技术,发展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促进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_资料阅读全面版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一):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到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然而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这天,我们务必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务必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自然界才会越来越完美,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光明。 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景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美不胜收,极目远眺,鸟在天上飞,人在绿中游。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天,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音符。透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产生了以下粗浅的认识: 非典给人们的启示爱护野生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 2003年发生了一场突入其来的灾难非典,在那段非同寻常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提心 吊胆,谈非典色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人失去了他(她)们宝贵的生命。非典来自动物传染似乎成为当今专家研究的共识,正是由于对超多野生动物的捕杀、食用,导致了非典的快速传播。这给我们又敲响了警钟,爱护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爱护动物就等于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呢?总是那么奇怪的生活着,需要它、留恋它,却总又在改变它、宰杀它、破坏它,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也就自然想得多了。儿时的记忆也总在脑子里回荡:小时候在村头的小河边洗衣、玩耍,到清清的小河里与鱼虾游戏快乐的情景总给我一丝留恋,然而,这美妙的风景线正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也许永远找不回来。童年的记忆和故事时常讲给只有4岁的女儿听,女儿小小的心灵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给我们 所带来的快乐中。然而,此刻回老家,看到的小河已不是原先的样貌,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河边堆放了凌乱不堪的垃圾,河里的小鱼、小虾也不见了往日的踪影,女儿也不会真正体会到我们小时候与大自然共同生活的快乐,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总有一些失意。 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吧这句话我们已经喊了很久了,然而,当我们昂首蓝天、看看大地、思索海洋,我们给后人到底留下了什么值得自豪的东西呢?孩子们的书本里的蓝天上有鸟儿歌唱,大地上有绿树成荫,水面上有鸳鸯戏水、、、、、、,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我想,我们都不愿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空幻的梦。 生态一个沉重的话题 据报道: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名叫防风的中药材,一些人受利益驱使,不顾国家法律和当地政府的禁令,大肆乱挖,致使草原受到破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警告,如果不尽快停止在草原上滥挖药材,10年后草原将会成为荒漠。另据报道,百灵鸟每年以1000万 只的速度递减,作为益鸟,百灵鸟以食草原害虫为主,一只百灵鸟一年能吃掉害虫3万余只,起着重要的调节草原生态平衡的作用。近年来,在暴利的驱使下,百灵鸟不断遭到大规模盗猎。由于乱捕滥猎,致使草原虫害连年不断。有关专家说,捕杀百灵鸟的行为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沙漠化,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 8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所以要提高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认识水平,树立大价值观,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放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在计算经济生产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无限的,而是用大价值观念,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落实科学发展

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只有了解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认识其失调的主要原因,树立大自然观,大价值观,克服人类功利思想影响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虽然是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的两面性缺乏认识,科学技术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目标的强有力工具,但是这把“双刃剑”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因为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还是受制于人的,是为人类的力量所掌握和控制的。因此,人类必须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从而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类才能更好地驾驭科学技术,发展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促进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8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