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政策沿革时间脉络

政策沿革时间脉络

政策沿革时间脉络
政策沿革是指一个政策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演进过程。

了解政策沿革的时间脉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制定背景、目的、方向和实施情况,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以下是我国部分重要政策的沿革时间脉络:
1.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开端。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颁布实施。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实施。

2. 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2年:中国开始实行汇率市场化改革。

2006年:中国实施“两个率、三个限制”政策。

3. 社会保障政策
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2000年:中国开始实施企业年金制度。

2004年:中国开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 环境保护政策
1973年:中国开始实施环境保护政策。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

2006年:中国实施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十一五”规划。

以上是我国部分重要政策的沿革时间脉络,这些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我们了解我国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演变。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很多成功,并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一、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以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的重点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标准的影响。

在1978年,中国签署了IMF协议,并参与到全球货币政策的制定中。

在这个时代,货币政策更多地聚焦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货币政策不断地跟随全球市场的变化。

中国经济逐渐转型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货币政策也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国内对货币政策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的银行业也进一步发展。

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市场越来越敏感。

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变革,主要表现为更加注重资源分配和市场规律的遵循。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市场化启动期在市场化启动期,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初期。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定位为稳定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发展。

为此,中国采取了差别化利率的政策,同时还大量引进外资,推进国际化发展。

(二)金融市场化时期在1986年,中国银行业出现了第一所股份制银行,国内金融市场也开始逐渐走向市场化。

在这个时期,货币政策的基础任务是稳定市场,并实现金融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中国还采用了隔夜保证金的做法,来遏制激进投资的炒作现象。

(三)改革开放后的基准利率百度网首页新闻h2016年10月24日火车头新闻-北京关键词: 政府,基准利率,货币政策10月24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全面下调25个基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CPI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 •

【时间】:2004年 【背景】:扩大内需取得显著效果后,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投资需求 进一步膨胀,贷款规模偏大,电力、煤炭和运输紧张状况加剧,通货膨 胀压力加大,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业投入 严重不足等新问题,结构问题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 题。 【内容】: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工具的使用】: 财政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 一是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二是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三是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四是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效果】: 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 于协调投资在降温,消费稳中趋活,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上半年比2004年 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 • • • •
【时间】:1982年 【背景】:国民经济出现下滑 【内容】: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工具的使用】: 主要是通过放松银根,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利改税,调 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 的差距。 【效果】: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 9.1%,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时间】:1985年 【背景】:改革以后,除了1979年的物价有上涨之外,应该说中国经济 的宏观局势在1984-1986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第一次由这个转型 中的经济体制内部生成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
时间 GDP 1997年 78973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20332.7
84402.3 89677.1 99214.6 109655. 2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控制经济波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货币政策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本文将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调整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主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实施收紧的货币政策,加大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手段,限制了货币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这种收紧的货币政策对穷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但也限制了经济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以及金融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2000年,国务院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强调货币政策要立足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注重银行、外汇、金融市场等领域的管理,针对不同阶段经济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以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为目标,主要的手段是调整利率、信贷、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其中,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也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展,为深化货币政策Lehuan背景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常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而影响短期内经济的增长速度。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经济增长也不仅由货币政策决定。

但总的来说,中国实施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仍然是有效的。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显著,通货膨胀中,价格总水平普遍上涨。

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而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手段。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比较稳定,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经济的后果(这个背景我有一个专门讲分灶吃饭的帖子,可以到我的家园去找来参考)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大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2)、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这时各省都发明了许多钓鱼工程技术,许多技术今天还在使用)。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这是后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萌芽)。

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3143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43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在深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前,先了解一下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或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以达到管理经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宏观调控目的的政策。

换言之,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从而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早期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开始铸造铜钱作为货币流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作为货币媒介。

直到20世纪初,清朝政府引进外国货币,取消银元的自由铸造,实行银元兑换券制度,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物价稳定。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经济,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失去信用,人民政府于1949年8月20日推出了人民币,开始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

在当时,中国政府对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采取了控制通货膨胀、扩大财政支出、保证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社会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1950年代到197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计划经济、国家垄断、集中管理等方式实现。

此时国家对货币发行实行严格控制和集中管理,通货膨胀相对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放开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开始实施开放式的货币政策。

1994年,中国央行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扩张逐步控制。

然而,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央行不得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

21世纪后,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引导市场利率变化,实现货币供应量控制和微调。

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第二:经济收缩阶段(1989年9月一1990年)实施了 先紧缩后放松的货币政策,先是严格控制信贷总量的增长 并提高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后又为了恢复经济,扩大了贷 款规模,下调了出口汇率和三次存贷款利率等。
三、1992-1997年以反通胀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 “软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激励下, 加上之前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 轨道。1993年上半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猛扩 张和金融秩序持续的混乱,经济过热现象开始明显,我国 社会经济出现了“四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 和集资热)、“四高”(高货币增长、高物价、高投资和高 工业增长)、“四紧”(资金紧张、能源紧张、交通紧张和 重要原材料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混 乱)。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又达到了峰值(24.1%),同时在 国际市场上收支情况也出现恶化的趋势,外贸赤字创历史 新高(679.4亿美元),人民币也开始大幅贬值。这个阶段 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过热,所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要抑制通货膨胀和平衡国际收支。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不断起伏(见图1-1),政 府为此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干预和调节。从总 体来说,经济波动呈现谷位升高、峰位降低、波动幅度缩 小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府的政策调控水平在不 断提高。
在1984年之前,我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没有 分开。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实践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 济是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而建立起正式 的二级银行体制开始的。从此之后,可以把我国货币政策 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历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 年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货币政策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通货膨胀
l9 9 2至 19 9 3年 , 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 , 国家对过去发放票证 、 限额 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全 面开放 , 即允许其 以溢价 形式 , 根据市场供求关 系
自由定价 。 同时 , 在计划经济 时期 由国家统一定价 和指导价格的商 品, 大
部分都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形势重新制定了价格。为了弥补差价 , 高 提 职1 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T资 , 二 企业争上项 目, 外出投资, 动用有
涨 的总体幅度为 23 其中原材料 、 _ %。 燃料 、 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48 固定 . %。
资、 收缩银根 、 控制物价等一 系列措施 , 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二 、9 6 18 1 8 — 9 8年 的第 二 次 通 胀
18 9 6年后 , 国家进行政策调 整 , 开放 商品价格并推行工 资改革 , 但
期 效果 。 因此 , 于 我 国政 府 而 言 , 该 建 立 合 理适 当 的政 策 披 露 渠 道 , 对 应
胀” 93 , 。19 年 国内的通货膨胀牢为 1. 通货膨胀高峰在 19 年 , 3 %, 2 94 当
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 2 . 1 %,物价上涨率分别为 1.%、1 %、48 7 32 2 . 12%。 7
的货币政策趋 近于单一规则的货 币政策 ; 当信 息披 露太小时 , 即政策非
得不靠 “ 角债” 来维持局面。 与 同时 , 此 嗣内货 币供应量增幅均达 3 % 5
以上 , 直接 导致当期和 稍后时期物价 水平的普遍上 涨 , 引发 了“ 通货膨
埘称性 过大 , 大众财货币政策的反廊会迟钝 , 而达不到货币政策的预 进
贷规模 。 另一方面 , 地方政府大举规划开发区进行开发 , 并利用信贷大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FINANCIALYST APR. 2010
156
金融文摘
FINANCIAL DIGEST
1978年至1985年,合理安排和控
制各项财政开支,加强财政监督,坚决反对浪费,以便把财政赤字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
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1986年至1989年,一方面全国货币发行量仍然过大;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又感到资金紧缺,这需要在坚持紧缩金融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信贷结构等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990年至1994年,银行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继续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调整贷款结构。

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增收节支,改善财政困难状况,合理安排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和物价总水平。

1995年至1996年,增强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宏观调控能力,组建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始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适当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的稳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改革开放时期
我国历年货币政策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摘自新华财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