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第五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与实验 (2)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与实验 (2)

1、实验名称:模拟雨的形成过程①②③④⑤⑥实验材料:烧杯、水、小瓷盘、冰块、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实验过程:①把水装在烧杯里,放在三角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②把盛有冰块的小瓷盘放在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小瓷盘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落下来。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

2、实验名称:制造露实验材料:烧杯、水、小瓷盘、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实验过程:①把水装在烧杯里,放在三角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②把盛有冰块的小瓷盘放在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小瓷盘下面出现许多水滴。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0℃以上)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露。

3、实验名称:制造雾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实验过程:①在广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②用一块冰块接近瓶口;③把冰块从瓶口移开,再接近瓶口。

反复几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瓶口,“白气”出现,把冰移开,“白气”消失。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飘浮在低空,形成雾。

4、实验名称:制造云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实验过程:①在广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②用一块冰块接近瓶口;③把冰块从瓶口移开,再接近瓶口。

反复几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瓶口,“白气”出现,把冰移开,“白气”消失。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飘浮在高空,形成云。

5、实验名称:制造霜实验材料:水、冰、食盐、深色搪瓷杯、温度计实验过程:①先倒上半杯冷水,再加入适当的冰块,擦净杯子外壁上的水,测量杯内的温度;②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食盐溶化后,再测量杯内的温度;③观察杯子外壁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杯子外壁上有一层白色的小冰晶出现。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小冰晶,形成霜。

6、霜和露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水蒸气在0℃以上形成露,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霜。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小小机械师》知识点及练习

最新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小小机械师》知识点及练习

第五单元《小小机械师》知识点:1.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通常情况下使用工具(省力、省时、安全)。

2.凡是能够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等方式来节省我们的力量、方便我们工作的工具和装置统称(为机械)。

3.当我们将伙伴用跷跷板翘起来时,跷跷板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叫杠杆。

杠杆上有三个点,起支撑作用的固定点叫支点,自己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

杠杆都可以在力的作用下绕着支点转动。

4.使用杠杆工作时,如果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所用的动力大小会小于阻力,也就是省力;反之,不省力。

5.滑轮是一个边缘有槽、可绕轴转动的轮子。

旗杆、桅杆顶端的装置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滑轮。

像旗杆顶端的滑轮那样被固定在一个地方,叫定滑轮。

还有的滑轮可以和重物同时移动,叫动滑轮。

6.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的作用是可以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

7.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轴和一个轮组成的装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叫轮轴。

人们在使用时,有时在轮上用力带动轴一起转动;有时在轴上用力,带动轮一起转动。

阀门和船舵都是用轮带动轴转动。

8.用轮带动轴转动时,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用轴带动轮转动时,轮轴不省力。

9.有时为了克服垂直提升重物的困难,我们采用搭建一个倾斜的坡来解决,这种倾斜的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斜面。

10.斜面可以省力。

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11. 杠杆、滑轮、轮轴、斜面都是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简单机械。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些简单机械进行组合,从而设计出更省力的装置。

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和水龙头运用相同原理的工具是()。

A.老虎钳B.方向盘C菜刀2..箭头处表示动力点,下列三种情况中最省力的是()。

3.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工人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4.科学课堂上,对于“用斧子砍木头”这件事,奇奇、妙妙和探探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你认为谁的说法是正确的() A.探探认为“用斧子砍木头”是利用了滑轮的原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整

第一单元:物体的测量
- 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用m表示
- 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
- 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用s表示
- 不同形状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
- 用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二单元:观察天体
-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太阳系中靠近太阳的行星
-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
- 月亮是一颗卫星,它围绕地球旋转
- 处于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星座
第三单元:导电与开关
- 金属、汞和盐水都能导电
- 电的通路被打开或关闭可以用开关来控制
- 用导体可以组成简单电路
第四单元:空气的利用
- 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非常重要
- 空气可以使物体漂浮、移动和"飞行"
- 带电物体之间也会发生电力作用
第五单元:水中的生命
- 水是生命之源,水中有很多生物
- 水中的生物利用不同的器官来维持生命
- 不同的水生生物在形态、性和生存方式上也不同第六单元:简单机械
- 杠杆、轮轴和滑轮是简单机械
- 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的位置- 机械运动可以用图示或文字来记录。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1.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主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2.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遗迹或者印模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形成的石头。

3.化石的作用: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4.寻找古生物化石的证据:①,在高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

②,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

③,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

5.通过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出结论: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6.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7.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研究世界地图时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

8.科学家认为,地球表层是由几个巨大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缓慢运动是大陆漂移的原因,同时由于板块运动,使某些板块的边缘受到挤压,从而形成世界上大多数的山脉。

9.海洋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身上?因为大地进行过变迁,海洋与陆地发生变化。

10.大陆为什么漂移?地球表层是有几个巨大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缓慢的运动是大陆漂移的原因。

1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岩层断裂造成的,当破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裂缝,移动时大地就会晃动,这就是地震。

12.地层深处岩石断裂产生震动的地方就是震源,震中是地震最强的地方,它位于正源的正上方。

13.地震的危害: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当地震来临时,地貌发生变化,破坏道路和建筑物,使城市变成废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还可能引起海啸、山崩和火灾等造成更大的破坏。

14.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15.中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发生过破坏性地震,1900年以来,我国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知识点整理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五单元人体“司令部”17.刺激与反应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

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2.观察48页上面的4幅图片,分别说一说这4幅图片中的刺激和反应是什么?刺激反应早晨被闹钟叫醒闹钟声起床动作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赶往洗手间的行为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绿灯亮过马路的行为学生听到老师宣布明天秋游教师的话语学生欢呼的行为3.玩翻转打手游戏时,被打到的次数少说明这个同学的反应比较快;被打到的次数多说明这个同学的反应比较慢。

4.玩快速抓尺子游戏时,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长,说明在这个游戏中反应比较慢;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短,说明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反应比较快。

5.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反应快慢是不一样的。

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性。

6.人的起跑反应时间有快有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反应时间通常在0.2-0.3秒;而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反应时间通常在0.1-0.2秒。

如果一名运动员在听到枪响后的0.11秒起跑,说明他的反应速度极快。

7.人的反应时间是有快有慢的,而经过专门的训练,人们在某一些事情上面可以提高反应速度。

8.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9.举例人的本能反应:听到放鞭炮,连忙捂起耳朵。

要踩到钉子,急忙缩回脚。

手指刚一触碰到仙人掌的刺,就缩了回来。

手被烫到之后,首先的反应是拿开手而不是感觉到疼。

饥饿的人看到食物会流口水。

晚上走夜路本能的感到害怕,心跳加快。

当身体失去平衡时,两手会伸开晃动。

10.体验人的本能反应所需的材料:一个棉球、一个护目镜。

活动方法:①两人一组,相距1米左右面对面站立。

②一人出其不意地向对方面部投棉球,一次投一个,一共投10次,记下对方眨眼的次数。

③交换角色,重复游戏。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极光)。

人速光源:(点燃的蜡蚀)、(点燃的油灯)、(开启的电灯)、(篝火)、(火炬)、(手电筒)、(点燃的火把)。

月亮、彩虹、玻璃幕墙、反光板等不是光源。

4.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5.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2.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4.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3.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刽(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7.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8.手影游戏、猴子捞月、凿壁偷光、杯弓蛇影、一叶障目、圣火采集,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4.七色光1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2.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彩虹的颜色从(内圈)至(外圈)接顺序是:紫、靛、蓝、绿、黄、橙、红。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6.光既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第五单元科学五年级知识点

第五单元科学五年级知识点

第五单元科学五年级知识点在五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们将探索各种科学概念和原理,这些知识点将帮助他们建立对自然界和人造世界的基本理解。

以下是第五单元的一些关键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物质的属性,包括密度、硬度、弹性和导电性。

- 物质的分类,如金属、非金属、合金和塑料。

二、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包括能量的变化和新物质的生成。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 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能量转换和守恒- 能量的多种形式,如热能、电能、化学能和机械能。

- 能量转换的过程,例如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化学能。

- 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地球科学基础-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 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影响。

- 岩石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六、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分类、比较和实验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

- 科学假设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七、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STSE)的联系- 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和环境。

- 科学知识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中的应用。

- 科学伦理和责任。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科学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技能。

这些技能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享受发现和学习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
1 解释
1.我们既要善于观察,又要勤于思考。

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是一个充满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解释不一定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为了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在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4.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眼睛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

阿拉伯物理学家阿尔哈曾: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2 模型
1.我们已经学到了物理模型、图示模型、公式模型、图形模型、数学模型、现象模型。

2.科学家常常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3.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4.怎样建立模型,解释现象?1.分析问题2.收集数据3.找出物体间的关系4.确定条件
5.规定材料
6.建立初步模型
7.评价模型
8.修改模型 如何获得“黑盒子”里的信息:可利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了解周围环境,以确定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