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范文

合集下载

学记读后感四篇

学记读后感四篇

学记读后感四篇导语: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记》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自己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

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

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学记》读后感的范文(通用24篇)

《学记》读后感的范文(通用24篇)

《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的范文(通用24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记》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记》读后感篇1《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曰敩学半。

”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

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

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

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

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学记》读后感三篇

《学记》读后感三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学记》读后感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

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

《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

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应该如此来教,学习应该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去引导、督促、提高。

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

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

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道”“强”“开”,才能达到“和”“易” “思”的效果。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

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

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

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

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

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

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学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

学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

学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学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记读后感篇1《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曰敩学半。

”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

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

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

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

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记读后感篇2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学记第一段,开宗明义,给古往今来的人指出一条大道——学。

《学记》优秀读后感4篇

《学记》优秀读后感4篇

《学记》优秀读后感4篇《学记》优秀读后感篇1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

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

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

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

”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

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

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

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

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

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

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

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

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

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学记》优秀读后感篇2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

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

学记的读后感通用6篇

学记的读后感通用6篇

学记的读后感通用6篇只有认真写好读后感,我们的思想觉悟才会得到提高,读后感的写作,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总结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启发,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记的读后感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记的读后感篇1曾经有一个人,他整日居家,从不做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他生活简陋,但却世界闻名。

他用40年时间潜心研究昆虫,写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作品,他就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这本书就是《昆虫记》。

《昆虫记》共有十卷,记录了几十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与成长过程。

作者法布尔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引导读者和他一起观察和了解自然界诸多昆虫的相关情况,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丰富体验。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缩小了一般,相反,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被放大了。

我站在青青草地上,新鲜的空气包裹着我,周围的虫子在鸣叫,我就如同自然中的一份子一样。

跟随这本书,我对昆虫有了一种新的看法。

原本在我眼中弱小丑陋的昆虫们,其实是人类最重要的朋友,像圣甲虫,是清理垃圾的帮手,有了他们,人类的环境才能有所改善;像隧蜂,他们甜甜的甘密造福了人类的肚子;像萤火虫,他们消除了破坏粮食的蜗牛,农民的粮仓有了保证。

同样,我对昆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我不再歧视他们,我开始学着尊重生命,像法布尔一样观察,守护它们。

借助书中的一个个文字,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一只只小小的虫子,它们身上所绽放出的蓬勃的生机,执着的努力令我神清气爽,令我心灵震撼!自然,我也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你体型庞大,就值得尊重。

有许多小生物,他们或许非常渺小,小到只有你的指甲盖大小,但它们身上却总是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珍藏。

可以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值得人类学习,不论它庞大或者弱小,美丽或者丑陋。

因为有些感动与美丽与生俱来,而有些则需要假以时日,慢慢闪现,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善于等待的心灵。

而现在,人类是否就一定能比得过虫子,到现在还难以确数,所以,我们没有任何资格不像法布尔一样去尊重他们。

学记读后感8篇

学记读后感8篇

学记读后感8篇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

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

《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

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

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

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

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

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

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

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

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

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

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

《学记》读后感(共5篇)

《学记》读后感(共5篇)

《学记》读后感(共5篇)第一篇:《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学记》是收集在《礼记》中的一篇教育论文,也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

虽然仅有1700余字,但是却包含许多内容。

它系统而又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与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的作用就是就是为国家社稷培养人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但是,教育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儿。

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学记》中提到的教学原则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

另外还包含了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启发诱导原则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就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

《学记》中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

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

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学记》中对于启发诱导原则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

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下面是为你们整理的学记读后感范文,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学记读后感1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

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

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

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

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

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

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

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学记读后感2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

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3《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

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

”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学记读后感4西汉郑玄云“《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意。

”意思是说,《学记》记载的是人学和教的意义,也就是学圣贤怎么学?教怎么教?《学记》是最优秀的教育哲学论著,这里的“学”当然不能简单理解为学习,它是指中华先祖的圣哲教学体系。

它的教学目的在开篇即说得很明白,培养“觉的大人”以“化民成俗”。

它的教学内容是“知道”,“人不学,不知道”,要了解这个“道”,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

它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大学之道”,“大学之法”。

《学记》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内涵十分丰富,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

为人师者,读此类经典书籍,自然需要精读、回读、细读,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其中的教育智慧,读以致用。

无论是观名家上课还是看名师课例,都能看到他们引导学生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点拨到位,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在老师润物无声地指引下,拓展思维,积极表现,精彩不断。

让人惊叹,以为妙绝。

这样的教学过程正契合了《学记》中的一段话“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它的意思是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

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

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

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道而弗牵——引导而不强迫,平和启心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为人师者要有这样的信心,也要有这样的观照,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学生是可以教得好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在教室里就会很耐心、很真诚地为每一个学生负责。

曾经有一位很有智慧的老师,面对学生吵架甚至打架后告状的问题,孩子们总会说“老师,他怎样怎样。

”大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别人的不是,而不会说“老师,我……”老师这样引导,他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了八个字“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然后解释说如果一个人是贤人,一定会争罪是自己的;一个很笨的人,则会争道理是自己的,过错是别人的。

经常引导,孩子们就耳熟能详了。

当孩子们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时,老师“示之以道途”,在黑板上展示并天天讲,让孩子们对照着去落实,慢慢的就养成了习惯,有问题先学会了自省,开启了心智,和老师同学的关系自然会越来越融洽。

在班里,我也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刚入初中时,孩子们读书少,写出来的文字干巴巴的,缺少文采。

我就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见识还挺广的,紧接着就顺势引导,其实老师的这些见闻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的,然后每隔几天就给他们推荐几本好书,还把自己写的拿给他们看,让他们发现读书写感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适当的,再开展一些富有趣味的读书活动,为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剩下的路要靠他们自己慢慢走。

到了初三,好多孩子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书虫”了,现在,他们的口语表达,书写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青春因为书香的润泽变得愈发美丽,我们的关系也因为阅读的默契而变得愈加和谐。

强而弗抑——鼓励而不压制,自信激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一直以来为老师们所称道,他告诉孩子这样的道理,“按时不迟到有糖吃;尊重老师有糖吃;敢于和坏人作斗争有糖吃;承认错误学会反省有糖吃。

”就很好地运用了“强而弗抑”,正所谓“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他道出了孩子的四个善,于是孩子会越来越往善的方面发展。

记得那年去外地参加一个同课异构的公开课,课堂上,我发现一个小女孩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样子,眼神中有一丝胆怯又有些许期盼,我便请她发言,刚开始,她的声音有点小,我鼓励她说“你的语言组织得很好,富有条理性,如果声音能再大一点就更好了!”后来,在一个微写作练习展示中,她竟然第一个举起了手,声音洪亮地读完了自己的文字,我毫不犹豫地对她大加赞誉,并称她为“诗意女孩”,因为她写的内容确实有文采。

听到了我的赞美,女孩有些羞涩,但她的眼光中分明射出了自信的光芒。

后来,当地的老师在评课中也提到了这个细节,说我对这个女孩的关注非常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