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合集下载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的作文。

我很喜欢学习科学知识,所以很高兴能写这个题目。

爱因斯坦和玻尔,你们听过这两个人吗?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是大名鼎鼎的相对论创始人,玻尔则提出了量子论的理论。

第一次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20年代初期。

当时爱因斯坦提出了"上帝不掷骰子"的观点,他认为宇宙是遵循着确定性规律运行的。

但玻尔却坚持认为,在微观世界里存在着不确定性。

这次争论中,爱因斯坦持有传统的科学理念,坚信宇宙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秩序。

而玻尔则代表了量子力学的革新思想,主张在微观世界存在着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虽然当时爱因斯坦的声望很高,但玻尔的观点后来被实验所证实,这为量子理论在科学界站稳了脚跟。

第二次争论第二次争论发生在1927年。

那一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EPR佯谬",试图找出量子理论的漏洞。

EPR佯谬描述了一种纠缠态的情况,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情况违背了相对论中"信息不能以超光速传播"的原理。

玻尔当时并没有直接回应爱因斯坦的挑战。

直到1935年,他提出了"量子不可分割性"来反驳EPR佯谬。

玻尔指出,在量子系统中,我们无法确定单个粒子的性质,只有将整个系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才有意义。

这场争论虽然爱因斯坦占了先机,但后来被证实是玻尔更加正确。

这次争论进一步巩固了量子论的地位。

第三次争论第三次争论持续到1949年爱因斯坦去世。

这次争论的焦点是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希望能找到一个统一所有基本力(包括引力)的理论,但一直没有成功。

而玻尔则更关注量子论的发展和应用。

他指出量子力学只是一个统计理论,不可能完全描述微观世界的确定性运动过程。

在这场争论中,两人都没有说服对方。

但事实证明,量子理论在微观世界有着巨大的解释力和应用前景。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在物理学界引起了一场异常激烈而且旷日持久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参与者都是当时理论物理的精英,主要有以尼尔斯·玻尔(NielsBohr)为核心的哥本哈根派,包括波恩(MaxBorn)、海森堡(WernerKarlHeisenberg)、泡利(WolfgangErnstPauli);还有就是哥本哈根派的反对者,主要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deBroglie)、薛定谔(Schr?dinger)。

论战的内容涉及到对量子力学的物理图景、基本原理、完备性甚至哲学基础和世界观等根本问题的争论。

根据论战内容和时间可将这场大论战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26年薛定谔应玻尔邀请到哥本哈根做《波动力学的基础》的演讲并由此爆发第一次论战;第二阶段,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关于“新量子理论的意思”的第二次论战;第三阶段,1928年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关于不确定原理的第三次论战;第四阶段,1935年EPR论文发表,引起了关于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描述的完备性的第四次论战。

四次论战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极具深度,触及到物理学的基础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论战爆发▲薛定谔方程1925年至1926年薛定谔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出发,利用变分法和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将电子看成德布罗意波,用一个波动方程表示,最后得到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即著名的薛定谔方程,方程中的波函数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薛定谔的这套理论就是后来所谓的波动力学。

虽然薛定谔方程也能产生玻尔原子的量子化能级,但是薛定谔认为这应该表现为振动着的物质波的谐函数而不是跳跃的电子。

此后薛定谔很快证明了他的“波动力学”在数学上同哥本哈根学派的“矩阵力学”是等价的。

薛定谔认为:波函数本身代表一个实在的和物理的可观测量,即使在原子量级上,经典的连续过程和绝对的决定论照样成立。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

1949年是爱因斯坦七十诞辰之年。

这一年,美国出版界组织了一些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撰写庆贺爱因斯坦七十寿辰的论文。

玻尔也被激参加撰写。

玻尔写的论文显得非常奇特,几乎令人感到与"庆贺"极不协调。

他在论文中阐述了他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并证明爱因斯坦每次提出的思想实验都是错误的。

当然,玻尔仍然象历来所强调的一样,再次指出爱因斯坦提的问题是极卓越和极宝贵的,它们对量子力学的迅速发展起了极重大的作用。

论文集最后一篇文章是爱因斯坦的致答文。

在答文中,爱因斯坦仍然坚持自己一贯的观点,并对玻尔的观点又一次进行批驳。

这种庆贺文集,在世界上大约是绝无仅有的吧!不过,在文章的末尾、爱因斯坦总算说了几句客气话:"我……感到……有点尖锐。

不过,下面的说法可作为我的辩解:人们只会同他的兄弟或者亲密的朋友发生真正的争吵;至于别人,那就不会争吵的。

" 看来,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擘之间的争论,一定是异乎寻常的激烈,不然的话是决不会在祝寿时都不放过。

那么,他们是为什么事情争论呢?结果又是谁是谁非呢?由于牵涉到很古老但又很难回答的哲学问题,所以下面的简略回顾,多半只论及比较具体的科学内容,至于其中隐含的哲学内容,则只能浅涉一点点。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是物理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争论最激烈和最富有哲学意义的争论之一。

他们间的争论开始于1920年4月,这次争论的具体内容在本书有关玻尔那一节曾有过描述。

玻尔虽然在争论中因企图放弃能量守恒的普适性而被证明是错误的一方,但玻尔强调要同经典物理观念作彻底决裂的说法,后来被证明是很正确的。

此后,在玻尔身边集结了一批极有才华而又具有极强批判能力的年青人,他们在玻尔的领导下,使量子力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26年6月,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这一解释的主要精神是说由量子力学波动方程求解,只能得到运动过程一个确定的几率,而不能再象牛顿力学那样给出确定的值。

世纪之战: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大战3回合,谁赢了?

世纪之战: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大战3回合,谁赢了?

世纪之战: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大战3回合,谁赢了?量子力学建立初期,“纠缠”这个现象就引起了所有物理学家的好奇,爱因斯坦将其称之为“遥远地点之间的诡异互动”。

量子力学中的所谓纠缠是这样一种现象: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可以保持一种特殊的关联状态,两个粒子的状态原本都未知,但只要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就能立即知道另外一个粒子的状态,哪怕它们之间相隔遥远的距离。

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一直深深困惑着科学家们。

上世纪,关于纠缠现象的看法将物理学家划分成了两派: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对于微观的量子世界,所谓的“实在”只有和观测手段连起来讲才有意义;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测量结果一定受到了某种“隐变量”的预先决定,只是我们没能探测到它。

1935年,爱因斯坦和Podolsky及Rosen一起发表了一篇题为《Can quantum mechanics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的文章,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通常人们将他们的论证称为EPR 佯谬或者Einstein定域实在论。

爱因斯坦与玻尔这场论战的源头要从牛顿说起。

第1回合爱因斯坦发动攻势在20世纪之前,整个物理学尽在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掌控之下,在牛顿的宇宙里,世界就是一个精密的钟表,上帝造好表,上好发条,以后的一切就是确定无疑的。

然而进入了20世纪后,牛顿的这座巍峨神殿在新发现的撞击下轰然倒塌了。

在倒塌的废墟下两个新的门派站了起来,这两个门派,一个是爱因斯坦以一人之力独撑起来的相对论,另一个则是多位大师合力塑成的量子力学。

不过,这两个门派却无法和谐相处,相对论虽然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却仍保留了严格的因果性和决定论,而量子力学却更激进,抛弃了经典的因果关系,宣称人类并不能获得实在世界的确定的结果,它称自己只有由这次测量推测下一次测量的各种结果的分布几率,而拒绝对事物在两次测量之间的行为做出具体描述。

爱因斯坦与波尔争论的ERP悖论

爱因斯坦与波尔争论的ERP悖论

爱因斯坦与波尔争论的ERP悖论1930年以后。

量子力学理论体系取得了更加完美的形式,但有关量子理论的完备性的争论仍继续进行着。

1935年5月,爱因斯坦同两位年轻的美国物理学家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在美国《物理评论》47期发表了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在物理学界、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玻尔则以同样的题目撰文回答。

爱因斯坦等在论文中提出了物理理论体系完备性的判据与著名的以三位作者姓的头一个字母简称的EPR悖论(这一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世界实在的问题),认真地论证了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描述的不完备性。

EPR在论文中,首先给物理实在与物理理论的完备性下了定义。

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

当我们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却能确定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对应于这个物理量,即实在性判据。

EPR在推理过程中还默认了以下两个假设:(1)定域性假设;如果测量时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对第一个体系所能做的无论什么事,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在的变化;(2)有效性假设:量子力学的统计预示(至少在本论证有关的范围内)已为经验所证实。

接着,EPR介绍了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的一般特征后,认为量子力学不满足上述这些判据,所以是不完备的。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EPR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来论证:假设有两个子系统Ⅰ和Ⅱ构成的复合系统,当t<0时,它们是彼此分离的,状态为已知;在0<t<T时,它们接近而发生相互作用;在t>T以后,它们又彼此分离并停止相互作用。

一方面由量子力学可知,当子系统Ⅰ和Ⅱ分离后,据对子系统Ⅱ的动量(或位置)所作的测量,人们便可以在不对子系统Ⅰ进行干扰的情况下确定地预示子系统Ⅰ的动量(或位置)。

因此,根据EPR的实在性判据和定域性假设,子系统Ⅰ的动量与位置均对应于物理实在的要素。

另一方面,由于动量与位置是一对不对易的共轭变量,人们不可能对子系统Ⅱ的动量与位置同时进行测量,从而不可能对子系统Ⅰ的动量与位置同时作出预示。

高中学生阅读《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心得体会

高中学生阅读《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心得体会

高中学生阅读《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心得体会在阅读《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两位科学巨匠的才情所折服,他们的智慧和坚持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历程,也让我对科学探索的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我被爱因斯坦和玻尔的才情所震撼。

他们都是物理学界的巨人,他们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

他们的才情和智慧,让我深感敬佩。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历程。

量子理论是20世纪初由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物理理论。

它挑战了牛顿力学的经典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这个新的世界观,虽然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悖,但却得到了实验的验证,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在这场伟大的论战中,爱因斯坦和玻尔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科学观。

爱因斯坦坚信世界的确定性,他认为量子理论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妥协。

而玻尔则坚信世界的不确定性,他认为量子理论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述。

他们的争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

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既要有勇敢的探索精神,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他们需要不断地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理论,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也充满了乐趣和成就。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

它需要我们有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对挑战的勇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深。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量子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探索的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爱因斯坦和玻尔的才情所折服,他们的智慧和坚持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敬仰。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我们就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爱因斯坦能够两获诺贝尔奖

为什么爱因斯坦能够两获诺贝尔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因其出色的贡献和成就而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他的贡献使他成为了现代科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爱因斯坦的生涯及其科学成就的回顾,探讨为何爱因斯坦能够两获诺贝尔奖。

一、爱因斯坦的生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市,他的父亲是一名电子器件制造商,母亲是一名钢琴老师。

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与普通孩子并没有太大区别,他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数学和科学的热爱。

尽管在学校里爱因斯坦的表现并不突出,但他从小就对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之前,他曾在连续不断的考试中落榜三次。

在学校里他表现出了对经典力学的浓厚兴趣,这也是他从而决定专业学习物理领域的原因。

爱因斯坦的职业生涯开始于瑞士专利局,在这里他专门从事专利审查工作。

然而,这份工作并没有满足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1902年,他辞去了这份工作并回到了教学领域的工作。

二、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爱因斯坦对物理学做出的两次革命性发现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

1、狭义相对论在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一篇论文,这个论文的题目是《论电动力学的发展》,其中介绍了他的思想实验和组成狭义相对论的主要思想。

狭义相对论是一种解决相对于运动快度的物体之间运动和相对时间差异的理论。

这项理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为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2、光量子说在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他提出了光量子说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量子说是关于光在微观层面的性质和行为的解释。

它指出光是由一系列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光子。

这个理论在当时的时间是相当有争议的,但在随后的年代,它被证明是正确的,也促进了人们对量子物理学的了解。

三、为什么爱因斯坦能够两获诺贝尔奖1、他的研究态度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热情、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是对他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论战

《宇宙物理学简史》——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论战作者:赵文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论战,在物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因为这是两个顶级的物理学家进行的三次论战,争论对象是最尖端的量子论,经历时间最长,也最激烈,又始终保持的友好的争辩态度。

在他们之间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不仅稳定了量子论的根基,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矛与盾的斗争必然会激起绚丽的火花。

他们二人的论战是在著名的索尔维会议开始的,索尔维是一名实业家,靠着他发明的一种制碱法而致富,据说他财大气粗后,自信倍增,提出了一种与物理实验和理论都扯不上关系的有关引力和物质的荒谬理论,尽管物理学家对于他的理论不屑一顾,但是他举办的索尔维会议确是趋之若鹜。

我们从下面这张照片就可以看出,索尔维会议是一场极其不平凡的会议,顶尖的物理大师云集在一起。

第一次论战就是在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展开的,大概是10月份,玻尔,爱因斯坦,普朗克,德布罗意,康普顿,狄拉克,薛定谔,海森堡,泡利等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这些都是为量子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大佬级别的人物。

我们看到爱因斯坦坐在了最前排比较显眼的位置上,主要是因为它提出的跨世纪的理论相对论,还有著名的光电效应理论,这些成就是当时任何一个物理大师都无法企及的。

当时,量子理论刚刚发展起来,还不是十分的完备,他们对自己铸造的量子理论,还有许多谜团,应该如何去更好的理解和诠释量子世界大家莫衷一是,众说纷坛。

爱因斯坦坚持自己对经典事物的实在性的观念和看法,他在会上指出上帝不掷骰子,他认为一个完备的物理理论应该具有确定性,实在性和局域性。

会上的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中的海森堡原理违背了确定性,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一对共轭变量,比如说动量和位置,能量和时间,它们是不能同时准确测量的,当测定一个粒子在此刻的速度时,就无法准确的测准在此刻的具体位置,反之,如果要准确的测定位置,就不可能准确的测定速度。

爱因斯坦坚持的实在性,类似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念,他认为物质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于观察手段,月亮挂在夜幕上,不管我们看它,还是不看它,它仍然在天上。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爱因斯坦的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爱因斯坦的观点经济学(中美班)142 裘翀 1140662034哥本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

1921年,在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立了哥本哈根学派。

该学派在创始人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的带领下对量子物理学有着深入广泛的研究。

玻尔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诊释的争论围绕着量子力学理论体系的物理解释问题 ,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等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最富哲学意义的论战之.爱因斯坦虽然赞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提法但却坚信波和粒子可以因果性地相互联系起来.而玻尔则固守光的波动理论,否认光量子基本方程的有效性并强调要同经典的力学概念作彻底的决裂.1924年康普顿实验证实了光量子的粒子特性之后玻尔与爱因斯坦的论战第一次进人高潮.为了固守自己的理论,玻尔在1924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完全摒弃了爱因斯坦的辐射能量子观念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几率方法.他认为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对单个原子构成基元过程并不成立只有在统计意义上才能谈及守恒.对此爱因斯坦在同年4月29日致玻恩夫妇的信中予以反驳“我觉得完全不能容忍这样的想法 ,即认为电子受到照射而辐射时 ,不仅它的跳跃时刻 ,而且它的运动方向都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选择.……”1926年4月 ,薛定谬在一篇题为《关于海森伯—玻恩—约尔丹的量子力学与我的波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的论文中 ,用数学变换的方法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等价性.同年12月 ,狄拉克又提出了新的变换理论 ,他从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出发 ,导出了薛定谬的波动方程.至此 ,众多物理学家对两者的数学处理结果的一致性已无人怀疑 ,但对波函数的物理解释却仍各持己见.薛定愕坚持认为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是一种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存在的,可观察测量的波 .薛定愕试图创立一种纯粹由波动理论所构成的物理学.为此 ,他对量子力学中一些不合常理的特殊概念,尤其是“该死的量子跃迁”十分反感.他在一次对玻尔的谈话中说“如果我们打算保留这些可恶的量子跃迁的话 ,那我总对自己曾同原子物理学打过交道而感到遗憾.”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薛定愕一直认为量子跃迁能够完全避免一个系统的稳定态实际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驻波它们的能量取决于波的频率.一个粒子钓运动可以用波动方程中的一个波包来描述.但是 ,按照他自己的波动理论推算 ,波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散开这显然与粒子能长期稳定这个事实不相符合.为此玻恩于1926年6月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他认为*是粒子在位形空间中出现的几率.按此观点,事件的全过程决定于概率定律对应于空间的一个状态就有一个由跟此状态相关的物质波所确定的几率.因此薛定愕方程中的波函数只能给出某力学过程一个确定的几率,而不能给出力学变量的确定值.爱因靳坦对玻恩关于波函数的几率解释深为不满他在年1926年12月写给玻恩的信中说“量子力学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这理论说得很多但是它一点也没有真正使我们更接近这个‘恶魔’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般子.很明显爱因斯坦坚信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确切知识 ,因而认为玻恩的几率解释是“含糊不清”的.玻思等人认为情况并非如此 ,任何既定时刻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虽然只是一种粗糙的近似但正是由于这种近似,应用某些象量子力学几率定律这样的规律 ,我们可以预知未来时刻的情况.至此 ,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由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的有效性发展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年海森伯在《关于量子论的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觉内容》一文中提出在确定微观粒子的每一个动力学变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方面 ,存在着一个基本的限度.同时 ,他用严密的数学方法推算出粒子的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测不准关系式.它表明微观粒子的某些对应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完全确定的数值.例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角位移和角动量能量和时间等等 ,其中一个量越精确 ,另一个量就越不准确,此关系式给出了经典的粒子概念及其力学量对微观粒子适用的限度.为了使测不准关系更具普遍性和透彻性 ,玻尔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1927年9月,在纪念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伏打,逝世100周年的科摩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玻尔发表了为“量子公式和原子论的最近发展”的演讲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互补性原理.”他认为微粒和波的概念是互相补充的,同时又是互相矛盾的 ,微观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控制的,其数学表示是“测不准关系式”它决定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只能是几率性的 ,因此 ,必须抛弃决定性的因果原理.玻尔还特别强调微观客体的行为有赖于观测条件,一个物理量不是依靠其本身即为客观存在,而是只有在人们观测它时才有意义.玻尔的互补原理被哥本哈根学派推崇备至 ,被认为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原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届索耳威物理会议上,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为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 ,因而成为正统的解释.玻恩和海森伯在他们的报告结尾中断言“我们认为量子力学是一个完备的理论 ,它的基本物理和数学假设是不允许进一步加以修改的.“在此次会议上 ,爱因斯坦几乎是单枪匹马地进行论争 ,他断然拒绝哥本哈根派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 ,称之为“海森伯—玻尔的绥靖宗教”.指出对方人多势众是因为“这种宗教向他们的信徒们暂时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一躺下去就不容易惊醒的软枕.”他坚持认为量子力学只能描述处于相同环境中为数众多而又彼此独立的粒子全体 ,而不能描写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 ,因为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必须是决定性的而不能是统计几率性的.由此可见 ,量子力学理论是不完备的.在1930年召开的第六届索耳威物理会议期间,爱因斯坦精心设计计了一个由时钟和量尺构成的理想实验—光子箱 ,想以此证明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量不满足测不准关系.玻尔为了回答爱因斯坦的挑战,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紧张思考,发现爱因斯坦在作上述推理时,竟忽视了他自己创立的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即在引力场中,时钟在运动过程中会延缓.结果这个由爱因斯坦设计的 ,试图用来否定测不准关系的光子箱,反倒变成了论证测不准关系的理想仪器 .从1935年起,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焦点由哥本哈根学派方法的不连续性转移到方法的不完备性.同年5月 ,爱因斯坦与玻多尔斯基,罗森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文章 ,即著名的悖论.它指出波函数所提供的关于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量子学的实质并没有放弃严格的因果律.文章强调物理学理论在对完全确定的实验结果的明确描述方面 ,并不存在任何局限性.对此 ,玻尔不久便撰文进行了答辩与驳斥.双方的论争又一次进人高潮.论战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直至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位科学巨人相继逝世这场争论仍没有最终结束.作为后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场争论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出谁是最后的胜者或败者,而是应该关注,在争论中双方共同澄清了一些什么问题创立了什么新的科学方法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两位科学大师的争论 ,为世人树立了科学争鸣的光辉典范.毫无疑问,争论本身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完善,并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EPR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设想了一个对物理体 系不进行任何干扰的测量方法。
总之,爱因斯坦等人通过他们所提出的理想实验
的讨论而得到结论: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只能描述多粒
子组成的体系(系综)的性质,而不能准确地描述单个体
系(如粒子)的某些性质;但是一个完备性的理论应当能
描述物理实在(包括单个体系)的每个要素的性质,所以
相信掷骰子的上帝,我却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
完备定律和秩序。”
5
三、论战的爆发
• 1926年9月,薛定谔应玻尔的邀请,到哥本哈根介绍 他的波动力学。在结束时,薛定谔提出应该放弃量 子跃迁的概念,而代之以三维空间的波来描述微观 客体的行为。玻尔与薛定谔争论着。他们的争论可 以看作是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论的序幕。
量、时间和能量等)的经典概念也互斥互补, 且两类力学量的测量准确度之间有得此失彼的 不确定性关系。
• “两大类不同的实验场合(或称观测方式)也 互斥互补”。
玻尔强调,表观上互斥之两个方面的物理 图象、经典概念、实验场合“综合起来,才揭 示一切关于原子客体的明确知识”。
20
可见,互补原理给出了上述佯谬的一种自 圆其说的妥贴解释。玻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 说,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正就是对此佯谬、即 对借用经典物理概念描述在一定的实验安排下 所得之观测结果的统计征状的理解;而互补原 理阐明了这种理解。
因此,互补原理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内容; 尽管它只是一种解释,不能用数学公式表示。 并且,玻尔还认为,互补原理是对经典物理关 于物质运动最基本的规则——因果原理的“一 个合理的推广”:涉及因果定律,又补充以原 子(和亚原子)现象观测上的不确定性。我们 以为,这种推广是认定观测概念的自然结果。21
互补性解释还是一种可以推广的 观念,玻尔把它用于许多场合,超出 物理学领域、超出自然科学领域;凡 两难的局面,把两种不同的甚至对立 的概念用来描述同一对象的两个侧面, 并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关于所 考察对象的完整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尔的回答采用了爱因斯坦
自己创立的广义相对论,使得爱 因斯坦不能不承认玻尔的结论是 无可指责的。爱因斯坦精心设计 的“光子箱”理想实验非但没有 难倒玻尔,反而成了不确定原理 的一个绝好例证。爱因斯坦企图 推翻不确定关系的尝试再一次失 败。
爱因斯坦“光子箱”
EPR佯谬 :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之后,爱因斯坦承认了 海森伯的不确定原理和量子力学理论在逻辑上的自洽 性,但是他仍然坚持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1935 年5月,爱因斯坦和美国物理学家波多尔斯基、罗森合 作发表的《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 的吗?》一文对量子力学理论的完备性提出了有力的反 驳,这就是著名的以三位作者的姓的第一个字母简称 的“EPR佯谬”。
玻尔对互补性的解释:
• 经典理论以可观测物理量的时空微分方程(例 如牛顿运动方程)为核心,表示宏观体系服从 严格的因果律,所以它们是时空模型理论。
• 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乃波函数的时空微分方 程,但代表量子态的波函数并非可观测量(可 在时空中直接呈现),该方程不是客体本身在 时空中运动的因果律。
所以玻尔把互补性解释为:客体运动服 从严格的因果律与凭依时空描绘客体的一切现 象这两项经典要求不可能同时满足。
玻尔对EPR的批评立即作出回答,他认为 不可能以毫不含糊的方式来确定EPR所指的那 些物理量,因为物理量本来就同测量条件和方 法紧密联系着,确定物理量的这些条件使EPR 所作的关于“实在”的定义在本质上含糊不清 了。
玻尔认为任何量子力学测量结果的报道给 我们的不是关于客体的状态,而是关于这个客 体浸没在其中的整个实验场合。这个整体性特 点就保证了量子力学描述的完备性。
互补原理常常有为下面不同表述:
• 两种物理图象(粒子图象和波动图象)互斥互补; • 两类可观测力学量(比如彼此共轭的位置和动
量、时间和能量等)的经典概念也互斥互补, 且两类力学量的测量准确度之间有得此失彼的 不确定性关系。
• “两大类不同的实验场合(或称观测方式)也 互斥互补”。
玻尔强调,表观上互斥之两个方面的物理 图象、经典概念、实验场合“综合起来,才揭 示一切关于原子客体的明确知识”。
1927年10月在布鲁塞尔召开了 第五次索尔维会议
玻恩和海森伯作了关于矩阵力学的报告,他们在 报告的最后提出:“我们主张量子力学是一种完备的 理论,它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说是不能进一步被 修改的。”这番话无疑是向不同意见提出了挑战。会 议主席洛伦兹也提出疑义。洛伦兹请玻尔阐述他的互 补原理,玻尔发言重复了他在科摩会议上的观点,但 是,爱因斯坦一直没有发言,直到玻恩直接问到爱因 斯坦的意见,他才起来发言。爱因斯坦表示赞同量子 力学的系综几率解释,而不赞成把量子力学看成是单 个过程的完备理论的观点。在当时大多数人都赞成量 子力学几率解释的情况下,爱因斯坦的发言掀起了波 浪.从而引发了他和玻尔之间就量子力学诠释问题的 公开争论。
五、没有结尾的尾声 由于二战,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论战平息了
一个时期。直到40年代,他们才有机会再次重申各 自的观点。1948年,爱因斯坦对EPR佯谬又做了一 次深入的讨论。1949年,玻尔在纪念爱因斯坦70寿 辰的文集——《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一书 中发表了《就原子物理学的认识论问题和爱因斯坦 进行的商榷》的长篇论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 的观点,总结了他和爱因斯坦的论战。爱因斯坦在 于同一年写的《对批评的回答》一文中,针对玻尔 的文章作了回答,批评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实证主义 倾向。
EPR认为判断一种物理学理论成功与否的两个判据
1、“完备”理论的必要条件:物理实在的每一要素在 理论中都必须具有对应的部分;
2、“实在”要素的充分条件:不干扰这个体系而能够 对它作出确定的预测。
EPR认为在量子力学中,由于不确定关系的结果, 对于这一对共轭的物理量在下述两个判断中只能选择 一个:或者认为量子态 对于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或者对应于这两个不能对易的算符的物理量不能同时 具有物理的实在性。
就波粒二重性而论,它并不真的表明微观 客体本来有此二重性质,其实是既非经典的粒 子,又非经典的波;这两种形态只是微观客体 运动在不同的实验安排下呈现于宏观仪器上的 不同图象,人们不得不以经典概念——粒子性 和波动性,才对其作出互为补充的全面描述。
玻尔说:“观测能用经典物理的概念描绘, 这几乎是实验的本质”;然而“这就是量子理 论的整个佯谬”。因为一方面,必须建立起不 同于经典物理定律的量子物理定律;另一方面, 每当观测,便不得不毫无保留地使用原来的经 典概念。正是这个佯谬,促使玻尔提出互补原 理。
二、爱因斯坦的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引起了爱因斯坦、薛 定谔、德布罗意等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的质疑,其 中以爱因斯坦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爱因斯坦的观点:
1、坚持完全的因果性,对统计因果律持有异议; 2、对观察到的是“物理实在”,而非“客观实在” 的观点持有异议,
他曾说过一句充分表达内心信念的名言:“你 相信掷骰子的上帝,我却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 完备定律和秩序。”
互补性解释还是一种可以推广的 观念,玻尔把它用于许多场合,超出 物理学领域、超出自然科学领域;凡 两难的局面,把两种不同的甚至对立 的概念用来描述同一对象的两个侧面, 并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关于所 考察对象的完整说明。
玻尔互补原理 玻尔,哥本哈根学派(简称哥派)的首领, 在对于量子理论的物理诠释方面取得圆满的成就, 其非凡的互补原理影响深远,成为哥派以至当今 大部分物理学家信奉的思想原 则,甚至扩展成所谓的互补哲 学,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玻 尔以中国的阴阳太极图(见图) 作为哥派的族徽,以标示这貌 似简单、实为诡秘的互补原理。
互补原理: 微观物质体系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非同时
出现,即“不论注意对现象描述的连续性一面 或不连续一面,我们总会丢掉一方面”;就是 说,二者是互斥的,得此而失彼。 例如:不确定性原理,表明任何一对共轭量 (可观测力学量)测量时的准确程度,亦有得 此失彼、互相排斥的情况。
玻尔认为要改变此局面,可加以互补性说 明:两个互斥的方面又是互相补充的,必须同 时兼顾,二者共同构成对同一客体的完备描述。 这就是互补原理。
可见,互补原理给出了上述佯谬的一种自 圆其说的妥贴解释。玻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 说,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正就是对此佯谬、即 对借用经典物理概念描述在一定的实验安排下 所得之观测结果的统计征状的理解;而互补原 理阐明了这种理解。
因此,互补原理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内容; 尽管它只是一种解释,不能用数学公式表示。 并且,玻尔还认为,互补原理是对经典物理关 于物质运动最基本的规则——因果原理的“一 个合理的推广”:涉及因果定律,又补充以原 子(和亚原子)现象观测上的不确定性。我们 以为,这种推广是认定观测概念的自然结果。
还特别应提到的是,争论并没使这两位伟大的科学
家之间产生什么不愉快。他们相互尊重,保持了友谊, 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像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这场论战, 是不能以简单的胜负判决作结论的。正如当代物理学家 惠勒所说:“我确实不知道哪里还会再出现两个更伟大 的人物,在更高的合作水平上,针对一个更深刻的论题, 进行一场为时更长的对话。我向往有一天,诗人、剧作 家、雕塑家将会表现这一题材。”
争论举例
1、 “单缝衍射”的理想实验:玻尔指出不能避免在测 量时仪器对电子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即电子与狭缝边 缘的相互作用。
2、“双狭缝干涉实验”。可测出电子的准确径迹,显 示出电子的粒子性。从而克服了单缝实验时测不准的困 难。对此,玻尔经过仔细地思考反驳说,如果我们关闭 狭缝M或N中的任何一个,实验状态就完全改变了。这 样,玻尔就把爱因斯坦
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的要点 (1)可观察量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和依据
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原子、电子、光子的行为, 而只能在人工安排的特殊条件下对微观客体的行为和 特性作出实验观测,从而得出各种观测结果之间关系 的规律。但是在人们用特意安排的实验仪器观察微观 客体时,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干扰,因而可观察量表 现出的正是实验环境中的客体的行为和性质。这使量 子现象具有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性,人们观察到的并 不是微观客体本身的行为,而是从宏观仪器上呈现出 来的实验观测结果推断出来的结论。这在逻辑上就无 法排除人们的主观成分,因此在量子理论中,既包含基本概念
它赋予微观客体过程一个实质性的不连续 性,这种不连续性构成了人们对微观客体认识 的极限。在量子力学中,人们无法同时准确地 知道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遵循“不确 定关系”。可以证明对于物理学中的其他“共 轭”变量,例如能量与时间,也同样遵循“不 确定关系”。同时精确地测定一对共轭正则变 量是不可能的,因为原则上所能达到的精确度 受到了作用量子的限制。
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持续了多年的争论,使得量子
力学的意义不断地得到澄清,一次次争论也就是一步步 地揭示了量子力学的本质含义。可以说,这场争论也是 量子力学理论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深层次上,这场 争论是两位物理学大师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这里的一个 中心论题就是科学规律本质上应是因果性的,抑或可以 是概率性的?
用来反驳互补原理的理想
实验,反而变成了用互补
原理来说明波粒二象性的
例子。
四、争论的高潮
在1930年10月召开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 斯坦又提出了一个“光子箱”理想实验: 在t里,让一 个光子飞出;t可通过计时装置精确测定;飞出光子 而引起的整个箱子的质量改变m也可精确地测定,并 由E = mc2计算出箱内的能量变化E。这样,t和E 就可同时测定,不确定关系不再成立。
EPR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设想了一个对物理体 系不进行任何干扰的测量方法。
总之,爱因斯坦等人通过他们所提出的理想实验 的讨论而得到结论: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只能描述多粒 子组成的体系(系综)的性质,而不能准确地描述单个体 系(如粒子)的某些性质;但是一个完备性的理论应当能 描述物理实在(包括单个体系)的每个要素的性质,所以 不能认为量子力学理论描述是完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