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的简答(语言学概论)

自己整理的简答(语言学概论)
自己整理的简答(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2014年10月)名词解释

一、词类

答: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臵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二、复辅音

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二组合叫“复辅音” 。复辅音是一个音节内部的音位组合。如果两个辅音相连,但却分属不同的音节,就不能算是复辅音,复辅音

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发音过程。

三、复合构词

答:指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复合式合成词” ,即“复合词” ,汉语中,按照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复合词可以分为陈述

式复合词、偏正式复合词、支配式复合词、并列式复合词

四、屈折

答: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屈折与附加的作用相同,只不过屈折是给词的外部加点东西,附加是改变词的内部的某个东西。

分析题

一、“相互理解程度”不是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

答:正确。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倾向于把“语言”作为识别“民族”的重要标准,而有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他们的观点和主张是由

这些新兴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但西方国家这种通过识别

“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的根据

“相互理解程度” 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 的不同“方

言”,还是不同的“语言” ,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

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且很有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

果。

二、音强由频率的大小决定答:错误。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由振幅的大小决定。振幅的大小又决定于使发音体震动的外力的大小,外力大振幅就大声音就强,反之不同。

三、每个汉字都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

答:错误。各种字体的字符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意符“音符“记号”表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汉字在隶变之前,由意符音符构成,记号极少四、“新汽车牌照”这个说法有不同理解,这是由语义的模糊性造成

答:正确。语义学所谓“模糊”是指语言形式所反应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

明确的边界,是指一个意义与别的意义难以绝对划分清楚,“歧义” 则是指同形的

语言符号系列可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义。可以通过上下文及语境来消除,

而模糊词始终是模糊的。如:“新” 是模糊的,它与“旧” 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新汽车牌照”是歧义的,若换成:新的汽车牌照或“新汽车的牌照”歧义就能消

除,但是“新”依旧是模糊的

简答题

一、简述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答:(1)语言迁移现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

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如果母语与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是一致的,那

么语言迁移便对第二语言有积极的意义,叫做正迁移,反之叫做负迁移。

(2)外语教学中教和学双方实际上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注意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主动利用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这一教学过程叫做“引导迁移” ,它可以说是不断修

正中介语并找出错误的类型和原因

二、简述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答:(1)语言符号必须同时具有表达特定意义的物质实体和物质实体所表达的特定意义两方面,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称为“能指”把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称为“所指”

(2)语言符号中能指和所指好比是一张纸的正反面,正面无法切开语言符号中表示意义的声音和声音表示的意义也不能分开,声音离开了意义就不再是语言的声

音,意义离开了声音也就不再是语言的意义。或者说声音和意义一旦分开语言符

号就不存在了

三、简述各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答:

论证题

一、决定语言转用方向的相关社会因素有哪些?答:(1)语言转用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在语言转用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在竞争中获胜而去带对方,也是由相关的社会因素决定的。

(2)首先,语言转用与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民族的融合可以不依靠强制的手段发生,即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过程,语言的转用也自然的发生了。

(3)其次,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

(4)最后,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种语言成为主要语言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

起决定性因素

二、举例说明语意角色的类型

答:(1)论元的类型一般称为“语义角色” 。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 “受

事”“与事”

2)施事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他走了”中的“他”;

受事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着,如“自行车修理好了”中的“自行车” 与事表示动

作行为的间接对象,如“老李送我一本书”中的“我” 工具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

工具、材料或手段,如“水浇完了”中的“水” 结果表示动作行为而产生的事

物,如“文章写完了”中的“文章” 处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所及的处所,如

“他回北京了”中的“北京”

2015 年 4 月(语言学概论)

名词解释

一、语言获得

答:语言作为一种能力不完全是从别人那里学习“得到”的,而是人本来就具有某种语言能力,也就是通过某种遗传机制和大脑内在

的作业,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得到

二、语音对应关系

答:方言、亲属语言之间有规律的非个别语音之间的互相对应关系就

叫做“语音对应关系”

三、意译词

答: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并把外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四、主谓词组

答:两个词组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被说明成分是主语,说明成分是谓语。如汉语“他很聪明”

判断分析题

一、书面语是口语的书面记载形式,应与口语完全保持一致

答:错。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二者具有不同特点。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

的口语风格。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

的而形成的,具有“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善、长句较多”

的风格。

二、后缀和词尾是不同性质的语素

答:对。词缀和词尾都属于不成词语素,但两者有区别。词缀又叫构

词语素,一般位臵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成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的新词。词尾,又叫构型语素,一般在词中位臵固定。但既不是词的词

语意义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语意义

三、理解句子中每个词的意义,就能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

答:错。句子本身的意义可以根据不同的表达形式大致分为“词汇意义” “关系意义”“语气意义。”理解了句子中每个词的意义,只

是明白了句子中词语本所具有的意义,甚至都不能算是理解了词汇

意义,因为词汇意义中还包括词语搭配所产生的意义,更不要说整

个句子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了

四、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答:错。由音符直接表示音节的字称为音节文字,表音文字中的音节

文字,如日语假名,一般是一个音节用一个假名表示。一个汉字的

读音是一种音节,但汉字不是音节汉字。因为汉语一个音节不是只用一个记录的,汉语音节有400 多个,却用几万个字表示

简答题

一、简述语言遗传机制的主要内容答: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假设:认为人的语言知识中的基本类别范畴和语言原则是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得到的,人经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对语言知识进行调整和补充,最后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

二、简述词类划分的形态标准答:“形态标准”是说可以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对于词形变化丰富的语言来说非常简单实用,如英语的动词有时、体、态的词形变化,名词虽然没有性和格的词形变化,但还有单复数的变化,所以就可以根据词形变化来区别动词和名词。但这种标准并不实用于汉语,因为汉语几乎任何词类都没有词形变化

三、说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主要内容答:所谓“任意”,是说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义是不需要什么道理的,只要大家都认定或习惯就行,例如,同样是“红色” ,在结婚是表示“喜庆”,在无产者心中表示“革命”在特定场合表示“危险” ,在交通信号中表示“停车”,这些相同的红色和各种不同的意义之间,并没有非如此不可的道理,因此这种红色就是符合论述题

举例说明语流音变的主要类型

答:(1)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发生语音的变化,这种现象即“语流音变”。汉语普通

话的音变主要包括“儿化”“变音”“变调”等

(2)儿化:儿化是普通话中特殊的语流音变现象,发音时在韵母末

尾加上一个卷舌的动作,一般在书面上写成“儿” ,如“花儿”

(3)音变:一个音节收到语流中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其内部因素发生某种变化,这就是“变音”。变音现象中最重要的有同化、异

化、弱化、脱落

举例说明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近义词”指意义并不完全相同的具有同义关系的词语。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一是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而理性意义的差别会影响近义词的用法,比如“成立”和“建立” ,都

具有“开始存在”的意义,但是“成立”侧重于组织、机构等的

出现,“建立” 可以用于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政权、伟业等(3)二是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上,比如“果断”“武断”,都具有“有主见的做判断” 的意思,

但“果断” 有褒义色彩,“武断”有贬义色彩

2015 年10 月(语言学)

名词解释

一、中介语答:美国语言学家赛格林提出,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

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二、单纯词

答:由一个词根语素(在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汉语中的单音词,如“书” “人”“车”“路”以及一

部分双音词,如“玻璃”“琉璃”“葡萄”等都是单纯词

三、语素答: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就汉语来说,大抵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但也有两个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葡

萄”“玻璃”

四、屈折答: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屈折与附加的作

用相同,只不过屈折是给词的外部加点东西;附加是改变词的内部的

某个东西分析题

一、有人说“一个民族使用一个语言”请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

答:(1)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

之一。但是语言并不是区别民族的唯一标准。

(2)从古至今,便随着民族的交往与交融,不同民族使用一种语言的情况大量存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由56 个民族构成,其中除

回族、满族一般使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大多使用一种民族

语言,也有只用两种及以上的语言,而汉语普通话是通行全国

的标准语,一个民族因交际需求而使用不同语言的情况也大量

存在,在中国有的少数民族既使用本族语言又使用普通话,在

世界许多国家既使用本国语言又使用外语

二、比较“行为”“行径”两个词语词义的异同

答:(1)行为:谓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2)行径:(1)小路:崎岖行径。(2)行为举止,多指不好的

(3)相同:都是名词,都有行动的意义

(4)不同:语义上,行径还有小路的意思。色彩上,做举动讲时,行为是中性的,行径是贬义的

简答题

简述语言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

答:(1)由于语言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不同,语言的发展演变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因此具有不平衡性。在语言内部的不同

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

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2)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变化发展的联系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词汇,其次是语音。语法时语言成

分的组织规则,每项语言规则都支配着整个类型的语言成分。

(3)不平衡性还体现在统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域的不一致:可能在有的地区变,在有的地区不变,或

者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如汉语可能式动补结构,

普通话说“打不过他”南方方言说“打他不过”

简要说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答:(1)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法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2)不同语言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有不同表现。如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意义,英语用动词加词缀“ -ed ”的词形变化形式,

汉语就用动词后面加“了、过”的形式

(3)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有的是一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如英语中定冠词“ the ”只表示后

面的名词是有定的或特指的,如“ thehouse ”; 有的是一

种形式对应多种意义,如德语中定冠词除了表示名词特指,

还表示名词性和数;还有的是多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如汉

语中表示名词的定指意义,既可以通过语序形式(出现在动

词前的光杆名词是有定的,如“房子(塌了)”),也可以

通过加指示代词或特定介词的形式表示名词是有定的,如

“(喜欢)这房子”“把房子(卖了)”

三、简要说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及语言和思维

答:(1)大脑左右半球分工: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二者各有所长,相互补

充,共同完成大脑的整体功能。通常认为左脑的主要功能是语

言,书写、分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抽象思维等;右脑的

功能有:空间方位辨别、几何图形识别、形象思维、音乐、美

术、舞蹈、情感、创造性及综合活动等,有人将左脑称之为理

性脑,将右脑称为感性脑。两侧大脑半球虽有明显的机能差

异,但这种分工不是绝对不变的,当一侧脑受伤后,对侧脑半

球常有较强的代偿作用。

(2)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起源和发生的先后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

要的思维工具,语言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在产生和起源

的问题上,倾向于思维先于语言

2)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人类思维活动有不同的类型,其

中理性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不一定借

助于语言,但语言也在两种思维中起作用。理性思维与语言

虽然关系密切,但分属两种不同现象,具有不同的功能

3)地位和作用的主导问题。大多数认为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更不能说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论述题

一、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答:(1)互补原则。如果两个因素从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这两个因素之间就具有“互补关系”,具有互补关系的因素永远不能构成最小对立对这种因素在理论上都可以规并为同一个音位,作为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音位变体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2)对立原则。如果两个因素可以出现在完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

并且可以区分语音形式的意义,那么这两个因素之间就具有“对立关系”具有对立关系的音素就要归为不同的音位

(3)语音近似原则。把几个不同的因素归并为一个音位,除了要考虑是否互补,还要看语音上是否相似,只有呈互补关系且

在语音上近似的音素,才能归入同一个音位。

二、举例说明语义角色的类型答:(1)根据谓词和论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把论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论元的类型一般称为“语义角色” 。常见的语义角色有:

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

2)施事: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他走了”中的“他”

3)受事: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自行车修好了”中的“自

车”

4)与事: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如“老李送我一本书” 中

的“我”

5)工具: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或手段,如“水浇

了”中的“水”

6)结果:表示由动作行为而产生的事物,如“文章写完了” 中

的“文章”

7)处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所及的处所,如“他回北京了”中

“北京”

名词解释(2016.4 月)

名词解释

一、语音:答: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

意义的声音。

二、词:

答: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三、语用:答: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三、文字:答: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分析题

一、下面这些词都是外来词,试以他们为例,分析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几种重要手段

咖啡沙发苏打新西兰北爱尔兰啤酒加农炮芭蕾舞基因

香波黑客可口可乐俱乐部

答:(1)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手段有三:

(2)第一种是纯粹音译,如“咖啡沙发苏打”

(3)第二种是半音译半意译,如“新西南北爱尔兰啤酒加农炮芭蕾舞”

(4)第三种是音译兼意译,如“基因香波黑客可口可乐俱乐部”

简答题

一、简要说明语义的模糊性答:语义的模糊性指语义所反应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语义的模糊性不是语义的含糊,它出现在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其本质是边界不明。

二、简要说明语言转用和语言混合的区别答:语言转用是在民族接触和融合过程中一个民族的全部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改说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语言混合是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些语言各部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典型的是泾浜(bang)语和克里奥尔语

论述题

一、举例说明词类划分标准有哪些

答:(1)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种:(2)一是形态标准,即根据词形变化来区别词类。这种标准对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适

(2)第二种是意义标准,即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

(3)第三种是分布标准,即根据词的聚合位臵来确定词类,词类本质上就是这种聚合关系的类。

二、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答:(1)组合关系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组合关系又叫句段关系,组合关系是一种线性序列,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互相关联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中,组合关系一般又称为句法功能。

(2)在结合的同一个位臵上,可以互相替换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他们自然的聚合成类,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聚

合关系,又称联想关系。

(3)聚合关系在组合关系中,分析和体现出来,组合在聚合中找到材料。聚合关系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功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