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近代史

合集下载

中国 古代史 近代史

中国 古代史 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
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分为古代史和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是指从史前时期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历史。

这一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在古代史中,中国有着灿烂的文明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思想、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历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如孙中山、毛泽东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都是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文化传承以及民族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近代史及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史及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史及现代化进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战争和革命,历经磨难和波折,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变化与进步。

一、中国的近代史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启示。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强运动,寻求自救与自立,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进入民主革命阶段。

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国的宪政之路,推动了政治制度、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虽然革命中曾经遭受失败,但革命精神和创新意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领域,中国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在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全球无比,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尊重。

当然,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农村贫困、社会不公等问题,仍需要我们未来继续努力。

三、总结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是一段辛酸、坎坷的历程,也是一段光荣、奋斗的历程。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执着追求真理、推动改革和建立新的东西,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的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发展迅速,为中国未来的富强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一、概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二、主要事件与时期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引发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侵华引发的战争。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3、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之间因朝鲜问题引发的战争。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的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的变法。

4、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5、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一场旨在倡导科学、民主的文化运动。

6、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1-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

三、重要人物1、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2、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3、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领袖,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4、鲁迅: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四、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觉醒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文化上,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价值观混乱。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二、中国近代史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转型趋势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道路才能救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①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

l938年l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找到一条迅速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④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还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⑤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组织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

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反共倾向增强,皖南事变发生,反共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国民党“六大”主张坚持一党专制;民盟成立,延安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修2内容)⑦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⑧抗战期间,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开罗宣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选修3内容)①日占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采取“军管理”办法吞并②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③中共根据地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继续发展(选修2内容)①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延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进行综述。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多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清朝的垮台、民国的建立、国共内战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政治家、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的演变和变革。

其次是经济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洋务运动、战争时期的经济调整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演变和变革。

再次是文化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艺复兴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文化人物、文化思潮、文化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变革。

最后是社会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妇女解放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事件、社会思潮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演变和
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 戊戌变法:1898年,清朝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来振兴国家。

然而,这一改革运动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和抵制,最终失败。

2. 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历史时期。

3. 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的爱国运动。

运动反对日本侵略和封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和文化自由。

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

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建立。

5.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
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解放战争:1946年至1949年,中国进行了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以上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几个重要故事,它们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二、主要事件和时期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战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赔偿巨额赔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虽然最终未能实现自强,但它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是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一次尝试。

然而,由于守旧派的反对,最终失败了。

4.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中国爆发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这场革命最终导致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5.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发起的反对不平等条约和封建专制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新思想的追求。

同时,这次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6.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争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解放战争则是国共内战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

三、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但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追求。

【最新】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最新】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文化发展历程【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2015年工程部施工员年终工作总结光阴荏苒,转瞬又是一年,2015年在紧张忙碌中飞快地过去了,工程部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八字生产方针,始终把如何有效控制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目标作为部门日常管理的核心工作,与其他部门携手顺利完成年度施工任务。

回顾2015年,工程部施工任务刷新了历史记录,2015年我们又取得佳绩。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们工程部完成开工项目76个,验收项目40个,完工待验收项目5个,尚在建跨年度项目29个,完成总产值约8700万。

不可否认,我们是欣喜的,但在欣喜的同时那些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扰我们仍然会谨记于心。

那些力不从心日子,那些检查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需要我们刻不容缓解决的日子,那些为了保证工程保质保量保时完成我们不辞艰辛的日子……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些都是我们存在的不足,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年新岁新的开始,在此,我代表我们工程部向各位领导及同仁汇报工程部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的工作重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一、2015年工作总结(一)核心工作控制情况1.安全文明施工:项目开工前,三级安全交底贯彻到位,安全文明施工设施配备齐全,现场布置到位,严格监督检查,杜绝了较大事故发生。

2.进度控制:2015年度项目部共计实施了76个项目,70%的项目能在合理计划工期内完成。

未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1)计划制定不合理。

没有结合工程所需设备、部分定制材料的供货时间编制,提前进场施工,导致中途出现设备不齐全、材料供货不及时,被迫停工,进而延误了计划的工期。

(2)计划工期控制不严格。

工期偏离时未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或纠偏措施不及时。

(3)施工班组施工力量较弱,人员不足,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班组不予积极配合。

(4)项目部施工过程未能做到天天梳理,发现问题时也没有及时汇报,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论文题
目: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20日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一、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生平主要事迹
1、创建淮军
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再后来,它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军队力量的后备支柱、清廷的国防军。

2、倡导洋务运动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利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

还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等等,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这些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洋务运动不仅开放了中国的封建大门,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文化,还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了近代社会,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组建北洋海军
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他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实力、增强本国军事力量。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以财力空缺为由,下令停止向西方国家添船购炮。

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闭、倒退的困境。

但是,李鸿章所创建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5、签订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许许多多的不平等条约,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大臣。

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一两,中国从此丧失主权,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三、功过评价
1、军事近代化上
李鸿章是晚清政府中较早认识到要向外国学习先进武器才能“自强”的官僚之一中国近代史上首先在自己部队中实行并向西方先进武器学习的就是李鸿章。

由于李鸿章最先给淮军装备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所以淮军为晚清的主力军队之一。

李鸿章在勾结外国侵略者抵抗太平军进攻上海的作战中,“其亲睹器械之利”,“深感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

”李鸿章承认了落后的现实,正视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清醒的认识到要抵抗住外来的侵略,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改变落后状况。

必须以自强为基础,以“富国强兵”的实力作后盾。

李鸿章的见解,为了防范外敌,尤其是东邻日本的野心,于是北洋、南洋舰队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筹建,而北洋舰队与更是由李鸿章亲自一手经营,也是他一生花费最多,经营最久的事业。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辖下的北洋水师已拥有总吨数四万多吨,在当时可说是相当可观的一支真正舰队了。

李鸿章当之不愧为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李鸿章把学习西方的富国强兵之策,努力付诸实践,比起昏顽、愚昧、空喊“礼仪”治国、救国的封建顽固派,的确可称“鹤立鸡群”。

他的思想、言行并没有越出封建囹圄,但却给这种封闭的囹圄打开了一道缺口,代表并领着统治阶级中“不想灭亡”的那部分人,走出国门,顺应历史潮流不自觉地迈开了前进的脚步。

2、经济现代化上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认识到民用企业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为解决晚清军事企业筹办资金问题,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李鸿章开始注意西方的政治制度,提出改变传统的思想方法和生产方式、注重商务,强调“自扩利源,劝令华商出洋贸易,庶土货可畅,洋商可少至,而中国利权亦可逐渐收回”,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商战。

1879年李鸿章筹设织布局于上海。

上海开埠以后,“迄今通商大埠及内城市镇,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

李鸿章向清政府奏请表明李创办织
布局的目的,一方面是看到外资在华设厂办工业日增,生产效率高,获利丰厚,有利可图;但另一方面所表现的“稍分洋利”的动机和目标也不能忽视。

织布局的创办,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作用。

李鸿章是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人”,而他兴办的军用民用实业对中国近代的经济现代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毕竟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李鸿章确实在那个时代中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奠下了一定基础。

3、外交近代化上
中国的近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的,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的外交关系基本上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那一时期的一代外交家。

曾出使过日本,晚年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李之至德也,访俾斯麦,其至英也,访格兰斯顿,咸相见甚欢,皆十九世纪世界之巨人也”。

可见李鸿章此行中尽现泱泱大国一代外交家之风范,得到外国的高度评价,所以李鸿章为晚清一代外交家,晚清与列强的“平等”外交确实是从李鸿章开始。

李鸿章确实为中国近代外交的“第一人”,生逢于大清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都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所以李鸿章是中国近代一代外交家,并是“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4、重视人才
改革教育,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是李鸿章洋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培养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人才,有了自己的翻译人才,在和外国人交接时,就可避免外国翻译的“偏袒捏架情弊”(《刘状肃公奏议》,卷六)。

1863年,他奏请增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

他强调在向西方学习时,重要的是要“觅制器之人”,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给以优厚待遇,甚至还提出“专设一科取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以功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奖励士子们入“洋务”科馆学习,这的确是李鸿章的创举、是他的“洋务”思想对科举八股取士的渗透和冲击。

在当时还处于封闭式的、封建传统教育占绝对统治的自我陶醉的时代,李鸿章高瞻远瞩,提出派遣学生出国学习,要求联系实际,实地考察、探求“秘钥”、“精通”各国制造、驾驶、水师兵法,操练成才,为国防“储备人才”的教育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无疑是对愚昧、锁国的封建教育的冲击和改革。

随着军事和海防工业的需要,从70至80年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电报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军医学堂等一批新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军事理论、科学技术、工程、外语等专门专业人才。

这些捷足先登的行动,和对西方先进教育的引进,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功劳和初愿,但也不可否定李鸿章在其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