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范文精选】大气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

大气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
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每天监测和发布的主要有三项空气污染物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这些指标的指数在0~50时为优,51~100时为良,100以上为污染。
标准规定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但不包括“个头更小”的、小于2 .5微米的颗粒物(简称“细颗粒物”,又称PM2.5)。
在上述三项污染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污染中的比率最大,而细颗粒物又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70%~80%。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
而造成这种灰霾天的罪魁祸首就是细颗粒物。
据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公布的一张世界空气质量地图显示,全球细颗粒物污染最高的地区是北非以及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中全部,中国大部分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接近80微克/立方米,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有关污染指标的8倍。
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中国环境科学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珠三角、长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和沈阳等地城市群,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还有资料称,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灰霾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30%~50%。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
但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而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
灰霾带来的伤害有多大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当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小于90%时,这样的天气情况为灰霾。
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

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2章环境科学基本理论 (4)2.1 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内涵 (4)2.2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5)2.3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5)第3章全球环境问题 (6)3.1 全球气候变化 (6)3.1.1 气候变化原因及影响 (6)3.1.2 国际应对措施及合作 (6)3.1.3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3.2 生物多样性丧失 (6)3.2.1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6)3.2.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意义 (6)3.2.3 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6)3.2.4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展望 (6)3.3 污染物跨境传输 (7)3.3.1 污染物跨境传输的途径与影响 (7)3.3.2 国际合作与政策法规 (7)3.3.3 我国跨境污染物传输问题及应对策略 (7)3.3.4 跨境污染物传输的未来挑战与对策 (7)第4章我国环境问题与挑战 (7)4.1 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 (7)4.2 我国环境现状分析 (7)4.3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8)第5章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8)5.1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8)5.1.1 燃煤污染控制技术 (8)5.1.2 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8)5.1.3 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 (9)5.2 水污染防治技术 (9)5.2.1 污水处理技术 (9)5.2.2 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 (9)5.2.3 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 (9)5.3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9)5.3.1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9)5.3.2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9)5.3.3 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9)5.3.4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9)第6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9)6.1 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9)6.1.1 生态系统保护概述 (9)6.1.2 生态系统保护原则 (10)6.1.3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10)6.2 生物多样性保护 (10)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10)6.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10)6.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0)6.3 生态修复技术 (10)6.3.1 生态修复概述 (11)6.3.2 生态修复技术类型 (11)6.3.3 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11)第7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11)7.1 环境监测方法 (11)7.1.1 采样方法 (11)7.1.2 分析方法 (11)7.1.3 在线监测技术 (12)7.2 环境质量评价 (12)7.2.1 评价指标 (12)7.2.2 评价方法 (12)7.2.3 应用案例 (12)7.3 环境风险评价 (12)7.3.1 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12)7.3.2 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 (12)7.3.3 应用实例 (12)第8章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 (12)8.1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 (13)8.1.1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起源与发展 (13)8.1.2 主要国际环境协议与公约 (13)8.1.3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13)8.2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 (13)8.2.1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演变 (13)8.2.2 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政策框架 (13)8.2.3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措施 (13)8.3 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13)8.3.1 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构建 (13)8.3.2 重要环境法律法规解析 (13)8.3.3 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4)第9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14)9.1 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 (14)9.1.1 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14)9.1.2 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 (14)9.1.3 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14)9.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14)9.2.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 (14)9.2.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方式 (14)9.2.3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效果的措施 (15)9.3 环保社会组织的作用 (15)9.3.1 环保社会组织的类型与功能 (15)9.3.2 环保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5)9.3.3 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 (15)第10章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 (15)10.1 环境科学研究前沿动态 (15)10.1.1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策略 (15)10.1.2 大气污染与控制技术 (15)10.1.3 水环境质量改善与修复技术 (15)10.2 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趋势 (16)10.2.1 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6)10.2.2 环境监测技术进步 (16)10.2.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16)10.3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展望 (16)10.3.1 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与实践 (16)10.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与恢复 (16)10.3.3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16)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与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与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大气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易挥发成气体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环境中,包括工业废气、交通尾气、油漆涂料、溶剂等。
研究表明,VOCs在大气中的存在和排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首先,一些VOCs是有毒有害的挥发性物质,例如苯、甲醛等,可以通过吸入或接触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
其次,VOCs是光化学反应的重要前体物质,它们与氮氧化物、太阳辐射等相互作用,生成臭氧和细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对大气质量和能见度产生不利影响。
而颗粒物是指大气中悬浮的固体或液体颗粒,主要由灰尘、烟尘、工业废气等形成。
它们的来源多样,包括汽车尾气、燃煤、工业废气等。
颗粒物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对大气环境、气候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其粒径大小,颗粒物可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前者可以沉积在呼吸道部位,后者能够更深层次地进入肺部,对呼吸系统等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为了研究大气环境中的VOCs和颗粒物污染特征,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技术。
首先,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可以准确地鉴定和定量分析大气中的VOCs成分。
其次,通过采集大气中的颗粒物样品,利用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X)等技术,可以对颗粒物的粒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和分析。
研究发现,大气中的VOCs和颗粒物污染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首先,VOCs的浓度在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在城市地区,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等排放源是VOCs的主要来源,而在乡村地区,农作物的生物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是重要的来源。
其次,在不同天气条件下,VOCs的浓度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VOCs往往会与气溶胶颗粒物结合形成液态颗粒物,从而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挥发和迁移。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

大气污染中PM2.5的危害及治理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其中,PM2.5是大气污染中比较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具有较高的危害程度。
本文将探讨PM2.5的危害及治理。
PM2.5,即大气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类工业活动等,尤其是交通及工业领域中的废气排放对PM2.5的污染贡献较大。
在大气中,PM2.5会悬浮气态中并在空气流动中不断扩散,同时也会沉降到地表和水域中,给环境、人类和动物造成很多危害。
首先,PM2.5的长期暴露会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他们不仅可以引起人的眼睛、喉咙等器官刺激、疼痛等不适症状,而且对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大的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PM2.5进入呼吸系统后,可以直接侵入肺泡内部,干扰人体的氧气吸收,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加剧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同时,PM2.5还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增加疾病的发生率。
其次,PM2.5的存在也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它们不仅能够在大气中形成雾霾天气,使得景观美丽度下降,同时也会破坏植被并影响生态平衡。
此外,PM2.5还会在大气中与其他污染物质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的程度。
为了治理PM2.5的污染,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理。
目前,治理PM2.5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物理治理、化学治理和生物治理。
物理治理主要通过过滤和降尘等手段,将PM2.5的含量控制在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化学治理则通过化学方法,将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生物治理则是利用生物活性,通过生物素等来降解PM2.5的污染。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等方式,降低PM2.5的排放。
要实现PM2.5的治理,要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开展环保科普教育,号召公众共同参与。
综上所述,PM2.5的危害很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治理PM2.5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
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³。
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1.1 PM10的基本特性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
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
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
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
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及监测

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及监测摘要:随着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及全国大中城市大面积雾霾天气的爆发,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PM2.5逐渐成为民众日益关注的话题。
与TSP,PM10相比PM2.5粒径小,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传播距离远,且有害元素和有机化合物极易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毒性增大,对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以及大气能量平衡影响巨大。
因此加强PM2.5的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实现对PM2.5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然后重点探讨了PM2.5的监测技术,最后提出了控制PM2.5的污染的对策。
关键词:PM2.5;污染;监测;β射线法;机动车尾气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national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of large area of fog and haze of smog outbre ak, “arch-criminal” PM2.5 has become a topic of increasing concern to the people. With TSP, PM10 compared PM2.5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 long retention period in the atmosphere,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is long, and the harmful elements and organic compounds can easily enriched in the fine particles increased, toxicity, on air quality, atmospheric visibility, human health and energy balance influence. Therefore, the strengthening of PM2.5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alization of PM2.5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PM2.5 in China,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PM2.5,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pollution of PM2.5.Key words: PM2.5; pollution; monitoring; beta ray method; vehicle exhaust PM2.5概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细颗粒物的防范与治理策略

细 颗 粒 物 污 染 地 域 性 特 点 极 为 突 出 ,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 济 状 况 如 在 我 _ 东 部 地 区 ,因 工 业 化 水 平 较 高 、人 口 密 集 ,致使 细 颗 粒 物 污 染 较 为 严 重 。环保部门应依据丨X: 域 内 的污 染 情 况,制 定 出 针 对 性 的 监 管 标 准 ,合 理 控 制 企 业 细 颗 粒 物 排 放 量 :环保部 门 要 加 强 与 其 他部门的合作沟通,使各项治理措施能够落到实 处 :要 加 强 对 重 点 排 污 企 业 的 监 管 力 度 ,一旦发现 企业违 规排 放 ,要 及 时 依 据 各 项 法 律 严 肃 追 究 相 关 责 任 人 ,责令其停业整 改:!另 外 ,还 要 构 建 起 细 颗 粒 物 污 染 预 瞀 体 系 ,尤其需要充分利 用 遥 感 技 术 及 时 发 现 污 染 最 为 严 重 的 区 域 ,采取强有力措施将 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达到此目的,吋设置一批光学地基观测 点 ,及 时 艾 注 气 溶 胶 的 光 学 厚 度 变 化 情 况 ,在 开 阔 地 带 建 设 监测 站 点 ,对 大 气 层 面 实 行 不 间 断 观 测 ,一 旦 形 成 易 产 生 灰 S 天气的 气 候 条 件 及 时 做 出 预 警 ,针 对 获 取 到 的 各 项 数 据 资 料 实 行 科 学 分 析 ,据 此 制 定 出 行 之 有 效 的 解 决 措 施 重 点 关 注 敏 感 人 群 情 况 ,做 身 防 护 ,必要时应紧急关闭具有一定污染能力的企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气细颗粒物(PM5)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数据的分析,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期为解决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气细颗粒物的定义、来源和分类,阐述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包括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浓度水平以及时空分布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机制和健康风险。
本文还将关注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当前防控和治理措施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程度下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将为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健康干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未来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全球大气环境治理和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有益借鉴。
二、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大气细颗粒物(PM5)是指空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细小的粒径,它们能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粒径小,穿透性强:PM5的粒径小,能够穿透人体的呼吸道防御系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穿透性使得PM5成为大气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颗粒物。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物质燃烧等。
由于来源复杂,PM5的成分也十分复杂,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多种成分。
浓度高,污染范围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大气细颗粒物的浓度往往达到高峰,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院: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市民在灰霾天气里前行。
被灰霾天笼罩的城市。
据环保部称,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与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有一定差距。
还有专家称,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
大气污染最严重国家之一
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编制于1982年,后又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
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每天监测和发布的主要有三项空气污染物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这些指标的指数在0~50时为优,51~100时为良,100以上为污染。
标准规定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
于10微米的颗粒物,但不包括“个头更小”的、小于2 .5微米的颗粒物(简称“细颗粒物”,又称PM2.5)。
在上述三项污染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污染中的比率最大,而细颗粒物又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70%~80%。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
而造成这种灰霾天的罪魁祸首就是细颗粒物。
据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公布的一张世界空气质量地图显示,全球细颗粒物污染最高的地区是北非以及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中全部,中国大部分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接近80微克/立方米,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有关污染指标的8倍。
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中国环境科学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珠三角、长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和沈阳等地城市群,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
”还有资料称,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灰霾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30%~50%。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
但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而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
灰霾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当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相对湿度小于90%时,这样的天气情况为灰霾。
在环境空气质量(API指数)体系上,国际上的标准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
M10)、细粒子颗粒物(PM2.5、PM1)、能见度,而目前我国只是监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
在中国,可吸入颗粒物国家标准是年平均浓度每立方米空气100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5倍。
医学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
细粒子颗粒物十分微小,可以穿透呼吸道的防护结构,深入到支气管和肺部,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诱发肺部硬化、哮喘和支气管炎,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
细粒子颗粒物吸附在肺泡上很难脱落。
而且,细粒子颗粒物还能携带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放射性尘埃和重金属等物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生育能力、神经系统和遗传等都有影响。
有专家发出警告,“灰霾的形成将会对各种传染疾病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大气环境中,人的机体抵抗力也会大为减弱。
”
还有专家警告说,一些毒性物质能渗入肺泡里溶解,一些不能吸收的毒性物质则粘在肺细胞的表面,而那些被溶解的毒性物质又将随着人的血液对人的器官包括心脏造成损害。
如果同一部位反复发炎,就会有癌变的可能性。
人体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气,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吸尘器”和“过滤器”。
长期下去,细粒子污染对身体的危害要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严重。
有研究表明,对整体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资料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资料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肺癌死亡率与9年前总悬浮颗粒物的灰色关联度最大,这意味着总悬浮颗粒物致肺癌的潜伏期为8年左右。
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生理年龄的两端——孩子和老人,在美国完成的一项历时8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交通污染可显著阻碍儿童肺功能的发育。
灰霾,对于体质较弱的老人来说,则意味着死亡。
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几亿人口面临着与空气中的隐形杀手的亲密接触。
有资料称,我国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总平均损失寿命为18年,重度污染出现后的第六天呼吸系统疾病死
亡率达到最高,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则是滞后两天。
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
专家因此发出告诫,晨练的人们最好待在家里,灰霾天里锻炼和运动无疑是“挥刀自戕”,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
形成灰霾天的罪魁祸首
环境监测显示,2009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空气质量不达标,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空气污染
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剧大气污染治理难度。
同时,全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每年200多天的灰
霾天气,这些都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直接相关。
据称,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17亿辆,其中汽车9846万辆,摩托车1.02亿辆。
数据显示,北京
、深圳、上海、成都、天津等1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达到464万辆。
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
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当然,一些污染企业增加也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据资料,中国已经彻底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大量绿地和农田被工厂和道路所占用,城市失去喘息空间,一些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因此下降。
仅珠三角地区的汽车尾气排放的细粒子颗粒物已经占到污染物比例的20%~40%,和工业排放一起成为污染源的前
两位。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大气环境专家说,“工业发展超过环境负荷,珠三角从机械污染、化学污染过渡到多种污染并存局面。
国外发达国家完成这一污染过程花了200年,而我们只花了30年,就完成了三个污染阶段的演变。
”
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更多的地方,近20年来城市发展很快,现在基本上隔几十公里就会有一座城市。
城市密集成群,减少了以前存在于城乡结合部的空气污染缓冲区,一方面造成污染物不易扩散,另一方面也把很多城市连成污染关联度越来越密切的整体。
据介绍,在工业集中的华北地区,PM2.5就占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重量的大半。
重现蓝天任重而道远
目前,随着我国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天气质量有了很大改变。
但是,各项数据显示,中国治污形势依然严峻。
比较典型的是,酸雨污染较重。
酸雨区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酸雨区。
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洲之后世界第三重酸雨区。
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人为惹的“祸”。
大量的化工企业建在中国,在为当地带来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同时,带走了廉价的产品和丰厚的利润,留下的是被污染的环境。
对此,在未来20年,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大气污染。
首先是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洁净煤技术开发力度,提高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的比例,同时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次是加快火电厂脱硫步伐,大中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燃煤电厂,对不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市内现有燃煤电厂,要通过建设脱硫设施、机组退役或搬迁等措施,逐步达到环保要求;还有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严格机动车新车准入制度,不断提高新车尾气排放标准;再有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节约能源。
在过去5年中,中国的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了14.29%。
但中国大
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仍不尽人意。
环保部人士说,未来5年还将加大火电、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率,严格控制重点区域
煤炭消费总量,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全面加强建筑扬尘、道路扬尘的监督管理,着力解决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等问题,实现到2015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降低8%和10%的目标。
目前,我国也首次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
原文地址:/news/2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