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组织
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工作总结汇总

2010年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工作总结(2010年12月15日根据县委组织部、县“五基”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今年3月份以来,我所开展了以“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为主题的“五个基本”建设活动。
这项工作由于领导高度重视,专班精心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取得了比较实在的成效。
现将今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做法㈠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省委、县委提出,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以“五个基本”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建设,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中心迅速成立了“五个基本”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支部书记文艳任组长,支部副书记刘开亮同志任副组长,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
同时,结合我中心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时间安排、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从而保证了“五个基本”建设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㈡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为营造开展“五个基本”建设活动的良好氛围,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我中6月19日召开了动员大会,随后先后认真组织学习了《2010—2012年xx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等10多份文件20多场次。
通过宣传,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五个基本”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开展“五个基本”活动的时间安排、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增强了全中心党员干部职工参与开展“五个基本”活动的自觉性。
㈢突出重点,狠抓落实1、在健全基本组织上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是基层党建的工作平台,是五个基本建设的基础。
我中心支部共有党员4人。
为搞好基本组织建设,我们以基本阵地建设为抓手,认真对照机关事业单位标准开展了达标建设。
,我们设立了党支部办公室和党员活动电教室,确保了党员学习培训有地方,党组织的活动开展有场所。
同时设立了党务政务公开栏,定期将党建工作年度计划及落实情况、党费收缴情况、党员发展情况、行政办事依据、程序、时限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公开,增强了党务政务工作的透明度。
五个基本

“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制度
“五个基本”:基本组织是依托,基本队伍是主体,基本活动是载体,基本制度是根本,基本保障是前提。
一是健全基本组织。创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网络,理顺隶属关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群团组织建设。二是建强基本队伍。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重点,以领导班子为核心,以基层干部为骨干,以党员为主体,以入党积极分子为补充,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三是开展基本活动。围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和作用,创新载体,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和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完善基本制度。以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为根本,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立健全基层党内活动和党建工作制度,用科学的制度保障基层党建工作。五是落实基本保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求,加大基层党建工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确保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场所议事。
基本组织知识点

绪论:1.分辨率:能够区分相近两点的最小距离。
2.光镜结构: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组织的微细结构。
3.光镜的极限分辨率为0.2微米。
4.HE染色: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法。
5.嗜碱性:苏木精为碱性染料,细胞核内染色质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等酸性物质能被苏木精染成蓝紫色。
6.嗜酸性:伊红为酸性染料,细胞质和细胞间质中的碱性蛋白质能够被伊红染成淡红色。
7.电镜结构: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组织超微结构。
8.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反应)原理:糖被过碘酸氧化后,形成醛基;后者与Schiff试剂中的无色品红亚硫酸复合物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PAS反应阳性部位即表示多糖的存在部位,阴性部位即表示不含糖。
上皮组织:1.盖细胞:表层细胞呈大立方形,胞质丰富,常有双核,可覆盖几个中间层细胞。
2.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层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披覆上皮:覆盖于人的体表或衬于体内各种管、腔及囊的内表面的上皮。
5.连接复合体:四种链接方式只要有两种或是两种或是两种以上存在,就称为连接复合体。
6.被覆上皮的分类分布和功能:答:①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腔面。
内皮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
使器官表面光滑湿润,有利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
气体交换和保护等。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上皮等。
吸收和(或)分泌单层柱状上皮:肠,胃,子宫,胆囊等腔面。
保护,吸收和分泌。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等腔面。
保护,分泌和将尘粒排出呼吸道。
②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等腔面。
保护,分泌和防止水分流失。
角化的:皮肤的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眼脸结膜,男性尿道等腔面。
保护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面。
保护,有利于器官的扩张和收缩。
7.浆液性腺细胞和黏液性腺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区别:答:①浆液性细胞:光镜结构,大多呈锥体形或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靠近细胞基底部,细胞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充满嗜酸性酶原颗粒;电镜结构,细胞基底部有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
基本组织制度

基本组织制度基本组织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组织管理,规范组织活动,维护组织正常运转,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组织机构及其所属成员。
第三条本制度的主要任务是规范组织的组织架构、会议程序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
第四条组织机构应依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组织的合法权益,服从组织决议,保密组织机构的工作信息。
第五条组织机构应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总结、计划安排、决策等相关事宜。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六条组织机构应设立主席团和常务委员会。
第七条主席团由一名主席和若干副主席组成,主席团是组织机构的最高权力机构。
主席团负责召集和主持组织会议,决定重大事项,代表组织向外界进行交流。
第八条常务委员会由主席团成员组成,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和执行主席团的决定,协助主席团进行组织工作。
第九条组织机构应设立秘书处,负责组织机构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协助主席团和常务委员会履行职责。
第十条组织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分支机构或委员会,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三章会议程序第十一条组织机构应定期召开会议,会议由主席团负责召集和主持。
第十二条组织机构的会议应按照议程进行,议程应提前通知与会人员。
第十三条会议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确保会议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第十四条会议应保证与会人员的发言权和表决权,主席团应确保会议秩序井然。
第十五条会议应制定会议纪要,纪要应记录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决议,确保决策的可追溯性。
第四章人员管理第十六条组织机构的成员应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遵守组织机构的章程和决议。
第十七条组织机构应有明确的成员加入和退出的程序和标准,并按照程序和标准进行审核和处理。
第十八条组织机构应及时向成员提供相关信息,加强与成员的沟通和联系。
第十九条组织机构应保护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成员的尊严和权威。
第二十条组织机构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成员的工作质量和能力得到提升。
第五章纪律第二十一条组织机构的成员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组织机构的形象和声誉。
基本组织的分类

基本组织的分类组织是指一个有明确目标和规则的集体,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人们按照不同的方式将其进行分类。
根据组织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将组织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介绍几种基本的组织分类。
一、按照目的和性质的分类1.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而组建的,如企业、公司、合作社等。
经济组织的目标是盈利,并通过生产、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组建的,如政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
政治组织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3.教育组织:教育组织是为了教育和培养人才而组建的,如学校、培训机构、研究机构等。
教育组织的目标是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4.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公益而组建的,如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团体等。
社会组织的目标是关心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环境。
二、按照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分类1.层级组织:层级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等级和级别划分的,如政府机构、大型企业等。
层级组织的特点是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和权力分配。
2.平级组织:平级组织是指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成员之间在权力和责任方面平等的组织,如合作社、自由职业者联盟等。
3.矩阵组织:矩阵组织是一种混合型组织形式,同时具有层级和平级的特点。
矩阵组织的特点是项目化管理,成员同时向多个上级汇报。
4.网络组织:网络组织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实现组织协同和合作的一种形式,如虚拟团队、在线社区等。
网络组织的特点是灵活、高效、跨地域合作。
三、按照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类1.私有组织:私有组织是由个人或私人企业所有和控制的组织,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
私有组织的特点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归个人或私人企业所有。
2.公有组织:公有组织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和控制的组织,如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等。
公有组织的特点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归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
3.混合所有制组织:混合所有制组织是私有组织和公有组织的结合,如合资企业、合作社等。
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
脂肪组织
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由疏松结缔组织分隔 成小叶,可分
• 黄色脂肪组织: 由单泡脂肪细胞聚集而成,分
布于皮下、网膜、系膜等处,约占成人体重的 20%-25%。功能为参与能量代谢,具有产热、 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支持填充等作用
分类:
•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
• 周围神经系统:雪旺细胞、卫星细胞
功能: 支持,保护,分隔,营养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HE染色只能显示胶质细胞的细胞核。星形胶质细胞 核(A)大,染色淡;少突胶质细胞核(O)小而圆, 染色深;小胶质细胞核(M)最小,扁平或三角形, 染色最深
作、等胞成 质
用运作起细
。动用支胞
及,持生
、
组织的分类
上皮组织
感腺被 觉上覆 上皮上 皮皮
复单 层层 上上 皮皮
结缔组织 肌组织 神经组织
血骨软固 液组骨有
织组结 织缔 组 织
平心骨 滑肌骼 肌肌
脂网致疏 肪状密松 组组结结 织织缔缔
组组 织织
周中 围枢 神神 经经 系系 统统
人体的四大 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的更新和再生
更新:上皮细胞生理性死亡丢失,并由干细 胞增殖补充
更新率:胃肠粘膜上皮2-4天;表皮约1月; 胰腺细胞约50天
再生:上皮受损后,由周围和/或深层上皮细 胞增生修复
化生:在某些病理因素影响下,上皮类型发 生转变。如:长期吸烟或慢性气管炎气管假 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
人体的基本组织
组织学 (histology)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 关功能的一门学科。
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

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
1. 基本组织:
联队长、政治处处长、教导处处长、政委队员、行政职员及技术员队员、征兵官队员、属地部队。
2. 基本队伍:
正职官兵队员、代理官兵队员、预备役官兵队员。
3. 基本制度:
(1) 按照政治、教育、后勤、训练、文职七个职能部门组织联队;
(2) 分别下设正副联队长、政治处处长、教导处处长及政委队员、征兵官队员;
(3) 根据联队属地及业务需要,建立行政职员及技术员队伍;
(4) 建立正职官兵、代理官兵、预备役官兵队伍;
(5) 实行政治、文职素质和专业能力考核机制。
;。
基本组织制度

基本组织制度基本组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内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条例,用以管理和运作其内部事务。
一个健全的基本组织制度对于保持组织的稳定、高效运作和公平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基本组织制度的定义、目的、要素和应用等方面,阐述其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组织制度。
首先,基本组织制度的定义是指内部管理和运作规则的一系列规定,如组织架构、职权与责任、决策程序、工作规范、纪律要求等。
这些制度旨在为组织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框架,以确保其成员的行为和决策符合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
其次,基本组织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基本组织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组织内部的秩序和稳定。
通过明确组织的结构和职责,可以避免混乱和冲突的产生,提高组织内部的协作效率。
其次,基本组织制度的目的是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决策。
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和纪律要求,有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决策,维护公平、公正的组织环境。
最后,基本组织制度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和工作规范,可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降低组织的风险,并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基本组织制度的要素包括组织架构、职权与责任、决策程序、工作规范和纪律要求。
组织架构描述了组织的层级关系和职能分工,可以通过组织图来清晰地展示。
职权与责任规定了组织成员的权力范围和责任分工,确保各个层级和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协调。
决策程序是指制定和执行决策的步骤和程序,包括信息收集、决策制定与实施等。
工作规范包括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守的标准和要求,如工作时间、工作素质等。
纪律要求是指组织对于组织成员行为和决策的约束和要求。
基本组织制度的应用范围广泛。
首先是在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中的应用。
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通常需要制定一系列组织制度,以规范其内部工作流程和行政决策,并保证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是在企业和组织中的应用。
企业和组织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组织制度,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组织上皮组织1、上皮的概念:由许多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覆盖于人体的外表面或衬在体内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
2、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
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3、被覆上皮的分类: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的特点:1)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间质多。
2)细胞间质中有纤维。
3)血管丰富、有神经末梢和淋巴管。
2、猪身上的结缔组织?猪蹄筋坚韧致密的软组织猪气泡肉疏松如蜂窝软骨半固体猪骨坚硬的固体猪血流动的液体3、疏松结缔组织的成分及其形态特征:细胞:1)成纤维细胞:在光镜下,细胞成梭形或扁的星形,有尖细的突起;依附在纤维旁;核为长卵圆形,有1~2个明显的核仁。
2)巨噬细胞:在光镜下,固定巨噬细胞多呈星形或梭形,不易与成纤维细胞区分;胞质中常有其吞噬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异物颗粒,游离巨噬细胞形状多样,细胞界限清楚,细胞边缘有钝圆形突起;胞核常偏于细胞的一端。
3)浆细胞:细胞较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胞核呈车轮状,常偏于细胞的一侧。
4)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呈卵圆形;核小,染色浅;胞质内充满了粗大、均匀的嗜碱性颗粒;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和淋巴管分布。
功能:1)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器丰富。
功能活跃,具有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以及基质的功能。
2)纤维细胞:胞体较小;胞核小,着色深;细胞器较少。
功能处于静止状态。
机体创伤时,纤维细胞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与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一起构成肉芽组织。
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并大量分泌基质,从而填平伤口。
3)巨噬细胞:活跃的吞噬功能。
担负机体非特异性的防御功能。
吞噬、处理抗原,并将此信息传递给免疫淋巴细胞;受淋巴因子的作用,可有效杀伤细胞内病原体和肿瘤细胞,从而间接或直接参与免疫反应。
4)浆细胞:合成分泌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故浆细胞是体液免疫的效应细胞。
5)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受到某些刺激后,可将其颗粒排放至细胞外,即出现脱颗粒现象(引起组织水肿)。
可能主要是参与过敏反应。
纤维种类:1)胶原纤维:肉眼观:新鲜时呈白色,发亮,又称白纤维。
物理特性:抗拉性极强,韧性大,但无弹性;化学特性:易被蛋白酶消化;亦可水解。
形态特点:纤维束较粗,直径1~20微米,着色很浅。
2)弹性纤维:肉眼观:呈黄色,又称黄纤维。
物理特性:折光性强,富于弹性,韧性小。
化学特性:难溶于水;但易被胰液消化。
形态特点:纤维较细,直径0.2~1.0微米,分支交错;染色较深暗。
3)网状纤维:形态特点:一般染色法不能使之着色,需用镀银法染色。
网状纤维细而短,分支多,交织成网。
又称嗜银纤维。
由于构成它的胶原原纤维超微结构与胶原纤维的完全一致,其化学成分也为胶原蛋白,故认为网状纤维是胶原纤维的前身。
4、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1)组成:(1) 血浆:把血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剩下的黄色液体即为血浆。
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
(2) 有形成分:包括血细胞和血小板。
2)生理功能:(1) 运输:02、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2) 保护、防御和免疫:白细胞、免疫物质等。
(3) 凝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4)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血液有一定的酸碱度和渗透压,是维持细胞、组织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4、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功能及正常含量(1) 红细胞RBC 形态:双面微凹的圆盘状,使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携带氧气)。
未成熟的红细胞呈球形,称网织红细胞。
结构:无核、无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
红细胞正常值:男性: (4.0~5.5)×1012·L-1女性: (3.5~5.0)×1012·L-1新生儿:(6.0~7.0)×1012·L-1两岁后逐渐下降。
功能:血红蛋白具有结合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还能与一氧化碳结合人,其亲和力比氧气大,且不易分离(2)白细胞WBC 形态:无色,有核,体积较大,能作变形运动穿透血管壁。
数量: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1。
炎症反应时,局部白细胞数目增高。
功能: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
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1)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2)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3)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
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白细胞的功能(小结)运动性和吞噬功能、产生抗体参与免疫机能,产生肝素,参与过敏反应5、肌组织的特点:1)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内含血管、神经等。
2)肌纤维的胞质称为肌浆;肌浆中含有肌肉组织所特有的成分:大量的肌原纤维和肌红蛋白。
3)具有收缩功能。
6、骨骼肌的形态特点:1)细胞呈长圆柱形,无分支。
2)有明显的明暗相间的横纹。
3)多核;核位于细胞的周边。
4)肌浆中有大量的肌原纤维。
7、骨骼肌的超微结构:1)肌原纤维——粗肌丝:直径10~20纳米,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2)细肌丝:直径约5~7纳米,由肌动蛋白分子组成。
3)肌质网——肌细胞内的复杂管状系统,由滑面内质网特化而来。
其管道称为肌小管,分为纵小管和终池4)肌膜——由肌纤维的细胞膜和基膜构成。
在每一肌节明暗带交界处,肌膜从肌纤维表面内陷深入细胞之中形成许多与肌纤维相垂直的横行小管——横小管(T小管):直径20~40纳米,管腔与细胞外间隙相通,而不与胞浆相通,内含细胞外液。
5)三联管——在明暗带交界处,总有两个终池与其间一条横小管紧紧排列在一起,合称为三联体。
8、心肌的形态特点:1)肌纤维成短圆柱形,有分支;有闰盘。
闰盘:两心肌纤维相接处,肌膜的特殊连接方式。
即两端Z线水平。
是心肌纤维间传递收缩兴奋的结构。
2)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但不如骨骼肌的明显。
3)有1~2 个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央。
9、肌原纤维的结构是如何导致骨骼肌收缩的?很早时人们就用光镜观察到:骨骼肌收缩时,肌节变短是由于明带变窄造成的,暗带长度不变。
汉森仔细观察了肌肉收缩和舒张时肌节的形态变化,发现收缩时,虽然暗带的长度不变,明带变窄,但暗带中的H带也同时变窄了。
据此,汉森提出了“肌丝滑动假说”:肌肉收缩时,粗、细微丝均未变形缩短,而是细微丝在粗微丝之间向M线滑动的结果。
10、肌质网既不与细胞外相通,也不与胞浆相通,有何作用?答:肌质网的功能:储存钙离子,调节和控制肌质内Ca2+的浓度。
肌质网膜上有钙泵,能将胞浆中Ca2+逆浓度梯度泵入肌质网中储存起来。
当肌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肌质网将储存的Ca2+释放入胞浆,从而立刻引起肌微丝的滑行,导致肌细胞的收缩。
11、T小管(横小管):直径20~40纳米,管腔与细胞外间隙相通,而不与胞浆相通,内含细胞外液。
有何作用?答:——把运动神经纤维的兴奋冲动传入肌纤维内深部,从而引起一个肌细胞所有的肌原纤维同时收缩。
12、三联管的功能:当运动神经兴奋时,冲动就通过细胞外液传导到T小管,引起T小管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由于T小管与终池紧贴在一起,膜电位变化将导致终池的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升高,使终池(乃至整个肌质网)内储存的钙离子大量流入肌浆中,肌浆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近百倍,使得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肌肉开始收缩。
当运动神经停止兴奋后,便发生相反的变化。
13、神经组织的特点:1)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2)各种神经细胞之间都以突触方式相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
14、神经元的结构:答:概念: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神经元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及整合信息的功能。
(一)胞体:1细胞膜:膜蛋白较多,起泵、离子通道或受体作用。
2细胞核:较大(3~20微米),呈空泡状。
3胞质(核周体):①尼氏体:光镜下为嗜碱性蓝色块状或颗粒状物质。
电镜下实为成团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轴突内无。
功能:合成蛋白质②神经原纤维:光镜下胞质内有被银染成棕黑色的细丝。
电镜下实为成束的神经微管和神经丝。
功能:支持,物质运输(二)胞突树突轴突数量1~多个1个形状短,分支多,形如树枝状细长,较均匀;分支呈直角,较少结构有各种细胞器无尼氏体功能树突:接受刺激,并传至胞体;可接受不同来源的信息。
轴突:将胞体产生或传来的兴奋传导给其它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
15、神经纤维答:概念: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包在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所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16、名词解释髓鞘:主要成分为髓磷脂,有绝缘和保护作用。
神经膜:位于髓鞘外周,由细胞膜和基膜共同组成。
髓鞘和神经膜是一个神经膜细胞的两部分,髓鞘是神经膜细胞的细胞膜反复缠绕在轴突周围形成的多层膜结构。
朗飞结:无髓鞘和神经膜,电阻小,便于传导冲动。
又称神经纤维结。
节间段:指相邻朗飞结之间的一段,轴索越粗,髓鞘越厚,节间段越长,传导速度就越快。
尼氏体:光镜下为嗜碱性蓝色块状或颗粒状物质。
电镜下实为成团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轴突内无。
功能:合成蛋白质三联体:在明暗带交界处,总有两个终池与其间一条横小管紧紧排列在一起,合称为三联体。
内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吞噬体:细胞吞噬大的细胞外颗粒状物质后形成的由膜包围的结构肌节:两条Z线之间的肌原纤维节段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肌节闰盘:两心肌纤维相接处,肌膜的特殊连接方式。
即两端的肌膜伸出乳头状突起,凹凸相接,光镜下呈阶梯状结构,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
是心肌纤维间传递收缩兴奋的结构。
横小管:肌膜:由肌纤维的细胞膜和基膜构成。
在每一肌节明暗带交界处,肌膜从肌纤维表面内陷深入细胞之中形成许多与肌纤维相垂直的横行小管——横小管(T小管)。
肌质网:肌质网:肌细胞内的复杂管状系统,由滑面内质网特化而来。
其管道称为肌小管,分为纵小管和终池。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和包在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所组成的纤维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