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合集下载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作品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词语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牧民之君,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白话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

孟⼦·梁惠王上·杀⼈以梃与刃有以异1.4[原⽂]梁惠王⽈:“寡⼈愿安承教①。

”孟⼦对⽈:“杀⼈以梃与刃有以异乎②?”⽈:“⽆以③异也。

”“以刃与政④有以异乎?”⽈:“⽆以异也。

”⽈:“庖有肥⾁,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莩——此率兽⽽⾷⼈也⑤。

兽相⾷,且⼈恶之⑥;为民⽗母⾏政不免于率兽⽽⾷⼈,恶在其为民⽗母也⑦!仲尼⽈‘始作俑者,其⽆后乎’,为其象⼈⽽⽤之也⑧——如之何其使斯民饥⽽死也⑨!”[原⽂通释]梁惠王说:“我愿虚⼼地接受您的指教。

”孟⼦应对说:“⽤⽊棍打死⼈跟⽤⼑杀死⼈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接着说:“⽤⼑杀死⼈跟⽤暴政害死⼈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说:“⼀⾯是厨房⾥有吃不尽的肥⾁,马棚⾥有膘肥体壮的马;⼀⾯是⽼百姓饿得⾯黄肌瘦,野外到处是被饿死⼈的⼫体——这就是率领着野兽吃⼈啊!野兽⾃相残⾷,⼈们尚且厌恶;⾝为百姓的⽗母治国施政,却不能免除率领野兽来吃⼈,他凭什么做百姓的⽗母呢!孔⼦说‘发明⽤⽊俑⼟偶来陪葬的⼈,⼤概要断⼦绝孙吧’,因为⽊俑⼟偶像⼈却⽤来殉葬——怎么能容忍暴政让这百姓们饥饿地死去呢!”[注释]①寡⼈愿安承教:我愿虚⼼地接受您的指教。

寡⼈,古代诸侯⾃谦的称呼,寡助之⼈。

安,安⼼,耐⼼,虚⼼。

承,接受。

教,教诲。

②杀⼈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棍打死⼈跟⽤⼑杀死⼈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

以,⽤。

梃,⾳tǐng,杖,⽊棒。

刃,⼑。

有以,有什么。

异,不同。

③⽆以:没有什么,与“有以”相对。

④以刃与政:⽤⼑杀死⼈跟⽤暴政害死⼈。

“以刃与政”前省略了主语“杀⼈”。

政,作动词,施⾏暴政。

⑤庖有肥⾁,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莩——此率兽⽽⾷⼈也:(⼀⾯是)厨房⾥有吃不尽的肥⾁,马棚⾥有膘肥体壮的马;(⼀⾯是)⽼百姓饿得⾯黄肌瘦,野外到处是被饿死的⼫体——这就是率领着野兽吃⼈啊。

庖,⾳páo,厨房。

厩,⾳jiù,马圈。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名师点评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名师点评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名师点评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啊!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这样办(迁移河东的灾民到河内,搬运河内的粮食到河东)。

观察邻国治理国的情况,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拿打仗打比方:咚咚地離起卓鼓来,双方兵器交接,战斗激烈,一方的士兵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一百步后停下,有的跑五十步后停下,那些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梁惠王说:“不可以,仅仅是不到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背农作的时间,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网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候拿斧头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能使百姓供养活着的人和为死者办丧事而毫无遗憾了,这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

”。

“(每家)有五亩的宅基地,在园里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棉的衣服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繁殖它们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有百亩的田地不要错过农作季节,数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饥饿了;认真办好教育,反复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进行教导,须发花白的人就不需要身上背着东西头上顶着东西走在道路上了。

七十岁的人有丝棉的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没有饥饿和寒冷;这样还不能使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狗、猪吃人所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老百姓饿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景不好的缘故‟,这种言论和用兵器刺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讷,而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归罪于年景不好,而是行王道,施仁政,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名师点评本文作者孟子,名铀,战国中期邹国人。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与战国时期的梁惠王的对话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孟子学派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对《孟子·梁惠王上》一文进行原文与解析。

孟子在《梁惠王上》这篇文章中,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表达了他对于君王道德的关注与思考。

以下是《梁惠王上》的原文:梁惠王问曰:“仲尼何以谓之不忠?”孟子对曰:“公使臣决狱,仲尼曰:‘公决狱亦有期哉!自今以后,无朝廷大夫决狱。

求人而告之以狱,察其与己者某,毋事于狱’。

公曰:‘何故?’仲尼曰:‘以缴之也!如是则一缴者不得不缴也,二缴者不得不缴也,三缴者不得不缴也。

缴者忠也,从缴者忠也。

缴者,毋能无有君者。

凡人缴,则与之无害矣。

’”季武子问于孟子曰:“有曰:‘人而无忠信者,不可以为巫医国师,不可以为宗庙大夫。

’此之谓欤?”孟子对曰:“有焉,亦不敢称之为巫医国师而称之为隶。

缴,礼也;内省,义也。

巫,有明乎天事而敬信之,故曰巫。

医,人疾病而敬信之,故曰医。

敬信之事莫诎焉,故曰巫医。

宗庙之事,事无大小,志无盈涂,敬信事焉,故曰宗庙大夫。

何以言志无盈涂?曰尽其所长也,故曰志无盈涂。

”通过以上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与观点。

孟子首先向梁惠王提到了忠诚这一课题。

他以仲尼的言辞为例,说明了对于臣子定罪时的准则。

孟子引用了仲尼的话,表达了不论何时何地,朝廷大夫都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把私人情感放在决断之中。

只有当臣子能冷静公正地判断案件,不受个人关系的干扰时,他们才能被称之为忠诚,而非只是为了得罪而得罪。

随后,孟子回答了季武子的问题,他解释了忠信与巫医国师的关系。

孟子认为,巫医国师都是值得信任的人。

巫是因为对天事有所了解并且恭敬地对待它,医是因为他们对疾病有所了解并且被人尊敬地信任着。

巫医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从事的事业是最令人敬重的。

同样地,宗庙大夫也如此,他们在宗庙事务中,不论大小,都充满了敬意和信仰。

古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

古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

古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问曰:“仲尼以年几何时而卒也?”孟子对曰:“五十有八,仲尼卒。


梁惠王曰:“人生七十,几何年之有?”孟子对曰:“自愿也。

”王曰:“是言也。


孟子曰:“老杖展,死亦奚足道也?请以平王与仲山甫之事告王。


“平王待之以国,仲山甫待之以家;彼事无不告平王也,而王禄之
不炳;事无不告仲山甫也,而仲山甫位之不重亦不炳。

国家数不可以持,位之不重亦不炳,则奈何以老杖寿命乎?是故君子不如仲尼者,
其君子也,亦且已矣。


梁惠王曰:“砺师言有之。

吾闻之也:‘先王之道,危而不持,亡而
不恃。

’此言之乎?”
孟子曰:“然,亡而不恃,是先王之道也;危而不持,非先王之道也。


“砺师则言之矣。

”梁惠王曰:“不然。

夫子傲世为贤,蔑视天下之士,曰‘以我为是,以人为非者’;世人莫敢与论。


孟子对曰:“天下之士,皆可以有显示于我者矣。

我未尝见黄帝,
然亦寿而不疑矣;尧、舜时,礼义斯建矣;我未尝见太史公,然亦寿
而不疑矣。

君子之道,样也。


“贤者贤乎其身;不贤者亦贤乎其身。

贤者胄而日尧;不贤者胄而日桀。

胄者,所以为身也。


梁惠王曰:“他日退食,必有所憾,意让在上,不若上也。

且何故不乐?”孟子曰:“贞于内者智于外者乐幽深者乐。


王欲听自振之辞,而孟子辞以病。

王敝衣行以辟之,盖丧己於孟子也。

是岁也,王卒。

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见。

我为大家预备了《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阅读。

1.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文原文篇一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2.高一下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详细内容;2.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教学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王道的治主见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过程:一、#教案#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

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⑺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注释】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⑶辟:开辟。

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⑸莅(li):临。

⑹若:人称代词,你。

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⑾涂:同“途”。

⑿愬(su):通“诉”,控告。

【译文】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题据首句加。

古人称孟子“好辩”,而《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论辩的著名篇章之一。

因此,人们对它多有析论。

纵观诸论主要在于其论辩技巧方面。

孟子此文洋洋洒洒,使人能服膺而不疑者,其惟一论辩技巧所能尽?倘“专于措辞求奇,虽复可惊可喜,不免脆而易败”(刘熙载《艺概》)。

赵歧《孟子题辞》尝云:“孟子……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而刘熙载亦尝云:“孟子之文百变而不离其宗。

然此亦诸子所同。

其度越诸子处,乃在析义至精,不惟用法至密也。

”(《艺概》)其“意以独至”“析义至精”,求之于《齐桓晋文之事》章亦复如是。

《齐桓晋文》一篇正是孟子理想热情的深切而著明的表现。

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仁”“礼”的思想,推扩而成为“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同时,他也把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精神继承下来,周游于齐、魏诸侯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他自许甚高,以安定天下自任,故有“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之言。

然而,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正是诸侯力争之时,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不合时宜,不受重视。

他不得不与当时迷恋强权的思想展开激烈的交锋。

本篇开始于齐宣王问“霸道”之事,而“霸道”是与孟子主张相悖的,因而,他回复说:“臣未之闻”,并迅速转换话题,提出“无以,则王乎”的议题,从而展开了有关“王道”的滔滔答辩。

齐国当时国力强盛,宣王也有“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孟子正是掌握了齐宣王的这一心理,趁机提出了“保民而王”的主张。

接下去便是孟子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说明他是可以做到“保民而王”的,这里,孟子吸引了齐宣王的注意,取得了齐宣王的倾服,这就使孟子能够牢牢掌握主动,深入阐发其主张。

对齐宣王,首先要解决他“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疑问。

孟子首先肯定其“可”,在宣王进一步讯问之下,孟子详细分析了通过“以羊易牛”一事所表现出来的“不忍”之心,这是“可”的基础和根据,也证明了孟子说宣王可以做到“保民而王”的论断。

但这仅是文章的第一层。

齐国的现实却是齐宣王要实现所谓的“大欲”,而这与“保民而王”恰相矛盾。

这样,孟子就要进一步解决“保民”与实现“大欲”的关系,才能说服齐宣王。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而是转到能不能做到“保民而王”的问题上。

这是论题的深化,也是逻辑的必然发展。

孟子提出“推恩足以保四海”,而齐宣王没有做到推恩,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其所以如此,是在于宣王欲实现“大欲”而采取了与目标效果正相矛盾的方法。

这一大段的论析虽然曲折,却是从反面说明依靠武力而不是依靠“保民”,是达不到称王天下、实现“大欲”的目的的。

而要实现“大欲”,则要“发政施仁”,这开出的仍然是“保民而王”的药方,也正回答了“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

曲径通幽,回环往复,正是析义精细之笔。

看来,“保民而王”乃是惟一可行的正确方针。

这就从现实性上解决了“保民而王”的问题。

这是文章的第
二层。

由此孟子的主张对齐宣王来说,有了吸引力,因此,他提出了“请尝试之”的要求,这就给了孟子进一步说明如何才能“保民”的机会,从而使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三个层次,具体说明“保民”的方法。

孟子从人之常情上论述,指出君主要使百姓“有恒心”,则必须“制民之产”,赡养老小,满足起码的物质要求,“然后驱而至善”,在这个基础上,才指出欲要达到这一点,就要采取予民“五亩之99宅”“百亩之田”,然后“谨庠序之教”的“反本”之方。

论说至此便自然归结到“保民而王”这个中心论点上来,从而收束全文。

本文固不乏铺张扬厉之处,然昔人所言“孟子长于譬喻”却是此文最为精彩之笔,亦是与至精之义结合最为密切之处。

文章开始,就借齐宣王“以羊易之”之事,以明齐宣王“不忍”之心,虽非譬喻之体,却有譬喻之用;继而则是以举百钧与一羽、察秋毫而不见舆薪以喻不能与不为之别,并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再申不能与不为之异,至于宣王以“兴甲兵,危士臣”求己之“大欲”,孟子则以“缘木而求鱼”为喻,并以邹人与楚人战进一步说明力量对比寡不敌众的道理。

这些都是言近旨远的效果。

郝敬曾云:孟子“七篇之文,近而远,浅而深,疏畅条达而详允精密”(《读孟子》),可谓得当之评。

孟子尝言:“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

”(《孟子·告子下》)“孟子之时,孔道已将不著。

”(刘熙载《艺概》)既服膺孔子如磐折,又坚持“仁政”“王道”政治思想而不易,则是孟子处不得已之世,申不得已之情,乃有不得已之辩。

形诸文字,则成不得已之文。

一切从本心流出,故言务尽而理务明,辞虽易而义至精。

此本章之能成为千古名文的原因所在。

(王培元/文《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