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答案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答案

习题1

1-1 |r ?|与r ? 有无不同?

t d d r 和t d d r 有无不同? t d d v 和t

d d v 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解:(1)

r ?是位移的模,?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2r r -=,12r r r

-=?;

(2)

t d d r 是速度的模,即t

d d r

=

=v t s d d . t

r

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 ∵有r r ?r =(式中r ?叫做单位矢),则

t

?r ?t r t d d d d d d r

r

r += 式中

t

r

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 ∴

t

r

t d d d d 与r 不同如题1-1图所示.

题1-1图

(3)t d d v 表示加速度的模,即t

v

a d d

=,t v d d 是加速度a 在切向上的分量.

∵有ττ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所以

t

v t v t v d d d d d d ττ += 式中dt dv

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 (t

t r d ?d d ?d τ 与

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

1-5 质点沿x 轴运动,其加速度和位置的关系为 a =2+62

x ,a 的单位为2

s m -?,x 的单位

为 m. 质点在x =0处,速度为101

s m -?,试求质点在任何坐标处的速度值. 解: ∵ x

v

v t x x v t v a d d d d d d d d ===

分离变量: x x adx d )62(d 2+==υυ 两边积分得

c x x v ++=32

222

1 由题知,0=x 时,100=v ,∴50=c

∴ 13s m 252-?++=x x v

1-7 一质点沿半径为1 m 的圆周运动,运动方程为 θ=2+33t ,θ式中以弧度计,t 以秒计,

求:(1) t =2 s 时,质点的切向和法向加速度;(2)当加速度的方向和半径成45°角时,

其角位移是多少?

解: t t

t t 18d d ,9d d 2====

ωβθω (1)s 2=t 时, 2s m 362181-?=??==βτR a

2222s m 1296)29(1-?=??==ωR a n

(2)当加速度方向与半径成ο45角时,有

145tan ==

?n

a a τ

即 βωR R =2

亦即 t t 18)9(2

2=

则解得 923

=

t 于是角位移为

rad 67.29

2

32323=?

+=+=t θ

习题2

2-3 质点在流体中作直线运动,受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力kv (k 为常数)作用,t =0时质点的速度为0v ,证明(1) t 时刻的速度为v =t m

k e

v )(0-;(2) 由0到t 的时间内经过的距离为

x =(

k

m v 0)[1-t m k e )(-];(3)停止运动前经过的距离为)(0k m

v ;(4)证明当k m t =时速

度减至0v 的

e

1

,式中m 为质点的质量. 答: (1)∵ t

v

m kv a d d =-= 分离变量,得

m t k v v d d -= 即 ??-=v v t m

t

k v v 00d d kt e v v -=ln ln 0

∴ t

m k e v v -=0

(2) ??---==

=t

t

t

m k m k

e k

mv t e

v t v x 0

00

)1(d d

(3)质点停止运动时速度为零,即t →∞, 故有 ?

-=

=

'0

0d k

m v t e

v x t

m k (4)当t=

k

m

时,其速度为 e

v e v e

v v k

m m k 0

100=

==-?- 即速度减至0v 的e

1.

2-6 一颗子弹由枪口射出时速率为10s m -?v ,当子弹在枪筒内被加速时,它所受的合力为

F =(bt a -)N(b a ,为常数),其中t 以秒为单位:(1)假设子弹运行到枪口处合力刚好为零,

试计算子弹走完枪筒全长所需时间;(2)求子弹所受的冲量.(3)求子弹的质量. 解: (1)由题意,子弹到枪口时,有

0)(=-=bt a F ,得b

a t =

(2)子弹所受的冲量

?-=-=t bt at t bt a I 022

1

d )(

将b

a

t =

代入,得 b

a I 22=

(3)由动量定理可求得子弹的质量

2

02bv a v I m =

=

2-7 设N 67j i F -=合.(1) 当一质点从原点运动到m 1643k j i r

++-=时,求F 所作

的功.(2)如果质点到r 处时需0.6s ,试求平均功率.(3)如果质点的质量为1kg ,试求动能的变化.

解: (1)由题知,合F

为恒力,

∴ )1643()67(k j i j i r F A

++-?-=?=合

J 452421-=--= (2) w 756

.045==?=

t A P (3)由动能定理,J 45-==?A E k

2-8 如题2-18图所示,一物体质量为2kg ,以初速度0v =3m ·s -1

从斜面A 点处下滑,它与斜

面的摩擦力为8N ,到达B 点后压缩弹簧20cm 后停止,然后又被弹回,求弹簧的劲度系数和物体最后能回到的高度.

解: 取木块压缩弹簧至最短处的位置为重力势能零点,弹簧原 长处为弹性势能零点。则由功能原理,有

??

? ???+-=

-37sin 212122mgs mv kx s f r 22

2

137sin 21kx s f mgs m v k r -?+=

式中m 52.08.4=+=s ,m 2.0=x ,再代入有关数据,解得

-1m N 1390?=k

题2-8图

再次运用功能原理,求木块弹回的高度h '

2o 2

137sin kx s mg s f r -

'='- 代入有关数据,得 m 4.1='s , 则木块弹回高度

m 84.037sin o ='='s h

2-15 如题2-15图所示,一匀质细杆质量为m ,长为l ,可绕过一端O 的水平轴自由转动,杆于水平位置由静止开始摆下.求: (1)初始时刻的角加速度; (2)杆转过θ角时的角速度. 解: (1)由转动定律,有

β)3

1

(212ml mg

= ∴ l

g

23=β

(2)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22)3

1

(21sin 2ωθml l mg

= ∴ l

g θ

ωsin 3=

题2-15图

习题3

3-7 试说明下列各量的物理意义. (1)

kT 21 (2)kT 23 (3)kT i

2 (4)

RT i

M M mol 2

(5)RT i 2 (6)RT 23

解:(1)在平衡态下,分子热运动能量平均地分配在分子每一个自由度上的能量均为k 2

1

T . (2)在平衡态下,分子平均平动动能均为

kT 2

3

.

(3)在平衡态下,自由度为i 的分子平均总能量均为

kT i

2

. (4)由质量为M ,摩尔质量为mol M ,自由度为i 的分子组成的系统的内能为RT i

M M 2

mol .

(5) 1摩尔自由度为i 的分子组成的系统内能为

RT i

2. (6) 1摩尔自由度为3的分子组成的系统的内能RT 2

3

,或者说热力学体系内,1摩尔分子的

平均平动动能之总和为RT 2

3

.

3-11 1mol 氢气,在温度为27℃时,它的平动动能、转动动能和内能各是多少? 解:理想气体分子的能量

RT i

E 2

υ= 平动动能 3=t 5.373930031.823

=??=

t E J 转动动能 2=r 249330031.82

2

=??=r E J

内能5=i 5.623230031.82

5

=??=i E J

习题4

4-6 如题4-6图所示,一系统由状态a 沿acb 到达状态b 的过程中,有350 J 热量传入系统,而系统作功126 J .

(1)若沿adb 时,系统作功42 J ,问有多少热量传入系统?

(2)若系统由状态b 沿曲线ba 返回状态a 时,外界对系统作功为84 J ,试问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热量传递是多少?

题4-6图

解:由abc 过程可求出b 态和a 态的内能之差 A E Q +?=

224126350=-=-=?A Q E J

abd 过程,系统作功42=A J

26642224=+=+?=A E Q J 系统吸收热量

ba 过程,外界对系统作功84-=A J

30884224-=--=+?=A E Q J 系统放热

4-7 1 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300 K 加热到350 K ,问在下列两过程中吸收了多少热量?增加了多少内能?对外作了多少功? (1)体积保持不变; (2)压力保持不变. 解:(1)等体过程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E Q ?=

吸热 )(2

)(1212V T T R i

T T C E Q -=-=?=υ

υ 25.623)300350(31.82

3

=-??=

?=E Q J 对外作功 0=A

(2)等压过程

)(2

2

)(1212P T T R i T T C Q -+=-=υ

υ 吸热 75.1038)300350(31.82

5

=-??=

Q J )(12V T T C E -=?υ 内能增加 25.623)300350(31.82

3

=-??=

?E J 对外作功 5.4155.62375.1038=-=?-=E Q A J

4-8 0.01 m 3

氮气在温度为300 K 时,由0.1 MPa(即1 atm)压缩到10 MPa .试分别求氮气经等温及绝热压缩后的(1)体积;(2)温度;(3)各过程对外所作的功. 解:(1)等温压缩 300=T K 由2211V p V p = 求得体积 3211210101.010

1

-?=?==p V p V 3m 对外作功

2

1112ln ln

p p

V p V V VRT A == 01.0ln 01.010013.115

????=

31067.4?-=J

(2)绝热压缩R C 25V =

5

7=γ 由绝热方程 γ

γ

2211V p V p = γ

γ/12

112)(p V p V =

11

2

1/12112)()(V p p

p V p V γγγ==

341

1093.101.0)10

1

(-?=?=m 由绝热方程γ

γγγ---=2

2111p T p T 得 K 579)10(30024

.04.1111

2

12=?==--T p p T T γγγγ

热力学第一定律A E Q +?=,0=Q 所以 )(12mol

T T C M M

A V --

= RT M M

pV mol =

,)(2

512111T T R RT V p A --= 35105.23)300579(2

5

300001.010013.1?-=-????-=A J

4-10 一卡诺热机在1000 K 和300 K 的两热源之间工作,试计算 (1)热机效率;

(2)若低温热源不变,要使热机效率提高到80%,则高温热源温度需提高多少? (3)若高温热源不变,要使热机效率提高到80%,则低温热源温度需降低多少? 解:(1)卡诺热机效率 1

2

1T T -

=η %701000

300

1=-

=η (2)低温热源温度不变时,若

%80300

11

=-

=T η 要求 15001=T K ,高温热源温度需提高500K (3)高温热源温度不变时,若

%801000

12

=-

=T η 要求 2002=T K ,低温热源温度需降低100K

习题8

8-1 质量为kg 10103

-?的小球与轻弹簧组成的系统,

按)SI ()3

28cos(1.0π

π+=x 的规律

作谐振动,求:

(1)振动的周期、振幅和初位相及速度与加速度的最大值;

(2)最大的回复力、振动能量、平均动能和平均势能,在哪些位置上动能与势能相等? (3)s 52

=t 与s 11=t 两个时刻的位相差;

解:(1)设谐振动的标准方程为)cos(0φω+=t A x ,则知:

3/2,s 4

1

2,8,m 1.00πφω

π

πω==

=

∴==T A 又 πω8.0==A v m 1s m -? 51.2=1

s m -?

2.632==A a m ω2s m -?

(2) N 63.0==m m a F

J 1016.32

122

-?==

m mv E J 1058.121

2-?===E E E k p

当p k E E =时,有p E E 2=, 即

)2

1(212122kA kx ?= ∴ m 20

2

22±=±

=A x (3) ππωφ32)15(8)(12=-=-=?t t

8-3 一质量为kg 10103

-?的物体作谐振动,振幅为cm 24,周期为s 0.4,当0=t 时位移

为cm 24+.求:

(1)s 5.0=t 时,物体所在的位置及此时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2)由起始位置运动到cm 12=x 处所需的最短时间; (3)在cm 12=x 处物体的总能量.

解:由题已知 s 0.4,m 10242=?=-T A ∴ 1s rad 5.02-?==ππ

ωT

又,0=t 时,0,00=∴+=φA x 故振动方程为

m )5.0cos(10242t x π-?=

(1)将s 5.0=t 代入得

0.17m m )5.0cos(102425.0=?=-t x π

N

102.417.0)2

(10103

23

2--?-=???-=-=-=π

ωx

m ma F

方向指向坐标原点,即沿x 轴负向. (2)由题知,0=t 时,00=φ,

t t =时 3

,0,20πφ=<+

=t v A x 故且 ∴ s 3

2

2/3==?=ππωφt (3)由于谐振动中能量守恒,故在任一位置处或任一时刻的系统的总能量均为

J

101.7)24.0()2(10102121

214223222--?=???===

π

ωA m kA E

8-5 图为两个谐振动的t x -曲线,试分别写出其谐振动方程.

题4-8图

解:由题4-8图(a),∵0=t 时,s 2,cm 10,,2

3

,0,0000===∴>=T A v x 又πφ 即 1s rad 2-?==

ππωT

故 m )2

3

cos(1.0ππ+

=t x a 由题4-8图(b)∵0=t 时,3

5,0,2000π

φ=∴>=v A x

01=t 时,2

2,0,0111π

πφ+

=∴<=v x

又 ππωφ2

535

11=+?= ∴ πω6

5=

故 m t x b )3

56

5cos(1.0ππ+

=

8-6 有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其合成振动的振幅为m 20.0,位相与第一振动的位相差为

6

π

,已知第一振动的振幅为m 173.0,求第二个振动的振幅以及第一、第二两振动的位相差.

题4-11图

解:由题意可做出旋转矢量图如下. 由图知

01

.02/32.0173.02)2.0()173.0(30cos 222122122=???-+=?

-+=A A A A A

∴ m 1.02=A 设角θ为O AA 1,则

θcos 2212

2212A A A A A -+=

即 0

1

.0173.02)02.0()1.0()173.0(2cos 2

222122

221=??-+=

-+=A A A A A θ

即2

π

θ=,这说明,1A 与2A 间夹角为

2π,即二振动的位相差为2

π.

习题9

9-5 沿绳子传播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y =0.05cos(10x t ππ4-),式中x ,y 以米计,

t 以秒计.求:

(1)波的波速、频率和波长;

(2)绳子上各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

(3)求x =0.2m 处质点在t =1s 时的位相,它是原点在哪一时刻的位相?这一位相所代表的运动状态在t =1.25s 时刻到达哪一点? 解: (1)将题给方程与标准式

)22cos(x t A y λ

π

πυ-

=

相比,得振幅05.0=A m ,频率5=υ1-s ,波长5.0=λm ,波速5.2==λυu 1s m -?. (2)绳上各点的最大振速,最大加速度分别为

ππω5.005.010max =?==A v 1s m -?

222max 505.0)10(ππω=?==A a 2s m -?

(3)2.0=x m 处的振动比原点落后的时间为

08.05

.22

.0==u x s 故2.0=x m ,1=t s 时的位相就是原点(0=x ),在92.008.010=-=t s 时的位相, 即 2.9=φπ. 设这一位相所代表的运动状态在25.1=t s 时刻到达x 点,则

825.0)0.125.1(5.22.0)(11=-+=-+=t t u x x m

9-8 如题9-8图所示,设B 点发出的平面横波沿BP 方向传播,它在B 点的振动方程为

t y π2cos 10231-?=;C 点发出的平面横波沿CP 方向传播,它在C 点的振动方程为

)2cos(10232ππ+?=-t y ,本题中y 以m 计,t 以s 计.设BP =0.4m ,CP =0.5

m ,波速u =0.2m ·s -1,求:

(1)两波传到P 点时的位相差;

(2)当这两列波的振动方向相同时,P 处合振动的振幅;

*(3)当这两列波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时,P 处合振动的振幅. 解: (1) )(2)(12BP CP --

-=?λ

π

?φφ

)(BP CP u

--

π

0)4.05.0(2

.02=--

π

题5-19图

(2)P 点是相长干涉,且振动方向相同,所以

321104-?=+=A A A P m

(3)若两振动方向垂直,又两分振动位相差为0,这时合振动轨迹是通过Ⅱ,Ⅳ象限的直线,所以合振幅为

3312

2211083.210222--?=?==+=

A A A A m

9-9 一驻波方程为y =0.02cos20x cos750t (SI),求: (1)形成此驻波的两列行波的振幅和波速; (2)相邻两波节间距离. 解: (1)取驻波方程为

t u

x

A y πυπυ2cos 2cos 2= 故知 01.02

02

.0==

A m 7502=πυ,则πυ2750=

202=u

πυ

∴ 5.3720

2/7502202=?==π

ππυu 1s m -? (2)∵314.01.020

/2===

=πυ

πυυλu m 所以相邻两波节间距离 157.02

==

x m

9-11汽车驶过车站时,车站上的观测者测得汽笛声频率由1200Hz 变到了1000 Hz ,设空气中

声速为330m ·s -1

,求汽车的速率.

解: 设汽车的速度为s v ,汽车在驶近车站时,车站收到的频率为 01υυs

v u u

-=

汽车驶离车站时,车站收到的频率为02υυs

v u u

+=

联立以上两式,得:30100

12001000

120030021211=+-?=+-=υυυυυu

1s m -?

物理化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1物质的体膨胀系数V α与等温压缩系数T κ的定义如下: 1 1T T p V p V V T V V ???? ????-=??? ????= κα 试导出理想气体的V α、T κ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对于理想气体,pV=nRT 111 )/(11-=?=?=??? ????=??? ????= T T V V p nR V T p nRT V T V V p p V α 1211 )/(11-=?=?=???? ????-=???? ????- =p p V V p nRT V p p nRT V p V V T T T κ 1—2 气柜内有121.6kPa 、27℃的氯乙烯(C 2H 3Cl )气体300m 3 ,若以每小时90kg 的流量输往使用车间,试问贮存的气体能用多少小时? 解:设氯乙烯为理想气体,气柜内氯乙烯的物质的量为 mol RT pV n 623.1461815 .300314.8300 106.1213=???== 每小时90kg 的流量折合p 摩尔数为 13 3153.144145 .621090109032-?=?=?=h mol M v Cl H C n/v=(14618.623÷1441。153)=10.144小时 1-3 0℃、101.325kPa 的条件常称为气体的标准状况。试求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解:33 714.015 .273314.81016101325444 --?=???=?=?=m kg M RT p M V n CH CH CH ρ 1—4 一抽成真空的球形容器,质量为25.0000g 。充以4℃水之后,总质量为125.0000g 。若改用充以25℃、13。33kPa 的某碳氢化合物气体,则总质量为25。0163g 。试估算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解:先求容器的容积33 ) (0000.1001 0000.100000 .250000.1252 cm cm V l O H == -= ρ n=m/M=pV/RT mol g pV RTm M ?=?-??== -31.3010 13330) 0000.250163.25(15.298314.84 1-5 两个体积均为V 的玻璃球泡之间用细管连接,泡内密封着标准状况条件下的空气.若将其中一个球加热到100℃,另一个球则维持0℃,忽略连接管中气体体积,试求该容器内空气的压力。 解:方法一:在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下,气体的量不变。并且设玻璃泡的体积不随温度而变化,则始态为 )/(2,2,1i i i i RT V p n n n =+= 终态(f )时 ??? ? ??+=???? ??+ =+=f f f f f f f f f f T T T T R V p T V T V R p n n n ,2,1,1,2,2,1,2,1

微积分课后题答案第九章习题详解

第9章 习题9-1 1. 判定下列级数的收敛性: (1) 11 5n n a ∞ =?∑(a >0); (2) ∑∞ =-+1 )1(n n n ; (3) ∑∞ =+13 1 n n ; (4) ∑∞ =-+12)1(2n n n ; (5) ∑∞ =+11ln n n n ; (6) ∑∞ =-12)1(n n ; (7) ∑∞ =+11 n n n ; (8) 0(1)21n n n n ∞ =-?+∑. 解:(1)该级数为等比级数,公比为 1a ,且0a >,故当1 ||1a <,即1a >时,级数收敛,当1 | |1a ≥即01a <≤时,级数发散. (2) Q n S =+++L 1= lim n n S →∞ =∞ ∴ 1 n ∞ =∑发散. (3)113 n n ∞ =+∑是调和级数11n n ∞=∑去掉前3项得到的级数,而调和级数11 n n ∞ =∑发散,故原 级数 11 3 n n ∞ =+∑发散. (4)Q 1112(1)1(1)22 2n n n n n n n ∞ ∞-==?? +--=+ ???∑∑ 而11 12n n ∞ -=∑,1(1)2m n n ∞ =-∑是公比分别为1 2的收敛的等比级数,所以由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

知111(1)2 2n n n n ∞ -=??-+ ???∑收敛,即原级数收敛. (5)Q ln ln ln(1)1 n n n n =-++ 于是(ln1ln 2)(ln 2ln 3)[ln ln(1)]n S n n =-+-+-+L ln1ln(1)ln(1)n n =-+=-+ 故lim n n S →∞ =-∞,所以级数 1 ln 1 n n n ∞ =+∑发散. (6)Q 2210,2n n S S +==- ∴ lim n n S →∞ 不存在,从而级数 1 (1) 2n n ∞ =-∑发散. (7)Q 1 lim lim 10n n n n U n →∞ →∞+==≠ ∴ 级数 1 1 n n n ∞ =+∑发散. (8)Q (1)(1)1 , lim 21212 n n n n n n U n n →∞--==++ ∴ lim 0n x U →∞≠,故级数1 (1)21n n n n ∞ =-+∑发散. 2. 判别下列级数的收敛性,若收敛则求其和: (1) ∑∞ =??? ??+13121n n n ; (2) ※ ∑∞ =++1)2)(1(1n n n n ; (3) ∑∞ =?1 2sin n n n π ; (4) 0πcos 2n n ∞ =∑. 解:Q (1)1111, 23n n n n ∞ ∞==∑∑都收敛,且其和分别为1和12,则1112 3n n n ∞ =?? + ???∑收敛,且其 和为1+ 12=3 2 . (2)Q 11121(1)(2)212n n n n n n ?? =-+ ?++++??

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习题答案

第七章 电化学 7、1 用铂电极电解CuCl 2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A,经过15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Cu?(2)在的27℃,100kPa 下阳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的Cl 2(g)? 解:电极反应为:阴极:Cu 2+ + 2e - → Cu 阳极: 2Cl - -2e - → Cl 2(g) 则:z= 2 根据:Q = nzF =It ()22015Cu 9.32610mol 296500 It n zF -?= ==?? 因此:m (Cu)=n (Cu)× M (Cu)= 9、326×10-2×63、546 =5、927g 又因为:n (Cu)= n (Cl 2) pV (Cl 2)= n (Cl 2)RT 因此:3223Cl 0.093268.314300Cl 2.326dm 10010 n RT V p ??===?()() 7、2 用Pb(s)电极电解PbNO 3溶液。已知溶液浓度为1g 水中含有PbNO 3 1、66×10-2g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有0、1658g 的银沉积。阳极区的溶液质量为62、50g,其中含有PbNO 31、151g,计算Pb 2+的迁移数。 解法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就是电中性的)。显然阳极区溶液中Pb 2+的总量的改变如下: n 电解后(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迁移(12 Pb 2+) 则:n 迁移(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电解后(12 Pb 2+) n 电解(1 2Pb 2+)= n 电解(Ag ) = ()()3Ag 0.1658 1.53710mol Ag 107.9 m M -==? 223162.501.1511.6610(Pb ) 6.15010mol 12331.22 n -+--??==??解前()电 2311.151(Pb ) 6.95010mol 12331.22 n +-==??解后电 n 迁移(12 Pb 2+)=6、150×10-3+1、537×10-3-6、950×10-3=7、358×10-4mol () 242321Pb 7.358102Pb 0.4791 1.53710(Pb )2n t n +-+-+?==?移解()=迁电

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四.概念题参考答案 1.在温度、容积恒定的容器中,含有A 和B 两种理想气体,这时A 的分压 和分体积分别是A p 和A V 。若在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理想气体C ,问A p 和A V 的 变化为 ( ) (A) A p 和A V 都变大 (B) A p 和A V 都变小 (C) A p 不变,A V 变小 (D) A p 变小,A V 不变 答:(C)。这种情况符合Dalton 分压定律,而不符合Amagat 分体积定律。 2.在温度T 、容积V 都恒定的容器中,含有A 和B 两种理想气体,它们的 物质的量、分压和分体积分别为A A A ,,n p V 和B B B ,,n p V ,容器中的总压为p 。试 判断下列公式中哪个是正确的 ( ) (A) A A p V n RT = (B) B A B ()pV n n RT =+ (C) A A A p V n RT = (D) B B B p V n RT = 答:(A)。题目所给的等温、等容的条件是Dalton 分压定律的适用条件,所 以只有(A)的计算式是正确的。其余的,,,n p V T 之间的关系不匹配。 3. 已知氢气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分别为633.3 K , 1.29710 Pa C C T p ==?。 有一氢气钢瓶,在298 K 时瓶内压力为698.010 Pa ?,这时氢气的状态为 ( ) (A) 液态 (B) 气态 (C)气-液两相平衡 (D) 无法确定 答:(B)。仍处在气态。因为温度和压力都高于临界值,所以是处在超临界 区域,这时仍为气相,或称为超临界流体。在这样高的温度下,无论加多大压力, 都不能使氢气液化。 4.在一个绝热的真空容器中,灌满373 K 和压力为 kPa 的纯水,不留一点 空隙,这时水的饱和蒸汽压 ( ) (A )等于零 (B )大于 kPa (C )小于 kPa (D )等于 kPa 答:(D )。饱和蒸气压是物质的本性,与是否留有空间无关,只要温度定了, 其饱和蒸气压就有定值,查化学数据表就能得到,与水所处的环境没有关系。

关于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关于物理化学课后习题 答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第一章两个容积均为V的玻璃球泡之间用细管连结,泡内密封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若将其中的一个球加热到 100 C,另一个球则维持 0 C,忽略连接细管中气体体积,试求该容器内空气的压力。 解:由题给条件知,(1)系统物质总量恒定;(2)两球中压力维持相同。 标准状态: 因此, 如图所示,一带隔板的容器中,两侧分别有同温、不同压的H2与N2,P(H2)=20kpa,P(N2)=10kpa,二者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H2 3dm3 P(H2) T N2 1dm3 P(N2) T (1) 两种气体混合后的压力; (2)计算混合气体中H2和N2的分压力; (3)计算混合气体中H2和N2的分体积。 第二章 1mol水蒸气(H2O,g)在100℃,下全部凝结成液态水,求过程的功。假 设:相对水蒸气的体积,液态水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1mol某理想气体与27℃,的始态下,先受某恒定外压恒温压缩至平衡态, 在恒容升温至℃,。求过程的W,Q, ΔU, ΔH。已知气体的体积Cv,m=*mol-1 *K-1。 容积为 m3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有一绝热隔板,其两侧分别为0 C,4 mol的Ar(g)及150 C,2 mol的Cu(s)。现将隔板撤掉,整个系统达到热平衡,求末态温度

t及过程的。已知:Ar(g)和Cu(s)的摩尔定压热容分别为 及,且假设均不随温度而变。 解:图示如下 假设:绝热壁与铜块紧密接触,且铜块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可忽略不计 则该过程可看作恒容过程,因此 假设气体可看作理想气体,,则 冰(H2O,S)在100kpa下的熔点为0℃,此条件下的摩尔熔化焓 ΔfusHm=*mol-1 *K-1。已知在-10~0℃范围内过冷水(H2O,l)和冰的摩尔定压热容分别为Cpm(H2O,l)=*mol-1 *K-1和Cpm(H2O,S)=*mol-1 *K-1。求在常压及-10℃下过冷水结冰的摩尔凝固焓。 O, l)在100 C的摩尔蒸发焓。水和水蒸气已知水(H 2 在25~100℃间的平均摩尔定压热容分别为Cpm(H2O,l)=*mol-1 *K-1和Cpm (H2O,g)=*mol-1 *K-1。求在25C时水的摩尔蒸发焓。 应用附录中有关物资的热化学数据,计算 25 C时反应 的标准摩尔反应焓,要求:(1)应用25 C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数据;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多维教程熟谙正文翻译及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Unit3 美国人的酷爱 我父亲是别克人。在经济大萧条以前,他本是史达兹人。然而,就像成千上万经济状况处于 上升阶段的有车族一样,那场可悲的经济逆转使他们非得调整对汽车的胃口不可。到他死的时候,他开过的那些别克轿车就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交通工具了,而且将父亲定位于这样的 社会阶层——比庞蒂亚克人富有,但比不上克迪拉克人。拥有别克轿车让人一看便知父亲的 社会地位。与别克人相当的还有福特人和克莱斯勒人。 我们美国人与汽车的特殊缘分,其坚实的基础就在于对一种轿车品牌的忠诚,这种忠诚因其来之不易而倍受珍惜。·这就是爱吗?也许用词过分,可美国人对这些机器的尊重甚过所有其 他机器——不仅将它们视为20世纪雕塑大观中的标志,而且还将它们视为社会的护身符。 我记忆中的第一辆别克车是一辆闪闪发亮的黑色轿车,椅子的衬垫是厚厚的马海毛,离合器拉杆是新式的。我父亲爱吹嘘说这辆车一小时能跑120英里。一想到这样的速度就会令男人 们兴奋不已。我照着家里的菲尔可牌收音机盒里播出的格林,霍利特驾驶的那个神秘机器的 名字,给这头漂亮的牲口取了个名副其实的绰号——黑美驹。 20世纪中,电话、电视或者个人电脑,这一切都使人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与电 话、电视、电脑不同的是,汽车却享有人格化的地位。有些汽车可以成为家庭成员,机械宠 物。我们给汽车起名字,在自己·家的车道上精心打扮汽车,在汽车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时 诅咒它们。在折旧换新之时为旧车的离去而悲哀。 人们对汽车的热爱让环境保护者、安全为重的倡导者以及社会工程师们感到不安。他们认为通往人间天堂的道路应该到处都铺设公交运输所必备的发亮轨道。他们想象着我们加入未来 拥挤不堪的自行车行列,而不是像一位激动不已的评论家所预见的那样,坐在“傲慢的双轮马车”方向盘后。这种态度不是现在才有的。首先是铁路,接着是汽车造成的人口流动早已 使得守旧的特权阶层感到不安。在战场上有过辉煌,但却以鄙视下层民众而出名的威林顿公 爵在150年前就曾反对英国发展铁路,这是因为火车只会怂恿普通人毫无意义地到处走动。 汽车呢,而今大家都认同的是,它污染环境、杀人、残害人、驱使人们离家游荡,实在可鄙。因此,汽车应被开除球籍,越快越好(还应带走路边购物中心、“免下车’’餐馆以及垃圾食品店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的确,汽车应该对出现的许多问题负责,然而,汽车也是伟大的解放者。批评家们却宁愿对 这一事实视而不见。汽车可以使人口大规模地流动:从城市到郊区,从东部到西部,从南方 到北方。而近来更多的人又从北方回到南方,因为数百万人希望找到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 一片片蔓延无矩的都市建筑群拔地而起——洛杉矶、澳兰多、亚特兰大、夏洛特、达拉斯、 拉斯韦加斯、菲尼克斯等等,其规划都是以适应汽车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样的规划并不完美(若代之以适应公共交通的规划也完美不起来),但实际状况仍然是:南部和西部环绕汽车兴 建的城市正在飞跃发展。环境保护主义者在担忧,大多数人却照样开着车。 在美国有1亿7千5百万人持有驾驶执照,开着近2亿辆汽车,行驶在390万英里的道路上。人们坐上自己的轿车、轻型货车、摩托车、带卧室的汽车、运动用车,每年行驶约2万4千亿英里。每年约有1,500,百万辆崭新的轿车和轻型货车涌上公路。赛车已成为这个国 家发展最快的运动项目。汽车行业雇了230万员工,比任何其他制造业都要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高等数学一第6章课后习题详解

高等数学一第6章课后习题详解 课后习题全解 习题6-2 ★ 1.求由曲线 x y =与直线 x y =所围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平面图形的面积 思路:由于所围图形无论表达为X-型还是Y-型,解法都较简单,所以选其一做即可 解: 见图6-2-1 ∵所围区域D 表达为X-型:?? ?<<<

∵所围区域D 表达为X-型:?????<<< <1 sin 2 0y x x π, (或D 表达为Y-型:???<<<

∴所围区域D 表达为Y-型:?? ?-<<<<-2 2 422y x y y , ∴23 16 )32 4()4(2 2 32 222= -=--=- - ? y y dy y y S D (由于图形关于X 轴对称,所以也可以解为: 2316 )324(2)4(22 32 22=-=--=? y y dy y y S D ) ★★4.求由曲线 2x y =、24x y =、及直线1=y 所围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平面图形面积 思路:所围图形关于Y 轴对称,而且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形表达为Y-型时,解法较简单 解:见图6-2-4 ∵第一象限所围区域1D 表达为Y-型:? ??<<<

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习题答案

第七章 电化学 7.1 用铂电极电解CuCl 2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A ,经过15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Cu?(2)在的27℃,100kPa 下阳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的Cl 2(g )? 解:电极反应为:阴极:Cu 2+ + 2e - → Cu 阳极: 2Cl - -2e - → Cl 2(g ) 则:z= 2 根据:Q = nzF =It ()22015 Cu 9.32610mol 296500 It n zF -?= ==?? 因此:m (Cu )=n (Cu )× M (Cu )= 9.326×10-2×63.546 =5.927g 又因为:n (Cu )= n (Cl 2) pV (Cl 2)= n (Cl 2)RT 因此:3 223 Cl 0.093268.314300Cl 2.326dm 10010 n RT V p ??===?()() 7.2 用Pb (s )电极电解PbNO 3溶液。已知溶液浓度为1g 水中含有PbNO 3 1.66×10-2g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有0.1658g 的银沉积。阳极区的溶液质量为62.50g ,其中含有PbNO 31.151g ,计算Pb 2+的迁移数。 解法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显然阳极区溶液中Pb 2+的总量的改变如下: n 电解后(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迁移(1 2Pb 2+) 则:n 迁移(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电解后(1 2 Pb 2+) n 电解(12 Pb 2+)= n 电解(Ag ) = ()()3Ag 0.1658 1.53710mol Ag 107.9 m M -==? 2 23162.501.1511.6610(Pb ) 6.15010mol 1 2331.22 n -+--??==??解前()电 2311.151(Pb ) 6.95010mol 1 2331.22 n +-==??解后电 n 迁移(1 2 Pb 2+)=6.150×10-3+1.537×10-3-6.950×10-3=7.358×10-4mol () 242321Pb 7.358102Pb 0.4791 1.53710 (Pb )2 n t n + -+ -+?==?移解()=迁电

物理化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电化学 7-1.用铂电极电解CuCl 2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 A ,经过15 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Cu ? (2) 在阳阴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27℃, 100 kPa 下的Cl 2(g )? 解:(1) m Cu = 201560635462.F ???=5.527 g n Cu =201560 2F ??=0.09328 mol (2) 2Cl n =2015602F ??=0.09328 mol 2Cl V =00932830015 100 .R .??=2.328 dm 3 7-2.用Pb (s )电极电解Pb (NO 3) 2溶液,已知溶液浓度为1g 水中含有Pb (NO 3) 21.66×10-2g 。通电一段时间,测得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有0.1658g 的银沉积。阳极区溶液质量为62.50g ,其中含有Pb (NO 3) 21.151g ,计算Pb 2+的迁移数。 解: M [Pb (NO 3) 2]=331.2098 考虑Pb 2+:n 迁=n 前-n 后+n e =262501151166103312098(..)..--??-11513312098..+01658 21078682 ..? =3.0748×10-3-3.4751×10-3+7.6853×10-4 =3.6823×10-4 mol t +(Pb 2+ )=4 4 36823107685310..--??=0.4791 考虑3NO -: n 迁=n 后-n 前 =1151 3312098 ..-262501151166103312098(..)..--??=4.0030×10-3 mol t -(3 NO -)=4 4 40030107658310..--??=0.5209 7-3.用银电极电解AgNO 3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阴极上有0.078 g 的Ag 析出,阳极区溶液溶液质量为23.376g ,其中含AgNO 3 0.236 g 。已知通电前溶液浓度为1kg 水中溶有7.39g 的AgNO 3。求Ag +和3NO -的迁移数。 解: 考虑Ag +: n 迁=n 前-n 后+n e =3233760236739101698731(..)..--??-023********..+00781078682 .. =1.007×10- 3-1.3893×10- 3+7.231×10- 4

高等数学上复旦第三版 课后习题答案

283 高等数学上(修订版)(复旦出版社) 习题六 无穷数级 答案详解 1.写出下列级数的一般项: (1)111135 7 ++++ ; (2)2 2242462468x x x x x ++++?????? ; (3)3579 3579 a a a a -+-+ ; 解:(1)1 21 n U n =-; (2)()2 !! 2n n x U n = ; (3)() 21 1 121 n n n a U n ++=-+; 2.求下列级数的和: (1)()()() 11 11n x n x n x n ∞ =+-+++∑ ; (2) ( )1 221n n n n ∞ =+-++∑; (3)23 111 5 55+ ++ ; 解:(1)()()() ()()()()1 11111211n u x n x n x n x n x n x n x n = +-+++?? -= ?+-++++??

284 从而()()()()()()() ()()()()()()()1111 1211212231111111211n S x x x x x x x x x n x n x n x n x x x n x n ?-+-= +++++++?? ++ - ?+-++++? ?? -= ?++++?? 因此() 1lim 21n n S x x →∞ =+,故级数的和为 () 121x x + (2)因为()()211n U n n n n =-+-++- 从而()()()() ()()()()3243322154432112112 1 12 21 n S n n n n n n n n =-+-----+-++---+-++-=+-++-=+-+++ 所以lim 12n n S →∞ =-,即级数的和为12-. (3)因为2111 5551115511511145n n n n S =+ ++????-?? ???? ?=-????=-?? ????? 从而1lim 4 n n S →∞ =,即级数的和为14 . 3.判定下列级数的敛散性: (1) ( )1 1n n n ∞ =+-∑; (2) ()() 11111661111165451n n +++++???-+ ; (3) ()23133222213333 n n n --+-++- ;

研究生英语 多维教程熟谙(正文翻译+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Unit1 从能力到责任 当代的大学生对他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模糊不清。他们致力于寻求在他们看来似乎是最现实的东西:追求安全保障,追逐物质财富的积累。年轻人努力想使自己成人成才、有所作为,但他们对未来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处于像他们这样前程未定的年龄阶段,他们该信仰什么?大学生一直在寻找真我的所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一如芸芸众生的我们,他们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崇尚奉献于人的理想主义,而另一方面,他们又经不住自身利益的诱惑,陷入利己主义的世界里欲罢不能。 最终而言,大学教育素质的衡量取决于毕业生是否愿意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和赖以生存的城市作出贡献。尼布尔曾经写道:“一个人只有意识到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他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他将会失去自我。”本科教育必须对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观念进行自我深省,使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以诚相待,服务社会。在这一个竞争激烈\残酷的社会,人们期望大学生能报以正直、文明,,甚至富有同情心的人格品质去与人竞争,这是否已是一种奢望?人们期望大学的人文教育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今是否仍然适合? 毫无疑问,大学生应该履行公民的义务。美国的教育必须立刻采

取行动,使教育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弥合公共政策与公众的理解程度之间的极具危险性且在日益加深的沟壑这一职责。那些要求人们积极思考政府的议程并提供富于创意的意见的信息似乎越来越让我们感到事不关己。所以很多人认为想通过公众的参与来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已不再可能行得通。设想,怎么可能让一些非专业人士去讨论必然带来相应后果的政府决策的问题,而他们甚至连语言的使用都存在困难? 核能的使用应该扩大还是削弱?水资源能保证充足的供应吗?怎样控制军备竞赛?大气污染的安全标准是多少?甚至连人类的起源与灭绝这样近乎玄乎的问题也会被列入政治议事日程。 类似的一头雾水的感觉,公众曾经尝试过。当他们试图弄懂有关“星球大战”的辩论的问题时,那些关于“威慑”与“反威慑”等高科技的专业术语,曾让公众一筹莫展。像地方的区域规划,学校种族隔离制的废除,排水系统的问题,公共交通的治理,以及申请获得正在相互竞争的有线电视公司的许可证等这些曾经看起来只是一些地方性事务的事情,现在也需要专家采解决。这些专家的辩论充满着技术术语,常常使问题变得让人迷惑不解而不会使问题云开雾散,清晰明了。公共生活的复杂性,要求更多\而非更少的信息资料;需要更积极\而非越来越消极的公众的参与。

物理化学课后(下册)部分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1. 反应为一级气相反应,320 oC时。问在320 oC加热90 min的分解分数为若干? 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答:的分解分数为11.2% 2. 某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为10 min。求1h后剩余A的分数。 解:同上题, 答:还剩余A 1.56%。 3.某一级反应,反应进行10 min后,反应物反应掉30%。问反应掉50%需多少时间? 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答:反应掉50%需时19.4 min。 4. 25 oC时,酸催化蔗糖转化反应 的动力学数据如下(蔗糖的初始浓度c0为1.0023 mol·dm-3,时刻t的浓度为c) 0 30 60 90 130 180 0 0.1001 0.1946 0.2770 0.3726 0.4676 解:数据标为 0 30 60 90 130 180 1.0023 0.9022 0.8077 0.7253 0.6297 0.5347 0 -0.1052 -0.2159 -0.3235 -0.4648 -0.6283

拟合公式 蔗糖转化95%需时 5. N -氯代乙酰苯胺异构化为乙酰对氯苯胺 为一级反应。反应进程由加KI溶液,并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游离碘来测定。KI只与 A反应。数据如下: 0 1 2 3 4 6 8 49.3 35.6 25.75 18.5 14.0 7.3 4.6 解:反应方程如下 根据反应式,N -氯代乙酰苯胺的物质的量应为所消耗硫代硫酸钠的物质的量的二分之一, 0 1 2 3 4 6 8

4.930 3.560 2.575 1.850 1.400 0.730 0.460 0 -0.3256 -0.6495 -0.9802 -1.2589 -1.9100 -2.3719 。 6.对于一级反应,使证明转化率达到87.5%所需时间为转化率达到50%所需时间的3倍。对 于二级反应又应为多少? 解:转化率定义为,对于一级反应, 对于二级反应, 7.偶氮甲烷分解反应 为一级反应。287 oC时,一密闭容器中初始压力为21.332 kPa,1000 s后总压为 22.732 kPa,求。 解:设在t时刻的分压为p, 1000 s后,对密闭容器中的 气相反应,可以用分压表示组成:

研究生英语多维教程熟谙课后题答案

Book II Unit 1 A. 1.assess 2.alliance 3.outcome 4.ethical 5.identity 6.ambiguous 7.tolerable 8.participates 9.pursuit 10.constructive B. 1.at stake 2.were obliged 3.the climate of 4.feel well-equipped 5.beyond my grasp 6.cut back 7.other than 8.rise above 9.care about 10.is bounded C. 1.incompetent 2.indulgence 3.migrants 4.probes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1164015.html,plex 6.suspense; engaged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1164015.html,passionate; committed 8.tolerant 9.tempted 10.interconnected D. 1. A. Judging from 2. B. in which 3. C. and 4. D. believe 5. A. is one of/ is that of 6. B. must get 7. C. likely 8. D. unemployed 9. C. as well as/ and 10.B. simpler E. 1.what 2.graduation 3.intend 4.getting 5.eventually 6.survey 7.although 8.graduates 9.transfer 10.rise 11.attending 12.instead 13.cause 14.because 15.attending 16.below 17.failure 18.expectations 19.confidence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1164015.html,cation Key to the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1.德.汤说过,一切进步,一切发展均来自挑战及由此引起的反应。没有挑战就没有反应,没有发展,没有自由。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在我们孩子的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为他们开设最严格最富有挑战性的课程。 2.我们可以向我们的孩子提供第二个机会是允许他们有失败的权力。德.纽伊写道:“不仅是一种特权,也是一种考验。”如果没有人可以失败,那它算什么考验,算什么自由呢?美国可以向所有在高中读者完四年课程而不管其是否取得任何明显收获的学生发放毕业文凭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外变得很狭隘的世界里,们必须同对现实保持警觉,有所认识;而现实主义要求树立一个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标准。这些话听起来很刺耳,但都是残酷的事实。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的失败权力,实际上我们就剥夺了他们如实地认识世界的机会。 Key to th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1.Today's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struggling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but they still have ambiguous

物理化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章 界面现象 10-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常见的亚稳定状态有哪些?为什么产生亚稳态?如何防止亚稳态的产生? (2) 在一个封闭的钟罩,有大小不等的两个球形液滴,问长时间放置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 下雨时,液滴落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大气泡,试说明气泡的形状和理由? (4)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5) 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为什么物理吸附都是放热过程? 答: (1) 常见的亚稳态有:过饱和蒸汽、过热液体、过冷液体、过饱和溶液。产生这些状态的原因就是新相难以生成,要想防止这些亚稳状态的产生,只需向体系中预先加入新相的种子。 (2) 一断时间后,大液滴会越来越大,小液滴会越来越小,最终大液滴将小液滴“吃掉”, 根据开尔文公式,对于半径大于零的小液滴而言,半径愈小,相对应的饱和蒸汽压愈大,反之亦然,所以当大液滴蒸发达到饱和时,小液滴仍未达到饱和,继续蒸发,所以液滴会愈来愈小,而蒸汽会在大液滴上凝结,最终出现“大的愈大,小的愈小”的情况。 (3) 气泡为半球形,因为雨滴在降落的过程中,可以看作是恒温恒压过程,为了达到稳定状态而存在,小气泡就会使表面吉布斯函数处于最低,而此时只有通过减小表面积达到,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最终呈现为球形。 (4) 最本质区别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不同。物理吸附是固体表面分子与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为德华力,而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分子与气体分子的作用力为化学键。 (5) 由于物理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所以ΔG <0,而ΔS <0,由ΔG =ΔH -T ΔS ,得 ΔH <0,即反应为放热反应。 10-2 在293.15K 及101.325kPa 下,把半径为1×10-3m 的汞滴分散成半径为1×10-9m 的汞滴,试求此过程系统表面吉布斯函数变(ΔG )为多少?已知293.15K 时汞的表面力为0.4865 N ·m -1。 解: 3143r π=N ×3243r π N =3132 r r ΔG =2 1 A A dA γ? =γ(A 2-A 1)=4πγ·( N 22 r -21 r )=4πγ·(3 12 r r -21r )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多维教程探索课后答案

Unit One Answer Key Comprehension A 1. D 2. It contrasts the attitudes of the French and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toward keeping their mother tongue "pure." 3. The author does not appreciate the French attitude. He believes that they have gone to the extreme, because he says that 'the mind boggles at what the world might face. "That means the French are so sensitive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what they will do to keep French pure in the future. 4. B 5. It refers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with regard to pronunciation and spelling of English. The author seems to agree with the Americans' viewpoint. 6. C 7. The King's English refers to English in its most proper and formal use. However, as it is used in foreign places, it is often used improperly. Here "lingo" mocks the formality of English that no longer exists in these foreign Usages 8. Foreign varieties of English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standard British English, sometimes they are barely recognizable. 9. B 10.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ommunic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 1. fast delivery (of the product)/rapid killing (of the customer) 2. Please hang your own coat and hat here/die by hanging yourself 3. "revolutionary" ideas are being sold/disgusting new ideas are being sold 4. best bakers/idle, lazy persons 5. the latest rnethod/a Christian denomination 6. a doctor for women's diseases/regard women as a disease or womanizer (vulgar meaning) 7. press the button of the lift to move it/inefficiency of the lift 8. how to get service/open the door and call out the words “Room service”. (rude) 9. in an European atmosphere/a car that rushes a person to the hospital 10. serve the best wine/our wine is very bad; hopeless 11. from 12~ 14 o'clock chamber maids are not busy/treat chambermaids unfairly (with possible sexual meaning) 12. the pictures were painted in the last ten years/the painters were put to death 13. leave your laundry/be naked or take off your clothes 14. dancing is going on/very vulgar language (a reference to male sex organs) 15. moral requirement for who can share the same room/implies that men and women must marry in order to live together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物理化学第三章课后答案完整版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3.1 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和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热机效率; (2)当向环境作功时,系统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及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 。 解:卡诺热机的效率为 根据定义 3.2 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和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热机效率; (2)当从高温热源吸热时,系统对环境作的功及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解:(1) 由卡诺循环的热机效率得出 (2) 3.3 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和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热机效率; (2)当向低温热源放热时,系统从高温热源吸热及对环境所作的功。 解:(1)

(2) 3.4 试说明:在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间工作的不可逆热机与卡诺机联合操作时,若令卡诺 热机得到的功r W 等于不可逆热机作出的功-W 。假设不可逆热机的热机效率大于卡诺热机效率,其结果必然是有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而违反势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 斯说法。 证: (反证法) 设 r ir ηη> 不可逆热机从高温热源吸热,向低温热源 放热 ,对环境作功 则 逆向卡诺热机从环境得功 从低温热源 吸热 向高温热源 放热 则 若使逆向卡诺热机向高温热源放出的热 不可逆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 相等,即 总的结果是:得自单一低温热源的热 ,变成了环境作功 ,违背了热 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说法,同样也就违背了克劳修斯说法。

3.5 高温热源温度,低温热源温度,今有120KJ的热直接从高温热源传给 低温热源,求此过程。 解:将热源看作无限大,因此,传热过程对热源来说是可逆过程 3.6 不同的热机中作于的高温热源及的低温热源之间。求下列三种 情况下,当热机从高温热源吸热时,两热源的总熵变。 (1)可逆热机效率。 (2)不可逆热机效率。 (3)不可逆热机效率。 解:设热机向低温热源放热,根据热机效率的定义 因此,上面三种过程的总熵变分别为。 3.7 已知水的比定压热容。今有1 kg,10℃的水经下列三种不同过程加 热成100 ℃的水,求过程的。 (1)系统与100℃的热源接触。 (2)系统先与55℃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的热源接触。 (3)系统先与40℃,70℃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的热源接触。 解:熵为状态函数,在三种情况下系统的熵变相同 在过程中系统所得到的热为热源所放出的热,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