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1200字
《活着》读后感(五篇)

《活着》读后感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
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
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
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
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
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
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
《活着》读后感1200字

《活着》读后感1200字【第1篇】此次阅读二千多华中短篇小说《活着》,我发现自己濒临其中。
开头福贵父亲的死,并未在我心里激起太大的波澜。
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风险因素,是他们生活的巨大转折。
造成这件事情的因由,还不是福贵无节制的嫖赌?福贵造的因,也得让他嘿嘿后果。
但让我惊讶的是,福贵即使走回正道,生存环境也并没一帆风顺。
他本是去给母亲请医生,却被抓充军而医治母亲病情的机会。
儿子有庆去献血,却被活生生的抽死。
本讥笑到这里苦难该苦难结束了,但没想到紧接着胡瑛是凤霞与家珍的死亡。
到了最后,甚至福贵的女婿、外孙,都丧失了性命。
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使福贵不得已得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福贵遭受到的沉重的打击,也让我打心底疼。
尤其是读到福贵埋怨自己老糊涂了喂了那么多豆子时,我再也低声内心的伤痛,鼻子一酸,泪水盈满眼眶。
阅读到这里,我终于悲痛沉浸在悲痛中会无法自拔。
仿佛是我办了这件错事,仿佛是我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
我忍不住埋怨起命运的不公。
为什么血型对号的非得徐有庆?为什么福贵恰巧被抓过去充壮丁?凭什么苦根会被豆子撑死……女孩子难道是因为这些人毫无疑问命苦?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福贵的当代作家生活写得如此悲惨。
难道,在那个时代死掉贫民的普通百姓,注定要像萨德基一样,无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我书册又一次翻开书页寻找细节,想一探究竟。
这一次,我看到了自己被忽视掉的信息。
我一直没有注意到,老人福贵,第二类是使用了第三种很平淡的语气,去讲述半天他的一生。
他没有流泪抽噎,没有顾忌左右。
这种平静,难道是一种对生活习惯的麻木?百思不得其解,我翻开了作者的自序自述想去探究。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
“活着是属于自己的态度,而观点不是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原来,福贵的苦命,只是我主观去下的定义。
在我的眼里,福贵是一个在残酷环境中下来的人,是一个命运充满坎坷与波折人会的人。
但在福贵的眼里,他的人生,或许没有我要是的这么糟糕。
《活着》读后感12篇

《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篇1】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找来阅读。
近几天又经常听到读书会的会员们在讨论余华的《活着》,便到阅览室借来并急迫的读完。
《活着》的作者余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冷静的、平常的笔调,用至真至诚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叫富贵的老人极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爷。
年少无知的他,夜以继日的吃喝嫖赌。
终于在一夜之后将庞大的家业全部输光。
从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沦落的靠租地为生的佃户。
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
他开始孝敬母亲、关怀妻子、怜爱孩子。
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为自己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
他去为母亲请郎中,却在路上被残兵抓了壮丁,被抓后母亲病死。
以后他的儿子有庆在为学校的校长献血时,却被不负责任的医生酬谢过量致死。
他的女儿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
他的妻子家珍在两个孩子去后也撒手人寰。
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惨死。
剩下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因贫穷,吃豆子被撑死。
亲人相继的离开了富贵,孤独的富贵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为伴,继续活着。
富贵只是千千万万那个年代中的人物的一个缩影,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
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世的残酷与个人的渺小。
作者在《活着》韩文版的自序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忍受,成为生命给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须条件。
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
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实活着是一种证明、一种历练。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活着》读后感【篇2】书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中。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话书充斥得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鸭、都是我的好朋友。
《活着》读后感12篇

《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篇1《活着》是一部小说,有十二万多字。
书名叫做《活着》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写着关于死亡的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的他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在赌场上心旌摇动体味快感——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彻底的赌注中,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了,徐福贵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也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
这次家庭的重大变故就成了福贵人生的一次分水岭。
之前的他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心灵荒芜、对家人也是冷酷无情。
而经历重重苦难后的他开始关心女儿凤霞,也开始关心妻子家珍因辛劳而倍受损坏的身体。
甚至也开始自食其力挑起生活重担。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因为他从迷途走上正路而就此打住。
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他至亲的生命,毫不同情。
此后的日子里,他唯一的儿子在给县长女人生产时输血,因血被抽空而死;妻子家珍的了软骨病再无奈的凄然中死去;女儿凤霞生产时大出血惨死;女婿二喜被被水泥板压死;剩下唯一的亲人苦根因饿后贪食,竟被撑死;他先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外孙。
最后陪在年迈的福贵身边的,是一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黄牛。
然而这是他的命运,我想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这是一种极致的人生经历,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命运会对一个人如此残忍。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命运是多么的难以捉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伸出无形的手将你我抛入深渊。
当然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当好运光顾,我们常常手舞足蹈,顾盼生辉。
当厄运降临,我们用血泪控诉,我们撕心裂肺的尖叫,我们愤怒地咒骂命运。
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完全听命于命运的`人,或者你只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你肯定追问过一个人究竟和自己的命运可以怎样的相处。
比如《活着》当中福贵在一连串的厄运降临,儿子、妻子、女儿甚至外孙在他生命中相继离开他却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活着》读后感12篇

《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篇1人应当怎样活着?在老师的推举下,我在暑假阅读了余华创作的《活着》,那质朴的语言和近乎光怪陆离的情节让我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如听惊雷,如沐春风。
小说的讲解并描述扣人心弦,让人为之动容。
全文以与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的谈天绽开,当和老人见面时,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阳的余晖照在老人乌黑的脸上,好像每一条皱纹都布满着沧桑与故事,他将自己的过去向娓娓道来。
老人年轻时诞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该大富大贵,然而他却不思进取,靠着父母辛苦打拼来的财产肆意挥霍,俨然是由于执挎子弟,并且在不久之后输光了家中的全部财产。
他父亲在死前为他做了最终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卖了,替他还债。
最终,福贵在无尽的忏悔中彻底醒悟了,他开头尝试着做农活,虽然一家人的生活饥寒交迫,但也特别踏实。
千万不要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假如以如此平淡的结尾收场,那他就不是余华了。
或许是年老的原因吧,福贵的母亲因经受不住苦难的熬煎,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撒手人寰;紧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软骨病,追随他的母亲去了天堂;而他的儿子则在唯他人输血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在生下一个男孩“苦根”后,便一睡不醒。
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奈,很痛惜,而福贵却仍旧在与凶恶大笑的命运抗争着,从未放弃。
但是死神并未眷顾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脉苦根在吃东西时噎死了。
整本书以戏剧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读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刚刚所受的心灵洗礼,内心不尽感慨万千。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如是说道,是的,是一本布满血和泪的书,通过中国农夫的生活去告知人们只要用自己的士气和活着的决心来承受巨大的苦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像“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也不会断。
其实,无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的确如此。
福贵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时间的动乱与安静,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明显地表达着,但他用学会了适应。
《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

《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寒假期间,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余华的《活着》。
《活着》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讲述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说更好的活着。
《活着》却又很复杂,它将人们放置在了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将“活着”最宝贵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们面前:以回忆的姿态,去深刻地体会“活着”,艰辛,本然,宁静。
就如林荫下的福贵,牵着老牛,念叨着亡故妻儿的名字,依旧充满感情,仿佛他们从不曾远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波折。
当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亲情的美好被死亡无情的撕碎,他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坚毅与执著活着,没有被厄运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读过《活着》,看到福贵的亲人一个个死于病痛和意外,生死别离剜割着福贵的心,福贵依旧没有放弃,由纨绔子弟变成了有坚定信念的人。
由主人公的信念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对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决不是无目的地延续生命,而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将活着演绎为生命的升华,去战胜一切失败,痛苦,永不放弃希望。
为了活着而活着。
当一个人在经历过生死困境,认识到生命的不易,当活着成为一种信念,而非只是想着自己的功名和后人的褒贬时,人们也许就会像福贵那样:独自一人却不孤寂,因为他能从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着的快乐;也许就可以做到,对于自己的过往,那生与死的别离处之泰然,因为活着已成为心中最坚定的信念,看透活着的真谛,不会因生死别离而有所动摇;也许就可以做到夕阳西下,与老牛相依的淡泊、宁静。
回到现实中来吧,文中福贵的时代早已过去,福贵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像他那样活着。
我们应该做到保持本心,认清自己的目标,用尽全力去做真正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创造自己的价值。
《活着》读后感【精彩8篇】

《活着》读后感【精彩8篇】《活着》读后感【精彩8篇】1稻盛和夫认为“人生的推动力是命运,人生的横轴是因果报应法则,心生念,念生因,因生果,长远视之,因果必相合。
”人各有命,信任命运的存在并不是什么迷信,反而能够关心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从而明晰生存之道。
稻盛和夫以他一生的人生阅历告知我们,否认命运,徒劳无益,岂止无益,甚至可能有害。
或许在这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许多人不信任命运,更不会信任所谓的因果报应,稻盛和夫认为因果报应的“果”,有时候可能立现,但大多很难如此,如果将时间跨度延长,20年30年来看,存善念,行善事,必得善果;动恶念,行恶事,必有恶报。
稻盛和夫的观点或许有人看了将信将疑,嗤之以鼻,而随着年龄渐渐增加,更加信任了,信任本身就是一个信念,我们可以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们的内心不能没有信念,信念会支撑我们度过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生。
心生念、念生因,我们就会常常查思自己的思想,我们是否时常在埋怨,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他人,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古今中外的各种宗教、学派、思想等许多许多,然归纳起来很简洁,都是教育人们要“积德行善”,大道至简,可是真正通达的人却不多。
稻盛和夫是很推崇《了凡四训》的,命运法则与因果报应法则两相呼应,虽说命由天定,因果报应法则的力气足以转变命运,正所谓向善、行善,必得善果。
《活着》读后感【精彩8篇】2这本书看完了,这的确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非常推举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这还是第一次见。
在日本自序中,余华谈到了时间制造了一切,制造了生离死别,制造了酸甜苦辣,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熟悉,的确只有亲身经受过才懂。
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学校和如今相差深远。
而如今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感受并不是很深,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患病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缘由吧。
《活着》读后感范文(五篇)

《活着》读后感范文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
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读后感范文(二)平静的近乎冷酷的笔触,余华用他哲学的思考为我们勾画出了血肉丰盈的福贵;艰难的近乎残忍的人生,福贵用他那悲剧的命运向我们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与活着的意义。
鲜红的封皮,一本《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之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
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
福贵几乎时时身陷生与死的边缘,痛苦的挣扎,忍受着至亲们一个个的离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的依旧活着。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笑着活下去》,很喜欢这个剧名,“笑着”是一种人生态度,“活下去”则是要去践行的生命状态,“笑着活下去”则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与实现生命,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人。
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生中困惑与不安,或许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复杂化了,活着,其实就是最简单化的人生,也是人生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它没有额外的喧嚣浮华与功名利禄,它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是最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读后感1200字
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1200字,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我喜欢读小说,我总是会被跌宕的情节吸引:看着
福贵坎坷的命运,先后目睹着一个个亲人死在自己之前
的场景,看到他的悲痛欲绝我们还能淡定自若吗?想像
着若这灾难发生在我们周边,还能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吗?看着一切希望似流星般划过天际,却终将面临着陨落,
我的心还能像湖水般平静的不起一丝涟漪么?
故事开篇是老人福贵坐在树底下老生常谈着自己的
人生,他恬淡地笑着,似乎讲的不是他的人生,这是一
个看破尘世,无牵无挂的老人,他看淡了命运带给他的
不幸,他将那份悲伤埋在了心底,笑对生活中的不幸,
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与世无争的笑容。
有时活着并不
是一种幸福,而成为肩上的负担。
老人的亲人都相继地
离他而去了,只留下他一个孤独的背影于尘世。
活着,
亲眼看着亲人们生命的消亡,亲手把他们埋进了土里,
命运一次次的向这位形单影只的老人开着玩世不恭且严
肃的“玩笑”,即使再无情的人也会被逼疯。
似乎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山雨欲来风满楼,是福
贵年轻时的放浪,为以后的不幸种下了恶果的种子。
福
贵年轻气盛时是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涉,丈人
在米行一看到他就像老鼠遇猫般地逃窜,最后赌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送走了媳妇,家中光景是日渐惨淡。
从风光无限的少爷堕落到无人问津的贫民,似乎一切恶
果都是他自己所种,往后自然得咬碎牙齿往肚里咽。
三
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从一个阔气的少爷,到一个
得耕地来养家糊口的贫民,那个年代因为一贫如洗而免
于枪决,幸福来临时又遭遇亲人的离去,直到一个孤独
的老人,福贵的经历不可谓不跌宕,这样孤独地活着这
就是对他的惩罚。
这让我联想到巴金的《家》、《春》、《秋》,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老太爷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置办的
家产,全被下一代中的纨绔子弟大手大脚地挥霍掉了,
抽大烟,请戏子,奢靡浪费的生活使他们最后连家宅都
要卖掉,各奔东西。
所以如果子孙有德,留给他们产业
又作何?如果子孙无德,留给他们产业又作何?隋文帝
好不容易统一了南北朝,却被继任的暴君隋炀帝给毁了,再好的江山也功亏一篑,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福贵悲惨的命运和贫穷落后的状况也是息息相关。
虽然解放了,但是没能彻底改变人们贫穷落后造成的痼
疾思维。
落后的面貌、痼疾的思想造成了这种悲剧的不
断发生。
那个年代村民们的粮食也得一粒一粒地数着吃,以至于外孙苦根吃豆子噎死。
贫穷落后充斥着每个角落,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落后,这些都
是灾难发生的导火索。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很好地反映了解放前那个社会时代的腐朽。
祥子只是想用自己攒的钱买一辆车,可是
省吃俭用,起早贪黑的劳动才攒足的钱,三次却都以失
败告终,不仅如此,还经历了两段不幸的婚姻。
他的努
力没能使他摆脱不幸,至此以后,读书笔记祥子吃喝嫖赌,干尽坏事,从一个勤劳的人力车夫到一个胡子拉渣
的社会病胎,而这样的转变只是因为他的老实、勤劳,
这是多么不公平的社会啊!就像小马儿祖父后来说的:“身子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
心眼好?有什么用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这宗事!”看来老百姓的命运逃不脱社会时代,只有赶上好
时代我们才有好的生活。
因此,个人的不幸,不仅有自个儿的责任,还有那
个社会时代的责任。
小至一个人,一个家庭,大至一个
国家,都受其左右,一个家门的不幸,影射了一个国家
的不幸,家国天下,密切相连,息息相关。
只有国强,
才会家安,只有国强,才能避灾。
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家
庭的问题,更是一个时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