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正式教案

合集下载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品味诗文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李凭箜篌引》全文2.2 教学重点:诗文的背景知识、诗歌主题、意象描绘、修辞手法2.3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诗歌意境的感悟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凭箜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主题、意象、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疑难问题。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李凭箜篌引》文本5.2 辅助材料:有关李凭箜篌的背景资料、古代文化常识、文学鉴赏方法等。

5.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利用音乐、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6.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3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6.4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一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师:同学们回忆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将音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弹奏的音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样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李凭箜篌引》。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2、解题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著名的宫廷女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反复朗读(1)播放配乐朗读视频(2)学生自由朗读(3)配乐齐读三、具体赏析品读:诗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一)正面描写(比喻)以形喻声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清脆凤凰叫:像凤凰和鸣舒缓以形喻声芙蓉泣露:如带露的芙蓉清丽香兰笑:如绽放的香兰欢快(二)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小结:诗人借助比喻,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目睹。

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同时通过夸张,极力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整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体现了李贺的独特诗风。

四、考点点击请你谈谈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

(提示学生答题步骤:找动词或形容词;分析其含义;点出它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业读课后相关链接中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完成鉴赏: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唐代名曲,内容源于唐玄宗的一次游幸西楼,看到风景美丽,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在那里弹奏箜篌,唐玄宗忍不住与之交谈。

这首诗歌描述了唐玄宗的心境和美景。

如何教授这首诗歌呢?下面我们来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课堂导入在进入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一些课堂导入,让学生对于这首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听音乐播放《李凭箜篌引》的音乐,让学生欣赏这首曲子。

2. 观赏画展示唐代画家刘松年所画的《李凭箜篌引图》,让学生通过画面对这首诗歌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3. 阅读诗歌请学生在课堂上认真阅读这首诗歌,并给出他们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通过以上的导入过程,让整个课堂注入诗歌的氛围,使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性认识。

二、教学中的应知应会1. 词汇在教授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一些生僻词汇或是对于学生而言陌生的成语。

对于这些词汇,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例如:《李凭箜篌引》中的“润物细无声”,“车如流水马如龙”,“凭阑人不寐”,对于这些生僻的词汇和成语,我们可以通过教材辞典或是网络等渠道进行解释。

2.写作技巧在教授这首诗歌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例如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以便他们在学习其他诗歌的时候可以有所借鉴。

3.文化背景在教授这首唐诗时,也需要介绍唐朝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三、课后拓展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课后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

1. 编写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本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包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感受和评论,以及它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

2.撰写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撰写一篇小论文或是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举行朗诵比赛通过朗诵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这首诗歌的了解和认识。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8教学目的: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一、导入: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

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1、编剧兼导演:李贺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1.2 分析并欣赏《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

1.1.3 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1.3.2 理解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的密切关系。

1.3.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和主题。

2.1.2 分析《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1.3 欣赏并评价《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和文学美。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2 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2.3 深入理解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哲学观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1.2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问题。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课文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3.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3.3 解读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哲学观点。

3.4 课堂欣赏3.4.1 播放《李凭箜篌引》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3.4.2 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3.5.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4.2 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和文学美的赏析文章。

4.3 搜集其他有关音乐和诗歌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背景介绍《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琴曲诗的巅峰”。

该诗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细腻的情感描写,一直以来备受诗歌爱好者的推崇和研究。

作为高中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设计教学,以切身锻炼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能够较为敏锐地捕捉到诗中表现的意境、形象和隐含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写作的角度深入分析诗歌,理解这种文学形式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4. 把《李凭箜篌引》有机地融入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三、教学策略1. 形象化教学。

引导学生在阅读《李凭箜篌引》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作者的笔墨力度、用色和形象描绘等。

2. 体验式教学。

通过模仿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制作传统乐器等活动,全方位地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3. 接受性教学。

通过听课、讲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凭箜篌引》的主题、意义和表现手法,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教育。

4. 互动性教学。

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教学背景分析。

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历史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2. 诗歌的意象分析。

通过教学画面让学生感受具体而又充满韵味的画面,分析其所表现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基调。

3. 形式美分析。

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成要素,如音韵、节奏、韵律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所具有的形式美,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文学鉴赏分析。

通过对诗歌背景、题材、主题及表现手法的深入探讨,使学生真正理解《李凭箜篌引》的真正含义,并掌握写作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白及其生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2)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把握;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递;3. 对作者李白及其生平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李凭箜篌引》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生平;(2)阐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释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音乐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色和情感;(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3)调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高山流水》等,与《李凭箜篌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 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注意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解读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强调诗的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2. 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鉴赏文章,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箜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箜篌音乐特点的了解。

3. 鉴赏文章评价:评价学生的鉴赏文章,关注学生对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以及文章的结构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李凭箜篌引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节次:
第一课时
【课前读】背诵《阁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描写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班班通
【明确目标】
【导语设计】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课文,大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

二、借助课文注解,阅看《学法大视野》,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四、反复吟咏诗歌,赏析诗歌
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2、“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3、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小组内综合形成较完善的答案。

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2、教师指导和点评。

明确: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写出了音乐声的神奇美妙,感人肺腑,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另作精心安排,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

有密有疏,有悲有欢。

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背诵课文】
1、小组内背诵比赛
2、小组优秀代表背诵展示
3、全部齐背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反思】
课题:李凭箜篌引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节次:
第二课时
【课前读】背诵《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描写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班班通
【明确目标】
【默写课文】
【自主学习】
1、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

联系上下文,在诗的结构中起什么作
用?
2、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3、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妙处?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效果?
5、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小组内综合形成较完善的答案。

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2、教师指导和点评。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

承上启下。

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明确:“逗” ,强调音乐的震撼力。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

清冷的
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

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

有密有疏,有悲有欢。

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

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明确: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

从而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技艺的高超。

明确:⑴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⑵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⑶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
的世界。

【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