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模型的适用性与改进
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的优缺点分析

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的优缺点分析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是股票投资中常用的两种估值方法。
相对估值是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基础,以比较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来判断其相对价值,绝对估值则是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计算出公司的内在价值,从而判断其是否被低估或高估。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选择时需要根据个人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取舍。
一、相对估值相对估值是一个简单易用的方法,但是它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较差。
因为相对估值假设股票市场价格反映了市场对公司价值的正确判断,但是实际上市场价格往往受到很多非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如交易量和流动性等。
此外,相对估值并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其分析结果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然而,相对估值在投资中的优点也十分明显。
首先,相对估值模型易于理解和计算,不需要许多复杂的财务预测模型和分析工具,初学者也能快速上手。
其次,相对估值模型比较灵活,能够采用不同的市场指标和公司比较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
最后,相对估值模型能够迅速反应市场变化,特别是当某些股票市场价格和市盈率出现大幅波动时,投资人可以利用相对估值模型及时修改投资策略。
二、绝对估值相对估值的缺点也正是绝对估值的优点所在:绝对估值更加客观和准确。
相对估值依赖于市场价格和市场心理,而绝对估值则是基于公司的财务分析和预测,通过分析公司当前和未来的盈利能力、成长潜力、资产负债结构、现金流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计算出公司的内在价值。
如果当前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可以视为被低估,适合买入;如果当前股票价格高于内在价值,可以视为被高估,适合卖出。
绝对估值的优点在于,它会更好地反映公司价值的实际情况,更加可靠。
它能够避免市场噪音和投资心理的扰动,使投资人更加专注于公司价值的本质。
此外,由于绝对估值依赖于公司的财务分析和预测,其结果更加稳定,适用于长期投资。
然而,绝对估值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绝对估值需要投资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对投资人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要求较高。
财务管理中的企业估值模型

财务管理中的企业估值模型一、概述财务管理中的企业估值模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和财务分析工具来确定一家企业的价值。
企业估值是投资者、分析师和决策者进行企业评估、资产定价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企业估值模型及其适用范围。
二、市场多元评估模型市场多元评估模型是企业估值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基于企业市值与其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来计算企业的估值。
常见的市场多元评估模型有市盈率模型、市净率模型和市销率模型。
1. 市盈率模型市盈率模型是通过将企业的市值除以其净利润来计算企业的价值。
这种模型适用于具有稳定盈利的企业,如成熟行业中的蓝筹股。
然而,市盈率模型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成长潜力和盈利质量,因此在评估成长型企业时需要谨慎使用。
2. 市净率模型市净率模型是通过将企业的市值除以其净资产来计算企业的价值。
这种模型适用于资产密集型行业,如金融和地产。
市净率模型关注企业的净资产价值,能够更好地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和价值潜力。
3. 市销率模型市销率模型是通过将企业的市值除以其销售额来计算企业的价值。
这种模型适用于高成长的科技和创新行业,如互联网和生物技术。
市销率模型重视企业的增长潜力,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价值。
三、贴现现金流量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是一种基于现金流量的估值方法,将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贴现至当前日期,得出企业的净现值。
它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状况,能够更准确地衡量企业的价值。
常见的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有股权估值模型和企业估值模型。
1. 股权估值模型股权估值模型是通过估计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确定适当的折现率和计算企业权益价值来进行估值。
常用的股权估值模型包括股利贴现模型、自由现金流量模型和盈余贴现模型。
股权估值模型关注企业的股东权益,适用于评估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2. 企业估值模型企业估值模型是通过估计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确定适当的折现率和计算企业全部权益价值来进行估值。
它考虑了负债和股东权益的综合影响,适用于评估企业整体价值。
估值方法调整

估值方法调整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企业估值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估值是指对企业、资产或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和计算的过程,而估值方法则是指用于确定企业或资产价值的具体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估值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资产,但随着市场变化和财务数据的更新,这些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从企业估值方法的调整角度出发,探讨估值方法调整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
一、现有的估值方法目前,常见的企业估值方法包括市盈率法、现金流折现法、市净率法、净资产法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价值。
市盈率法适用于盈利稳定的企业,现金流折现法适用于高成长性的企业,市净率法适用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净资产法适用于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价值的需求,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财务数据的更新,这些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二、估值方法的调整需求1. 应对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传统的估值方法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这些新兴产业。
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企业等新兴行业的估值需要考虑到用户增长、技术壁垒、商业模式等因素,传统的估值方法可能无法完全覆盖这些方面的价值。
2.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企业估值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国际贸易政策等因素会对企业现金流、成本结构等产生影响,从而需要调整现金流折现法等方法的参数。
3. 财务报表数据的更新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会有所更新,而这些数据又是估值的重要基础。
估值方法需要根据最新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整,以反映企业最新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表现。
三、估值方法的调整策略1. 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在调整估值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数据、市场数据、行业数据以及管理层的预期等因素。
定量分析可以用于具体的估值计算,而定性分析则可以用于细化估值模型中的各种假设和参数,使估值更加全面和准确。
财务分析与估值模型

财务分析与估值模型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现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
而估值模型是对企业价值的预测和评估,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财务分析与估值模型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常用的估值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一、财务分析的概念和作用财务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更加客观地了解企业的优劣势、强弱项,从而更好地制定经营和投资策略。
财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结构分析财务结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的负债杠杆比例和财务风险。
2.财务绩效分析财务绩效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优劣势。
3.财务活动分析财务活动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的现金状况和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和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经营和投资策略。
二、估值模型的概念和作用估值模型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企业的价值进行预测和评估的一种方法。
它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价值,从而制定投资策略。
常用的估值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市盈率法市盈率法是指通过企业的市盈率来计算其价值的一种方法。
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忽略了企业的成长和风险等因素。
2. 股利折现法股利折现法是指通过折现企业未来的股利来计算其价值的一种方法。
它的优点是考虑了企业的成长和风险等因素,但是需要对未来的股利进行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3. 资产负债表法资产负债表法是指通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计算其价值的一种方法。
它的优点是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估值,但是需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的评估,存在一定主观性。
综上所述,估值模型是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价值的工具,不同的估值模型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投资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估值。
投资学中的股票估值模型

投资学中的股票估值模型股票估值是投资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股票进行合理估值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股票估值模型,并对其原理和适用范围进行分析。
一、股票估值模型的概念和应用范围股票估值模型是一种通过对公司财务数据和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对公司股票的未来价值进行预测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投资者判断股票的价格是否被市场低估或高估,从而指导投资决策。
常用的股票估值模型有:股利折现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简称DDM)、盈利折现模型(Earnings Discount Model,简称EDM)、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Free Cash Flow Valuation Model,简称FCF)、市盈率估值模型(Price-Earnings Ratio,简称P/E Ratio)等。
二、股利折现模型(DDM)股利折现模型认为,股票的价值等于其未来股利的现值之和。
即将未来的股利折现到当前时点。
该模型适用于稳定且有持续分红的公司,对于高风险或不分红的公司不适用。
股利折现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股票价值= Σ (D/(1+r)^t)其中,D为未来每期的股利,r为期望收益率,t为投资期数。
三、盈利折现模型(EDM)盈利折现模型是将公司未来的盈利折现到当前时点,从而推算出股票的价值。
该模型适用于稳定且有稳定盈利增长率的公司。
盈利折现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股票价值= Σ (E/(1+r)^t)其中,E为未来每期的盈利,r为期望收益率,t为投资期数。
四、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FCF)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是将公司未来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到当前时点,从而得出股票的价值。
自由现金流是指企业从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可自由支配的现金。
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股票价值= Σ (FCF/(1+r)^t)其中,FCF为未来每期的自由现金流,r为期望收益率,t为投资期数。
五、市盈率估值模型(P/E Ratio)市盈率估值模型是通过对公司的市盈率进行估值。
ccm估值模型

ccm估值模型摘要:M估值模型简介M估值模型计算方法M估值模型的应用4.案例分析M估值模型的优缺点6.总结与建议正文:CCM估值模型是一种用于衡量企业价值的估值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然后对这些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出企业的现值。
这种方法在估值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企业并购、股权交易等领域。
一、CCM估值模型简介CCM估值模型,全称为现金现金流折现模型(Cash Flow Discounted Model),是一种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估值方法。
它认为,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和折现率。
通过预测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量,并将其折现到当前时点,可以得出企业的现值。
二、CCM估值模型计算方法CCM估值模型的计算公式为:企业价值= 未来第t期的现金流量/ (1 + 折现率) ^ t。
其中,t表示未来时期的数量,折现率是用于计算各期现金流量折现的利率。
三、CCM估值模型的应用CCM估值模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广泛应用:1.企业并购: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买方和卖方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以便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
CCM估值模型可以帮助双方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价值。
2.股权交易:在股权交易中,投资者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估值,以确定投资价值和报价。
CCM估值模型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3.企业融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以通过CCM估值模型评估自身的价值,以便确定合适的融资方式和金额。
四、案例分析以某科技公司为例,假设该公司未来5年的预计现金流量分别为1000万元、1200万元、1500万元、1800万元和2000万元,折现率为8%。
根据CCM估值模型,企业价值计算如下:企业价值= 1000 / (1 + 8%) ^ 1 + 1200 / (1 + 8%) ^ 2 + 1500 / (1 + 8%) ^ 3 + 1800 / (1 + 8%) ^ 4 + 2000 / (1 + 8%) ^ 5经计算,企业价值约为8816.28万元。
cfa里面的估值模型

cfa里面的估值模型CFA估值模型:帮助你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引言:在金融投资领域,估值模型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评估资产的价值和预测未来的回报。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作为全球金融领域最具权威性的证书之一,提供了多种估值模型供投资专业人士使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CFA估值模型,并阐述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优势。
一、股票估值模型股票估值模型是投资者评估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工具之一。
其中,最常用的两种模型是股利折现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简称DDM)和自由现金流量模型(Free Cash Flow Model,简称FCFM)。
1. 股利折现模型(DDM)股利折现模型是基于股利的现值来估计股票的合理价格。
它假设公司将来的股利支付能够稳定增长,并将未来股利的现值加总得出股票的价值。
DDM的优点是简单易懂,适用于稳定分红的公司。
然而,该模型的局限性在于对未来股利增长率的预测需要较高的准确性。
2. 自由现金流量模型(FCFM)自由现金流量模型是基于公司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来估计股票价值。
它考虑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潜力和资本结构等因素,更加全面地评估了公司的价值。
相比于DDM,FCFM更适用于不稳定分红的公司或者新兴行业的投资决策。
二、债券估值模型债券估值模型用于评估债券的合理价格和预期回报。
CFA提供了多种债券估值模型,其中最常用的是贴现现金流量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简称DCF)和收益率曲线模型(Yield Curve Model)。
1. 贴现现金流量模型(DCF)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是基于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债券的价值。
它考虑了债券的到期日、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和偿还能力等因素。
DCF的优点是考虑了债券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适用于评估各类债券的投资价值。
2. 收益率曲线模型(Yield Curve Model)收益率曲线模型是基于债券收益率曲线来估计债券的价值。
公司估值模型

收集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市场数据、行业数据等,进行清洗、整理和 分析,为估值提供数据支持。
估值模型建立
基于DCF模型,预测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并选取合适的折现率进行 折现;同时,运用相对估值法,选取可比公司进行计算和分析。
估值结果输出
经过计算和分析,得出公司估值结果,包括企业价值、股权价值等。
助投资者识别低估或高估的股票。
适用范围及限制
适用范围
依赖历史数据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 私营企业、初创公司等,但需要根据企业 的特点和行业特性选择合适的估值模型。
估值模型通常基于历史数据进行预测,但 未来可能受到多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
行业差异
主观判断
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可能需要 不同的估值方法。
剩余收益模型(RIM)
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的剩余收益(即净利润减去权益成本)并将其折 现,得到公司的内在价值。
实物期权法
要点一
二叉树模型(Binomial Model)
基于公司未来价值的二叉树分布,通过反向归纳法计算期 权的价值,进而得到公司的估值。
要点二
布莱克-舒尔斯模型(BlackScholes Mod…
目的
主要目的是帮助投资者、分析师、企 业管理层等了解公司的真实价值,以 支持决策制定,如投资、并购、融资 等。
估值模型的重要性
投资决策
01
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量化的评估工具,帮助他们判断公司是否值
得投资。
企业管理
02
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关公司价值的见解,以支持战略规划、绩
效评估等。
市场定价
03
在股票市场中,估值模型可以为股票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估值模型的适用性及其改进估值方法人们通常将每股收益作为公司价值分析指标,许多投资者和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认为,只要公司的财务报表利润提高,股价就会上涨。
尽管每股收益确实有用,但由于财务报告收益的变动并不能代表公司根本的经济变化,每股收益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其他影响公司价值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有其他的价值评估方法。
(一)贴现模型1、贴现现金流量法现金流量贴现以一种全面而又简明的方式,囊括了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
现金流量贴现法是运用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来决定股票的内在价值,即任何资产的价值是其预期会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总和。
如下式:股份权益价值=每股股票的价值=股份权益价值/普通股数其中CFTEt为第t期的股份权益现金流量,ke为股份权益成本。
2、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法认为股票的真实价值等于其未来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
对于股票来说,这种预期的现金流就是在未来预期可以得到的股利。
根据对股利及其增长率的估测,用股利贴现模型来确定股票的价格,解决了现金流量贴现法可操作性较弱的问题。
为了简化分析,本文仅以稳定成长的公司为例说明股利贴现模型。
稳定成长公司的股价应为:其中,P为股价,DPS1为预期明年的每股股利,ke为股份权益成本,gt为持续的股利成长率。
(二)经济增加值EV A对基于传统会计信息的估值方法的失望,激发了一系列替代会计估值的方法出现,而经济增加值EV A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EV A准确地度量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EV A由Joe M. Stern等人创立,Stern Stewart公司将EV A注册为商标。
《财富》杂志每年刊登Stern Stewart 公司计算的全美1000家上市公司EV A,使得EV A的概念深入人心。
EV A是基于企业需要获取足够利润以弥补包括债务和股权投入资金的全部成本的想法而产生的。
会计方法反映了债务成本,却忽略了股权资本的成本。
在会计报表上,投资者的股权资本投入对公司来说是无成本的。
EV A则认为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投资的收益率,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
EV A就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额。
在EV A准则下,投资收益率高低并非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和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估标准,关键在于是否超过资本成本。
EVA实际上是经济学上的剩余收入或者经济利润概念。
从理论上讲,股权资本的真实成本等于股东的机会成本。
EV A给出了剩余收入可计算的模型方法。
EV A的计算方法如下:销售额-经营费用-税= 营业利-财务费用=EV A其中,财务费用= 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 ACC =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总市值)×(1-税率)+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总市值)。
股本成本或者说是股票投资预期报酬,是依据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来确定的。
股本的预期报酬可以下式表达:其中E(R)为股本的预期报酬,Rf为无风险利率,β为资产的贝他系数,E(Rm)为市场组合收益率。
估值模型的实际运用分析(一)估值模型结果与现实的差距1、股利贴现模型根据股利贴现模型计算股票价值。
根据1997年到2000年分配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股利与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长率,以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贴现率计算得到的平均股价是2.9元。
由于1997年到2000年的平均股利增长率为负,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大。
如果采取零增长模型,得到的理论价格是7.7元,仍然低于市场这几年来的实际股价水平。
如果将没有分配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加入进来,也就是用全体上市公司的平均数据进行计算,理论上的平均股价还会更低。
这一差距的产生既有西方的股价定价理论运用于中国产生的偏差,也有实际股价中含有泡沫成份两方面的因素。
2、经济增加值EV A去年8月的《财经》杂志发表了一份由Stern Stewart公司的中国公司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EV A的排行榜。
EV A的排名显然与股价排名、市值排名、股票收益率的排名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公司价值的排名与市场价值排名仍有差距。
在该排行榜中银广夏列第14位。
《财经》表示:“用任何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排名都很危险,因为排名的价值全在于信誉及可靠性……。
本次排名与任何排名一样,完全以公开的财务报表信息及股价信息为基础。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它不能突破某些上市公司精心设计的恶意骗局。
”事实上,西方经典的估值模型的不适应性不仅在中国存在,在亚洲新兴的证券市场中也普遍存在。
2001年5月26日的《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杂志刊登了题为“Throw out the rule-book”的文章。
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东亚股票市场上,许多西方的基金经理业绩不佳,未能战胜市场。
这些不幸的基金经理通常会指责亚洲股市的种种不健全,如裙带资本主义、法治缺乏、低效等等。
然而,可能他们的失败是由于他们以为在分析西方股市时表现良好的一些投资分析方法,如现金流量贴现法等等,在亚洲股市表现也会继续适用。
实际上,在亚洲股市运用现金流量贴现等估值方法等同于浪费时间,因为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是一个不着边际的猜测,对折现率的确定也同样如此。
(二)估值理论不适应性产生的原因1、会计数据反映信息的偏差虽然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估价需要的不是会计盈余而是从公司经营中实际产生的现金流量。
但是,在运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型时多数采用在会计盈余的基础上加上非现金流出的费用来获得“现金流量”的数据。
报表数据本身是有局限的,其具体表现为:由于会计行业的保守倾向,会计准则与经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不同公司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估计的不同,会使同类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从而影响模型估价的效果。
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相同,由于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估计的差异两个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会有所不同,会计报表中的有些数据是通过估计得来的,受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使得在会计数据基础上的估值发生歪曲。
EV A同样是一种基于会计系统的公司业绩评估体系。
计算EV A时,要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等传统会计体系基础之上,对会计中的某些项目加以调整。
Stern Stewart公司列出了160多项可能需要调整的会计项目,包括存货成本、货币贬值、坏帐准备金、重组费用以及商誉摊销等。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同时涉及的调整科目不超过15项。
但是,在计算EV A时需对若干会计科目进行调整,而对科目的选择、调整的幅度因公司、行业而异,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
2、估值模型所需的环境及条件不足(1)估值模型均未考虑非流通股的存在EV A与现金流量贴现模型计算出来的都是公司总体的价值,要将公司价值转换为每股的价值。
这在全流通的市场中没有问题,公司价值除以发行在外的股数就可以得到每股价值。
股利贴现模型以每股股利的折现值来估价,就是将全部股票一视同仁的。
对中国股权分割的市场来说,因为非流通股的存在,这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却碰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划分,使得同一公司不同种类的股票具有截然不同的交易价格。
中国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不到总股本的1/3,而每股收益、每股股利等指标均是根据总股本计算的,用于估值就会有偏差。
EV A无论是流通股、法人股还是国家股,都是比照流通股来计算的。
(2)估值模型有效需要一个实际股价反映公司的传递过程估值模型的畅通运作是有条件的:一是信息充分、及时、真实地得到公开;二是信息能被投资者获得,并且投资者可以对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三是投资者根据判断能够根据其判断,做出准确、及时的行动。
也就是说估值模型要求一个有效的市场。
显然我国的这些条件尚有欠缺,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让人担忧,由于数据的错误而造成的分析偏差,会动摇估值模型存在的基础。
EV A对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要求更高,不具备真实信息基础的EV A会出现较大的失真。
即使不考虑上市公司业绩的真实性问题,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影响上市公司报表反映出的业绩。
上市公司在关联方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购销、资产重组、融资往来以及担保、租赁等事项。
截止到2001年4月21日,公布年报的1018家上市公司中,发生各类关联交易行为的有949家,占样本总数的93.2%。
有29家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现为数不菲的一次性转让收益,公司的净利润指标由此得到大大改观。
3、模型中的变量缺乏且难以预测现金流量贴现方法最早是用于债券估值的,债券未来收益现金流已知,因此该方法能够较精确地为债券定价。
后来现金流量贴现用于公司估值,这一应用的前提假设是项目或企业经营持续稳定,未来现金流可预期。
而股利贴现模型中则需要有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率,并对股利分配的成长率做出估量。
我国缺乏模型所需的变量,既使有,也难以估计。
我国上市公司派现不是普遍现象,并且派现的公司分配的现金数额也有限。
1997年、1998年、1999年不分配的公司数分别占上市公司总额的54.84%,58.44%和59.8%。
在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中,又以送股与公积金转增股本的股票股利为主。
1997和1998两年,派现的上市公司数不足10%。
2000年年末,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欲再筹资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现金分红。
2000年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数量迅速上升。
但是,派现数额却极为有限。
一方面我国派现的公司并非主流,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派现的比例与数量不具有稳定性,连续派现的公司为数极为有限并且连续派现公司的派现数额也不均衡。
派现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也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1998、1999和2000年派现的上市公司平均每股股利的增长率分别为-6%、12%和15%。
这就难以对股利增长率做出预测。
EV A方法计算企业的资本成本时,采用CAPM模型,而我国上市公司β系数的稳定性问题显然值得考虑,有些上市公司的β系数出现周期性及突变性的特征,如果β系数不具有稳定性,则由此估计出来的资本成本率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
由于前述原因,模型的参数估计困难。
如果不可信的数据进入模型,只能得不可靠的结果。
估价模型在我国的实证分析及改进如果估值模型能较好地估计公司价值,公司价值又决定了公司在市场上的价值的话,我们期待各绩效指标对股票的收益率的影响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由于大量不分配现金红利的公司存在,使得股利贴切现模型的运用困难。
笔者选取了EV A、投资者在评价上市公司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如下的回归分析:模型1:R=a+b×EPS+ε模型2:R=a+b×ROE+ε模型3:R=a+b×EV A+ε其中,R表示股票收益率,EPS为每股收益,ROE为净资产收益率,EV A为经济增加值。
由于2001年年报尚未公布,采用2000年年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