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背肌筋膜炎

合集下载

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

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

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通常发生在背部肌肉和筋膜的炎症。

其症状包括持续性的背部疼痛、僵硬、疼痛加重时的身体活动受限等。

对于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症状的表现和一些检查来进行判断。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背肌筋膜炎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的背部疼痛。

这种疼痛可能是钝痛、刺痛或隐约的疼痛感。

通常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而且可能会在活动时加重。

患者还可能会感到背部肌肉的僵硬感,导致身体活动受限。

症状还可能会伴随有背部肿胀、红肿等表现。

在诊断背肌筋膜炎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评估。

二、体格检查医生在诊断背肌筋膜炎时会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

通过检查患者的背部,医生可以观察到可能存在的炎症、肿胀和红肿等情况。

医生还会触摸患者的背部肌肉和筋膜,以了解其硬度、敏感度和其他变化。

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确认患者是否患有背肌筋膜炎。

四、实验室检查除了影像学检查外,医生还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的炎症指标和其他异常情况。

医生还可能会对疑似感染进行培养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致病因素。

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背肌筋膜炎。

五、其他诊断手段除了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外,医生在诊断背肌筋膜炎时还可能会采用其他手段。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病史、诊断标准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评估。

医生还可能会结合治疗效果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以帮助确认诊断。

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判断。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是关键。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篇示例: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背部疼痛疾病,可以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和影响日常生活。

及早诊断并采取正确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的一种疾病。

腰背部广泛疼痛,多位于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有时可放射至臀部。

慢性劳损,如长时间弯腰工作、久坐、长时间开车等。

腰椎基础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

腰背部广泛疼痛,多位于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有时可放射至臀部。

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

进行相关检查,如X线、MRI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药物治疗: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可帮助缓解疼痛和僵硬感。

封闭治疗:在疼痛点注射局部麻醉药和激素类药物,可迅速缓解疼痛和消炎。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等。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如进行瑜伽、普拉提等运动。

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维持骨骼健康。

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经筋疗法在缓解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将介绍经筋疗法的基本概念、治疗方式、效果及安全性,并结合现有研究进行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主要由肌肉和筋膜的微小损伤或慢性炎症引起。

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僵硬和活动障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的改变,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经筋疗法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在筋膜调理和疼痛缓解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经筋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

研究发现,经筋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经筋穴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紧张,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

然而,经筋疗法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过敏、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项背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不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报告了一例患有项背肌筋膜炎的患者,经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的病例。

患者,女,38岁,因颈项背部酸痛伴肿胀、活动受限3个月,加重2周入院。

患者平素体格健康,无特殊遗传病史,无相关家族史。

3个月前,患者突发颈项背背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夜间加重,伴有活动受限,未及医;2周前,患者加重伴颈部局部肿胀,不适,患者仍未及医院就诊。

入院查体:患者自诉颈项背背部疼痛不适,呈持续性酸胀痛,夜间加重,负重无法忍受。

颈项部被隆凸,活动受限。

颈项背围触痛明显。

关节活动受限,活动一过度即加重颈部不适,头部转动触痛加重。

肩背肌肉紧张,压痛明显。

为明确诊断,患者行颈椎MRI检查提示:C3/4、C4/5、C5/6椎旁软组织肿胀。

考虑到患者的症状和颈椎MRI检查结果,确诊患者患有颈背部肌筋膜炎。

对患者的颈背部进行了理筋手法治疗。

在患者取仰卧位时,治疗师采用推、拉、捏、按等方法,按摩患者颈项背部酸痛处的肩颈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缓解患者疼痛。

然后,利用浮针技术对患者颈背部进行治疗。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使用细针直接刺激患者颈项背部酸痛处的肌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

经过3次治疗后,患者的颈背部疼痛得到显著缓解,肿胀明显减轻,活动受限程度明显改善。

患者的颈背部肌肉松弛明显,肩颈肌肉紧张明显减轻。

患者自诉疼痛减轻明显,能够自由活动,夜间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出院后,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治疗效果表示满意。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对治疗颈项背部肌筋膜炎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本次病例报告只包括一个病例,治疗效果尚需大样本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引言部分包括浮针疗法概述、项背肌筋膜炎简介和研究背景。

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浮针疗法的治疗原理、在项背肌筋膜炎中的应用,以及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

结论部分总结了浮针疗法在项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疗效,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浮针疗法在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浮针疗法、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治疗原理、应用、观察、评估、安全性、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浮针疗法概述浮针疗法,又称漂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特殊材料针灸,使针灸在体内产生漂浮感,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功效。

浮针疗法源于古代中医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疗法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浮针疗法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穴位和针灸方法,进行针灸操作。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2 项背肌筋膜炎简介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颈部和上背部的肌肉和筋膜组织中。

患者常表现为颈部和上背部疼痛、僵硬、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项背肌筋膜炎的发病原因包括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劳累过度、受凉、情绪紧张等因素。

临床上,项背肌筋膜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如颈部和上背部的疼痛、肌肉僵硬、受压痛等。

医生还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有时可能需要进行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1.3 研究背景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颈项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针灸等,但疗效不佳且易复发。

综合治疗项背广泛性肌筋膜炎120例

综合治疗项背广泛性肌筋膜炎120例

综合治疗项背广泛性肌筋膜炎120例梅 江,杨广林,郭 刚(呼图壁县人民医院,新疆昌吉831200)关键词:项背广泛性肌筋膜炎;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药熏洗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08)03-0016-01作者简介梅 江(),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和针刀治疗工作。

项背肌筋膜炎为纤维结缔组织多发病之一,常涉及肌肉、筋膜、滑膜、肌腱、神经纤维膜等,本病发病率高,并不伤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科自2003年至今采用针灸、推拿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该病12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男52例,女68例,病程最长32年,最短10天,其中20~30岁6例(5%);30~40岁25例(20.8%);40~50岁53例(44.2%);50岁以上36例(30%),急性发病31例,慢性发病89例,均表现为项背部疼痛,常为酸痛、胀痛,也可为锐痛,疼痛时轻时重,受凉或劳累后加重。

软组织触诊:急性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皮肤增厚,慢性期者可触到皮下结节或条索状肿块,均有压痛。

血沉增快32例,“抗O ”增高35例。

2 治疗方法2.1 针灸治疗 (1)选穴:颈、背部的夹脊穴(双侧)和阿是穴;(2)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直刺0.5~1寸(据病人体质而定),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 。

治疗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2.2 推拿手法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结合症状、体征选择推拿手法治疗点,在颈部及肩背部用滚法、擦法、揉法和提捏法,对痛点给予点揉,弹拔手法弹拔皮下结节和条索状肿块,最后沿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颈后椎旁肌纤维方向理顺手法,做手法时应由浅入深,由慢到快,使患者有酸、胀、痛感,每日1次,每次30m i n 。

10天为1疗程。

2.3 中药熏洗 推拿手法后用大连鹏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SZ -88熏蒸治疗仪”进行熏蒸。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肌肉病变,临床上常见于颈椎过度疲劳、受寒受湿等因素引起的项背部急慢性针痛、僵硬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但效果较慢,容易复发。

目前,浮针结合理筋手法在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例采用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的项背肌筋膜炎病例。

患者为一名女性,45岁,主诉颈背部疼痛,病程已8个月。

患者平时工作压力较大,长时间熬夜且睡眠质量较差。

初诊时,患者颈背部有明显的压痛点,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双侧项背部有明显的针刺感,尤其是在疲劳或受寒受湿后症状加重。

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项背肌筋膜炎。

治疗过程中,首先采用浮针治疗,选择额颞部、颈部和肩部的相关穴位,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进行针刺治疗。

针刺时采用慢性入针法,刺入皮下后稍作停顿,然后进行浮针操作。

每个穴位刺入深度为1.5~2.0cm,取穴后旋转针头,使之浮起,然后稍作固定,使浮针达到一定的时间。

浮针时间根据患者的感觉而定,一般为5~10分钟。

治疗过程中,患者只感到轻微的刺痛感和酸胀感,无明显的不适感。

浮针治疗后,结合理筋手法进行肌肉松解。

按摩师使用拇指、掌根等手法对患者的颈背部进行按摩,重点按摩患者的压痛点和肌肉紧张的区域。

按摩时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避免损伤肌肉和筋膜。

每次按摩时间为20~30分钟,每周2~3次,连续进行1个月。

疗程疗效评价: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压痛点消失,颈背肌肉轻松,活动度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经过3个月的随访,患者未出现明显的疼痛和不适感,工作和生活正常。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可以缓解疼痛,改善颈背肌肉的紧张和活动度。

浮针治疗可以刺激穴位,调理气血,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

理筋手法可以通过按摩疏通经络,松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促进病灶的恢复。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针刺加走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72例

针刺加走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72例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0 8 )
治疗 结果 : 治疗组 6 O例 , 痊愈 5 4例 , 有 效 4例 , 无 效 2例 , 总有 效率 9 6 . 7 ; 对 照组 3 0例 , 痊愈 2 2例 , 有 效 5例 , 无效 3例 , 总有 效 率 9 0 . 0 。两 组治 愈 率 有 明 显 差异 , 治疗 组 的疗 效 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为, 推拿 、 针灸 疗法能 散瘀 通络 , 补益肝 肾 , 强筋壮 骨 , 濡 养筋 脉 , 则 痛 消而麻 去 , 疾 病 向愈 。但 针刺 颈臂穴 时 , 必 须严 格 掌握进 针方 向 , 对肺 气肿 患者 尤不 可深刺 。针 刺 后若 出现逐渐 加重 的 呼 吸 困难 , 应 考 虑气 胸 , 应 按 气 胸
表 定位 : 在锁 骨 的内 1 / 3与 外 2 / 3交 界 处 向 上 1寸 , 胸 锁 乳 突肌锁 骨头 后 缘 。针 刺 操作 : 患 者取 坐 位 , 头 部转 向健侧 , 施针部位 ( 患侧 颈 臂 穴 ) 常规消毒后, 以 3 O号 1 . 5寸毫 针水 平 向颈 椎 横 突 部 位 直 刺 0 . 5 ~1寸 , 稍 微 调整 针刺方 向 , 小幅 度提插 ( 但 切不可 朝斜 下或 下 内侧 , 否则 易刺 中 胸 膜 顶 及 肺 尖 , 造成气胸 ) , 待 患 者 针 感 强 烈, 并 有触 电样麻 感放 散至 整个 上肢 、 手指 时 即可 出针 , 不 留针 。以上 治疗 均 为每 日 1次 , 1 O次 为 1个 疗 程 , 各
常规 治疗 。
针刺 、 推拿、 牵 引三 种 方法 结 合 治 疗神 经 根 型 颈椎 病, 疗效 明显 优于推 拿 配合 牵 引 治 疗 , 且 能 突 出 中医 非

中药薰蒸配合推拿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00例

中药薰蒸配合推拿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00例


近 年来 , 者采 用 中药薰 蒸 配合推 拿 治疗项 背 肌筋 膜炎 笔
可 因感染 、 疲劳 、 凉 、 受 受潮 等 因素 而 加重 。查 体 见 颈 部肌 紧张, 压痛 点常 在棘 突 及 棘 突旁 斜 方 肌 、 菱形 肌 等 , 痛局 压 限。发病 缓慢 , 程较 长 。x线多为 阴性 结果 。 病
产 后 3 , 露 不绝 , 间 曾服 大 剂 红 参 、 芪 、 胶 、 河 车 、 月 恶 其 黄 阿 紫 红糖鸡 蛋等补 气补血 之品 , 给 予西药抗 炎 、 血对症 治疗 , 并 止
疾 病 , 以使 用 活血 化瘀 法 为 主 达 到 祛 瘀 生 新 的 目的 , 可 以 可 也
则 无 气 逆 之 患 , 随气 行 , 血 自然 循 于 脉 络 无 溢 出 之 弊 。因 此 在 辨 证 治 疗 的 同 时 , 者 总结 出 , 论 出 血 时 间 长 短 , 宜 在 方 笔 无 均 药 中加 入 活 血 之 剂 , 当 使 用 活 血 化 瘀 的 方 法 , 到 活 血 止 血 适 达
大剂益母草 ; 身 不遂 、 木 以及 疮 痈肿 毒 加 当归 、 芍 、 半 麻 赤 红
黄; 下焦出血如便血 、 尿血可加 蒲黄 、 当归 、 白茅根 、 藕节等 ; 崩
漏 可加 当归 、 花 、 鹤 草 ; 于 各 种 皮 下 出血 , 过 敏 性 紫 癜 红 仙 对 如
花; 治脱 发加 全蝎 、 赤芍 、 水蛭 ; 麻疹 加 地鳖 虫 、 蚕 、 蜕 ; 荨 僵 蝉 面部色 斑加桃 花 、 红花 ; 各种皮 肤疾 患均可加 蜈蚣 ; 各种 代谢 失常性疾病如糖 、 代谢异常可加焦 山楂 、 脂 丹参 、 三七等 。
21 年第 3 卷第 4 00 1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背肌筋膜炎的治疗
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织炎或肌肉风湿症,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

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与轻微外伤、劳累及受寒等有关。

项背部急性损伤后,使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以后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

长期的慢性劳损,如伏案低头作业,使肌肉长时间过度紧张、痉挛,虽损伤轻微,病变部位小,但在肌肉筋膜组织中产生变性、肥厚,形成纤维小结而引起较广泛的疼痛。

久卧湿地、贪凉或劳累后复感寒邪,寒凝血滞,使肌筋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可导致项背肌筋膜炎发生,故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对天气变化较敏感。

【诊断】
1.临床症状:项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放射。

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

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项背部活动受限。

2.检查:1项背部及肩胛内缘有广泛压痛,皮下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并可触及筋膜摩擦音。

2项背部活动受限,尤以屈伸颈项为主。

3一般无神经根性放射痛,故各种神经挤压试验均正常。

4X线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

偶可见项韧带钙化或项背
肌筋膜增厚,颈椎生理弧度轻度变直等。

【治疗】目的: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防止肌筋膜粘连形成。

【赵氏筋膜贴】治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

部位及取穴:项背及风池、风府、肩井、风门、肺俞、心俞、膈俞等。

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揉、掖法、点压、弹拨、叩击等。

操作:
1松解手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一指禅推法推颈项督脉及膀胱经,从上至下3~5遍,然后再拿揉项部肌筋2~3分钟,并配合颈项屈伸及旋转运动。

2解痉止痛法:接上式,先用拇指点压、按揉风府、风池、肩井、风门、肺俞、心俞等穴及痛点,以酸胀感为度,可解痉止痛。

然后施拇指弹拨手法于肌痉挛处或痛点,每处弹拨3~5次,力达病所,可松解粘连,缓解肌痉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3理筋整复法:先活动颈椎,颈椎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运动,使关节滑利。

然后采用颈胸椎微调手法,如斜扳、侧扳及胸椎对抗扳法和旋转扳法,力度要求轻巧灵活,无任何不适感,从而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

4整理手法:掖揉项背部,重点在斜方肌和菱形肌,反复3~5遍,然后拿揉斜方肌,提拿肩井2~3分钟,最后用小鱼际或空拳拳眼轻轻叩击项背部,直擦督脉和膀胱经,结束治疗。

【预后】
推拿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是早期见效更显著,配合功能锻炼可增强疗效。

【附注】
1.加强项背部功能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体操、打太极拳等,增强项背部的肌力和身体素质。

2.避免过度疲劳,适当劳逸结合,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