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神分析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浮现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并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进行塑造和改变。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斯金纳。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或者负向的强化来加强或者削弱。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解释行为,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部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所决定的。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来处理和理解信息。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人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个体味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个体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其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能力,认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对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五、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潜意识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无意识冲突和潜意识的压抑。
精神分析人格发展理论

5
由于要求控制而儿童也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所以这 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如 果父母的管制过严,导致人格发展的固着,就形成肛 门性格(anal character),表现为过于守秩序、爱清 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
6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这个阶段的儿 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甚至偷看异性同伴或 异性父母的性器官,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 快感。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 性父母产生嫉恨。
10
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子气概和能力, 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性,为了对抗恋父 情结,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 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又 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子。
11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 的感情转向外部的环境,转向学习和游戏,更多 地与同性同伴相处,因此性心理的发展处于潜伏 期。
8
为了克服这种恐惧,男孩就转而向父亲学习,以 父亲为榜样,这种现象叫做认同 (identification)。女孩由于发现男孩有的器官 而自己没有,于是产生自卑感,并心怀嫉妒,这 叫做阳具妒羡(penis envy)。
9
如果这个阶段的以上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如恋母情结)就会固着在潜意识中,成为以后心理疾 病的根源。人格发展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形成性器 性格(phallic character)。
14
因此,固着与退行密切相关。退行意味着早期发 展的某种程度的固着,固着则意味着将来有一天 又会回到这一点。如果固着是完全的,就不会有 退行,但完全的固着十分罕见。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中,人格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格形成和变化的模式和机制。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人格发展理论之一,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冲突和解决方式的影响。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口腔期、肛门期、阴道期和生殖器期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与个体的特定心理冲突和解决机制相关。
二、人格发展理论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潜力。
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逐渐实现自我和他人的认同。
巴特勒的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发展任务和关键问题,个体需要通过适应和成长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知识构建过程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个体通过积极的主动探索和思考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以上三种理论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格发展的机制和过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冲突的解决方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关注个体自我和他人认同的实现,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思维和知识构建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首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和行为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的困惑和冲突。
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精神分析理论,也称为心理动力学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动机,强调个体内在的心理冲突、焦虑、欲望等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由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所决定的,而这些心理机制又受到个体早期经验、遗传因素、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历程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通过对梦境、口误、幻觉等无意识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论、焦虑论等重要观点,奠定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随后,阿德勒、荣格、荷妮等心理学家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使其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论、焦虑论等。
其中,无意识理论认为,个体内心深处存在着大量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动机,这些过程和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是由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所决定的。
性本能论认为,性欲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焦虑论则认为,焦虑是个体面对外部压力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也是个体内心冲突和矛盾的表现。
四、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首先,精神分析理论为心理学提供了深入探讨个体内在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通过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本能论等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其次,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是莱布尼茨、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和叔本华、尼采的反理性哲学与精神病医学临床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无意识和本能的来源:(一)无意识的来源1 .莱布尼茨。
德国心理学奠基人、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故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组成的,单子是一切实体的元素,类似于知觉。
单子不生、不灭、不变,依其本性的规律不加外力而永行不息。
它们问的和谐,预先存在于单子的法则之内,单子的发展是一种明了化的过程,即一些不明了的知觉逐渐向明了的知觉发展,所以实体表现出活动的等差,也就是意识的等差。
低级的为微觉,微觉是无意识的,如一滴水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为了统觉。
2 .赫尔巴特。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他从联想主义观点以及力学的引力和斥力的原理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而且互相排斥,观点联结的方式是融合和复合。
止匕外,他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的概念。
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彻底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意识阈”这道门坎。
而任何观念要想进入意识内部,必须与意识内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而降入无意识内,意识阈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变化。
不同的是莱布尼茨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倾向于纯粹的描述,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意识到”,有些观念不被人意识到,即为无意识;而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一个叫做无意识的心理区域。
(二)本能的来源如果说,意识和无疑是属于心理形态的问题,那末,本能则属于心理动力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生理本能所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
最基本的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核心考点

核心考点1 儿童发展理论一、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
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学派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为反应。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环境决定论者)(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榜样)三、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弗洛伊德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依次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学前期。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学前期,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划分相对应。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或1.5岁)2.自主性对害羞怀疑(1岁或1.5岁-3岁)(自主对羞愧)3.主动性对退缩内疚(3--6岁)(主动对内疚)四、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五、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常考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班社拉社会认知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考点点拨】理解型考点。
考生在记忆的时候也要依据不同的理论派别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来进行对比记忆。
精神分析理论

神经症研究
弗洛伊德最初专注于研究神经症 的心理机制,逐渐发展出精神分 析理论。
无意识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无意 识的部分,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对 人的行为和情绪有重要影响。
理论发展
01
02
03
自我心理学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 学派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发 展方向,其中自我心理学 派强调自我调节和平衡。
03
梦境解析有助于了解个体内心深处的需求、冲突和情
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的概念
移情是指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将对过去某人的情感投射 到咨询师身上的现象。
反移情的概念
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将对来访者的情感投射 到自己身上的现象。
移情与反移情的作用
移情和反移情对咨询关系有重要影响,咨询师需对自身反移情保 持觉察和反思,同时帮助来访者理解和管理移情,以促进咨询效
自我成长与发展
01
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强调个体潜力的发 掘和自我成长。
02
通过自我反思和内省,个体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无意识动机和
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鼓励个体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福感。
人际关系改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问题往往 与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和防御机制有 关。
精神分析理论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7
目录
Contents
•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概念 • 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 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与批评 • 精神分析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理论起源
19世纪末
精神分析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的 欧洲,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 德创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评
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 有关,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 让人们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同时 改变了传统心理学重理念轻意欲、种意识轻无意 识的倾向 本能决定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有谬误,同时将 人看得过分消极 缺乏科学依据,难以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对于人格的发展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 为人格在一生中不断地发展,经历8个阶段,并 且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每个阶段对人格的发 展都极为重要。 这8个阶段在人一出生时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了, 只是在生命历程中的特定时期如人格发展的某个 转折点、某个危机时期,其中某一阶段就成为关 键期,解决这些危机的方式决定今后的人格走向
儿童开始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开始藐视外部世 界的控制,处处喜欢显示的力量,也开始意识到 自己可以按意志作出行为 如果父母过度保护,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 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 就产生羞怯和怀疑,对自己能力缺乏自信、缺乏 果断性、依赖性强
学前期或游戏期(4-7): 学前期或游戏期(4-7):主动性对内疚 (4
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格之本我
是原始的和本能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性驱力 和侵犯驱力。是身体能量的终生来源 年龄越小的婴儿受本我的影响越大,可以说婴儿 最初看到的几乎全部是本我,只要求有吃有喝满 足自己所需的 初级过程思维的出现。
初级过程思维
是本我对压力的反应,企图通过形成带来满足的 物体(食物)来获得满足的过程,梦、祈愿思维、 幻想、幻觉都是初级过程思维的例子
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 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 ):
主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 爱情
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会面临 孤独。他们可能经历了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 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 回避建立那种需要爱的承诺或亲密感的关系
成中期(25 50 50) 成年中期(25—50)
人格发展阶段三: 人格发展阶段三:生殖器期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的作用,儿童通过可以形成 性别角色以及超我的内容(对异性父母的模仿) 个性发展问题:性别角色问题、性器型特征 、 女性往往由于嫉妒和自卑,想进行补偿,扮演女 强人角色,超越男人 阉割恐惧与阉割已经发生影响男女情结的解决与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四: 人格发展阶段四:潜伏期
性的发展几乎停滞,相当平静。男孩和女孩子彼 此没有兴趣。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取代如探索自然、 文艺体育等,自我和超我得到更大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五: 人格发展阶段五:青春期或生殖期
性器官的成熟带来性冲动的再次萌发,对异性感 兴趣,异性恋稳定下来。儿童重新表现出强烈的 性欲。 最重要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 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建立长期性关系
心理性欲理论产生影响因素
(1)当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对性的极端压抑与 男性主义风行 (2)他自己所接受的生物学训练特别是布吕克 的机械还原论 (3)在沙克那里接受的精神病治疗的训练,而 沙克也曾对性问题有所强调 (4)弗洛伊德的理论带有自己生活的影子,自 己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以及对父亲的冷淡和敌意。
人格的三水平的发展
主要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男女之间已 经建立家庭,兴趣扩展到下一代,对建立和指导 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很关心 不关心年轻人发展的人被停滞感困扰着,这是一 种厌恶和个人感情贫乏的状态。如有些父母从教 育孩子中很少获得快乐,而是充满厌烦,对生活 感到不满。在孩子发展中不能展示自己的潜力, 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可悲的。
人格之超我
它也是从与现实的接触中发展而来,但是它反映 了社会现实而不是物理现实 超我在儿童早期时代就开始发展,并且主要来自 于儿童对父母的认同,特别是与同性别父母的认 同,由此了解了控制父母行为的宗教与文化规则, 然后这些规则成为儿童超我的一部分
人格的发展阶段论
生理成熟过程引起快乐的重点从身体的一个部分 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在每一阶段中都要求有最佳程度的满足——不能 太多也不能太少 固着(fixation)与倒退(regression):停滞固 着的点越多越容易倒退
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 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 儿童早期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学前期 主动性对内疚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 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
婴儿期(出生到2 ):基本信任对不 婴儿期(出生到2岁):基本信任对不 信任
人格之自我
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连续不断的冲突导致了 人格第二种水平——“自我”的发展。 “二级过程思维” 出现 本我与自我:骑士与马
二级过程思维
它通过生活的经验开始思考更多东西,有什么东 西可以满足我的要求、延迟满足通常是值得的事 情、长期的目标有时要求否定短期目标,在这样 的思维指导下可以计划未来的事情,将愿望引导 到最有利的方向上,这种思维过程为“二级过程 思维”
“合法延缓期”的概念 实现自我同一感过程中有两种失败的情况 : 同一性拒斥(过早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求)和同 一性混乱(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 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同一感体验
感到自己是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 自我本身是统一的,从时间看自我有一种发展的 连续感和相同感 自我所设想的我与自我所察觉到其他人对自我的 看法是一致的
发展心理学理论
心理发展的理论解释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 的发展理论
他的理论核心是认为潜伏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 人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了个人个人的发展 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心理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其人
弗洛伊德其人及品质 睿智、执著、坚强、 幽默、爱心
发展良心 活动范围扩展,发展良心代替父母的引导,具 有主动性 获得性别角色 认为自己具有同性父母的特性和机能来建立适 当的性别角色
学前期或游戏期(4-7): 学前期或游戏期(4-7):主动性对内疚 (4
这一阶段与自主性的获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 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时产生了进取的感觉。如果发 展得好可以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积极地、不 断地寻求进步;如果父母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 笨拙的或儿童的主动性与他人的主动性相冲突, 儿童产生内疚感
需要得到满足的儿童体验着快乐,认为周围环境 是安全的,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对自己和他 人不信任,怀疑、疏远和退缩 信任是双方的,母亲也要保持一种对外界对自己 的基本信任,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焦虑, 总之父母对生活对自己的态度会巧妙的传递给儿 童。
儿童早期( 儿童早期(2到4岁):自主性对羞愧和 ):自主性对羞愧和 怀疑
人格的发展阶段一: 人格的发展阶段一:口腔期
前口腔期(0-6个月) :性快感来自吸吮和吞咽 活动,唇和舌成为重要的性感带 后口腔期(6-12月) :性感带集中于牙、牙龈 和咽部,性快感来自于咀嚼和咬等活动 成绩:自我诞生 不良的人格发展:满足多与满足少
人格发展阶段二: 人格发展阶段二:肛门期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入厕训练 肛门期人格:过分爱整洁、固执或过于吝啬是严 格便盆训练的结果(喜欢积累便秘型)、过分邋 遢、放肆浪费(排泄型)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艾里克森强调自我 弗洛伊德把儿童的发展局限于亲子三角关系,而 艾里克森则放在社会背景上 弗洛伊德研究到青春期,艾里克森贯穿一生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恶,艾里克森认为两极性
简评
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来研究儿童个性 的发展 他的理论中有辨证的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虽然将重心向自我转移,但未完全摆脱弗洛伊德 的影响。 社会要求与个体冲突是否具有跨文化性
这个阶段,儿童与同伴进行交流需要以及被同伴 (特别是同性同伴)接受的需要越来越强 如果儿童体验到成功,竞争意识会增强,他们 会积极勤奋地学习,否则产生无能感,害怕的失 败的情绪而自卑 学校与老师作用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自我认同感
我是谁? 我过去曾经怎样? 我现在怎样? 我将来会怎样?
青年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 青年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 ): 混乱
思考问题
精神分析学说如何评价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人格 发展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说对学前教育有什么指导意义?
老年期(成年晚期到死亡) 老年期(成年晚期到死亡)
获得对一生的完善与满意感而避免失望和厌倦。。 不能形成这种完善感的人会落入失望的境地因此 常常通过对他人的厌恶和轻蔑来表达他们的失望。 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 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充满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 满足
两种发展观的比较
学前期或游戏期(4-7): 学前期或游戏期(4-7):主动性对内疚 (4
游戏时儿童可以越出空间、时间和现实的自我边 界,又能与现实保持一致,学会新的控制走向新 阶段 游戏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作用,可以用游 戏来补偿失败、受苦和挫折的体验 游戏形式:独角戏或白日梦、共同游戏演出内心 矛盾
学龄期(7-12): 学龄期(7-12):勤奋对自卑 (7